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051115
1.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著名小说家、编剧。写作与爱情,是杜拉斯生命的全部。她的文字风格隐秘而沉郁,幻美如荼毒,令读者沉醉不已。七十部作品、二十部电影,成就了她独特的美丽与孤独。
2.她的自传体小说《情人》获1984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1992年,让·雅克·阿诺导演的同名电影让杜拉斯的艺术魅力风靡全世界。湄公河的渡船上,法国少女与中国富商的相遇演绎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西贡的爱情往事。
3.作者凌小汐用优美的文字抒写杜拉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附录:这就是一切》中对杜拉斯的经典语录、人物评论及创作年表的整理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作家及作品。
4.本书以杜拉斯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她的作品,进入她神秘的感情世界,探寻孤独、爱情、写作之于人生的意义,抒写杜拉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且看她用数十年的时光沉思,教你如何面对情爱,孤独,以及被岁月摧残的容颜。
5.2018年3月3日,“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陈数:你天生就适合我的灵魂|纪念玛格丽特·杜拉斯》,演员陈数讲述杜拉斯的人生故事,内容选自本书《不会结束的童年》《她以孤独打败时间》等章节。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玛格丽特·杜拉斯
玛格丽特·杜拉斯,法国著名小说家、编剧。写作与爱情,是杜拉斯生命的全部。她的人生经历惊世骇俗、放荡不羁,文字风格隐秘而沉郁,幻美如荼毒,令读者沉醉不已。自传电影《情人》的上映,让杜拉斯的艺术魅力风靡全世界。 七十部作品、二十部电影,成就了她独特的美丽与孤独。
《因孤独而相爱:杜拉斯传》以杜拉斯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她的作品,进入她神秘的感情世界,探寻孤独、爱情、写作之于人生的意义,抒写杜拉斯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第一章 不会结束的童年
我出生在亚洲的河边
云南:甜的、涩的、野性的
从河内宅院到金边庄园
帕尔达朗的内内
百鸟平原
亲切的小哥哥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第二章 毁灭吧,她说
西贡市国立中学的少女
女人的美,是一种奥秘
莱奥,莱奥
肌肤有一种五色缤纷的温馨
吻在身体上,催人泪下
我们不能停止相爱
将来是什么?将来就是分开
他将至死爱着她
第三章 迷恋是一种吞食
十八岁,我已经老了
我有一个情人
未来信件:请给我谈爱情
战火纷飞的年代
死亡也能施洗礼
我的生活是一片沼泽
肮脏的人,我的母亲,我的爱
用身体参与写作
第四章 她以孤独打败时间
电影岁月:另一种爱情
1980年夏:最后的情人来临
为了创作您,我要先毁掉您
爱你,爱我,爱得更热烈
爱你备受摧残的面容
一生中黑暗的悲伤
在坟墓里,我永远十五岁
附 录 这就是一切
杜拉斯经典语录
杜拉斯相关评论
杜拉斯创作年表
参考资料
杜拉斯经典语录
1.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2.写作的孤独是这样一种孤独,缺了它写作就无法进行,或者它散成碎屑,苍白无力地去寻找还有什么可写。它失血,连作者也认不出它来。
3.写作是充满我生活的*的事,它使我的生活无比喜悦。我写作。写作从未离开我。
4.你找不到孤独,你创造它。孤独是自生自长的。我创造了它。孤独也意味着或是死亡,或是书籍。但它首先意味着酒精,意味着威士忌。
5.我在屋子里写作时,一切都在写作。处处都是文字。
6.写作可以走得很远……直至*后的了结。有时你难以忍受。突然之间一切都具有了与写作的关系,真叫人发疯。
7.作家是很奇怪的。是矛盾也是荒谬。写作,这也是不说话。是沉默。是无声的喊叫。
8.打开的书也是黑夜。我不知为什么,我刚才的这些话使我流泪。
9.仍然写作,不理睬绝望。不,怀着绝望。怎样的绝望,我不知道它的名字。
10.与尚未写成的书单独相处,就是仍然处在人类的*初睡眠中。就是这样。也是与仍然荒芜的写作单独相处。试图不因此而死。
名家评论
没有感性的天才,就不会有杜拉斯的《情人》那样的杰作。
——王小波
杜拉斯的沧桑的黑白照片在封面上仿佛时光的印记,带着伤痛的平静。我一本一本地买。从未厌倦。即使在现在这样一个有人把谈论杜拉斯当作俗套的时候,我依然想独自谈论她。或者和别人讨论她。
——安妮宝贝
她是一个活泼、勇敢、有激情的女人。
——弗朗索瓦·密特朗(法国总统)
杜拉斯是当代法国*富创造性的杰出人物。
——劳拉·阿德莱尔(法国传记作家)
在她的写作中,有一种来自里边的源泉,从肺腑*里面涌上来,一种来自特尔斐神殿的天籁之泉。她的写作迷住我,占有我。对我来说这就是诗意。玛格丽特本人就是诗意。
——埃德加·莫兰(法国思想家)
一种极为自信的本能引导玛格丽特走向美丽与才能。杜拉斯永远是个谜。
——米榭勒·芒梭(法国作家)
我出生在亚洲的河边
“我出生在亚洲的河边……”
那条河叫湄公河。一条发源于中国的河流。河流日夜无息地流淌着,浑浊而深沉地流淌着,像永不疲倦的回忆,见证着故事里的成长与爱,隐秘与悲伤。
在她的记忆里,湄公河承载着生命的无尽深意。在西贡市,它穿过无边的稻田,低矮的民居,茂密的热带丛林,就像命定的掌纹穿过手心,隐秘而湿润的气息沿途扩散,粘连着殖民地的炎热与颓靡,一直延伸至寂寞的天际。河水悠悠,摆渡的客船散落两岸,广袤的天空中,升腾着大片舒卷的云朵。戴着尖顶圆帽的越南女人们挑着担子走过沙滩,她们被阳光过度侵袭的脸上,写满了世事的疲惫。
湄公河畔。越南,西贡市西北,嘉定区。时间倏忽百年。1914 年 4 月 4 日,新生命在一个雨水丰盛的春夜诞生。雨水打在高大的棕榈树上,发出清脆的噼啪声响。在昏黄的灯光下,雨水随着与杂乱的人声一齐流入汹涌的河中。生命附着于水,附着于天地之间的温柔与暴烈,在河畔的老屋中神秘地落籽。沧浪之上,没有神灵端坐云端拈花微笑,一生如初始,她是自己的神祇。
所有的故事都与河流有关。“我出生在亚洲的河边……”垂垂暮年时,她沧桑的声线掠过情人英俊的脸庞,回忆的河水哗哗倒流过身体,岁月如繁花一朵一朵渐次败去,探照几十年心念的,依然是那一把生年的光。
那是她的创作之源。以至于她一生创作的所有作品,都带有那条河流的气息——潮湿的梦境,破碎的梦呓,流淌的颓唐,浑浊,不安,炎热,孤独与欲望缠枝丛生。
她不断用文字打捞着此生的记忆,仿佛一个刻舟求剑的人,念念不忘,孜孜不倦,直至消亡于书中,消亡于某一个幻美而虚无的章节。
彼时,她还是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她冠着父亲的姓氏出生,成为家庭里的第三个孩子。
她的父亲亨利·多纳迪厄与母亲玛丽·勒格朗都是纯正的法国人,他们先后从自己的家乡来到西贡市,从事教育工作。
她的母亲玛丽原是法国北部老资格的小学教师。在家乡时,她已经结婚了。对方名叫弗拉维安,也是一名小学教师。结婚后不久,这对夫妻就来到了殖民地。
对于母亲来越南的初衷,玛格丽特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受到了宣传广告和皮埃尔·洛蒂的书的诱惑,怀着探险之心,急不可耐地来到了殖民地。”她用她一贯的冷寂口吻,仿佛是在叙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某些周日,她站在村政府殖民地宣传广告前,浮想联翩:年轻人,到殖民地去吧,那里的财富等着你。一棵果实累累的香蕉树下,一对殖民者夫妇穿着白衣服,躺在靠椅上优哉游哉,而当地人则围在他们身旁忙碌。”
财富,探索,未知之处,东方秘境的所在。是介入,是冒险,也是渴望,是梦想。法国征服了越南后,便有大量的法国人涌入殖民地,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都是怀着相同的目的,即在殖民地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加之,是时法国正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殖民地的神秘与便利更令一些渴望机遇的年轻人向往。而且,教育事业在整个殖民计划中,更是显得任重道远。
法国刊物《画报》描述:“西贡市是远东最时髦的城市,坐落在一个美丽的公园中间。可惜那里的气候闷热又潮湿,夜晚如白昼……”
夜色被璀璨的灯火照亮,茉莉花的香气浮动在光影声色中,有一种无法割舍的颓唐与梦幻。湿热的西贡市,沼泽之上的新兴城市,作为法国的殖民地,已经深深烙上了征服者的印记。
文化,风土,人情,皆是如此。底层人民的穷苦与上层社会的奢靡形成强烈的对比,在那一方土地上,沉淀成不可剔除的骨子里的酸楚欲望。伤感的情调弥漫在黏稠的空气中,密集的花香隔着远处的丛林与河流,兀自发酵成独特的野性气息。让人费解,又让人沉迷。
玛丽来自法国北方一个叫弗吕热的小城,是农民的女儿,自小成绩优异,虽然家境贫寒,但她还是把书念到了师范毕业,并成为一名小学教师。1905 年,结婚后不久,玛丽就随同第一任丈夫来到了越南,从此开始了越南的教学生涯,也开启了自己在殖民地的悲欢人生。
或许是因为年少时对知识的强烈渴望,以及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成为教师后的玛丽对工作一直怀有信仰一般的热忱。那种热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是超越了表面的亲情。所以,一向对母亲保持冷淡态度的玛格丽特,谈及母亲的工作,笔尖也呈现出了少有的温暖色泽——声称自己的母亲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作为小学教师的她,与其他教师一起兢兢业业地传播着法兰西文化,她宽容大度,有爱心,甚至无法忍受某个孩子因为贫穷而无法上学。末了,玛格丽特又写道:“大家都很喜欢她。”
而事实上,玛丽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玛丽与第一任丈夫弗拉维安来越南定居后,不久便认识了时为嘉定师范学校校长,也是弗拉维安上司的亨利·多纳迪厄,即玛格丽特的亲生父亲。亨利的原配夫人爱丽丝来到越南后即染病在身,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越来越重,数月后便到了不能下床的地步。而就在那个时候,玛丽与亨利来往密切,引得周围流言纷纷。就连一向好人缘的亨利,也被同事冷落,背负了不少道德的谴责。后来,两人的伴侣相继去世,传闻便越来越烈,甚至还引起了匿名信揭发事件,信上说两人的伴侣离世是有人刻意为之……一时沸沸扬扬。
当然,经过查证,在法律上,他们不必负任何责任,但在道义上,他们的结合始终让人无法释怀。
1907 年,结婚仅两年的弗拉维安就因感染疟疾去世。1909年 10 月,丧偶将近半年的亨利很自然地与玛丽走到了一起,重新组建了家庭,称之为“两颗孤独灵魂的相遇”。结婚后的第二年,长子皮埃尔出生,第三年,次子保尔也来到了人间。
对于这两个兄长,玛格丽特有着截然不同的感情,爱与恨的极端。她毫不掩饰地声称讨厌自己的大哥皮埃尔,痛恨他,恨不得让他去死。皮埃尔性情暴戾,依仗着母亲的宠爱,在家中霸道得肆无忌惮。二哥保尔则脾气温和,对妹妹爱护有加。保尔经常受皮埃尔的欺负,却懦弱得不敢声张。从懂事起,玛格丽特就对保尔疼惜不已。放眼一生,她爱过很多男人,也有过无数的情人,但如果非要加一个“最”字,那么,她最爱的人,一定是二哥保尔。她对他的爱,忧伤沉郁,凝重恒久,逾越了血缘,直抵灵魂深处。
玛格丽特出生后不久,她的父亲亨利就因生病不得不回法国疗养。当时殖民地的痢疾和疟疾非常猖獗,许多初来乍到的法国人都感染过。亨利也不例外。相对而言,法国的医疗条件要好得多,在玛格丽特的整个童年时期,与父亲相伴的时光都寥寥可数——因为先后患有各种病症,亨利的那些年,都是在越南与法国的往返之间度过的。
在玛格丽特牙牙学语之时,她也随着家人回了一趟法国。一年多后,亨利病情有所好转,一家人才重返越南。在那里——湄公河畔,玛格丽特走进了她无法遗忘的童年。
据说,一个人在三岁之前,是没有记忆的。即便是有,也非常稀薄。玛格丽特如果记得,那一定是耳边蛙鸣一样的越南话,头顶昏黄的防风灯,三叶风扇搅动着河流的咸湿气息,父亲英俊又冷郁的病容,母亲弹奏的钢琴曲,一支又一支,讲述着一个尚未到来的故事……
三岁之后,玛格丽特的照片开始多了起来。记忆被相机定格,时间静止。那是一张拍摄于宗主中学校园的照片,时间大约为1918 年夏天。是时,父亲病情已经好转,被提升为河内宗主中学的校长,全家也搬进了总督府居住——总督府是殖民权力机构的最高象征,建立在古城堡的遗址之上,是一幢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大宅,即便陈旧也难掩曾经的精致华丽。
照片上,亨利穿着优雅的白色礼服,正是他的医疗卡上所描述的样子:“浅栗色的头发,栗色的眼睛,开阔的前额……”玛丽也还年轻,穿着法兰西的大裙子,端庄地坐在丈夫身旁。两个哥哥分别站在父母两侧,他们穿着水手式样的热带版礼服,脚上是象征贵族阶层的漆面高筒系带皮靴,露出光洁的腿部。最小的是玛格丽特,她头上戴着大大的蝴蝶结,穿着白色的小裙子,像一个小公主。她依偎在父亲身前,享受着父爱,没有隔阂,也没有伤害。
生活的平静和美,就那般凝固在照片上,短暂,却永恒。这张照片,被玛格丽特放在自己的写字台上,一直到老。也是她与父亲为数不多的合影之一。它见证了多纳迪厄一家最辉煌的时期,也保留了在她文字中无法找寻的父爱痕迹,连同她那童年时期不可挽留的宛如流星的幸福。
岁月如深井,越过了涉世之初,她就开始一步一步沉入自己的黑夜。无法走出的童年。幽深的密洞。如是,她的人生之路才犹同逆旅。
她的一辈子,都是在向童年靠近。那里存储着她最原始的爱恨、无邪与孤独,也是她回忆中的私人领地,她抗拒着,又不得不迷恋着,霸占着,就连时光经过,都视作耻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