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传记其他张伯驹传

张伯驹传

烟云过眼 丛碧情长——张伯驹的文化守望和家国情怀

作者:张恩岭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ISBN: 9787215111981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2.99

类别: 其他 SKU:5d816e8db5d8bfc22f310033 库存: 缺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5111981

内容简介

   《张伯驹传》全面记述著名诗词家、收藏鉴赏家、戏剧家、书画家张伯驹的杰出贡献,准确刻画其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

    本书记录了张伯驹苦乐兼备的人生轨迹,横评其守望文化的真性情;展现张伯驹卓荦不凡的艺术之道,纵论其求真求善求美的真风度。既有对张伯驹风雨兼程之旅的精彩描摹,又有对其文化贡献的客观评介,是一部较为全面、详实、严谨的张伯驹传记。

作者简介

张恩岭 河南项城市秣陵镇人。1981年毕业于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副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周口市文学评论会理事。

长期从事张伯驹生平和词作研究,编著有《张伯驹传》《张伯驹词传》《张伯驹词说》《张伯驹先生追思集》等。自1999年起,陆续发表古典诗词赏析、文学评论等方面的文章,结集有《张伯驹词赏析》《高梅阁诗赏析》《逸园诗选赏析》《艺廊赏珠》《书香一叶》等。

目  录

章 渺渺浮生一“丛碧”(1898—1925)

第二章 文采风流佳公子(1925—1932)

第三章 十年痴情红毹梦(1927—1937) 

第四章 词人雅好世无多(1927—1946) 

第五章 “法书宝绘”民族情(1927—1946) 

第六章 风云变幻一真人(1947—1956) 

第七章 坎坷生涯见本色(1957—1961) 

第八章 长春“春游”铩羽归(1962—1971) 

第九章 桑榆晚景心犹壮(1972—1976) 

第十章 春蚕到死丝未尽(1977—1982) 

参考资料  

再版后记  

前  言

再版自序

 

    《张伯驹传》出版已经五年了,得到了诸多读者的喜欢和肯定,尤其对我“用心追求真实”的努力予以理解。

    我的“用心追求真实”之一,就是力图纠正若干年来一些有关张伯驹生平著述中以想象、传说而虚构的“传奇”来代替历史的偏向,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和真实的张伯驹,让人们较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张伯驹的艺术成就、思想价值和人格光辉,而不是在违背历史真实的“传奇”中戏说历史和人物。

    其实,长期以来,在张伯驹的研究和传记写作中,还不止在重要史实方面的“传奇”化,还有以无意或有所偏颇地强调其文物收藏的业绩,而掩盖、弱化了其更具个人天资的艺术才华和艺术成就的问题;还有在张伯驹的形象和品格方面,存在着有意或无意地抹杀其本真,而按照作者模范人物的模式塑造传主形象的问题。

    由此,我提出了在张伯驹研究中的“三不原则”,即在重要史实上“不要传奇化”,在其艺术成就上“不要片面化”,在其思想和品格上“不要模式化”。

    当然,对这“三不原则”不会是人人认识一致且能恪守的。在张伯驹研究中应该允许多元化,但有一元至少是应该遵守的,即在史实方面不能以传说或“传奇”解构真实。还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章宏伟先生说得好,他说:“张伯驹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现在的研究论说,颇有演绎的成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以非为是,混淆历史真相,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张伯驹的本来面貌。”

    五年前,就在《张伯驹传》面世不久,我收到了寓真先生寄赠的《张伯驹身世钩沉》一书。该书中有两段话令我感触颇深:“张伯驹的文化艺术的嗜好,一是倚声填词,二是氍毹戏文,三是书画鉴赏,这些都是浸入到血肉里边的东西……一生再也走脱不出来的。”

    “既要应对政治的压力,迎合时代的要求,又绝不失去一个文化人的传统信念和人格自尊……是他直至晚年,一切言行的基本衡准。”

    寓真先生道出了我心有所悟,却未能以如此精辟语言表达出来的见地。这种见地好像也是我以“三不原则”在张伯驹研究中得出的结论。

    著名文艺评论家杜学文先生更是总结了张伯驹四个方面的特点:“一、张伯驹的一生可以用‘纯儒家学,书生本色,风流名士,散淡人生’来概括;二、张伯驹的精神和风骨是近世以来少有的,值得努力挖掘;三、张伯驹对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著是别人望尘莫及的;四、张伯驹在保护国家文物时,面临重大选择,对金钱、权利毫不犹豫地舍弃。”

    寓真先生和杜学文先生的这些话,也就成了我修改和增补《张伯驹传》所追求的高度。至于今天再版的《张伯驹传》是否离这个高度更近一些,就只能由读者去评判了。

    《张伯驹传》初版“自序”仍旧刊出,这个自序权作补充,为的是不再重复啰嗦以耽误读者的时间。好吧,就此打住,书归正传。

                                       张恩岭

                                       2018年1月 

在线试读

 情倾《平复帖》

    《平复帖》何以使张伯驹如此看重呢?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件文人手迹。《平复帖》为西晋陆机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字体为章草(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文字内容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信件,谈到另一位友人的病情有“恐难平复”之句,故被后人尊为《平复帖》。

    此帖纵 23.7 厘米,横 20.6 厘米,巴掌大的一张纸,为什么那么珍贵?

    它是中国现存古老的书法真迹,被收藏界尊为“中华帖”,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山鼻祖”,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还早 79 年,其珍稀性无与伦比。此帖在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在章草到今草转变的长期过程中,作为实物见证,唯有这篇墨迹流传至今,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具有重要价值。全纸 9 行 85 字,古意盎然,风格平淡质朴,结构随意洒脱,并具含蓄蕴藉之美,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虽长不足 1 尺,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后人赞其“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该帖作者陆机,生于 261 年,卒于 303 年,其祖父陆逊,三国东吴都督,曾策划火烧连营,智取荆州,使关羽败走麦城。陆机本人又是西晋有声誉的文学家,骈文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文赋》是中国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赋中许多佳句如“浮想联翩”至今脍炙人口。陆机不仅文章冠世,同时也是书法大家。《平复帖》笔势遒劲晓畅而不失拙趣,是草写又字字独立,属典型的章草体,体现出书法由隶变草、从章草向今草过渡的原生态。

    《平复帖》的主人溥儒,字心畲,号西山逸士,道光皇帝的曾孙,恭亲王之孙。1908 年,曾和溥仪同时受命入宫甄选皇帝,未中选。自幼饱读经书,诗文书画皆秀逸出众,青年时代留学德国 8 年,获生物、天文两博士学位。归国后隐居北京西山,不问世事,潜心丹青。他的山水画宗法宋元,以淡雅见长,画面充满和谐静谧之气。1926 年,他在北京首次举办个人画展,声名大著。溥儒对国画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是中国现代国画大师,与张大千齐名,并称“南张北溥”,且收藏甚富。

    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增湘评《平复帖》为“旷代之奇珍,非仅墨林之瑰宝也”。眼力过人的张伯驹也认为,“无论从《平复帖》作者陆机这位文学家的作品和书法成就来说,还是从史学和关于造纸、笔、墨等考古学方面来说,它都是稀世之珍”。

    张伯驹早是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会上见到《平复帖》的,当时归溥儒所有。张伯驹委托琉璃厂一家老板向溥儒请求出售。溥儒说:“我并不缺钱,谁想要就拿 20 万来。”张伯驹无力付此巨款,只得作罢。次年,张伯驹又托张大千出面交涉,愿以 6 万元求让,溥儒仍坚售 20 万元,又未能成。张伯驹虽两次求购未成,但他那志在必得的心愿未变,他还在等待机会。

    “卢沟桥事变”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七,张伯驹由天津回北平度岁,在火车上与傅增湘(沅叔)相遇。

    “沅叔年伯,好久不见啊!”张伯驹先打了招呼。

    “啊,是丛碧啊,你也回来过年?”傅增湘说。

    “我也出来有些日子了,北平方面的情况怎样?”张伯驹问。

    “项夫人去世了,心畬(溥儒)正急需用款,《平复帖》可以……”傅增湘说。

    “《平复帖》我两次相求,心畬都不肯割爱,现在正遇母丧,如果重提此事,是否有点……”张伯驹说。

    “我知道你的意思,怕人说你乘人之危,我看不必顾虑,我去和心畬说。”傅增湘表示要促成这件事。

    “心畬急需用钱,我就先借给他 1 万吧,至于《平复帖》……”

    “那就以《平复帖》作抵押吧。”傅增湘说。

    回到北平的第二天,傅增湘就把《平复帖》抱来了。

    “心畬要价 4 万,他的意思不用抵押了,还是一次买断较为简便。”傅增湘就这样为张伯驹做主了。

    张伯驹立即先付 2 万元,请傅增湘送去,其余 2 万元分两个月付清。张伯驹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了《平复帖》,其心情的快乐与感慨是一般人很难理会的。本来,收藏者的快乐就是出自喜欢和热爱,并为藏品尝尽酸甜苦辣而无怨无悔。收藏者欣慰的就是在玩赏中品味藏品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容,探寻藏品所折射出的时代气息,达到与先人的沟通。

    真正的收藏者并不着意于藏品的升值,他真正关注的是收藏的过程和心态。明朝张岱曾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爱收藏者皆是有癖有痴之人,对藏品和藏品背后的文化一往情深。历代收藏者甚众,然而,只有那些真正热爱中华文物,在守望中能够解读藏品的历史含义,发现内在文化价值者,才是真正的收藏者。张伯驹就是这样一个有癖有痴的收藏者。

 

抢先评论了 “张伯驹传”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亚历克斯·弗格森:我的自传(增补版)

EUR €58.99
阅读更多
缺货

我身在历史何处

EUR €43.99
加入购物车

我只用心做自己

EUR €28.99
加入购物车

加缪传

EUR €65.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