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62941
内容简介
你是谁?你为什么是你?如何完善自我?这是人类一直在探索的关于自我的问题。 心智是什么?性格又是什么?它们和大脑是一回事儿吗?这些问题似乎一直困扰着我们。 我的一切是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定型的?还是出生之后的生命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 所有这些问题都在美国国家地理的这本《意识大百科》中找到答案。而且除此之外,还会探索更多关于心智、自我、个性、身份认知以及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与知识。 这些都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实验室实验、历时数年之久的研究项目、个人的趣闻轶事以及影响深远的假想,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从而逐一揭开对于自我的形成至关重要的诸多要素的神秘面纱。
目 录
第一部分 意识与身体
>> 第一章 <<
关于意识的科学 13
>> 第二章 <<
意识是脑部活动的产物 38
>> 第三章 <<
意识如何发育 72
第二部分 意识与世界
>> 第四章 <<
社会性动物 108
>> 第五章 <<
反思智力 138
>> 第六章 <<
是什么激励着你? 168
第三部分 意识与健康
>> 第七章 <<
健康、患病以及中间状态 202
>> 第八章 <<
终极问题 232
>> 第九章 <<
塑造更好的自己 254
附录A 痛苦是一种社交黏合剂 284
>> 第一章 <<
关于意识的科学 13
>> 第二章 <<
意识是脑部活动的产物 38
>> 第三章 <<
意识如何发育 72
第二部分 意识与世界
>> 第四章 <<
社会性动物 108
>> 第五章 <<
反思智力 138
>> 第六章 <<
是什么激励着你? 168
第三部分 意识与健康
>> 第七章 <<
健康、患病以及中间状态 202
>> 第八章 <<
终极问题 232
>> 第九章 <<
塑造更好的自己 254
附录A 痛苦是一种社交黏合剂 284
前 言
1954年,曼福德·库恩和托马斯·迈克帕特兰德推出了一套著名的心理学问卷—“我是谁”20题,这是在一张纸上列出的20个句子,“我是 ”,并要求受试者填空。
研究者发现,人们对自己的描述通常可归纳为4种:身体特征(如“身高175CM”)、社会身份(如“职员”)、自我特质(如“害羞的”)或者某个更宏大的存在(如“大自然的一分子”)。换句
话说,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每个人—每个意识—都会给出独一无二的答案。在研究“自我”的领域,心理学家们常常划分为各种阵营:意识派对身体派,先天派对后天派。近年来学术界开始意识到,“自我”实际上是特征、本能、驱动和隐藏动机的复杂组合。新技术弥合了生理与心理的分野:自我由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铸就,有的影响因素深藏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有的则是后天习得。从某个角度来说,意识有其独特的结构,其最底层是生物性的组成。为了生存、繁殖,我们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驱动力和行为,恐惧、爱和社交渴望烙印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直觉已经刻入了我们的神经元回路。我们的各种反应与情感,厌恶与倾慕,都能回溯到脑部的特定区域。每个人都会从婴儿长大、成人,然后变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智力、语言和情感发育都会经历相似的
旅程。
生理基础之上是精神大厦的底层,即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从本质上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归属的需求驱使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融入社会组织。在意识的表层之下,潜藏的驱动和动机引领我们做出决策,前往某个目标或远离某条路径。自控力与决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是一往无前还是一蹶不振。而个人的性格,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反应。意识大厦的顶层控制着其他的精神活动,这些“高级意识”包括焦虑、带来麻烦的扭曲想法、价值感和力量感。通过治疗和干预,我们得以铸造更强大的自己。无论某些问题有多么根深蒂固,不屈的意识总能找到办法去克服。
研究者发现,人们对自己的描述通常可归纳为4种:身体特征(如“身高175CM”)、社会身份(如“职员”)、自我特质(如“害羞的”)或者某个更宏大的存在(如“大自然的一分子”)。换句
话说,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每个人—每个意识—都会给出独一无二的答案。在研究“自我”的领域,心理学家们常常划分为各种阵营:意识派对身体派,先天派对后天派。近年来学术界开始意识到,“自我”实际上是特征、本能、驱动和隐藏动机的复杂组合。新技术弥合了生理与心理的分野:自我由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铸就,有的影响因素深藏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有的则是后天习得。从某个角度来说,意识有其独特的结构,其最底层是生物性的组成。为了生存、繁殖,我们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驱动力和行为,恐惧、爱和社交渴望烙印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直觉已经刻入了我们的神经元回路。我们的各种反应与情感,厌恶与倾慕,都能回溯到脑部的特定区域。每个人都会从婴儿长大、成人,然后变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智力、语言和情感发育都会经历相似的
旅程。
生理基础之上是精神大厦的底层,即我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从本质上说,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对归属的需求驱使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融入社会组织。在意识的表层之下,潜藏的驱动和动机引领我们做出决策,前往某个目标或远离某条路径。自控力与决心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是一往无前还是一蹶不振。而个人的性格,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同样会影响我们的反应。意识大厦的顶层控制着其他的精神活动,这些“高级意识”包括焦虑、带来麻烦的扭曲想法、价值感和力量感。通过治疗和干预,我们得以铸造更强大的自己。无论某些问题有多么根深蒂固,不屈的意识总能找到办法去克服。
免费在线读
皮亚杰相信,在与世界互动的过程中,所有孩子都会经历4个发育阶段,它们分别是:
•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左右。婴儿期的孩子对过去和未来没有概念,只能靠纯粹的物理体验与世界建立联系。他通过触摸、观察、品尝和聆听完成学习。在这个阶段,婴儿会表现出对陌生人的焦虑,如果被不认识的人拥抱,他会变得紧张起来。他们还会学到物体的恒存性。对大部分小婴儿来说,拨浪鼓被布盖住就等于不存在。但是到了半岁或8个月以后,事情就变了。就算东西被藏了起来,孩子也会记得它原来的位置,于是他会掀起布,找到玩具。
• 前运算阶段,从2岁到大约6、7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学会在脑子里运用语言和图像来代表外部世界。这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天然的自我中心,很少在意别人的想法。他们只能理解浅显的东西,却不懂推理。比如,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理解体积的含义,她会相信高而细的杯子里装的牛奶比矮胖的杯子里装的牛奶多。
• 具体运算阶段,从6、7岁到12岁。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这几年里,孩子开始理解数学概念和符号的运用。真正的抽象推理对他们来说依然困难,但他们已经懂得爱惜东西,学会了分类和整理物品。
• 形式运算阶段,12岁及以上。抽象思考能力和理解假设的情景是形式运算阶段的标志,意味着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学会了破解谜题和设计实验。
皮亚杰的理论非常契合现实。在婴幼儿研究领域,由他定义的发育阶段衍生出了无数变体。但是,今天的心理学家相信,发育通常是平稳推进的,每个年龄段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不是所有孩子都
符合皮亚杰的模式,就像有的婴儿完全没学过爬就会走路一样。而且,逻辑思考能力或许没有皮亚杰所认为的那么重要,社会意识比它更为关键。
>>婴儿知道什么?
对婴儿意识的新研究表明,婴儿知道的或许比皮亚杰认为的更多。当然,婴儿不会说话,所以他们没法把脑子里的想法告诉你。因此,研究者利用“凝视时间”来衡量他们是有兴趣、感到厌倦还是惊
讶。和成人一样,平淡无奇的场景也会让婴儿感到无聊,继而移开视线;出乎意料的景象则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延长凝视的时间。如本章开头所述,利用这种简单的技术,科学家发现婴儿天生就会数学。
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怀疑皮亚杰的另一个观点,即婴儿在半岁左右才开始认识到物体的恒存性。如果刚才还在的某个物体消失了,有时候很小的婴儿也会瞥一下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如果看到“不可能存在”的物品,4个月大的婴儿也会盯着看很久,例如埃舍尔式的立方体;和成人一样,婴儿也会对这些图感到惊讶并试图去理解它。婴儿还拥有早期微妙的情感意识。不到9个月的婴儿就知道快乐的面部表情与快乐的声音是有联系的(如果表情和声音不匹配,他们会表现出惊讶的神情)。
事实上,婴儿拥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生下来就会吮吸、抓握、凝视物体—比如哺乳时会看母亲的脸。他们还能分辨人类与非人类的脸声音。如果母亲的脸、声音或气味在附近出现,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会转过头去寻找。如果看到别人吐舌头,刚出生42分钟的宝宝就会模仿了。
• 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左右。婴儿期的孩子对过去和未来没有概念,只能靠纯粹的物理体验与世界建立联系。他通过触摸、观察、品尝和聆听完成学习。在这个阶段,婴儿会表现出对陌生人的焦虑,如果被不认识的人拥抱,他会变得紧张起来。他们还会学到物体的恒存性。对大部分小婴儿来说,拨浪鼓被布盖住就等于不存在。但是到了半岁或8个月以后,事情就变了。就算东西被藏了起来,孩子也会记得它原来的位置,于是他会掀起布,找到玩具。
• 前运算阶段,从2岁到大约6、7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学会在脑子里运用语言和图像来代表外部世界。这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天然的自我中心,很少在意别人的想法。他们只能理解浅显的东西,却不懂推理。比如,前运算阶段的孩子不理解体积的含义,她会相信高而细的杯子里装的牛奶比矮胖的杯子里装的牛奶多。
• 具体运算阶段,从6、7岁到12岁。根据皮亚杰的理论,这几年里,孩子开始理解数学概念和符号的运用。真正的抽象推理对他们来说依然困难,但他们已经懂得爱惜东西,学会了分类和整理物品。
• 形式运算阶段,12岁及以上。抽象思考能力和理解假设的情景是形式运算阶段的标志,意味着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他们学会了破解谜题和设计实验。
皮亚杰的理论非常契合现实。在婴幼儿研究领域,由他定义的发育阶段衍生出了无数变体。但是,今天的心理学家相信,发育通常是平稳推进的,每个年龄段的能力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不是所有孩子都
符合皮亚杰的模式,就像有的婴儿完全没学过爬就会走路一样。而且,逻辑思考能力或许没有皮亚杰所认为的那么重要,社会意识比它更为关键。
>>婴儿知道什么?
对婴儿意识的新研究表明,婴儿知道的或许比皮亚杰认为的更多。当然,婴儿不会说话,所以他们没法把脑子里的想法告诉你。因此,研究者利用“凝视时间”来衡量他们是有兴趣、感到厌倦还是惊
讶。和成人一样,平淡无奇的场景也会让婴儿感到无聊,继而移开视线;出乎意料的景象则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延长凝视的时间。如本章开头所述,利用这种简单的技术,科学家发现婴儿天生就会数学。
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怀疑皮亚杰的另一个观点,即婴儿在半岁左右才开始认识到物体的恒存性。如果刚才还在的某个物体消失了,有时候很小的婴儿也会瞥一下它原来所在的地方。如果看到“不可能存在”的物品,4个月大的婴儿也会盯着看很久,例如埃舍尔式的立方体;和成人一样,婴儿也会对这些图感到惊讶并试图去理解它。婴儿还拥有早期微妙的情感意识。不到9个月的婴儿就知道快乐的面部表情与快乐的声音是有联系的(如果表情和声音不匹配,他们会表现出惊讶的神情)。
事实上,婴儿拥有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生下来就会吮吸、抓握、凝视物体—比如哺乳时会看母亲的脸。他们还能分辨人类与非人类的脸声音。如果母亲的脸、声音或气味在附近出现,哪怕是刚出生的婴儿也会转过头去寻找。如果看到别人吐舌头,刚出生42分钟的宝宝就会模仿了。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