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295577丛书名: 新文创研究丛书
一、国内外网络直播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网络直播火热的原因
三、中国网络直播的发展趋势
四、中国网络直播发展存在的问题
五、作为社会媒介的网络直播与参与式文化体验
六、网络直播与体验经济的契合
第二章 网络直播文化与体验经济 43
一、网络直播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网络直播的文化属性
三、网络直播文化的社会心理功能
四、网络直播文化体验营造的心理基础
第三章 网络直播的内容与体验经济 85
一、参与式文化的文本生成与网络直播的内容生产模式
二、网络直播的主要类型与体验营造
第四章 网络直播生态 99
一、网络直播与互联网产业
二、网络直播与社会规范
三、网络直播与社会环境:刻板印象和语境变迁分析
四、网络直播与用户:主播、观众、公会、平台的交互
第五章 网络直播行业规范化及版权问题 125
一、网络直播行业的规范化
二、网络直播行业版权问题
第六章 网络直播的社会价值 175
一、网络直播的低门槛体现了社会公平性
二、网络直播增加了人们的自主选择权
三、网络直播的草根性可提升底层社会的现实预期
四、网络直播的多元化可推动社会群体间共生生态的发展
五、网络直播具有社会情绪缓冲功能
六、网络直播有助于就业和虚拟内容创业
七、网络直播延伸了公共事务空间
第七章 网络直播优化的建议 185
一、调动多种资源,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
二、拓展直播场景的文化内涵,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三、制定主体行为规则,进一步规范网络直播
四、搭建心理群体认同平台
附录A 直播行业发展整体概况及趋势预测 195
一、直播行业市场规模及头部主播收入情况
二、直播行业用户规模、网民使用率及月活跃度
三、直播行业用户特征及其付费情况
附录B 调研基本情况简介 213
参考文献 2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 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科学判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揭 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对于我们找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 根本着力点,更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这既为 互联网文化产业描绘了开创新局面的美好前景,也对新时代互联网文化 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娱乐和 媒体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很多全新的数字娱乐体验形式。例 如,社交网络、网络游戏、在线音乐、VR 电影等。当硬件和软件技术 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网络直播应运而生,并在短时期内取得了惊人的 蓬勃发展。就网络直播的产品特性而言,它具有全民参与性、场景丰富 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主播和用户在直播平台的互动过程中,制 造了社会媒介的场景混合化景观,兼具参与式和场景沉浸传播的特征。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网络直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本 身也成为当代体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术语,“体验经济”在 20 世纪末由约瑟夫 ? 派恩(JosephPine)和詹姆斯 ? 吉尔摩(James Gilmore)提出,他们认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体验将取代服务,成为企业下一个价值创造的要素。他们将人类 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类型按阶段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知 识经济和体验经济几种类型。它们并非一个线性定替代关系,而是在不 同阶段存在共存与交叠的可能。皮尔 ? 丹摩尔(Per Darmer)和乔恩 ? 桑 德 波(Jon Sundbo)认为“体验”本身可以视为一个产品,同时也可 以视为是产品的“补充”,它是一个精神过程和心理状态。在一些活动 中,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一些补充物为消费者提供了体验。并且,在 当代生活中体验具有较高的价值,消费者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由此带来 的是竞争的提升,并为新体验产品的创新提供了可能。当然,在丹摩尔 和桑德波所关注的“体验营造”(Experience Creation)问题中,指出其 与体验生产(Experience Production)的不同。体验营造意在关注体验生 产的过程,包括设计、管理、组织、市场和使用等环节。换言之,在体 验营造中,体验是一系列事物、行动者和环节所建构出来的产物,而前 者则将体验视为生产出来的产品。它对我们采取跨学科的多元视角,结 合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视域分析体验经济与营造 提出了要求。
在本书所考察的网络直播中,参与文化与体验经济分别代表了直播 的两个重要理论方向。毋庸置疑,参与文化是互联网社会的基本特征之 一,在行动者相互联结的网络空间中存在多主体、多维度和多元化的社 会互动,并因为代际、社群、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差异而形成了多元且异 质的参与文化。如同丹摩尔和桑德波将体验视为一种复杂的过程性建 构,而不是局限为一种生产出来的产品,本研究对网络直播的考察,将 其视为体验经济的一种,也不是单纯局限于经济和生产层面的分析,而 是结合管理者、平台、主播和用户,从法律、文化、政策、社会心理和 社会互动等维度的多元视角分析。
网络主播与用户的场景化互动固然是体验经济的重要内容,但是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媒介,其技术、文化和经济特征的结合形成的新媒介景观,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经济(Cultural Economy)或者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乃至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兴起。可以看到, 尽管存在诸种侧重不同的定义,但是当代的文化经济中,相比于传统生 产中需要大量投入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数字和信息技术发挥了越来越大 的作用。在这里,不仅内容和产品的生产和制作依赖于新近的数字和信 息技术,销售或者使用本身也是大量基于网络平台发生。并且,在人们 的日常体验中,社交网络平台、购物平台、流媒体平台和直播平台上的 活动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而,文化经济和创业产业背后所对 应的是 21 世纪的互联网与数字化生活。
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经济中,内部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各种形式的 新媒体产品和平台竞相涌现,大家共存、竞争与发展。技术的加速变革 与创新,使得新媒体和新媒介进入高速的更迭期。新媒体对旧媒体或传 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文化经济中表现为新事物的崛起,拥有更多 的资本和流量,并逐渐形成和巩固自己在文化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网络 直播无疑是中国近几年互联网产业发展为耀眼的领域之一,乃至受到 全球市场的瞩目。在这一过程中,网络直播并非固守传统的直播领域, 而是积极向纵深发展。在“直播 ”背后,实际上蕴含了不同行业和领 域与直播进行结合的可能,乃至传统的媒体都纷纷搭上直播的快车,进 行自身的“再媒介化”转型,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当然,互联网信息和数字产品的传播和流动为技术治理和社会规制 带来了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本书从较为宏观的社会系统角度来考察网络 直播的媒介与社会生态,而避免将它简单地理解为行业内部的产业链结 构或生产与劳动分工。本书也尝试在纯粹的技术理解和产业叙述之外, 对网络直播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分析与考察。事实上,伴随着网络直播在 近几年的高速发展,在一系列负面的新闻和事件爆发之后,不同的行业 和社会政策相继出台,以规范和引导这一产业健康发展。采取纯粹的技术语言,并不能解释网络直播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复杂现象与问题。
此外,在关注社会结构变化的阶层分析者看来,进入 21 世纪之 后,在创意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工具和资 料,为创意阶级兴起创造了可能,它们成为与传统工人阶级和服务阶级 并列的新阶级。理查德 ? 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根据职业特点将创 意阶级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超级创意核心”(Super-creative Core), 它包括科学家、工程师、教授、诗人、小说家、艺术家和演员等,他们 生产和创造有意义的新形式或设计,便于转让和广泛使用。其次是“创 意专家”(Creative Professionals),它泛指知识集中型产业的工作。按照 佛罗里达的观点,美国三分之一的雇员属于这一阶层,他预测未来数十 年,这一群体将持续增长。在中国,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应 用和普及,自媒体时代来临。在一些专业技术门槛较低、主要依靠个人 创意的行业,如短视频、文学、漫画等领域,通过生产用户自制内容
(UGC),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网络创意者。庞大的 网络主播群体,构成了网络创意者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语境下,“网络主播”或许存在一定的社会 刻板印象,但是在针对许多网络主播或从业人员的调查中,这一群体 自身的素质其实并不低。就群体特征而言,网络创意者通常具有较高学 历,并以生活在大中城市的青年为主力军。在网络直播行业中,根据陌 陌在 2017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46% 的主播接受过高等教育。虽然从职 业特点看,网络创意者并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职业,自雇佣成为主要就 业方式,但是他们大多经历从业余或兼职慢慢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一部分人获得认可而成为职业创意者。并且,专业化的发展方向以及多 元化的拓展内容,并不只是网络主播的努力方向,直播平台也在这些方 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尝试。
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日益增长的需要表现出来。新 时代人民的需求更高、更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精神生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日常生活中,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普
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应用为大家提供了多元化的生活选择。本书的出 版,对我们全面客观地理解网络直播及其社会生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 照。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网络直播 环境和产业生态,不仅有利于繁荣和发展新时代的互联网文化以及体验 经济,也会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有所裨益。
赵克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大数据研究中心秘书长
前 言
“当你在直播中互动时,感觉用了更人性的方法与他人建立联系。
这是我们在沟通上的重大进展,也给人们创造了聚在一起的机会。”(扎 克伯格,2016)。
“我们正在改变购物和追随名人的方式,这一切都归结为亚洲引领 的直播发展的方向。”( Eileen Brown,2017)。
“不同形态的文化都能导致或实现不同方面的参与性。在数字文化 中,许多人创作并分享媒体内容,草根和业余形式的表达获得了越来越 高的能见度……网络文化的本质之一在于那些即使在过去只能拥有小部 分受众的表达形式,通过互联网也能实现更大的社会性。”(亨利 ? 詹金 斯,2017)。
互联网进入 Web 2.0 时代之后,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让人们从后台走 到前台,成为文化创造者和传递者,形成一种参与式文化。网络直播 正是发展于这一时代背景之下。中国网络直播历经秀场直播、游戏直 播、移动直播几个主要的发展阶段,2016 年,迎来了全民直播的高速 发展,经过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目前已经进入了平稳上升时期。截至2018 年 6 月,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 4.25 亿人,在 2020 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150 亿美元(Cheng, 2017),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位置。而伴随着网络直播的火热,人们对网络直播的一些争议也未曾间断,有质疑直 播内容格调不高的,有批评内容同质化的,有热议主播素质的,有指责 未成年人打赏的,也有怀疑直播发展前景的……这样一个全民参与又存 在各种争议的社会现象,引起了我们课题组的关注:网络直播为什么如 此火热?网络直播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为什么直播会引起争 议?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些争议?带着这些疑问,课题组针对网络直播开 展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回顾了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