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15005

本书不仅能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提供帮助,也可以给企业生产者、供应商提供数字化时代的企业生存指南,以利于企业拥抱新技术,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从而走向世界的舞台。
2016年4月,我接受微软公司的邀请,加入这个伟大的公司,负责大中华区的微软服务业务。坦白地说,那个时候的我可能像大多数人一样,只对微软的一些如雷贯耳的产品如Windows、Office、SQL数据库、Azure云平台略有了解,而对微软企业的咨询服务了解甚少,难以想象这一了不起的团队能够服务于中国的国有银行的所有核心业务系统,并支持其在一百多个国家的对公对私业务; 提供技术平台给全球排名前三的手机巨头,支撑其几万家销售终端的日常销售运作及几亿的用户售后服务; 与中国的领先汽车企业一起创新,颠覆性地设计、建造了能够与汽车用户互动的营销平台并提升了合作伙伴的效率。微软公司类似的业务系统、支持服务还有许多。微软的专业人士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客户和业务的挑战,在微软的产品和技术平台上不停地学习、研究,并且与客户、合作伙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经典的行业数字化转型案例。
微软服务部在全球有2万多名专业人士,除了具备技术、咨询、项目管理等典型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能力的专业人士外,近年来快速招募和培养具有深厚行业经验的专业人才,他们逐渐在引领微软的数字化战略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服务了全球几万家客户,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资料后,随着近几年客户的转型要求,微软公司变得越来越开放,与客户的战略和业务优先重点紧密结合,在方法论、解决方案和行业的数字化突破上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果。微软服务业务在阿南德·埃斯瓦兰先生的领导下不断地吸收英才,这些来自于零售、金融、制造等行业的实践者使微软能以行业的视角了解客户的痛点和需要创新的机会; 建立了一流的行业观点、数字化转型的模型和工具以帮助微软的顾问们能够更加规范地提供建议与方案。大量的案例分享与讨论让微软在世界各地的团队和客户能够学习到的实践成果。
仅在与中国地区的几百个客户的合作中,将数字化转型应用在中国的多个行业领先的公司就能给其他客户和行业从业者带来一些启示与借鉴。我们不仅要帮助企业落实数字化转型进展各式各样的项目,还应该把方法论、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及与客户的一些思考分享出来,使得整个行业和企业能够提高认识和水平,使中国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获得更大的成功。
正是出于能与更多客户、行业同仁分享的目的,我和我的团队觉得有责任把我们在全球的一些研究成果、微软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特别是我们与各个行业、全球的客户多年的数字化实践的探索,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为我们中国的企业和行业从业者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
本书的写作经历一年左右的时间。为了本书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很多的讨论。有些问题不妨与读者一起来探讨:
关于数字化转型与多年前流行的企业信息化差别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不必拘泥于死板的定义。可能每个实践者都有自己的理解或体会,但是我们认为,在现在这个时代,企业应该利用数字化转型辅助企业的转型,围绕着创造价值和聚焦企业的战略,着眼点不是一个系统的实施,而应该起步于数字化转型的四个方向的业务场景,即密切客户沟通、予力赋能员工、优化业务运营和转型产品服务。
每一个企业都是软件企业,就如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在他的新书《刷新》里所讲的,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开始像一个数字化的企业那样思考如何运作,再也不是简单地买一套解决方案就能解决问题,必须从思考方式上像一个数字化的公司。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不需要方法论和工具,答案是肯定的,太多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因为缺少方法和规划,而以失败告终。
本书中提及的许多案例引用了微软的产品和技术平台,我们并无推销之意,但是我们也非常骄傲微软的技术与产品有非常高的竞争优势。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的平台上若能够得到产品的助益,往往会事半功倍。总体上我们对于产品和平台的选择是开放的,而且是越来越开放。
传统企业与新生代的互联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上的策略,传统企业在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更需要积极部署自己的数字化战略,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并打造差异化。
在数据与人工智能方面,我们看到各行各业对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热情。如何结合现在拥有的技术,找到对企业带来价值的场景、业务模式以及洞察已有的数据,仍是需要企业和其合作伙伴认真、冷静地思考的。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微软公司总部的大力支持,同意披露微软公司有关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工具以及国际案例; 得到了总部的全球副总裁Anand Eswaran、Ramesh Siva、Laura Longcore与微软服务亚太区总经理Shankar Moorthy的肯定与鼓励,他们在我们的要求下,给予了及时的辅导和意见反馈; 得到了许多中国客户的支持,他们愿意毫无保留地将数字化转型的历程与经验教训分享出来; 得到了我的团队的支持,许多案例的整理和编写来自于实施这些项目的顾问们,大家将许多业余时间倾注在本书上,这些同事包括王瑜博士、陈荣华、景魁等; 还得到了其他各方面的支持和付出,如李威在整个项目的策划、协调、资料收集及内容讨论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桑璐璐在出版的协调、与公司法律部门及客户的沟通协议过程中承担了非常关键的工作。没有这些同事的全情投入与付出,本书根本不可能按期出版发行,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有些案例涉及我们的客户,且无法在计划的日期前得到相关客户的同意,因此,我们只能将已经批准可以披露的内容或客户公开报道的简要说明整合进本书,我们对于没有进一步地予以叙述和呈现感到很遗憾。如果读者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些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亦诚惶诚恐,此书难免仍有错误、遗漏,我们对此深表歉意与遗憾,也非常真诚地欢迎读者和业界的朋友向我们反映问题并提供建议,期待今后能有更好的作品与客户、合作伙伴和业界的朋友分享。
冯国华
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
刘湘明(钛媒体联合创始人、ITValue发起理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信息化的升级,而是一场底层逻辑的根本性革命。它对内重新定义文化、组织和管理,对外重新定义产品、客户和商业模式。面对这样的大变革,企业的管理者需要的是系统性、全局性的思考和认知,阅读这本《数字化》就是很好的开始。
杨光(《中外管理》杂志社长、总编):《数字化》介绍的数字化转型方法论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环节对企业定制发展战略、拥抱新技术、加速高质量发展有很大帮助,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一、 无边界的企业运营
以数据为中心,建立跨职能部门、跨企业的产业链协同和平台化且无边界的企业运营中心。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及背后的数字化思想来全面升级企业的运营模式,以组织变革和业务流程创新,打造全新的客户导向、员工协作和数据驱动,实时响应的全新运营和商业模式。
从特征的维度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体现在平台化运营、无边界企业、组织扁平化和柔性化、工作数字化、互联的员工与设备、企业互联、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全渠道的接触点这八个方面。从效果的维度来看,重点体现在互联、精细、智能这三个方面。这两个维度相互交叉,落地在企业信息化的各个领域中。在这些领域中通过技术与管理融合创新,推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智慧企业拥有“数字神经系统”,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灵敏地感知到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并快速做出反应。构建智慧企业,关键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的感知能力、反应速度和管理决策智能化水平。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问题,就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设定是组织扁平化、企业互联、互联的员工和设备、全渠道接触点、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无边界企业、工作数字化等。
在经营理念上,企业目标是多元化、兼并重组、补齐短板(木桶原理); 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平台化(长板理论),注重生态,大企业做平台,小企业上平台。
在组织设计上,改变目前的多层级、复杂严密的管理体系,实现组织扁平化,去中心、去层级,快速反应,精准执行。
在集团管控方面,改变集团总部以行政和职能管理为主的格局,实现总部服务化,服务成为重要职能。
在规模经济方面,目前的标准化、批量化以及成本的优势,未来转变成为产品定制化,它是客户参与的个性化定制,以工业化的效率满足个性化需求。
在员工管理方面,改变以前严格的用工制度和考勤制度,为员工社会化,员工不再被企业独占,企业可以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实现分包、众包。
在运营流程方面,改变传统的以流程为中心的思路,变成了以数据为中心实现企业数字化,包括数字化工作、数字化流程和数据挖掘。
优化业务运营的思考如图5.1所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