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355502
本书收录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两本经典之作,是其著作中内容*为针对青年读者的两本。我们将这两份文本精编精做,作为送给青少年的人生启示录。朱光潜先生亲切温暖且充满力量与思辨的文章,历经时间的洗礼,滋养了几代人。面对处于这一繁盛时代的青少年,应以将*有意义、真正有助于青少年思考与成长的图书提供给读者,透过丰富的学识与经历,以美而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青少年受益终身的帮助。
本书精选民国漫画巨擘沈泊尘先生描绘青年形象的漫画作品,民国大师“合作”经典更为难得。
本书收录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两本经典之作,是其著作中内容*为针对青年读者的两本。我们将这两份文本精编精做,作为送给青少年的人生启示录。朱光潜先生亲切温暖且充满力量与思辨的文章,历经时间的洗礼,滋养了几代人。面对处于这一繁盛时代的青少年,应以将*有意义、真正有助于青少年思考与成长的图书提供给读者,透过丰富的学识与经历,以美而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青少年受益终身的帮助。
本书精选民国漫画巨擘沈泊尘先生描绘青年形象的漫画作品,民国大师“合作”经典更为难得。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序 夏丏尊 / 003
读什么书 006
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013
有趣味的人 016
到民间去 020
十字街头 024
多元宇宙 028
选校,选科,选课 033
学作文 038
理智与情感 043
摆脱与得到 051
效率不是的估值标准 055
人生与我 060
附录一 无言之美 065
附录二 悼夏孟刚 077
代跋 “再说一句话” 081
谈 修 养
自序 085
致青年 088
此身,此地,此时 094
朝抵抗力的路径走 101
青年的心理问题 110
社会变好,须先把人的质料变好 118
处群三谈(上) 125
处群三谈(中) 131
处群三谈(下) 137
人应有恻隐之心 145
人须有羞恶之心 154
冷静 160
学问 168
再谈读书 175
英雄崇拜 181
谈交友 187
性与爱 194
青年恋爱结婚的时机 201
休息的意义 206
消遣的功用 212
谈体育 219
价值意识 226
美感教育 233
他一生执著追求,没有偷懒。将近九十年的漫长的道路,走过来并不容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他都碰到过。顺利与挫折,他都经受过。但是,他在千辛万苦之后,毕竟找到了真理,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找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好的归宿。现在人们常谈生命的价值,我认为,孟实先生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的。
——季羡林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夏丏尊
我想,学术风格与人品、人格以至人生态度,学术的客观性与个体的主观性,大概的确有些关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的东西,造福于中国现代美学……这是我非常敬佩而想努力学习的。
—— 李泽厚
序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好的收获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读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笼有真实的感情的,绝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致,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只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夏丏尊
1929年元旦书于白马湖平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