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293266
序3
一 谈读书6
二 谈 动12
三 谈 静15
四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19
五 谈十字街头24
六 谈多元宇宙29
七 谈升学与选课34
八 谈作文39
九 谈情与理43
十 谈摆脱51
十一 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55
十二 谈人生与我60
附录一 无言之美65
附录二 悼夏孟刚76
代跋 “再说一句话”80
谈 美
序85
开场话89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92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98
——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105
——宇宙的人情化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111
——鲜丽的英国姑娘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117
——美感与联想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123
——考证、批评与欣赏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130
——美与自然
八 “依样画葫芦”136
——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错误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143
——艺术与游戏
十 空中楼阁149
——创造的想象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155
——创造与情感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162
——创造与格律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168
——创造与模仿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174
——天才与灵感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180
——人生的艺术化
附录 作者自传
一 谈读书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的书,我能告诉你不***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读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来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量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就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Jules Verne: 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和《海底二万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Defoe: Robinson Crusoe),大仲马的《三剑客》(A. Dumas: Three Musketeers),霍桑的《奇书》和《丹谷闲话》(Hawthorne:
Wonder Book and Tangle Wood Tales),金斯利的《希腊英雄传》(Kingsley: Heroes),法布尔的《鸟兽故事》(Fabre: Story Book of Birds and Beasts),安徒生的《童话》(Andersen:
Fairy Tales),骚塞的《纳尔逊传》(Southey: Life of Nelson),房龙的《人类故事》(Vanloon:
The Story of Mankind)之类。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没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书”,老早就读些壮年***书。比方在中国书里,我欢喜《国风》《庄子》《楚辞》《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楼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欢喜济慈(Keats)、雪莱(Shelley)、柯尔律治(Coleridge)、布朗宁(Browning)诸人的诗集、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七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Shakespeare:Hamlet)《李尔王》(King Lear)《奥瑟罗》(Othello)、歌德的《浮士德》(Goethe: Faust),易卜生(Ibsen)的戏剧集、屠格涅夫(Turgenev)的《处女地》(Virgin Soil)和《父与子》(Fathers and Children)、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Dostoyevsky: Crime and Punishment)、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Flaubert:
Madame Bovary)、莫泊桑(Maupassant)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