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086576
本书是一部妇孺皆知的文学巨著,它是由丹麦著名诗人、童话作家安徒生历时近40年创作而成。安徒生生前曾得到皇家的致敬,他用童话故事的魔力征服了世界,他的童话被译成150多种语言在全球发行出版。
在每篇童话或故事后面,叶君健都写了一点有关作品的写作和出版的背景,以及个人对有关作品的体会。译者引了有关作品的个别语句来作为我的“体会”的依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安徒生有关作品的特点及其创作意图,同时也给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安徒生的童话虽然表面上是“为孩子们讲的故事”,但实际上也都适合成年人和老年人阅读。作者的这些“体会”自然也可以为他们作参考。
在《安徒生童话》现有的近百种文字译本中,叶译本被丹麦专家评价为“*好的”:“只有中国的(叶君健)译本把他(安徒生)当作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的译本。”
1988年,丹麦女王玛珈丽特二世隆重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安徒生因为童话创作成就也获得了“丹麦国旗勋章”),这使他成为因为安徒生童话翻译而获此殊荣的翻译家:也是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的先例。
目录
序叶君健
打火匣
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
豌豆上的公主
小意达的花儿
拇指姑娘
顽皮的孩子
旅伴
海的女儿
皇帝的新装
幸运的套鞋
雏菊
坚定的锡兵
野天鹅
天国花园
飞箱
鹳鸟
铜猪
永恒的友情
荷马墓上的一朵玫瑰
梦神
玫瑰花精
猪倌
荞麦
安琪儿
夜莺
恋人
丑小鸭·2·
枞树
白雪皇后
接骨木树妈妈
织补针
钟声
祖母
妖山
红鞋
跳高者
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
丹麦人荷尔格
卖火柴的小女孩
城堡上的一幅画
瓦尔都窗前的一瞥
老路灯
邻居们
小杜克
影子
老房子
一滴水
幸福的家庭
母亲的故事
衬衫领子
亚麻
凤凰
一个故事
一本不说话的书
区别
………
序叶君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是世界各国人民所熟知的童话作家。100多年来,从终年积雪的冰岛到烈日炎炎的赤道,到处都流传着他那美丽动人的童话。这些童话以各种民族的文字刊印发行,总册数已经不可数计了。
童话,自人类在摇篮时候起就已经产生,通过奶奶、母亲们的编织,在人类开始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人民中间,初以口头传播的形式出现。在文字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一些有心的学者把散在民间的这类故事以民间文学的方式收集、加工成册,使其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地生存下来。在这方面作出成绩的人,恐怕首先得推法国的贝洛尔(1628—1703),接着便是德国的格林兄弟(1785—1863和1786—1859)。他们所收集的民间童话都成为世界名著。安徒生是继他们之后的一位童话大师,但他又不同于他们。他不是童话的收集者,而是直接的创造者,因而更为重要。他开辟了世界儿童文学的新时代,使后来的儿童文学作家有广泛的活动空间。现在,世界儿童文学在题材、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等各个方面能够如此丰富多彩,不能不说是始于安徒生在这方面的大胆创新。应该说,安徒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安徒生把他用40年心血所精心编织的168篇童话故事,用一个丹麦字Eventyr加以概括。它的意义要比我们所理解的童话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故事”,还涉及以“浪漫主义幻想”手法所写的儿童“散文”、“散文诗”和以现实主义手法所写的儿童“小说”。他写的童话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甚至令人“着迷”。这是他的童话艺术的独到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他以童话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及其社会生活,深厚地表达了平凡人的感情和意愿。他满腔热情地歌颂人民的优良品质,同时又尖锐地揭露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丑恶,以此来衬托人民的心灵美,使读者从感人的诗境和意境中发现真理,发现人类灵魂中诚实、美丽、善良的东西,从而使人们的感情得到净化与升华。从这一点上讲,安徒生堪称是一位伟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但安徒生不只是一个童话作家。他是从写成年人的文学作品开始的:他写过诗、小说、剧本和游记,其中也有不少的名篇。不过他对丹麦文学——从而也对世界文学贡献的却是童话。他这方面的作品,对世界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所起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自1835年起到他逝世前两年的1873年止,其间很少中断过,发表了168篇作品,在世界的童话作家中,很少有人像他为小朋友们写过这样多的东西。他的童话作品受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这种成功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民主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这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主义的残暴和新兴资产阶级的无情剥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人民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安徒生在语言风格上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在作品的内容上又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两种结合使他的作品在儿童文学中放出异彩,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安徒生的童话创作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时期(1835—1845)——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从1835到1845的10年间,他所写的童话是专门给孩子们看的,所以他把这一时期的作品叫做“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就在安徒生开始从事童话创作的年,他出版了本童话集。这是一本仅有61页的小册子,收入了《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四篇童话。这部代表他早期作品的集子充满了美丽的想象,其中不时洋溢着浓厚的诗情。因为它们是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所以内容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这之中,我们还可以明显地看出他早年所听到的关于《一千零一夜》中某些故事的痕迹。如《打火匣》与《一千零一夜》中的《阿拉丁的神灯》的情节就有类似的地方。《打火匣》充满了奇妙的幻想,通过一个普通士兵当上国王的故事,否定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宣传了人人平等的民主主义思想。当时,丹麦是个半封建国家,故事中关于刑场造反的生动描写,正反映了广大人民对暴君的不满。《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是一篇富于幻想的童话,但它却反映了现实生活。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为了钱,为了财产,不惜互相暗害,甚至对老祖母也不留情。从曲折生动的故事中,读者所领悟到的是社会中存在的人间的残忍,反映了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资产阶级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特点。在这个小册子的后面两篇童话中,安徒生摆脱了民间故事的影子,推陈出新,创作了《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达的花儿》两篇具有个人特色的童话,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与想象。这为他后来的童话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
《豌豆上的公主》是一篇具有讽刺意味的童话。难道“公主”的皮肤真的是那么嫩,连20床垫被下的一粒豌豆她都能感觉得出来?这里面有虚伪和诈骗。仅凭这一粒豌豆的测验,她居然就被证明是一位“真正的公主”,和王子结了婚,那颗豌豆还被放在博物馆里作为文物。某些统治者就是这等荒唐!但《小意达的花儿》却是一篇诗意浓郁、富于幻想的童话。它细腻地描写了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的丰富想象和美好意境。单这两篇童话就已经展示出安徒生的才华,但却遭到了当时一些文人的攻击和谴责。连安徒生的几位朋友也说他没有写童话的天才,要他以后放弃这方面的创作。有人甚至还攻击这个集子:“不仅没有趣味,还会产生不良影响……”而奉劝安徒生“切莫白白浪费时间”。安徒生说:“经这样一说,我倒更要写了。”安徒生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说:“我现在要开始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你要知道,我要争取下一代!”不久,他在另一封信中谈到他坚持要为儿童创作的时候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从这时起,他把全部精力和生命都贡献给了这“未来的一代”。他对这“不朽的工作”非常勤奋,每年圣诞节他都要献给小读者一本童话集,作为礼物。圣诞节在欧洲是孩子们的节日,他选择了这个节日出版他的童话,这不仅说明他对孩子们的感情,也表示出他认为童话创作是他毕生的严肃事业。
集童话出版之后,他基本上摆脱了一些以民间故事为素材的框框,而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放手发挥他浪漫主义的幻想,写出一篇篇富有创造性的童话。当时以诗人厄楞士雷革(1779—1850)为首的“浪漫主义”运动正在丹麦盛行。表面上看来安徒生很像是这个运动中的一名后起之秀,但他对于浪漫主义者所憧憬的那种中世纪的生活却不感兴趣,他对于北欧的神话也不像当时的浪漫主义者那么热衷,他从来没有在这些神话上来发挥他的“幻想”。他和当时的浪漫主义者不同,他那种富于想象的活泼文体丝毫也没有华而不实的味道,而是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1836年,安徒生的第二集童话出版。这一集的代表作品有《拇指姑娘》《顽童》《旅伴》三篇故事。《拇指姑娘》中的那个被人瞧不起、处处受到奚落的拇指姑娘,她追求光明的世界,她逃出了癞蛤蟆在泥巴底下的黑暗的家,逃出了鼹鼠没有阳光的地洞,凭她的善良和伟大的同情心,终于得到她救活的那只燕子的帮助,飞到光明的国度里去。拇指姑娘是那些勤劳、勇敢和正直的“平民”的代表,他们不是消耗者而是创造者。他们创造出了丰富的生活。在他们的创造过程中,表现出他们无比的智慧和勇敢。他们虽然“寒微”和“渺小”,但他们却有一颗明朗和伟大的心。
1837年,安徒生的第三集童话出版。主要作品有《皇帝的新装》和《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情节并不复杂,但含义却非常深刻。它用幽默而轻松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逢迎谄媚的社会风气。作品写了一个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愚蠢无能。两个骗子利用他们的虚荣,通过为皇帝做新衣的方式,骗取了大量的钱财,那些贪污腐朽、阿谀逢迎的大臣们,因为怕暴露自己的不称职,也啧啧称赞那套并不存在的“新装”多么漂亮,使得皇帝赤身露体,招摇过市,后还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揭露了骗局,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还是要装腔作势,在百姓面前炫耀他们的丑态。这个故事中的皇帝和大臣虽然是虚构的,但却反映了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它里面的人物,在浪漫主义和轻松幽默的气氛中,依次出场,雍容华贵,步履端庄,俨然是有权威的统治者,但他们的愚蠢无知,荒唐可笑却是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眼前,给读者以毕生难忘的印象。有关他们的嘴脸的刻画,可能是夸大了一些,戏剧化了一些,但却是逼真、令人信服的。他们的形象是集中的典型,具有普遍意义。即使在今天,也还有其现实性。那种虚伪和奴性的现象依然存在,会时时闹出可笑的丑剧。
《海的女儿》是一篇色彩瑰丽的动人童话。它深深地感染着亿万读者。作品肯定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歌颂了小人鱼想变成人的美好理想以及为实现这个理想所作出的牺牲。这里的王子,在安徒生的笔下,并不是封建统治阶层中的要人,而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人”。他有文化,有教养,善良,貌美,是“真、美、善”的化身,是小人鱼理想中的“人”。她渴望进入“人”的领域。但从一个海底生物升到高级动物的“人”,她就必须先通过王子对她的爱而获得“人”的灵魂。她对王子的爱情坚贞不渝,表现了她心灵的纯洁与高尚。她的百折不挠的性格所形成的形象特别富有艺术的魅力。作品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对于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即“灵魂”问题。人具有一般动物所没有的一件宝贵的东西——“灵魂”,而“人”本身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呢?当然,这个“灵魂”并不是宗教中所说的那种神秘的东西,而是具有实际“道德”意义的属性。在安徒生看来,它是“品质和理想”的融合体。因为“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小人鱼才不惜牺牲她可能在海底龙宫享受到的300年的快乐而去追求一个“人”的灵魂。她虽然后没能得到这个“灵魂”,但她的行为是按照“灵魂”所要求的规范而作出的。她后牺牲了自己而保存了王子的生命,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而使别人幸福。和那些“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说已经堕落成为一个低级动物、甚至比低级动物还要低劣的动物相比较,她的努力虽然得到了悲剧的结局,但她的品质是伟大的。所以有关她的这个故事就是在今天,甚至在明天,仍有极为现实的意义。小人鱼的行为是对我们已经具有“灵魂”的人的一种提醒:我们应该如何重视这个“灵魂”?这个故事并不是安徒生凭空幻想设计出来的,而是取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甚至他自身真切、深沉的体验,特别是小人鱼对王子的爱情的表露,是有他个人真实的情感作为基础的。这表示出深藏在他心里爱情方面的细微的心理活动过程。他早年喜爱过一个乡下女子里波儿芙伊格特。这是一个相貌朴素、出身寒微的姑娘,有同安徒生类似的境遇。他们非常友好,但谈到终身大事时,这位女友从实际出发婉言谢绝了安徒生的追求,而与另一位男子结了婚。这对安徒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并不因此而动摇他对她爱情的真诚和坚定,只不过他将这种感情深深地埋藏在他自己心中。在他死去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他的胸前挂着一个小袋,里面装着一封已经发黄了的信——里波儿芙伊格特婚前写给他的后一封信。安徒生对爱情的追求,虽然像“海的女儿”的结局一样,终变成了“泡沫”,但这种感情本身却是永恒的,不灭的,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也是人类向更高级文明发展的动力。
安徒生的另一篇自传性作品《丑小鸭》创作于1844年。安徒生把自己看作是一只丑小鸭。丑小鸭遭到许多精神上的打击,“结婚”问题是其中一种。作为一只丑小鸭,他的境遇,他的身世不可能引起异性的太多幻想,他自己对此也不怀有太多的幻想。他“根本没有想到结什么婚”——事实上安徒生也当了一生的单身汉。他被其他动物认为“丑得出奇”,处处受到歧视,这同安徒生少年时代的遭遇相类似。但他却具有讪笑他的那些动物所缺乏的东西和精神境界,即对“美”的追求。这种境界使安徒生把“丑小鸭”描绘得生动感人。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会出现类似情况,一些天才人物没有被发现,被重视,没有人去精心培养,相反却遭到歧视,他们被看作是“丑”的化身,终而中途夭折,如后来他写的一篇童话《铜猪》中的那个小艺术家。当然,“丑小鸭”经过了苦难和折磨活下来了,成为美丽的天鹅。
有人说这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表现出他在同世俗偏见抗争中的性格和信念:“只要你曾经在一只天鹅蛋里待过,就算你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安徒生的其他作品,如《坚定的锡兵》(1838)、《野天鹅》(1838)、《没有画的画册》(1840)和《夜莺》(1843)也都生动地表现出安徒生的信念:真理总会战胜虚伪,爱总会压倒恨,善总会淹没恶,美总会克服丑。在这类作品中,安徒生总是满腔热情地歌颂那些为“真、美、善”而献身的人。他们也可能受到委屈、冤枉,甚至遭到灭亡,但他们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启发人们向生命的境界前进。这些人的事迹,通过安徒生的手笔,都转化成了美丽的诗,如在《没有画的画册》中的那些人。
第二时期(1845—1852)——新的童话:安徒生进入中年以后,心情产生了某些变化。他经历的生活更多了,他对人生的体会也更深了,老百姓生活的急剧贫困化,也把他急剧地引进更严酷的现实生活中来,这就在他的作品中使他青年期那种浓郁的浪漫主义逐渐褪色,取而代之的是严峻的现实主义。他的文风也为之一变。从1845年起,他把他所写的童话叫做“新的童话”——也就是用童话形式所写的有关现实生活的故事。这类故事不仅照旧为小读者所喜爱,而且也吸引成年人——同时还使他们看了不得不深思。安徒生在他开始写童话时曾经这样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写一个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也得给他们写一点东西,让他们想想。”他这个时期的童话更深切地体现出他的这项诺言。《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的故事》和《影子》就是他这方面深刻的代表作品。
安徒生在贫困中出生,对于在贫困中所受到的苦难自然也感受深。他同情他们,在真实地反映他们的苦难时,他也没有忘记抚慰他们的心灵。这是他的现实主义与一般现实主义所不同的地方。我们在他的叙述的字里行间可以触觉得到他那颗善良的心在跳动。但他对人民的态度不只限于同情,他还能够唤起社会的良心——特别是统治者的良心,希望他们能够对人民的压力有所减轻,使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当然这只不过是幻想。他自己对那些权贵们的丑恶和愚蠢的揭露,如在《皇帝的新装》中,也否定了他这一点。这种矛盾进而又引起他内心的苦闷。在苦闷不可解脱的时候,他只有求助于他儿时深信不疑的上帝,希望上帝在纠正人间社会不平方面能有所作为。这当然又是一个幻想,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自欺欺人”的幻想,因为当他到了成年、开始写作以后,上帝的形象在他的认识中已经起了变化:他不再认为上帝是一般人在迷信中所理解的那种“神”,而是“真、美、善”的化身,正如他认为《海的女儿》中的王子是“理想的人”一样。这更加深了他的彷徨和苦闷。他无法从中得到解脱,他找不到解决社会问题的合理方案。
在这里《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作一个说明。这篇脍炙人口的感人童话发表于1846年。安徒生对那个天真的卖火柴的女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和爱,但她的命运却叫人心酸。当有钱人在欢乐地度新年除夕的时候,她因为家里无米下锅,得挪动一双赤脚在大雪纷飞的街头去卖火柴,希望能赚几个铜板暂时解除一家人的饥饿。她在雪地里跑了许久仍一无所得,后她在极度疲劳中偎缩在墙角里。她擦亮了一根火柴,在微光中她幻想着过年的快乐: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摆着精致的盘碗,有梅子、苹果和冒着香气的烤鹅。可是这种幻象转瞬即逝,因为一根火柴的光只能持续一会儿。她幻想过新年的愿望是那么强烈,终于她在幻觉中仿佛看见祖母的到来。祖母向她展开温暖的双臂,把她带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天国,跟上帝在一起”。安徒生在绝望之余,还是把上帝抬了出来。但活生生的事实说明,第二天清晨,正是新年元旦的时候,人们发现她在墙脚下冻死了。这种矛盾使安徒生的作品有时无可奈何地不得不染上某些抑郁、消极的气氛。
《母亲的故事》的调子也是同样的低沉。它发表于1848年。这篇故事表现出母亲对儿子无私而伟大的爱,读来扣人心弦。母亲守着病势沉重的儿子,害怕他死去。一个老头儿——死神——将她的儿子带走了。母亲为了寻找儿子,献出了滴滴鲜血、明亮的眼睛和美丽的头发,她要求死神将她的孩子从苦难中救出来,送到上帝的国度里去。她跪着向上帝祈祷,但是孩子却始终没有生还。她只能以虔诚和迫切的心“盼”下去。这是一篇充满真挚情感的作品,但气氛的低沉可以使人感到窒息,而读者却又不能不怀着同样迫切的心情要读下去。从艺术的角度上讲,这正是安徒生杰出的地方。
从这一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徒生是多么关心人民的疾苦,但却又苦于找不出办法来解决他们的困境。他所感受到的痛苦并不亚于他所描述的处于苦难中的人们。在苦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他模糊地意识到,还是只有“人”才能改造自己的命运。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去歌颂那些不惜牺牲自己生命去追求高尚理想的人,那些忍受痛苦去援救他人的人,那些不顾别人讪笑而敢于去追求美丽东西的人,那些藐视金钱而珍爱纯真爱情的人,那些勇于克服困难而对人类进步作出贡献的人。是这些人在创造历史,在给我们的世界带来希望和光明。《光荣的荆棘路》便是这样一篇作品。它使我们的感情得到升华,把我们推向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时期(1852—1873)——故事:1852年以后,安徒生把他所写的新童话仍然叫做Eventyr,但它的内涵已经压缩到单纯“故事”的范围,也就是指直接描写现实生活的小说,虽然它的写法仍保留童话的特点,其中也不无相当丰富的幻想。这说明安徒生的生活经验更为丰富了,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了。他把这个时期的作品叫做《新的故事》,从1857年开始,陆续发行了一至八集。其中描写现实生活的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沙丘上的故事》。还有许多作品就不是“故事”,而是用童话形式所写的散文诗,如《小鬼和小商人》《蝴蝶》和《恋人》。这些作品代表了安徒生抒情的一面。他晚年的作品,有的是童话和小说的混合体,如《冰姑娘》和《树精》;有的则纯粹是小说,如《园丁和主人》,它们明显地代表了他晚期的风格。
《柳树下的梦》发表于1851年。作品反映出财富和地位怎样破坏了一对恋人纯洁的爱情。故事本身凄恻动人,但实质上是一篇对社会不平等的抗议。鞋匠和另一贫穷人家的女儿从儿时起就两小无猜,常在一株柳树下玩耍,很早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但是,在贫富悬殊的社会里,已经爬进上流社会的女友却冷酷地抛弃了她可怜的恋人。她根本想象不到对方失恋的痛苦,而鞋匠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对女友的爱恋始终如一,但在这个不平等的社会里,他的愿望也只能化作泡影,他也只能在梦中去追求幸福。这篇童话歌颂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歌颂了纯洁的、坚贞的爱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造成这个悲剧的社会原因,它是一部批判现实的作品。
《她是一个废物》是1857年发表的。它通过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的忠实描述,控诉了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揭露了所谓上流社会的人的自私和冷酷。作品中的母亲是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的典型。这个在生活中受煎熬的洗衣妇,为了赚得一块面包,不得不冒着寒风,整天泡在冷水里为人洗衣。她的身体已经支持不住,但她仍然挣扎着干,直到后在贫病交加中死去。这是一篇怀着深切同情的、用白描手法根据真实生活写出的故事。安徒生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苦命的人。童年时,他的母亲每天要到奥登塞河里去为富人洗衣服,她长时间地站在冰冷的河水中,手脚冻得又红又肿。当她支持不住、全身打颤时,她救急的办法就是喝几滴酒来给身体增加一点热力。用她的话说,几滴酒毕竟比一餐饭便宜些,而且喝的时候也不浪费时间,不需要停下工作。
在《安徒生童话》现有的上百种文字译本中,叶译本被丹麦专家评价为*好的:“只有中国的(叶君健)译本把他(安徒生)当作一位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的译本。”
1988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隆重授予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当年,安徒生也因为童话创作成就而获得“丹麦国旗勋章”——这开创了译者与作者因同一部作品而获得相同勋章的先例,叶老也因此成为全世界至今*一位因为翻译安徒生童话而获此殊荣的翻译大家。
皇帝的新装
许多年以前有一位皇帝,他非常喜欢穿好看的新衣服。他为了要穿得漂亮,把所有的钱都花到衣服上去了,他一点儿也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除非是为了炫耀一下新衣服,他也不喜欢乘着马车逛公园。他每天每个钟头都要换一套新衣服。人们提到皇帝时总是说:“皇上在会议室里。”但是人们一提到他时,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在他住的那个大城市里,生活很轻松,很愉快,每天有许多外国人到来。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他们说他们是织工。他们说,他们能织出谁也想象不到的美丽的布。这种布的色彩和图案不仅非常好看,而且用它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异的作用,那就是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那正是我喜欢的衣服!”皇帝心里想,“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是的,我要叫他们马上织出这样的布来!”他付了许多现款给这两个骗子,叫他们马上开始工作。
他们摆出两架织机来,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机上什么东西也没有。他们接二连三地请求皇帝发一些好的生丝和金子给他们。他们把这些东西都装进自己的腰包,却假装在那两架空空的织机上忙碌地工作,一直忙到深夜。
“我很想知道他们织布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不过,他立刻就想起了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这布的。他心里的确感到有些不大自在。他相信他自己是用不着害怕的。虽然如此,他还是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比较妥当。全城的人都听说过这种布料有一种奇异的力量,所以大家都很想趁这机会来测验一下,看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笨,有多傻。
“我要派诚实的老部长到织工那儿去看看,”皇帝想。“只有他能看出这布料是个什么样子,因为他这个人很有头脑,而且谁也不像他那样称职。”
因此这位善良的老部长就到那两个骗子的工作地点去。他们正在空空的织机上忙忙碌碌地工作。
“这是怎么一回事情?”老部长想,他把眼睛睁得有碗口那么大。
“我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但是他不敢把这句话说出来。
那两个骗子请求他走近一点,同时问他,布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他们指着那两架空空的织机。这位可怜的老大臣的眼睛越睁越大,可他还是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事情。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你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织工说。
“啊,美极了!真是美妙极了!”老大臣说。他戴着眼镜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说我对这布感到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到您的话真高兴,”两个织工一齐说。他们把这些稀有的色彩和花纹描写了一番,还加上些名词儿。这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里去时,可以照样背得出来。事实上他也就这样办了。
这两个骗子又要了很多的钱,更多的丝和金子,他们说这是为了织布的需要。他们把这些东西全装进腰包里,连一根线也没有放到织机上去。不过他们还是继续在空空的机架上工作。
过了不久,皇帝派了另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看,布是不是很快就可以织好。他的运气并不比头一位大臣的好:他看了又看,但是那两架空空的织机上什么也没有,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
“你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他们指着一些美丽的花纹,并且作了一些解释。事实上什么花纹也没有。
“我并不愚蠢!”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因为我不配担当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因此他就把他完全没有看见的布称赞了一番,同时对他们说,他非常喜欢这些美丽的颜色和巧妙的花纹。“是的,那真是太美了。”他回去对皇帝说。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
当这布还在织的时候,皇帝就很想亲自去看一次。他选了一群特别圈定的随员——其中包括已经去看过的那两位诚实的大臣。这样,他就到那两个狡猾的骗子住的地方去。这两个家伙正在全神贯注地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您看这不漂亮吗?”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丽的花纹!多么美丽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空的织机,因为他们以为别人一定会看得见布料的。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真是荒唐!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配做皇帝吗?这真是我从来没有碰见过的一件可怕的事情。”
“啊,它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表示十二分的满意!”于是他点头表示满意。他装作很仔细地看着织机的样子,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见。跟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看出更多的东西。不过,他们也照着皇帝的话说:“啊,真是美极了!”他们建议皇帝用这种新奇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上这衣服亲自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真美丽!真精致!真是好极了!”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赐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并且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第二天早晨,游行大典就要举行了。在头天晚上,这两个骗子整夜不睡,点起十六支蜡烛。你可以看到他们是在赶夜工,要完成皇帝的新衣。他们装作把布料从织机上取下来。他们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同时又用没有穿线的针缝了一通。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皇帝带着他的一群贵的骑士们亲自到来了。这两个骗子每人举起一只手,好像他们拿着一件什么东西似的。他们说:“请看吧,这是裤子!这是袍子!这是外衣!”等等。“这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着它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这也正是这衣服的妙处。”
“一点儿也不错,”所有的骑士都说。可是他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因为实际上什么东西也没有。
“现在请皇上脱下衣服,”两个骗子说,“我们要在这个大镜子面前为陛下换上新衣。”
皇帝把身上的衣服统统都脱光了。这两个骗子装作把他们刚才缝好的新衣服一件一件地交给他。他们在他的腰围那儿弄了一阵子,好像是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裾后裾(Slaebet)就是拖在礼服后面的很长的一块布,它是封建时代欧洲贵族的一种装束。。皇帝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
“上帝,这衣服多么合身啊!式样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说。“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这真是一套贵重的衣服!”
“大家已经在外面把华盖准备好了,只等陛下出去,就可撑起来去游行!”典礼官说。
“对,我已经穿好了,”皇帝说,“这衣服合我的身吗?”于是他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因为他要叫大家看出他在认真地欣赏他美丽的服装。
那些将要托着后裾的内臣们,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真的在拾起后裾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其实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
这么着,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衣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裾是多么美丽!衣服多么合身!”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这样就会暴露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得到众人这样普遍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后叫出声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是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是对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个并不存在的后裾。
这篇故事写于1837年,和同年写的另一篇童话《海的女儿》合成一本小集子出版。当时安徒生只有三十二岁,也就是他开始创作童话后的第三年(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童话)。但从这篇童话中可以看出,安徒生对社会的观察是多么深刻。他在这里揭露了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是何等虚荣、何等铺张浪费,而且重要的是,何等愚蠢。骗子们看出了他们的特点,就提出“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衣服。但是他们心虚,都怕人们发现他们既不称职而又愚蠢,就异口同声地称赞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丽,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还要举行一个游行大典,赤身露体,招摇过市,让百姓都来欣赏和赞颂。不幸这个可笑的骗局,一到老百姓面前就被揭穿了。“皇帝”下不了台,仍然要装腔作势,“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种弄虚作假和愚蠢至极的统治者,大概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因此这篇童话在任何时候也都具有现实意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