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65500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育常识
教育名家储朝晖全新力作。
书稿内容的酝酿与积淀历经十余年,文字既富有温度,又富有厚度,难得的良心之作。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教育的拳拳之心与殷切期望,所言所呼既事关教育的内核与要害,又事关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切身利益。
叩问教育常识,既富有警醒性,又指明改进的有效路径,不空喊口号,不哗众取宠。
适合教师共读,对于警醒教育从业者的教育良知,回归常识做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推荐文章:
序 面对教育的不完美
3 教育如何令人“放心”
38 比上学路更堵的是僵化的细想观念
139 做人是*基本的教育
198 中国校车与美国校车有何不同
序 面对教育的不完美 / 1
第一辑 最不能丢的是教育良知
教育是一项被赋予特殊使命的工作,无论社会上发生什么,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教育必须是干干净净的,否则就是反教育。须以此为准则,自觉接受全社会的监督,还教育一片洁净天地。
教育如何令人“放心” / 3
教育应补上敬畏生命这一堂课 / 6
及时兑现教师工资是政府的义务 / 8
教师“被慈善”说明什么 / 10
简政是师生减负的前提 / 13
破解择校热,应打破利益共同体 / 15
“替考事件”暴露惩治乏力法治缺位 / 17
消除教育腐败应依法治教 / 19
“红牌专业”产生的内在机理值得警惕 / 21
逃回“北上广” / 23
地震后的三点建议 / 26
救灾是一种社会重建 / 28
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不能混为一谈 / 31
让法治阳光普照校园 / 33
第二辑 坚守教育的底线
中国教育近几十年发展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偏差,深入分析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如何看待人上出了问题。没有把人当成教育的主人,没有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淡化人,压低人,以行政意志为本,以经济发展或者某个功利的追求为本,以政绩为本,或把人仅仅当作工具的教育,肯定不是科学发展的教育。
比上学路更堵的是僵化的思想观念 / 37
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必须尊重人 / 39
以人为本的教育才能科学发展 / 42
惩戒之矛不得触及学生权利之盾 / 44
禁止老师参与奥数是迎风扬帆 / 46
男女平等,不等于无差别 / 48
封杀奥赛同样是非理性的 / 50
普通高中化债需厘清政府学校责权 / 52
“弑师案”显示师生心理距离达到警戒线 / 55
学校规模适度是责任的底线 / 57
教育经费管理存在多项问题,回应质疑制度亟须建立 / 59
频繁装修戳中教育经费投入漏洞 / 63
专业权力空虚致论文买卖有机可乘 / 65
需要从源头上消除代写论文的需求 / 67
第三辑 叩问教育公平
令人担忧的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制度环境尚未稳固建立。社会贫富与权力差距继续扩大,按权力大小择校与按付费多少择校的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地方的择校由“小升初”延伸到“幼升小”,甚至延伸到选择幼儿园……事实表明教育公平问题依然严重。
教育公平恶化 / 71
“入公热”只会推高“入园难” / 75
公平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安全机制 / 77
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改善途径 / 79
走出教育公平的观念误区 / 83
择校费争议当止于公开可循的程序 / 90
规范教师补充利于教育均衡 / 92
多些实地调查,多些实质公平 / 94
稳定小升初,实现教育均衡的新起点 / 96
大城市就近入学成果还需再巩固 / 99
多校划片有利于教育均衡 / 101
就近入学条件不能层层加码 / 103
探索教育目标公平,实现人人教育平等 / 105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满足需求 / 109
义务教育公平的矛盾分析 / 112
教育均衡还要通过民意考核 / 128
“零择校”不是教育公平与均衡的终点 / 130
第四辑 教育需要情怀,更需要责任
当我们从事一件与教育相关的事时,当我们身处与教育相关的环境时,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教育责任,都可以从有利于小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角度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改进,小到一举手一投足,大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培养公民是教育的重要责任 / 135
做人是最基本的教育 / 138
城市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关键在于取消“择校费” / 141
每个人都有对教育的责任 / 143
应叫停校际不均衡而非个性化教学 / 145
教育问责也须落到实处 / 147
教育局长专业化是个真问题 / 149
该做且能做的事一刻也不能等 / 151
就读地高考应抓住关键系统推进 / 153
考务工作亟须还原专业主导 / 155
陶行知建设好政府的一次努力 / 158
全纳教育理念的适用与运作 / 160
追问灾区重建学校质量 / 166
第五辑 怎样破解乡村教育难题
要注重改善乡村教师“进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环境,创造“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育生态,而不能简单认为给乡村教师提高工资待遇,乡村教育就能彻底改善。因为资金在任何时候都不是万能的,也不能简单认为只要把资金拨付下去,就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了。
乡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就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 171
希望工程不断成长才有希望 / 176
改变乡村教育不能只打教师主意 / 178
解贫困地区师资荒可“特事特办” / 180
保障尊严是给乡村教师的最美礼物 / 182
重振农村小规模学校需走简政之道 / 184
乡村学校建在村民心上才不会“空” / 186
农村小规模学校亟须改善和发展 / 188
更好满足农村对教育的真实需求 / 190
第六辑 没有安全,教育无从谈起
一些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安全出现问题,喜欢让学生们尽可能待在教室里,减少室外活动,更别说校外活动了。但是,越是这样,孩子们的体质和自我保护能力越差,反而更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们成了“温室里的花朵”。
对学生春游应摒弃“鸵鸟”思维 / 195
中国校车与美国校车有何不同 / 197
呵护学生安全出行不应止于警车护送 / 200
教师介绍学生打工蕴含高风险 / 202
学生信息安全隐患不是“小漏洞” / 204
“演习变灾祸”暴露安全教育经验严重不足 / 206
想去野外冒险,请先评估风险 / 208
防范校园性侵须严格执法 / 210
如何使青少年免受网络欺凌? / 212
保护儿童亟须提升父母监护能力 / 215
孤独症儿童教育保障体系亟待建立 / 217
“校车现象”敲击着教育的定势思维 / 219
加强校园安保并非长久之计 / 222
责任心是学生生命安全保障的基石 / 225
后 记 / 227
面对教育的不完美
1981年秋天第一次知道陶行知,到屯溪的延安路看了他的生平事迹展览,便被他吸引了,此后写了首自勉打油诗:
八一秋风撩醒思,志立教育造新世;抛却身边半根草,人类优教度此时。
由此确定了自己“教育是我的职业,研究是我的生命,把教育办得更好是我的人生目标”的人生定位。
自1983年开始作教育与社会调查,30多年来对教育实地调查、实践、思考,积累了太多的心里话。其实这些话或许都是常识,但没有这些经历和体验的人尚不知道这些常识。于是现实中的教育被各方面的压力挤得类似腌菜粑,既不好看,也不好吃,总是酸溜溜的,甚至对人的健康成长发展还有不小的伤害,但人们不得不把它放在嘴里嚼个不停,甚至还要被迫咽下去。
到了知天命之年,这些心中的常识常被一些媒体约稿掏出来,但都比较零碎。多位出版人都跟我说:你何不将它们结集出版?可一直忙这忙那没时间做这件事。直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再敦促,才有这个“教育评辨”系列的集子出来。
书中所收文章是最近十年来各媒体约写的稿子。这些文稿确实是我就所思考的问题写成,事先没有设计整体框架,但与教育的实际问题紧密扣合。将该系列取名“评辨”是由于所收文章基本采用了评论辨析的文体和表述方式,对现实教育各个方面有批判、鞭挞的意蕴,也有讲理、分析的成分。
总体上我觉得中国教育经过近70年的“齐步走”,走得人们都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独自去走路了,不会一个人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迈开步子;近一二十年又以同一个起跑线为标准,让不少人产生“起跑线上的恐慌”,所有的人都想挤进同一个跑道赛跑。从遵从人的成长发展规律看,齐步走和所有人在一条跑道上跑步都不对。“散步”才是治愈中国诸多教育病的良方。因为散步是自由、自主地随意走,每人确定自己的目标,不按规定的路线和路程,自己选择时机和路程长短,这样每个人才能成长为最好的自己。中国教育当下需要的正是每个人自主地迈出自己的脚步,以自己适合的速度、方式,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目标,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如何走,这样才能从根子上解决教育的各种问题。
这个系列对每位教育当事人是清醒剂,从不同角度和路径构成解决教育问题的整体对策体系。中国当下的教育问题,就好比是一枚硬币,或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多面体,它的一面是各级政府,另一面是参与教育的民众,还有一面是媒体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在其中起着联络、反馈以及其他各种作用。当人们对政府的某些做法不满时,可以找到政府这些做法的民众基础、媒体的盲视、社会组织的无能;而当人们审视教育上的不当行为时,发现它又与体制以及政府的某些政策和做法相关,与政府管理者的素质相关,也与社会各方面的见识和发展水平相关。
表面看来这些问题好像无解,其实这个解有多个方面,多个主体。这个系列就是基于这样的假定去从多个方面求解中国教育问题。每一位读者,每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选择、表达、参与改变当下不完美的教育,也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性和思考改变教育,改变自己的生活,乃至改变社会。
如果这个社会有更多的人这样想,并身体力行地去做,那么教育和我们的生活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
储朝晖
2017年于北京
教育如何令人“放心”
动车追尾,会立马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然而,社会上还有一些领域,“追尾”事件并不立即产生显见的严重后果,但若处置不当,其更大、更严重的后果将在若干年后全面暴露,而这样的领域,却往往为众人所忽视。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可以作为例证的有:30多年来,各省市高考头名往往在人生与职业上表现平平;历次数、理、化、生各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奖得主,并未成长为相应领域的前沿专家;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学生,已有众多人成为两院院士,而其中本科阶段在众多人追慕的清华北大上学的,仅寥寥数人。
这些表面上似乎没有多少相关性的问题,却有着相同的或相重叠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在“心”的放置上出了问题。那些被同代人羡慕的人,一度占先而未能远行,根子在哪里呢?根子就在当初他们把心放在考进重点学校上,放在得一个国际奖上,而不是放在对真实的自然奥秘和社会问题的探索上。而这背后更深一层的原因是,社会对“心”的置放的强势驱动,使他们失去了真正的自主,形成了被动的人格,离开学校脱离老师以后,就失去了自我,最终导致他们不能长远发展。
事实上,中国教育以及众多社会方面,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大学,从政治、经济、社会到个人生活,都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心不知道放哪儿。房价高涨引发何处安身的问题,人们会很容易感受到;然而更为深层、更为本质的如何放“心”问题,却少有人真正意识到,但它已经成为目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当中突出的实际问题,由此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也已经频频出现。
从个人的成长和生活角度看,如何安身立命的核心在于如何放“心”。从社会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的角度看,“心”的误放是其深层根源。减少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不能仅仅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在一个长久缺乏独立思考的人群中,“心”的置放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放“心”之所以成为难事,是有其社会背景的。社会从外部决定着对不同内构的“心”的选择,个体根据选择构建自己的内心。现在选人用人的机制就决定了具体某一个个体的“心”怎么去放:政治狂热时,会有更多人选择将“心”放到政治筐里;经济至上时,会有更多人选择将“心”放在经济篮里;功利主义盛行时,就有更多人把“心”放在功利上;分数崇拜会导致更多人有“分”无“心”;痴迷于自然奥秘的社会氛围,能使更多人放“心”于探究真理,将“求真”作为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氛围,能吸引更多人放“心”于创造理想社会。
在一个常态的社会里,崇尚是多元的,每个人依据自己的体验独立思考,依据对社会的感受自觉地放“心”,依据对社会的选择建构自己的“内心”。当社会中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改变这种状态的时候,放“心”就会走向偏态,就会让一部分人被“放心”,最终必然引发巨大的社会问题。
经历了30余年的高考,已经将越来越多的人的“心”吸引到对分数的追逐上,以致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奥秘不感兴趣,对社会问题不感兴趣,对他人与社会责任不感兴趣,一心追逐的是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甚至造就了“北清率”。于是,大家的观念进入一种单一固定的模式,传统、保守、功利,这个思维定式限制了很多创新人才的成长,造成教育过程当中大量的人找不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以致“丢心失魂”。
自然,个体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心”的内构进行社会选择,尤其是那些清醒且善于独立思考的个人,当下不少学生用脚投票所进行的学校选择便是这样的例证。然而这种选择是有限的、有条件的,对于更多不具备相应条件的人来说,要么承受自己“心”的内构与社会崇尚相冲突的煎熬,忍受既有社会规则对自己切身利益的损害;要么被同化,从而成为倾翻整个社会“心”态的一员,导致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
因而,如何解决放“心”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体制的设计问题。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的放“心”之处,个体多样化的潜能优势是“心”的内构多样的源泉,整个社会的良好心态是由自然、自由、自主的万千“心象”组成的。
改善这种状况,就需要切实解放思想,维护每个人的独立思考权利,阻止单极化过程,杜绝任何力量强制造成千人一脑、千人一面,或强行给人戴上有色眼镜,尤其是年轻人的目标不能只限定于考重点大学,仅限定于得奥林匹克金奖,要自主地把“心”放好,要让“心”去远航。
那么,学校在学生培养上就不应仅仅进行知识训练,更应转向以人为本,涵养德性,启发悟性,增强志性,培育长远的志向,还应培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合作意识,也就是要“育心”。学校不能将学生屏蔽于社会问题之外,而应引导学生探究如何安身立命,如何解决各类社会问题。
如何放“心”,是比提高分数更难的事,却是一件更重要的事,只有把“心”放对了位置,接下来做其他的事才能够做得更好,我们的国家才能够更加兴旺发达,我们的未来才会更加光明。
无论是教育界,还是社会其他方面,都要明了并切记一个常识:放好了“心”才能远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