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7638214
1.正视疑问,适度怀疑
优秀的询问师懂得怎样合理地利用怀疑的本能,并能主动避免过度怀疑带来的无端猜测。他们在开口提问前都会认真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像怀疑论者、阴谋论者那样把内心的不安全感强加于被询问的人。什么是适度的怀疑?简单说,就是不轻信对方的观点,也不轻率地予以否定,一切以验证结果为准。
2.苏格拉底的询问智慧
苏格拉底的问题实际上是一套谁也逃不掉的测验题。无论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在不断地追问下,再厉害的人也会暴露不足。认识到自己无知的一面,也就找到了新的改进方向。这无疑对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询问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3.98%的人都问错了问题:
●恋爱中:“我可以吻你吗?”这是一个很傻的问题。关键时刻的这个问题,难道是为了表明自己是多有礼貌吗?这个问题是个难以选择的问题,通常还是不要问出口。
●社交中:“我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吗?”这是一个让人难以作答的问题。一句“可以”能让你们的关系有所变化吗?一句“不可以”你就不再交流了吗?
●生活中:“能推荐一部好看的电影吗?”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什么是“好看”?我感兴趣的,你就会感兴趣?问问题前,请表述清楚你的确切需求。
前言:善于询问的人,运气越来越好
章 这样询问会让你碰壁
不知怎么开口
询问的方式令人不悦
问题脱离了情境
装腔作势,企图以质问压倒别人
提让对方困扰的问题
净说别人听不懂的“行话”
第二章 优秀询问师的思维方式
怀疑是询问者的本能
询问的意义不是刺探隐私
好奇心与偏见
同一时间内只关注一个问题
人人都是潜在的分析师
苏格拉底的智慧:用询问引导他人成长
第三章 阻碍深入交流的“坏问题”
引导型问题:让对方失去了思考的余地
消极型问题:关注点不是阐明事物,而是贬低回答者
模糊型问题:随便的询问只能得到模糊的答案
混合型问题:信息量太大,让人不知该从何说起
自问自答型问题:浪费时间的卖弄行为
争议型问题:挑起事端的开战宣言
第四章 促进双方沟通的“好问题”
直接型问题:好回答的询问方式
控制型问题:用明知故问来检测实情
重复型问题:从几个角度核实同一信息
持久稳固型问题:围绕同一话题收集更完整的答案
总结型问题:通过总结来重新审视提问内容
非稳定型问题:缓解紧张对话气氛的巧招
征求意见型问题:给别人一个充分表达的机会
启发型问题:让对方学会自己寻找答案
第五章 提问前的准备工作
想好询问的目的
了解询问对象的特点
确认问题的必要性
检查提问方式的恰当性
设计自己的询问风格
如何准备询问提纲
第六章 不同场合的询问要点
社交场合的询问
销售场合的询问
谈判场合的询问
教学场合的询问
紧急场合的询问
司法场合的询问
私人场合的询问
第七章 灵活多变的询问语言技巧
开场白构建询问架构
追问式提问的8种应用情境
在询问中深究13个关键点
高风险难题的询问技巧
让挑战式提问不沦为导火索
听到意外的答案时,可以这样询问
多用“为什么”,慎用“怎么能”
对方没有立即回答时该如何继续提问
第八章 能提高询问效率的非语言细节
别让小动作破坏了对话气氛
眼神交流也是一种提问技巧
表情与肢体语言的妙用
你流露的情绪都被对方看在眼里
询问者的风度尽在对话礼仪中
第九章 高效处理询问到的信息
注意倾听,不要“误听”
边询问,边记录
分析方向一:关于人物的信息
分析方向二:关于地点的信息
分析方向三:关于事物的信息
分析方向四:关于时间的信息
分析方向五:信息的可靠性
分析方向六:对方的表达方式特点
第十章 让对方乐于答复的互动策略
先阐明事实,再征求意见
主动询问对方希望展示的新想法
反馈式倾听,验证式询问
发散思维打头阵,收敛思维画句号
根据三个基本问题完善提问方式
层层递进的四阶段提问法
附录:便携式常用问题参照表
前言:善于询问的人,运气越来越好
俗话说得好,路在嘴边!当你迷路的时候,大胆向别人询问方向是快的脱困方式。其实,人生之路上也有太多太多需要我们开口提问的情况。那些善于询问的人,可以获得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善于询问的人,则会被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搞得晕头转向,屡屡碰壁。
也许有人会说:“询问这种事谁不会呀?”可能还有人会说:“询问这种事难道还讲究什么技术含量吗?”
前一个问题无视了人们在日常的询问交流中不时受阻的客观事实,后一个问题低估了询问艺术的博大精深。
为此,长期在美国陆军情报中心的询问专家吉米·派欧强调:“询问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因为其中蕴含了许多跟人文科学相关的特殊技巧,并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询问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因为在一些具体而真实的情境里,询问会使人置身于一个个恍若梦幻的舞台上,亲身感受其中的戏剧性的张力和魅力;询问还是一门学科,它遵循着一定的组织性、系统性的原则。学会提问,是有效询问的根本,是询问这门学科的‘核心’!”
由此可见,询问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有艺术的感染力。能做好这点的人都有资格被大家尊称一声“询问师”。
其实,询问师并不只是精通遣词造句的技巧,关键的是他们善于思考和发现,懂得询问的终极目的——理解他人、探索观点。
美国Light Storm咨询公司和对话工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约翰·R·斯托克指出:“通过提问来理解和探索其他观点。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以增进我们的理解,营造尊重范围,并提高参与度。我们寻求的新发现越多,我们的视野就变得越广阔,从而让我们了解到的东西更加有用。答案,就是在提问的过程中揭晓的。”
这也正是本书的创作初衷。
正在看这段话的你,可能属于能被称为优秀询问师的那种佼佼者,也可能是有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的沟通困难户。无论你是哪种类型,想必都有过失败的询问经历。所以,本书的开头会从每个人在提问时都遇到过的挫折讲起,找出常见的询问碰壁原因。正本清源,才能有的放矢。
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揭示优秀询问师的思维方式。平庸的提问者为什么问不出好问题?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缺陷。在这一部分,你会弄清楚人在提问时的种种思维活动,包括有益的和有害的。只有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才能让我们的询问事半功倍。
与抽象的思维方式相比,“好问题”和“坏问题”的具体类型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六类阻碍交流的“坏问题”和八类促进沟通的“好问题”一直并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了解其特征后,我们将更好地避开前者和活用后者。
本书还将围绕提问前的准备工作、不同场合的询问重点、各式各样的询问语言技巧、容易被忽视的非语言技巧、处理所得信息的技巧、与回答者互动的技巧等方面深入讨论,力求让大家学会像优秀的询问师那样说话做事,提出有意义且有趣的问题,从回答者那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懂得勤学好问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哪怕一时困顿,也终能拨云见月,越来越好。超级询问学的道理简明,重点在于应用。多学,多想,多练,重要的还是多问。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我们都可以成为出色的询问师,通过提问来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一切信息,找出心中追寻的各种答案。
询问的意义不是刺探隐私
读前思考:有的人把询问等同于刺探对方的隐私,从而做出一些类似狗仔队似的恶劣行为。这种误解使得他们无法真正运用好询问这一工具,也不懂得怎样面对别人的正当提问。那么,询问这一行为的目的和意义,你都清楚吗?
询问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很少人会去认真计较。因为每个人从学会说话开始,就能无师自通地进行提问。只不过,初的提问水平不会太高,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才逐步提升。为了更好地运用这种语言工具,我们应当深入了解“询问”本身。美国教育家杰米·麦肯齐博士认为询问具有十种不同的用途,这也正是询问的十种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1.理解
当人们听到问题时,就会重新检查自己对事情的认识,以便总结出一个可以消除疑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一步一步加深自己的理解,仔细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相关性。所以,善于提问的人能让对方注意到平时忽略的线索、视角、细节,引导他们去理解陌生的事物。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问,演讲者对听众的提问,都有加深理解的效果。
2.解决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询问正是调查的主要方式,所以很多询问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比如,警察在调查案件中走访案发现场周围的群众,就是为了寻找破案的线索。又如,社科院的研究员为了寻找解决某种社会问题的办法,也会进行广泛地询问,以听取相关社会群体的声音。无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若是缺乏足够的询问调查做支持,十有八九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3.判断
提问的方式和措辞体现了提问者对事情的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他们的意图。比如,面对同样一件事,有的人是问“为什么?”,有的人是问“真的吗?”,有的人是问“怎么办?”。问“为什么?”的人显然认为事情是真的,提问是为了搞清原因;问“真的吗?”的人则怀疑事情的真实性,提问是为了确认;问“怎么办?”的人不怀疑事情的真实性,也清楚原因,把提问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上。由此可见,三种人做出的判断不同,故而提出了不一样的问题。
4.构建或发明
某些问题如果用常规形式进行提问,就会显得缺乏说服力。假如提问者能根据当面说面临的挑战来设计问题,就可以引导回答者从构建或发明的角度来考虑事情,使其学会怎样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询问就成了一把启迪大家进行发明创造的钥匙。当然,这需要提问者具备较高的学问素养。
5.说服
提问既可以引发讨论,也可以用来说服别人。很多沟通专家在开导他人时会采取反问的方式,因为这样会改变对话节奏,让态度顽固的对方开始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而发现自己观点的漏洞。如此一来,他们的抗拒态度会出现松动,而沟通专家就可以顺势劝说他们改变观念。不过,这种以说服为用意的询问,对提问者的沟通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6.挑战或颠覆
有的提问本身包含着相互冲突的争议因素,会激发人们思考和辩论。通常来说,那些带有争议性的问题或多或少是以挑战或颠覆某种观点为目标的。尤其是在辩论会或其他充满争辩的环境中,任何一方的提问都在挑战对方的认识,都试图让对方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这种提问无疑充满了火药味,但也往往能促进新观点的诞生。当然,提问的尺度和措辞需要注意。
7.认识了解
通常而言,我们只是从一个角度或层次去理解某个事物。但事物往往具有多面性,我们在熟悉这一面的同时,未必了解另一面。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很难自发地注意到自己认识的局限性。只有自己遇到疑问或者他人向我们提出疑问时,才会从另一个角度去重新审视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这将促使大家升华认识水平,也是询问的重要意义之一。
8.摈斥
杰米·麦肯齐博士问道:“这里的关键是,你抛出来的问题是否值得人们去思考?”他的话提到了询问的一个重要意义——摈斥。当你打算摈斥某个观点时,采用“×××是什么?”之类的常规询问方式显然不够有力,更好的询问方式是“为什么×××无法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这种询问方式能唤醒大家对该观点的荒谬之处进行深思,从而加强质疑的力度。
9.怀疑或假设
这里的怀疑指的是关于“假如……会怎样?”的假设性问题。这种询问方式会刺激大家顺着假设的方向去思考事情的可能性。无论在研究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这种假设性问题。尤其是当大家感到悔不当初时,常会这样扪心自问。而那些充满忧患意识的人,在事前就会用种种假设来提醒自己不要忽略某些隐忧。
10.预测
有些问题可以称之为预测性问题,它的特点是根据已知信息对结果做出预估。这种询问方式往往会带有“预计”“估计”“判断”之类的字眼,通常应用于某种专业性较强的情境。比如,在论文答辩、座谈会等场合,很多人会用预测性问题来询问大家的意见,帮助他们做出相关的判断或决策。
上述的十种用途让询问充满了艺术性和科学性。不管我们问什么,怎样问,归根结底都是对其中一种用途的应用。询问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刺探对方的隐私,而是从多方面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改善世界。假如看不清这一点,我们就无法把自己锻炼成真正的询问师,提不出让别人感兴趣的问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