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info@easterneast.com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查看购物车 “我选择独自一人” 已被添加到您的购物车。
首页文学外国随笔韬奋著译文丛:萍踪寄语(初集、二集)

韬奋著译文丛:萍踪寄语(初集、二集)

“韬奋著译文丛”之一

作者:邹韬奋 出版社: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ISBN: 9787807682141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5.99

类别: 外国随笔 SKU:5d83fdde5f984910454014d1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682141

编辑推荐

为纪念三联书店成立85周年,三联生活书店将推出精装纪念版“韬奋著译文丛”,包括《读者信箱》(精编本)、《萍踪忆语》、《经历
患难余生记》等一共九部经典著作。

 

《萍踪寄语》(初集、二集)收录了作者在欧洲旅途中的见闻共65篇,翔实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文笔优美,寓意深刻。区别于《萍踪忆语》的是,“寄语”系列为随写、随寄、随发表,因而增添了更加鲜活的现场感。

 

在《萍踪寄语》系列中,作者探讨了“世界的大势怎样”“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两个问题,对于研究近代史的学者和欧洲文化的研究者来说,《萍踪寄语》系列是不容错过的之作。另外,作为老一辈的记者、出版人,邹韬奋先生为民主抗争、为人民发声的勇气和决心在本书中可见一斑,他的著作对现在的新闻和出版业也极具指导意义。

 

“韬奋著译文丛”系列选用精美装帧和全新的版式设计,封面简约大气,严肃中不失优雅,是阅读、收藏的上佳选择。

 

内容简介

    1933年,邹韬奋先生他踏上前往欧洲的旅程。他先后游历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苏联,翔实地记录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全书分为初集、二集和三集三个部分,其中初集共收录文章51篇,二集14篇,三集66篇。书中所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作者游历期间所到之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状况,还有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的遭遇,*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世界的大势怎样”和“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读者从书中不仅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真实的欧洲,更能深切体会到老一辈出版人和新闻人为民主抗争、为人民发声的勇气和决心。

作者简介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和出版家。1923年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7月创建生活书店。后又办《生活日报》《抗战》(抵抗)三日刊、《大众生活》等报刊。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等。

目  录

目
录

 

萍踪寄语(初集)

弁言/003

一
开端/009

二
前尘影事/013

三
以往和现在/019

四
首途/024

五
到香港以前/029

六
到香港以后/034

七
在船上的生活同志/040

八
到新加坡/046

九
侨胞的愤慨/050

一○
船上的民族意识/056

一一
到哥伦坡/061

一二
惊涛骇浪后/066

一三
海上零拾/071

一四
月下中流——经苏彝士河/076

一五
海程结束/081

一六
威尼司/086

一七
佛罗伦司/091

一八
表面和里面——罗马和那不勒斯/096

一九
离意大利后的杂感/104

二○
世界公园的瑞士/110

二一
出了世界公园/116

二二
巴黎的特征/120

二三
性的关系的解放/125

二四
瑕瑜互见的法国/130

二五
操纵于资产集团的巴黎报界/135

二六
再谈巴黎报界/140

二七
法国教育与中国留学生/145

二八
法国的大学教授/150

二九
法国的农村/155

三○
在法的青田人/160

三一
由巴黎到伦敦/165

三二
华美窗帷的后面/170

三三
英伦的休战纪念日/175

三四
世界新闻事业的一个中心/180

三五
英报背景和对华态度/185

三六
谈《泰晤士报》/190

三七
《孟却斯特导报》的创造者/195

三八
孟却斯特/200

三九
利物浦/205

四○
继续努力解放的爱尔兰/212

四一
凡勒拉访问记/217

四二
从爱尔兰归途中/223

四三
“巴立门的母亲”/228

四四
如此救济!/233

四五
纸上自由/238

四六
大规模的贫民窟/243

四七
独立观念中的叫化子/248

四八
家属关系和妇女地位/253

四九
英国教育的特点/260

五○
英国的华侨/267

五一
英伦杂碎/273

 

萍踪寄语(二集)

弁言/281

五二
再到巴黎/283

五三
游比杂谈之一/291

五四
游比杂谈之二/299

五五
女性统治的国家/307

五六
荷兰的商业首都/316

五七
一个从未和中国人谈话过的德国女子/326

五八
所谓领袖政治/338

五九
褐色恐怖/345

六○
种族的成见和梦想/351

六一
经济的难关—— 失业问题/359

六二
纳粹统治下的教育主张/367

六三
德国新闻业的今昔/372

六四
南德巡礼/384

六五
游德余谈/394

前  言

写在前面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郭沫若为韬奋图书馆拟写的嵌名联,今天仍挂在韬奋图书馆的门口。今年适值三联书店成立八十五周年,经邹嘉骊先生提议,我们合议出版一套“韬奋著译文丛”,以纪念三联书店创始人韬奋先生。

    韬奋先生倡导的“竭诚为读者服务”宗旨,开创的书刊互动的事业格局、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既是当年生活书店的特色,也是三联书店延承至今的传统。我们相信,纪念韬奋先生好的方式莫过于读他的作品,传承与弘扬韬奋精神,好的方式莫过于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能展现韬奋先生著译实绩和基本面相的代表作品。因此,我们精选其生前编订的别集,辑为这套文丛,希望既能反映韬奋先生文字生涯的基本面貌、韬奋思想的主要脉络,又适合普通读者购藏阅读。

    韬奋先生于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后,以“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为宗旨,对周刊进行大幅度改革,《生活》周刊发行量逐年攀升,影响日渐扩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韬奋先生在《生活》周刊连续发文,针砭时弊,痛陈国事,以犀利笔触对国民党当局的妥协退让和卖国行径进行猛烈抨击,使《生活》周刊成为宣传“抗日救国”的舆论阵地。1933年年初,韬奋先生加入由宋庆龄、蔡元培、鲁迅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当选为执行委员,之后便积极投身争取民众自由权利的民主运动,因此遭到国民党当局的仇视。同年6月,著名民主人士,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遭国民党蓝衣社暗杀,韬奋先生同样被列入迫害黑名单,因此不得不流亡海外。

韬奋先生于1933年7月14日由上海乘坐佛尔第号轮渡启程前往欧洲,开始了他的次流亡生涯。此次出行,韬奋先生除意在增长见闻以外,还期望将沿途所见所闻结合其个人感悟写成通讯,“借《生活》周刊报告给国人”。无奈《生活》周刊于1933年12月间被迫停刊,故韬奋先生只得将所著通讯汇编成集,以《萍踪寄语》为名。

    《萍踪寄语》本分三集,此版本将初、二两集合为一卷,共收录文章65篇,记录了韬奋先生在意大利、瑞士、法国、英国、荷兰和德国等地寻访考察的情况和感想。其中初集51篇,着重描写记录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在法华人的生活和处于经济危机中的英国;二集14篇,着重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德国。此段经历使韬奋先生深切体会到资本主义“是朝着‘油干灯草尽’的路线走去,这是很显然的趋势”,为日后其思想的转变埋下了重要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职业敏感的缘故,韬奋先生在游历过程中特别注意考察和分析了法、英、德三国的报业发展,重点以巴黎《时报》(Le Temps)、《巴黎晚报》(Paris-soir)、《泰晤士报》(The Times)、《孟却斯特导报》(Manchester Guardian)为例,意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结经验,为己所用。

    《萍踪寄语》系列以及其后的《萍踪忆语》绝非仅为韬奋先生自言的“拉杂写来”,其中记录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作者游历期间所到之处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本国人的物质和精神状况,还有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的境遇,重要的是他一直在思考“世界的大势怎样”和“中华民族的出路怎样”。读者从书中不仅能够看到20世纪30年代真实的欧洲,更能深切体会到老一辈出版人和新闻人为民主抗争、为人民发声的勇气和决心。韬奋先生的“寄语”和“忆语”系列,不妨视为“五四”后一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并努力寻求中国出路的思考和探索方案。

 

    《萍踪寄语》初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于1934年6月,1936年5月4版,1937年5月5版。《萍踪寄语》二集由上海生活书店初版于1934年9月。初集、二集在汇集出版单行本之前,各篇大部分曾先后在《生活》周刊、《新生》周刊发表。上海生活书店另于1936年3月初版了《萍踪寄语选集》,后由重庆韬奋出版社和上海韬奋出版社分别于1945年和1946年再次出版,后又多次加印。三联书店1955年版《韬奋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015年增补本《韬奋全集》均收录了《萍踪寄语》。

    此“韬奋著译文丛”中所收版本以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初版为底本,参校以1955年三联版《韬奋文集》第2卷及199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韬奋全集》第5卷、第6卷中所收录《萍踪寄语》。书中多处外国人名、地名的翻译方式都与现行翻译方式有所差异,为遵循还原民国版本原貌的编校标准,在人名、地名等翻译方式上均保留旧版原貌。一般文字及标点符号使用问题,除确认为笔误或排校错误以外,皆未作改动。

本文丛和本集的编选成书,得到了韬奋先生的亲属,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邹家华、资深编辑家邹嘉骊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上海韬奋纪念馆、出版博物馆慷慨援手提供图片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

    编辑部

   
2017年9月

在线试读

二三
性的关系的解放

 

    记者在上次通讯里曾经谈起巴黎的特征,关于这方面,还有一些可以补充的,那便是性的关系的解放。

    他们把两性间的关系,看得很平常,男女揽腰或夹臂并肩而行,旁人没有注意的。记者常在公园里看见一对一对的男女,有的拥坐着接吻,有的并行着接吻,有一次我坐在角落的树荫里静观,看见前面一对男女拥坐着于半小时内总吻了二十多次,简直拼命的干,但我同时注意那陆陆续续走过他们身旁的人,连看都不看,无论走过的是青年人或老头儿,都觉得没有这么一回事;就是那些公园里玩耍的孩子,玩得那样顽皮,但是对于这类的事情,即是望见了,也都像熟视无睹地走开,仍去玩他们的。那些拥着接吻的男女也毫不提防有人看见,尽管在青天白日之下,众目昭彰的前面,旁若无人似的干他们的好事。

    这当然不是说他们白天不做事,专以接吻当事做,大抵都是在彼此工作之后的时候。

    在中国说起“轧姘头”,大家都认为不名誉的事情,本人觉得难为情,和他或她有关系的亲戚朋友也都觉得不是一件体面的玩意儿。在这里,社会上却把它看得很平常。有好些女工,经济完全可以自立,不愿受婚姻制度的束缚,工余高兴的时候,就和男友聚个一夜,第二天仍很自由地去干她的工作,也有进一步实行同居之爱的,彼此不愿继续时便各自东西,毫无麻烦。据久住巴黎的朋友说,这类同居的事实,至少占男女关系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婚姻制度在大都市里的日趋崩溃——至少是变换方式——于此可见一斑。他们社会上并不把这类事视为个人的失德,而在经济可以自立,不必倚赖男子以求生存的女子,胆量也同时比较的大些。诚然,在结了婚的男女,所受社会的制裁也要严些,不过他们的社会并不把离婚看作羞耻,离婚既容易,不合则离,也用不着在结婚后偷偷摸摸。

    记者近在此地认识一位中国朋友,他在这里经商,和两位同事租了公寓(Apartment)里一所屋子,雇用一个法国青年女子烧饭做菜,初讲定工资时,这位朋友只肯每月出四百法郎,她一定要四百五十法郎,她所说明的理由是她要出三百法郎津贴一个孩子的生活费,自己只能用到一百五十法郎了。这位朋友便问道:“你已嫁了吗?”她很不踌躇而很坦然地回答说:“没有,不过有个情人罢了。”从这里很可以看出法国女子——至少是一部分——对于所谓婚姻或贞操问题的态度。

    可是话又要说回来了。在他们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里,女子经济自立的机会虽比产业落后的殖民地化的国家多些,而受着经济压迫的女子究也不在少数。这类女子也有注意于正式结婚嫁给一个男子,俾得终身之靠的。还有像商店的女雇员,有的每月薪水不过二三百法郎,女子大都好装束,当然不够用,于是不得不在夜里装得花枝招展模样的在外面兜揽男子,这样一来,娱乐费便可由男子担任,或更可进而多敲几个钱,这样的女子,在他们社会里,也没有什么人存着“礼教”观念来轻视她,不过她不免受着经济的支配,却是很显然的事实。讲得不好听些,这就近乎“野鸡”式的行径了。

    在这样的旧社会制度里,社会对于养老的这件事,当然没有健全的设备,养老这件事便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固不限于女子,但以年华有限的女子,所受的影响更大。她们年青的时候,大概不难过日子,到了年老了,工作不易得,情人更不易得(指不出嫁的),或简直不能得,她们的晚年暮景,也许要不免凄寂的。记者在这里所住屋子的房东(二房东)是两个姊妹,姊姊九十三岁,妹妹八十六岁了。这位八十六岁的“妹妹”能说英德法三国语言,听说从前也在什么机关里做过职员,都算是未出嫁过的老小姐——但是谁又知道当她们年华正盛时没有过多少风流韵事?那位九十三岁的“姊姊”背已弯曲,一天到晚坐在厅上发呆,一见“妹妹”不在身旁,便要摸来摸去来找她。这位“妹妹”也已头发尽白,每天还要替三个客人的三个房间收拾打扫。(我看不过,每晨还帮她倒一次放在房间里盥洗后倒水用的污水桶。)听说她们有个侄子在乡间是个小财主,但却数十年老死不相往来,各顾各的,看都不来看她们一次。她们的生活费,也许有一部分可取给于慈善性质的津贴,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可有的欺骗的方法,如在合理的社会里,对此事便

应有合理的设备。讲到我们的中国,有许多人就靠子孙来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寡妇仍不敢不守节,过非人的生活,也无非在传统思想笼罩着的社会里,非如此便难于生存罢了。这是把贞操换“面包”的把戏!

    在这里还有一个特点,便是男子对女子——任何不认识的女子——表示“爱”,是一件极平常的事情。你在街上或任何处所,遇着女子要和她谈话,或竟表示爱她,并不算是侮辱,她决不致叫你吃耳光,不过接受不接受却全是她的自由,没有人敢加以丝毫的勉强。她即不愿接受,也不致骂你“杀千刀”!也只婉谢你,不过男子也不敢冒昧强迫。我在上海时,每在公园里看见无赖青年强迫不愿和他们勾搭的女子,甚至包围追逐,丑态毕露,这是这里所没有的。

    以上所述是在巴黎的情形,听说在乡村便比较的严格,不比在都市中那样自由了。

 

    廿二,九,十,记于巴黎。

抢先评论了 “韬奋著译文丛:萍踪寄语(初集、二集)”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假如真有时光机(村上春树全新旅行随笔)

EUR €30.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

EUR €27.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当呼吸化为空气

EUR €30.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培根随笔(培根以过人智慧的论述,给读者以深刻的思想内涵)

EUR €18.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