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064488
《顽童小番茄》
台湾著名作家简媜,
以温柔感人的笔触描绘,
华文世界经典儿童形象“顽童小番茄”。
20幅唯美动人故事插画
50段搞笑温馨的成长故事
一本写给父母却又可以陪着孩子一起阅读的亲子图书。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哈佛、牛津、剑桥名师一致推荐!
百年来家教经典理论皆源于此!有孩子家庭的书!
现代早期教育的里程碑,跨越时代的早教圣经!
直击孩子本性的教育,让孩子从小就优秀!
培养卓越孩子的早教圣经!
父母的权威早教经典!
老师只是教知识,父母才决定孩子的一生!
斯宾塞:将普通孩子培养成天才的细节和体会!
斯特娜夫人:平凡母亲培养出不平凡女儿的传奇经历!
《顽童小番茄》
小番茄出生不久后父母离异,她成为了一个由爸爸抚养的“单亲小孩”;但她同时又是一个“多亲小孩”,成长于几代人一起生活的大家庭。
在旧社会大家族与新时代小家庭之间,两套宛若天渊之别的教养方法汲汲然要在她身上落实。大人们不断把截然不同的价值观、伦理观、语言、生活习性、文化认同丢给一个以纯洁眼光观看世界的小孩,历经各种野战丛林似的训练,使像她这样长于大都市的小女孩“身怀绝技”,一方面提早学会运作人际、掌握自我的发言权;另则,在信息、文化的吸纳上十足是个贪婪的“混血儿”,鬼鬼祟祟地趁大人不留神之时学会各门各派武功及价值观。
小番茄是幸运的,被大家庭里的每一个大人“溺爱”。在这个幸福吵闹的大家庭内部,有一个自愿扮演妈妈角色的年轻女孩,她无私地陪伴这粒调皮捣蛋的单亲番茄成长,这份关爱,在功利社会里已属奇闻。
小番茄活泼好动、古灵精怪,经常淘气得让人哭笑不得。
面对复杂的生活情状,她总有办法面对各种难题,也不时给大人们出各种难题。
成长是一件混乱的事,因为有一卡车的人旁边给出意见,并且摇旗呐喊。
成长,是一条坎坷的路,依然值得含笑期待。
大人永远没有准备好要与孩子共同走人生之路,但不管如何仓惶,爱,将使所有的故事变得美好,如在众神砌筑的花园。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本书是《斯宾塞的快乐教育》和《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合集。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作者提倡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必须做一些教育的准备工作,如机智、忍耐、自我克制等。孩子的善或恶、聪明还是愚蠢、学习成绩的好坏、将来成就的大小,都在于教育者怎样教养他们。教育的目的就是有一天能够不教。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孩子自我发展,引导孩子自己去探讨,去推论,去发现更多的东西。本书作者曾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并获英、法、美等11个国家32个学术团体院士、博士荣誉。该书问世百年来,成功培养了无数孩子,被众多学校和家长作为教科书。
在《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一书中,一个名叫维妮弗里德的小女孩在母亲的教育下,3岁能熟练阅读、拼写,5岁时就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创作,9岁便通过了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入学考试,10岁能熟练运用10多种不同语言交谈。她曾在国际象棋比赛中成绩优秀,并且会弹钢琴,会拉小提琴。这个女孩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她的天赋非凡,而是得益于良好的早期教育。一时间,人们热切希望能把对这个女孩的教育方法公之于众。于是,维妮弗里德的母亲——斯特娜夫人写成了这本全球知名的《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顽童小番茄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顽童小番茄》
小人经济雏形
在古早年代,如果你家种菜,隔壁是个卖水果的,除非两户是世仇,否则铁定出现这种情况:你大箩筐蔬菜往他家送,他也是大箩筐青果往你家搬。刚开始彼此还会互相道谢,客气得不得了,年深月久也就习惯,说谢谢反而浑身不舒服。
虽然现代社会常被诟病为人情浇薄,其实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仍吹着习习古风。人生嘛,有阴暗面也有熠熠闪亮之处。视野放大,也不难看到三两灯火的。
不过,话说回来,“现金主义”的确是大部分现代人的竞逐焦点,也成为评断贫、富的量尺。假使有两个人站在你面前,一个拥有五百万现金,另一个只有十五万存款,你的心里立刻知道该把“富”标签贴在谁身上。当然,如果被你认为较贫的那一个吞吞吐吐说,其实他在国父纪念馆旁拥有一栋八十平房子,我想你会火速赏给他一枚“超级大富”标签,因为你知道那栋房子可以换成多少现金。
这就是现代人的悲哀,货币掌控了价值观,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张纸,但那张纸所代表的权力,让你驯服地依照它的指示行事,你愈来愈了解金钱的暴力可以邪恶到窜改一个人的性灵、漂白秽事甚至取得发言权重新定义“英雄”。
所以,你再怎么精神错乱也会拿一张钞票进餐馆,而不是带一首诗的原稿。
大部分家庭都有个默契,不会把钱给未上小学的孩子,免得他从小养成消费欲,陷入物质魔窟。上了学,零用钱额度也掐得死紧,大人们的警世箴言是:“控制小孩的金钱,就能控制他的行为。”(当然,大人们有时也会自打嘴巴,以发放大额零用金来弥补疏于照料小孩的缺憾。)不管怎么说,大人与小孩之间的金钱关系真是愈来愈面临挑战,给少了,会被小孩取笑:“老妈,你有点概念好不好,什么时代了嘛!”要是给多,又怕他出入不当场所。难怪有些妈妈们不时通电话打听零用钱行情,还热烈讨论要不要“调薪”。
小番茄的家族对钱都很迷糊,没什么大志也就不会精打细算。他们家的人有个坏习惯,钱到处乱放,扫地也能扫出几百块的。其中几个大人更离谱,下班回家进了门,个动作是掏出皮夹放神案上,好像神明是超市的储物柜人员,帮他们看管东西的;也因此常闹笑话,拿错钱包装错钱,或放错皮夹丢了钱。好在大家也懒得追究,反正这个家像公社,肥水还不是在自家人身上。有时候,做兄姊的还会偷偷看一下弟妹的皮夹,要是发现山穷水尽,塞几张大钞进去也是稀松平常的。
在这样的家成长,小番茄很早就会辨认钱币,也从中学会简单的加减算法。小时候,像大部分的小孩一样,她喜欢硬币不爱纸钞,除了铿锵的声音吸引她之外,硬币也类似积木可以变换玩法,她虽然已知道买东西要用钱,但尚未把金钱的数量、价值、使用与她自己连贯起来思考。她还是一张白纸。
有一天,一个多事的大人见她又捧着硬币盒坐在地上玩“下雨游戏”,铿铿锵锵吵死了。这个大人也坐下来,迭了十个一元、十个五元、十个十元,问她那一迭多?她答一样多。大人干脆充当老师,把一枚十元放在十个一元旁说:“十个一元等于一个十元。”
小番茄瞪大眼睛,问:“什么是‘等于’?”
这位大人不免天花乱坠一番,哼不拢通说了几个例子试图跟三岁小孩说明他认为天经地义的事,忽然,小番茄拍一下自己的额头说:“啊!我懂了!”
这句话真吓人,娘娘知道后,喊了声:“糟了!”这句话也很吓人;这对娘儿仿佛进入她们自己才知道的新斗法阶段。
娘娘下令众大人戒掉乱放钱的习惯,又耳提面命小番茄不可以拿钱到外面买东西,否则……,那种恐吓的话不提也罢。
当小人开窍了,洞悉大人世界的游戏规则后,你再怎么防堵,也无法让他们恢复成一张白纸。这就是吊诡之处,大人该以赞赏的眼神称许小人的聪明,还是采取坚壁清野,延迟小人“知”的时间。
“姑婆,你带我去买贴纸好不好?我好想要有眼珠珠的动物贴纸哦!”
小番茄知道只要带大人出场,就可以“买”到她想要的东西。她不会叫一个大人买下她要的全部对象,她分散开来,只要带五个大人出场,没五样也有四样吧!当然,这一招没维持多久即被大人们识破,此后,凡小番茄想要的东西,都必须经过娘娘的同意才能购买,大人们也乐得清闲,只要回答:“去问你娘娘吧!”即能免除纠缠。
上幼儿园后的小番茄,显然发展出另外一套求生本领了。
由于老师希望家长别让小朋友带零食上学,娘娘自然依照规定,不让小番茄带饼干、糖果去,免得坏了点心时间的食欲。
有一天,帮小番茄整理可爱小书包的娘娘觉得有点怪怪的:“不对呀,怎么每天用掉一包随身包面纸?”
她问小番茄到底怎么回事,上半天班的小人儿得用掉一包面纸。
“我跟小朋友换糖果吃!”小番茄答,这粒顽童的优点就是诚实。
娘娘吓坏了,她不知道现代小人也有智谋、韬略,连面纸都能换,亏她想得出来。娘娘心想,小番茄一定是看别的小朋友吃,忍俊不住才做出这种事。娘娘打破规则,每天给小番茄一、两颗糖果,馋的时候含在嘴里比较不招摇。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伟大的祖母的暗示
对于这样一种十分敏感的教育方法,我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将其告诉那些家长和老师,那就是暗示在孩子智力开发中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将“暗示”的方法和理论归入到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这一范畴。我认为“暗示”这种方法,是一种复杂的、与爱和本能密切联系的早期教育的一部分。
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以及我和小斯宾塞之间,就是这一方法直接的实证。
我的祖母对我的祖父是完全顺从的,祖父就是她的天,在家庭中,她一直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的,从来不会提出自己的任何建议,但有一点,她却对我父亲和我影响深远。我现在把它称为“祖母的暗示”。
几乎是从一生下来,我的祖母就不断发现许多我父亲以及我身上的一些十分特别的东西,并总是很自豪地将这些说出来。比如“这孩子太与众不同了,他看一样东西的时候总是目不转睛”;“看看,我们的孩子,他总是精力充沛,手脚总是不停地活动”;“他天生爱干净,只要一点儿没有给他洗干净,他就会哭闹”;“哎呀,这孩子哭起来就好像是打雷一样,这真的是太神奇了”……本来这些行为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是存在的,也许别的父母认为这并不算什么,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在祖母眼中却让孩子变得与其他孩子与众不同。也许你会认为祖母夸大了孩子的某些行为,但是不知道她的这种表扬,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而对于祖母的这种夸大,只是她对孩子出于本能的爱所致。但是她的这种行为却在无形中给了孩子很大的鼓励,从而让孩子充满自信并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而母亲似乎受到了祖母的言传身教。我的母亲经常会说:“看看,这个孩子手脚总是活动不停,就好像是在纺线一样。”“这孩子真的是很不简单啊,这么重的东西他都可以拿得起来。”结果,我母亲的这种暗示完全被孩子接受了,他们真的表现得十分出色。
当然,她们的另一个特点也很相似,那就是她们都会对孩子不道德的行为发雷霆之怒,会将犯错的孩子结结实实地痛打一顿。这种行为让孩子从此会记住某些错误是万万不能犯的,逐渐地在他们的心中就会有自己的道德规范,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后来我才发现,像祖母与母亲这类女性是非常具有教育天赋的。她们几乎是本能地把一种积极的暗示不断地、自然地传达给孩子,同时又不会损坏父母的光辉形象。事实上,就我日常所观察到的现实情况来看,他们的孩子长大后都无一例外地具有一些优秀的、突出的品质,即使他们遇到了挫折,也能积极地去面对,从而让自己重新站起来,走出困境。
相反,我也经常看到和听到另一种暗示,那是一种来自母亲或父亲的,对孩子失去信心的消极评判。她们经常会语气低沉地说:“我的孩子的确没别的孩子聪明”;“我家孩子哪有你们家孩子好呀”;“唉,笨点儿就笨点儿吧,我也无能为力了,天意不可违呀”。听听吧,世界上没有什么话比这更让孩子伤心的了(连命运都给孩子断定了),尤其是这种话是从自己的父母口中说出来的时候,相信孩子会从此更加消极失意下去。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他们的孩子有的过早失去了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信心,有的则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叛逆感,并会对环境产生一种仇视情绪。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