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6910860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1、华语文学大师余光中创作50年散文精选集,生前亲自审定篇目,经典作品全收录,诠释一个更立体、更完整的余光中。
2、余光中的文字,有着他的美学意识。不仅有着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也有着将简洁浑成的文言、井然有序的西语和亲切自然的现代口语三者交织的艺术韵律。或跌宕起伏,或婉转缠绵,亦诗亦曲,如诉如画。
3、关于人生的哲思美句,有领悟、有珍惜、有释然,给每一位阅读的你:
·乡愁是什么呢
所谓乡愁,如果是地理上的,只要一张机票或车票,带你到熟悉的门口,就可以解决了。如果是时间上的呢,那所有的路都是单行,所有的门都闭上了,没有一扇能让你回去。
·做个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吧
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欢喜,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结愈久,芬芳愈醇。
·保持幽默,但不是让你尖刻
高度的幽默往往源自高度的严肃,不能和杀气、怨气混为一谈。刀光剑影中只有恨,并无幽默。幽默是一个心热手冷的开刀医生,他要杀的是病,不是病人。
·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至少该像童年
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
·完整的人生境界应是,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看到苍蝇搓脚,蜘蛛吐丝,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天真的歌》
·余光中毕生心血,英文诗歌殿堂级译作,集先生毕生翻译之大成!
原作初版于1968年,为余光中的翻译诗集。经过近50年的持续热销传播,半世纪后作者亲自修订,除精选英美现代11位诗人百余首代表诗作外,更收录了二十万字赏析评鉴。
·病榻上审定完成的ZUI后一部作品,女儿余幼珊深情作序,收录珍贵手稿。
2016年余光中因跌跤住院,于病榻上审定完成了这部他珍爱了半世纪的作品。更收录女儿余幼珊怀念父亲的动情长序。
“新版的译诗到了末期,我因跌跤重伤住院,在高医接受诊治半个月(七月十六日迄八月一日),出院后回家静养……亦无可奈何。”
·精选叶芝、狄金森、艾略特等*诗人代表作,欧美文学与现代中文的融合
精选叶芝、狄金森、艾略特等国际文坛传奇性诗人,对百余首传世经典作品翻译、品评,不仅是集余光中毕生翻译之大成之作,更是一本了解英美诗歌、极具珍藏价值的佳作。
·好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让所有比喻成为可能。
天真有时是诗,有时是睿智,有时是幽默,有时也是洞见。对世界保持好奇与天真,人就可以年轻而诗意地存在。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余光中亲自审定篇目,全面收录《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我的四个假想敌》《山盟》《沙田山居》等多篇经典佳作。九十载人生沉淀,聊人情世故,谈游记见闻,撰文化随感,诉人生感悟。在余光中的文字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一份乡愁、记忆和青春。
他瘦弱的身体里,有炽热的光,照亮了苍白年代里无数幽闭孤愤的心灵。
《天真的歌》
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编选、翻译、解读的英美现代诗歌精选集,收录百余首英国、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如叶芝的《当你年老》,狄金森的《我的生命关闭过两次》,迪伦•托马斯的《二十四岁》等,并对这些作品以及诗人的创作背景进行深度品评。
诗集还一并收录了余光中所作的经典诗歌十余首,如《乡愁》《江湖上》等。
好诗人应该一辈子天真,让所有比喻成为可能。
新版序
《英美现代诗选》出版问世,早在一九六八年,已经是半世纪之前了。现在扩版重新印行,收入的新作有七十九首之多,但当年的《译者序》长逾万言在新版中仍予保留,作为纪念。新版的译诗到了末期,我因跌跤重伤住院,在高医接受诊治半个月(七月十六日迄八月一日),出院后回家静养,不堪久坐用脑之重负,在遇见格律诗之韵尾有abab组合时,只能照顾到其bb之呼应,而置aa于不顾,亦无可奈何。
所幸我有一位得力的助手:我的次女幼珊。她是中山大学外文系的教授,乃我同行,且有曼彻斯特大学的博士学位,专攻华兹华斯。《英美现代诗选》新版的资料搜集与编辑,得她的协助不少。在此我要郑重地向她致谢。
余光中
二〇一六年九月
简体字版序言
父亲刚走的时候,有时因思念他而无法入睡,便起身读他的散文。其文章,尤其是早期的美文,音调铿锵,节奏起伏,我看得感动,便大声诵读。如此一番,觉得对他的文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英美诗歌对父亲的影响甚深,父亲从高中时期开始接触英诗,据他自己说,无一日不读英诗。也因此,不只是诗,他的散文中也可发现英诗的痕迹,《望乡的牧神》便是一例: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像一段雏形的永恒。我几乎以为,站在四围的秋色里,那种圆溜溜的成熟感,会永远悬在那里,不坠下来。终于一切瓜一切果都过肥过重了。从腴沃中升起来的仍垂向腴沃。每到黄昏,太阳也垂落南瓜田里,红橙橙的,一只熟得不能再熟下去的,特大号的南瓜。
这段文字多少有英国浪漫诗人济慈的影子。济慈写过一首《秋之颂》(ToAutumn),父亲翻译如下:
多雾的季节,瓜盈果饱,
和成熟的太阳交情深,
与他共谋该如何用葡萄
来加重并祝福茅檐的爬藤;
把屋边的果树用苹果压弯,
教所有的果子熟透内心,
把葫芦鼓胀,榛壳撑满,
用甜甜的果仁;更为蜂群
催晚开的花树越发越艳,
害群蜂以为永远会温暖,
因夏季把蜂巢已填得湿黏。
父亲之文和济慈之诗相类似之处不尽在于文字,而在于意象和气氛。济慈这首诗是以工整的颂体(ode)写成,每行10个音节并押韵,而父亲的翻译之所以能够亦步亦趋跟随其诗体,乃因从小受中国古典诗词之熏陶。一位好的译者,须至少通晓两种语言,故他虽是外文系的教授,却也大力提倡清通的中文,以及文言文的教育。他的创作和翻译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父亲在2012年出版了《济慈名著译述》,接着又增订了《守夜人》,之后便全心投入《英美现代诗选》新版之编修,一方面增加了70多首诗,另一方面则修改了几首不甚满意之作。英美诗选首次出版是1968年,过了半世纪,他对于英美诗人的看法及喜好多少有些改变,
译笔也更臻老练稳健了,增添补强是很自然的。
父亲早年受现代主义的影响颇深,常读叶慈1、艾略特、庞德等诗人。中年之后,他融合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学,树立了自己的风格。虽然“摆脱”了叶慈,父亲对叶慈的喜爱不减,因此在新版中又增译了8首这位爱尔兰诗人的作品。另外,《华衣》(ACoat)这首乃旧诗修订,而且较为特别,因为是以文言文译成的。在谈到翻译这门艺术时,父亲不止一次用此诗举例,说明需要时翻译亦可用文言:“叶慈的短诗《华衣》……句法精简,韵律妥帖,我就忍不住要用古朴的文言来对应。”(《译无全功》)读者不妨中英对照来阅读。除了叶慈,另外也增译了好几位诗人的作品,分量多的就是弗罗斯特的13首。
父亲从高中起就翻译英诗,在台湾大学的那两年,他也翻译了许多首英诗,毕业后持续不辍,从十六世纪到二十世纪的都有。这些诗后来以《英诗译注》为名出版,而后却绝版了,所以半世纪后的这册新版英美诗选,其中几首父亲在大学时代就已译成,即哈代的《冬晚的画眉》、叶慈的《湖上的茵岛》。
此外,除了新添与修订之外,父亲决定将旧版中的两位诗人“迁回原籍”:艾略特原为美籍,后移民并入籍英国;奥登则出生于英国,而后移居美国,成为美国公民。他们到底算是英籍还是美籍?旧版中父亲遵从他们归化的选择,而在新版中,则将他们迁回了出生地。
另值得一提的是,父亲在1969年第三度赴美时,迷上了摇滚乐,大受其影响。记得第二年母亲带我们四姊妹前去丹佛与他会合,下了飞机没两天,时差都还没调过来,父亲就领着我们去戏院连看了四出披头的电影,共6小时。直到晚年他都是披头的“铁粉”,不但喜爱他们的音乐,也欣赏其歌词,所以原本计划在这本选集中纳入披头歌词5首,可惜因翻译授权不易取得而作罢。
译介英美现代诗给读者,是父亲热爱的工作,英美诗选初版问世之后,他并不以此为足,希望还能多译一两百首。此新版共增加了76首,若加上计划中的披头5首,共近一百首,可说是完成了这个心愿。父亲爱写诗爱翻译,也爱教诗教翻译,1999年退休后,仍于中山大学外文研究所兼课,每学期轮流开设“十七世纪英诗”“浪漫时期英诗”以及“翻译”这三门课,如此直至85岁因摔伤而不得不停止。我曾问他:“不觉得累或厌烦吗?”他颇为不解地回答:“做自己喜欢的事,怎么会厌烦呢?”他的生活已经完全和文学相融合,密不可分。尝有人问我,父亲有何信仰?我总答说他的信仰就是文学,在文学中,真善美他皆已寻着。
犹记去年7月父亲收到新版的诗选,坐在沙发上展书阅读,开心地说:“很高兴。”相信他收到了简体字版,也会是那么高兴。多么希望这篇序是他亲自来写,而非由我代笔。
余幼珊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龙应台
我也是余先生的粉丝。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仙逝确实非常令人心痛。他的乡愁也不会到此为止,肯定会(被世人)继续写下去。这是人类持续的情感,什么地方都会有乡愁。——莫言
余光中先生才兼诗文,情系两岸,学融中西,为人温良敦厚,是中国当代文学灿烂群星之一。巨星殒落,我心悲伤。今夜星光,地久天长。——韩少功
余光中走了,在七十年的台湾文化史上,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从疼痛彻骨的迁徙流亡思乡,到意气风发的“希腊天空”的追寻,到回眸凝视决定拥抱枋寮的泥土,到*后在自己拥抱的泥土上又变成异乡人,余光中的一生就是一部跨世纪的疼痛文化史。——龙应台
我也是余先生的粉丝,这样一位作家,他的仙逝确实非常令人心痛。他的乡愁也不会到此为止,肯定会(被世人)继续写下去。这是人类持续的情感,什么地方都会有乡愁。——莫言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梁实秋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做暴风雨中的海燕,做不改颜色的孤星。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才能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才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猛虎与蔷薇)
成人之间不屑也不敢的幼稚口吻、离奇动作,我们在孩子面前,特权似地,却可以完全解放,尽情表演。(日不落家)
在孩子的真童年里,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假童年,乡愁一般再过一次小时候,管它是真是假,是一半还是完全。(日不落家)
世界上高级的人很多,有趣的人也很多,又高级又有趣的人却少之又少。高级的人使人尊敬,有趣的人使人欢喜,又高级又有趣的人,使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交结愈久,芬芳愈醇。(朋友四型)
一个人在寂静之际,其实面对的是自己,他不得不跟自己对话。(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听听那冷雨)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昏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听听那冷雨)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
所谓乡愁,如果是地理上的,只要一张机票或车票,带你到熟悉的门口,就可以解决了。如果是时间上的呢,那所有的路都是单行,所有的门都闭上了,没有一扇能让你回去。(没有邻居的都市)
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日不落家)
那年的秋季特别长,所以说,我一整夜都浮在一首歌上。(望乡的牧神)
可是幽默并不等于尖刻,因为幽默针对的不是荒谬的人,而是荒谬本身。高度的幽默往往源自高度的严肃,不能和杀气、怨气混为一谈。不少人误认尖酸刻薄为幽默,事实上,刀光剑影中只有恨,并无幽默。幽默是一个心热手冷的开刀医生,他要杀的是病,不是病人。(幽默的境界)
幽默,可以说是一个敏锐的心灵,在精神饱满生趣洋溢时的自然流露。这种境界好像行云流水,不能作假,也不能苦心经营,事先筹备。(幽默的境界)
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必定是富足,宽厚,开放,而且圆通的。(幽默的境界)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自豪与自幸)
在节奏舒缓的年代,一切都那么天长地久,耿耿不灭,爱情如此,一纸痴昧的情书,贴身三年,也是如此。在高速紧张的年代,一切都即生即灭,随荣随枯,爱情和友情,一切的区区耿耿,都被机器吞进又吐出,成了车载斗量的消耗品了。
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这样,人的心胸才会变得更宽广;这样,我们才会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生活。
如果我们企图要停驻在过去的快乐,那真是自寻烦恼,而我们不时从记忆中想起苦难,反而使苦难加倍。生命历程中的快乐或痛苦,欢欣和悲叹只是写在水上的字,一定会在阳光里流走。
《天真的歌》
当你年老
当你年老,头白,睡意正昏昏,
在炉火边打盹,请取下此书,
慢慢阅读,且梦见你的美目
往昔的温婉,眸影有多深;
梦见多少人爱你优雅的韶光,
爱你的美貌,不论假意或真情,
可是有一人爱你朝圣的心灵,
爱你脸上青春难驻的哀伤;
于是你俯身在熊熊的炉边,
有点惘然,低诉爱情已飞扬,
而且逡巡在群峰之上,
把脸庞隐藏在星座之间。
在柳园旁边
在柳园旁边和我的情人相见;
她雪白的纤足穿越过柳园。
她劝我爱情要看淡,如叶生树梢;
但我年轻又痴心,不听她劝告。
在河边的田里和我的情人并立,
她雪白的手扶在我斜倚的肩际。
她劝我人生要看开,像草生堤堰;
但我年轻又痴心,此刻泪涟涟。
评析
《在柳园旁边》《当你年老》这两首诗都是叶芝的少作,也都是情诗,诗中的“她”和“你”可能都是叶芝苦恋多年而未能终成眷属的茅德·冈。茅德是演员,美丽而刚烈,热衷于爱尔兰的抗英爱国运动。她的美丽迷住了叶芝,但她的刚烈叶芝却受不了。叶芝为她而作的情诗并不止这两首,在名诗《为吾女祈祷》中,诗人甚至期望爱女将来能享受安定而贤淑的家庭生活,不要学茅德的作风。
一般学者都认为叶芝的作品老而愈醇,他能成就二十世纪英语世界伟大的诗人,主要是靠中年以后的“晚作”:因为那些晚作举重若轻,化俗为雅,能把生活提炼成艺术。对比之下,他的少作优美而迷离,不脱“前拉斐尔派”的唯美意识。这些我完全同意,却认为他那些少作虽然只有“次要诗人”(minor poet)的分量,其中颇有一些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值得细赏。《在柳园旁边》(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是一首失恋的情诗:诗人怅念当年对情人的迷恋十分认真,但情人似乎不太领情,反而有意摆脱,所以慰勉他要看开一点,不可强求。可是诗人一往情深,不听劝告,结果当然是自作多情,吃了很多苦头。此诗向读者暗示了一则爱情故事,但其细节却隐在凄美的雾里,并未开展成为小说。也许如此反而读者更感到余恨袅袅。动人的该是每段的第三行:前半行似甜实苦,说不尽美丽的哀愁;后半行就地取喻,有民谣的风味。末行的“痴心”,原文是foolish ,译作“愚蠢”当现成,似乎忠于原文,但是不免拘于字面。英文里面,真正骂人是说stupid ,带点宽容与劝勉,才是foolish。情人之间,说对方foolish ,反而有“看你有多痴”的相惜之情。事隔多年,诗人犹感余恨,不过是恨命苦,并非记恨情人。李商隐不是说嘛:“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当你年老》(When You Are Old)里面的情人,由第三人称变成了人称,有趣的是:《在柳园旁边》里,诗人以“我”出现,但到了《当你年老》里,“我”一直在自言自语,却始终不提“我”了。这就牵渉到末段第二行的“爱情”;原文Love是用大写,一般是指爱情之为物,亦即爱情之人格化。然则诗人的用意,究竟是指情人老来孤单,追思前缘,不胜惋惜,但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像是传说,又像是神话;抑或是指爱她的人,亦即诗人(也就是次段第三行的“有一人”),早已远去,成了传说,登上了艺术之峰,与灿亮的名家为伍了呢?首段第二行,“请取下此书”(take down this book),是什么书呢?应该就是诗人正在写的书了,也就是这首情诗要纳入的诗集吧:当你年老,这本诗集就在你的书架上,所以要“取下”。于是你一面读着,一面就神游(梦见)往昔,发现当年追求你的人虽多,但真正爱你知你如我者,仅我一人。众多追求者爱你的青春(韶光)美貌,而我啊,即使你美人迟暮(青春难驻)也仍然爱着你呢。
学者曾指出,此诗起句来自法国十六世纪“七星诗派”领袖龙沙(Pierre de Ronsard)《赠海伦十四行集》(Sonnets pour Hélène)之一,其起句为:“当你年老,夜晚在烛光下”(Quand vous serez bien vieille,au soir,á la chandelle)。龙沙之诗大意是:“当你年老,烛光下纺纱,吟着我的诗句,说当你绮年美貌,龙沙曾赋诗赞你;我已入土为鬼,躺在桃金娘的荫下。你也成了老妪,蹲在炉火旁边,悔恨自己高傲,错失我的爱情。与其空待明日,不如爱我今朝。”龙沙的情诗语含威胁,有欠宛转。叶芝起句学他,但温柔敦厚,更为体贴,无怨无尤,一结余韵袅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