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505282
编辑推荐
在很长一段时期,国内对诗词书法大师、著名学者沈尹默的研究近乎空白,专门的研究资料很少。作者自1990年参加了沈尹默故居的筹建工作,后来又参与了沈尹默故居陈列改建过程,如今通过沈尹默故居馆长褚家玑老师的帮助,借助沈老的亲朋好友及弟子的回忆,介绍了沈尹默的生平大事、友人来往以及书法成就,较立体地展现沈尹默人生的主要方面,拼接起沈老瑰丽多姿的人生图卷。
内容简介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原名君默,字中,后改名为尹默。曾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中法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等职。擅长“二王”书风,晚年主持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致力书法教育,被后人尊称为现代帖学的启蒙者、开派人物。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沈尹默的成长、事业、思想和人格做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形象地讲述了这位书法宗师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专业成就,从其个人命运的起伏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光影。
目 录
生平篇
引 子
1. 沈氏家族
2. 缅怀先辈
3. 转益多师
4. 书法启蒙
5. 走出山城
6. 进入北大
7. 投身改革
8. 在新文化运动中
9. 管理孔德学校
10. 情追杭州
11. 爱情与事业
12. 避居重庆
13. 终成眷属
14. 老树逢春
15. 振兴书法
16. 劫难·平反
友 人 篇
引 子
1. 沈尹默和鲁迅
2. 沈尹默和于右任
3. 沈尹默和刘三
4. 沈尹默和郭沫若
5. 沈尹默和汪东
6. 沈尹默和马一浮
7. 沈尹默和陈独秀
书 法 篇
1. 沈尹默书《灵峰补梅庵题记》 1912年(29岁)
2. 沈尹默临《大代华岳庙碑》 1915年(33岁)
3. 沈尹默书《蒋太夫人墓志铭》1921年(39岁)
4. 沈尹默书《曼殊上人诗稿》 1921年(39岁)
5. 沈尹默行书韦庄《秦妇吟》 1926年(44岁)
6. 沈尹默楷书对联并题行书款 1927年(45岁)
7. 沈尹默楷书《孙君禹行公葬墓志》 1928年(46岁)
8. 沈尹默书刘孝标《广绝交论》 1934年(53岁)
9. 沈尹默书《陈公暨谢夫人墓表》 1936年(54岁)
10. 沈尹默书《苏东坡服胡麻赋》 1938年(56岁)
11. 为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作序 1939年(56岁)
12. 沈尹默作《寄贺褚保权诞辰诗》 1939年(56岁)
13. 沈尹默作《山谷六月十七日昼寝之作》 1940 年代初(57岁至60岁之间)
14. 沈尹默书《执笔五字法》(局部) 1943年(61岁)
15. 沈尹默临《伊阙佛龛碑》(局部) 1937年(54岁)
16. 沈尹默为《书法大成》写的楷书范本 1947年(65岁)
17. 沈尹默为《书法大成》写的行书范本 1947年(65岁)
18. 沈尹默临褚书《兰亭序》 1943年(60岁)
19. 沈尹默临柳公权《送梨帖并跋》 1950年(67岁)
20. 沈尹默书《奉援庵先生》条幅 1950年(67岁)
21. 沈尹默写《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辑要释义》 1963 年(80 岁)
22. 沈尹默行书“积玉”1948年(65岁)
23. 沈尹默临《怀素小草千字文》 1946年(64岁)
24. 沈尹默书《欧阳修文摘》(摘录四页)1948年(65岁)
25. 沈尹默榜书“造极” 1957年(74岁)
26. 沈尹默书《大楷习字帖》 1963年(80岁)
27. 沈尹默书诗词《卜算子·咏梅》 1964年(81岁)
28. 沈尹默行书条幅(局部) 1966年(83岁)
29. 沈尹默七言对联 1961年(78岁)
30. 沈尹默行书“凝静” 1963年(80岁)
后 记
引 子
1. 沈氏家族
2. 缅怀先辈
3. 转益多师
4. 书法启蒙
5. 走出山城
6. 进入北大
7. 投身改革
8. 在新文化运动中
9. 管理孔德学校
10. 情追杭州
11. 爱情与事业
12. 避居重庆
13. 终成眷属
14. 老树逢春
15. 振兴书法
16. 劫难·平反
友 人 篇
引 子
1. 沈尹默和鲁迅
2. 沈尹默和于右任
3. 沈尹默和刘三
4. 沈尹默和郭沫若
5. 沈尹默和汪东
6. 沈尹默和马一浮
7. 沈尹默和陈独秀
书 法 篇
1. 沈尹默书《灵峰补梅庵题记》 1912年(29岁)
2. 沈尹默临《大代华岳庙碑》 1915年(33岁)
3. 沈尹默书《蒋太夫人墓志铭》1921年(39岁)
4. 沈尹默书《曼殊上人诗稿》 1921年(39岁)
5. 沈尹默行书韦庄《秦妇吟》 1926年(44岁)
6. 沈尹默楷书对联并题行书款 1927年(45岁)
7. 沈尹默楷书《孙君禹行公葬墓志》 1928年(46岁)
8. 沈尹默书刘孝标《广绝交论》 1934年(53岁)
9. 沈尹默书《陈公暨谢夫人墓表》 1936年(54岁)
10. 沈尹默书《苏东坡服胡麻赋》 1938年(56岁)
11. 为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作序 1939年(56岁)
12. 沈尹默作《寄贺褚保权诞辰诗》 1939年(56岁)
13. 沈尹默作《山谷六月十七日昼寝之作》 1940 年代初(57岁至60岁之间)
14. 沈尹默书《执笔五字法》(局部) 1943年(61岁)
15. 沈尹默临《伊阙佛龛碑》(局部) 1937年(54岁)
16. 沈尹默为《书法大成》写的楷书范本 1947年(65岁)
17. 沈尹默为《书法大成》写的行书范本 1947年(65岁)
18. 沈尹默临褚书《兰亭序》 1943年(60岁)
19. 沈尹默临柳公权《送梨帖并跋》 1950年(67岁)
20. 沈尹默书《奉援庵先生》条幅 1950年(67岁)
21. 沈尹默写《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辑要释义》 1963 年(80 岁)
22. 沈尹默行书“积玉”1948年(65岁)
23. 沈尹默临《怀素小草千字文》 1946年(64岁)
24. 沈尹默书《欧阳修文摘》(摘录四页)1948年(65岁)
25. 沈尹默榜书“造极” 1957年(74岁)
26. 沈尹默书《大楷习字帖》 1963年(80岁)
27. 沈尹默书诗词《卜算子·咏梅》 1964年(81岁)
28. 沈尹默行书条幅(局部) 1966年(83岁)
29. 沈尹默七言对联 1961年(78岁)
30. 沈尹默行书“凝静” 1963年(80岁)
后 记
前 言
褚家玑(沈尹默故居馆长、沈尹默内侄女)
乐融先生在1990 年参加了沈尹默故居的筹建工作,尽管当时他是一名很年轻的普通工作人员,但是,表现出好学认真的态度,踏实仔细的作风,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1997 年由于故居需要维修、陈列需要重新改版,乐融先生又被委派来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带领三位同事,进行沈尹默故居陈列设计、制作,并且策划故居新陈列的开幕仪式。
在沈尹默故居陈列改建过程中,我对乐融先生更加了解和熟悉。他除了工作谦虚、认真、踏实外,在做人方面,仿佛也在受沈老的影响,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同时,他对沈尹默故居、对沈老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想改变国内沈尹默研究宣传严重缺乏的状况,我那时就了解到他有撰写《沈尹默画传》的想法。对此我非常支持,不仅把自己收藏的和其他亲友收藏的有关沈尹默的照片、手稿、图书、印章、书画等拿出来,将自己所接触到的、所了解的有关沈尹默的资料提供给乐融,而且,把许多已出版或送给故居留存的沈尹默书法、图书、资料、照片给他参考,还介绍居住在北京、西安等地的沈尹默亲友给他认识。他也非常努力,亲自上门一一拜访,取得许多珍贵的手资料。后来乐融换了工作单位,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更加繁忙,但仍然没有忘记我,与我经常保持联系。他不仅没有放弃研究沈尹默,而且结合鲁迅与沈尹默之间的交往历史,进一步拓展到鲁迅与沈尹默的比较研究。为了积累更多的沈尹默生平事迹资料,乐融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地开展收集资料工作,反复考证,书稿一改再改,表现了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
沈尹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一代书法宗师、爱国诗人,经历了不同时代的风风雨雨,由于本人低调,国内了解的人不多,研究的人更少,《沈尹默画传》的出版,对推进沈尹默研究、宣传有着重要意义。
非常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由于你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终于得以出版,可谓功德无量。
乐融先生在1990 年参加了沈尹默故居的筹建工作,尽管当时他是一名很年轻的普通工作人员,但是,表现出好学认真的态度,踏实仔细的作风,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后来,1997 年由于故居需要维修、陈列需要重新改版,乐融先生又被委派来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带领三位同事,进行沈尹默故居陈列设计、制作,并且策划故居新陈列的开幕仪式。
在沈尹默故居陈列改建过程中,我对乐融先生更加了解和熟悉。他除了工作谦虚、认真、踏实外,在做人方面,仿佛也在受沈老的影响,与人为善、与世无争;同时,他对沈尹默故居、对沈老的感情也与日俱增,想改变国内沈尹默研究宣传严重缺乏的状况,我那时就了解到他有撰写《沈尹默画传》的想法。对此我非常支持,不仅把自己收藏的和其他亲友收藏的有关沈尹默的照片、手稿、图书、印章、书画等拿出来,将自己所接触到的、所了解的有关沈尹默的资料提供给乐融,而且,把许多已出版或送给故居留存的沈尹默书法、图书、资料、照片给他参考,还介绍居住在北京、西安等地的沈尹默亲友给他认识。他也非常努力,亲自上门一一拜访,取得许多珍贵的手资料。后来乐融换了工作单位,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工作更加繁忙,但仍然没有忘记我,与我经常保持联系。他不仅没有放弃研究沈尹默,而且结合鲁迅与沈尹默之间的交往历史,进一步拓展到鲁迅与沈尹默的比较研究。为了积累更多的沈尹默生平事迹资料,乐融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地开展收集资料工作,反复考证,书稿一改再改,表现了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
沈尹默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一代书法宗师、爱国诗人,经历了不同时代的风风雨雨,由于本人低调,国内了解的人不多,研究的人更少,《沈尹默画传》的出版,对推进沈尹默研究、宣传有着重要意义。
非常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由于你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终于得以出版,可谓功德无量。
在线试读
生平篇 11.爱情与事业
1930 年,沈尹默改任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大学与北京大学是什么关系?原来1928 年6 月张作霖退出北京,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6 月下旬,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派高鲁接收北京原有国立学校,借鉴法国的教育体制经验,9 月国民政府会议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北平大学由此产生。当时的北平大学包括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原有的9 所国立大学,再加上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尽管,工作性质复杂,涉及面广,但褚保权还是跟随沈尹默,担任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第二课课长兼秘书,办理学生注册、招生等事宜及统计工作。在此期间,由于褚保权通晓英文,对外的一切英文信件公函和部分中文信件公函都由褚保权经办,工作井井有条,后又兼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秘书,深得沈尹默赏识。沈尹默在担任北平大学校长期间,对学生一直抱着理解支持的态度,从不强行压制,他反对政府要求学校开除学生、遏止学生运动的做法,为此愤然辞职,他气愤地说:“搞教育者,教育学生成人也,开除自己的学生,岂不是宣布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吗!”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迁到上海,1932 年1 月,沈尹默到上海出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暨孔德图书馆馆长。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孔德图书馆是由管理法国庚款机构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出资建立的,沈尹默受蔡元培、李石曾委托,担任中国方面的总代表。庚子赔款专用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如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孔德图书馆、孔德学校、孔德学院、中法大学等,所以,当时沈尹默还兼任孔德学校董事会主席和中法大学的校董,为教育文化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褚保权随沈尹默来到上海,继续协助沈尹默,担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秘书。
在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的文化出版机构占全国的五分之四,一方面文化高度繁荣,另一方面竞争也非常激烈。沈尹默审时度势,专门出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专著以及法国文学名著,突出自己的优势和重点,在上海短短七年左右时间里,就出版了不少高质量的专著,如郭沫若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石鼓文研究》,李亚农的《铁云藏龟零拾》、《殷契摭佚》、《殷契摭佚续编》,金祖同的《殷契遗珠》以及陈梦家、穆木天等人的著作,介绍了大量优秀法国文学著作,还亲自为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撰写序言(因为郭沫若认为沈尹默是当时国内懂石鼓文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为宣传和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法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褚保权不愧为北大高材生,加上在上海读过书,可谓兰心蕙质,伯父褚德彝在上海小有名气,人脉很广,所以再复杂的事情,在她手里总能得到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使得沈尹默在上海的出版事业进展顺利。据沈尹默的弟子戴自中先生收藏和后来沈尹默捐给上海博物馆的图书清单中知道,这当中也凝聚了褚保权的心血。同时,在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工作期间,两人配合默契,互相敬慕,两颗心越来越靠近。褚保权身上流淌着书法的基因,尤其对褚遂良的楷书,深得其中三昧。沈尹默公务之余,每天临池不辍,而这段时间他也正在精研褚遂良书法,对其源流和发展,摸索出一条轨迹,获得对“二王”书法源流认识上的突破。事业上的相互扶持,书法上的共同爱好,使得他们的爱情升华,在花园、书房、办公室里总是传出两人愉快的笑声。平时,两位更是形影不离,共同投入到褚遂良书法的研习、探讨。沈尹默临书,褚保权就从旁观摩,心记默临,所以,她写出来的字与沈尹默也有神似之处。一次,沈尹默为人写楹联,因纸潮湿而空着一字,想等稍干后补填即可,恰巧褚保权经过,她见缺了一个字,就随手把这个缺字填补上了,字轴张挂后竟无人察觉。前面提到,沈尹默追到杭州,把褚保权追回来,回京后撰写了一卷《春蚕词》赠褚保权,她对此非常喜欢,后临写成一本册页。当时南社诗人、书法家刘三(刘季平)见了,很是欣赏。那时候褚保权写字,随写随丢,很少署名,沈尹默见到没有署名的字幅,常常写一些简单的题跋,不难看出沈尹默对这些书法是非常珍惜的,由此可见他对褚保权的感情非常珍惜。
经过多年对书法的探索,沈尹默的经验和成果集中体现在1933 年在上海举办的个人书法展,展品共100 幅,这是沈尹默次办个人书法展。本着继承“二王”书法、振兴帖学的雄心壮志,沈尹默领衔,汇聚了一批习“二王”的书法家如马公愚、潘伯鹰、邓散木等,构成了一个当时还不很自觉的“二王”流派,并以其雄厚的实力,与清前期的唐碑派、清中后期的北碑派起码在书法现象的层面上并驾齐驱。
沈尹默1937 年应吴湖帆之嘱为云溪翁所摹鞠图所题之跋,虽然是小品,信手挥洒,却既能法度森严,又能得心应手,浑无滞碍。置诸古人题跋中,亦不显弱。
1939 年,沈尹默为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作《序言》,用行楷书之,精严方整又灵动多姿,集中体现了历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笔法、杨凝式的笔意、张即之的结体之美,沈体书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海上行家吴湖帆不仅请他为自己所敬重的云溪翁题跋,而且自己还和陈蝶野在沈尹默所书卷子上题书,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沈书的钦佩赞美之情。就连对米芾、“二王”颇有心得,下笔不俗的章士钊在其《临米南宫摹右军兰亭序》跋中,也用一首长诗表达了他对沈尹默的敬佩之情,诗中有云:“瓠瓜庵主到圣处,笔法直迈褚与虞。”瓠瓜是沈尹默的号,在诗中,章士钊高度评价沈的书法水平直追唐初名家褚遂良、虞世南。
这一时期,沈尹默不仅在书法领域突飞猛进,而且在临历代名家书法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书画鉴赏水平同步提高。众所周知,吴湖帆是著名书画家、收藏大家,1939 年,他收了一件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不放心,请沈尹默过目。沈尹默慎重查阅有关资料后,确认此画为遗失多年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嗣后吴湖帆对画重新装裱并请沈尹默题款。2011 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合璧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大展”,成就了一段佳话。
1939 年下半年,已经侵入上海的日本人,对租界已呈咄咄逼人之势。由于沈尹默的特殊身份,预计日本人不会放过他,一定会逼他出来做事,这是沈尹默绝不会答应的;同时,中法庚子赔款董事会拨款停止,上海的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被迫停办,沈尹默处境相当困难。就在此万分危急之时,沈尹默得到老友、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邀请,避走重庆。
1930 年,沈尹默改任北平大学校长。北平大学与北京大学是什么关系?原来1928 年6 月张作霖退出北京,南京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北京改为北平。6 月下旬,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派高鲁接收北京原有国立学校,借鉴法国的教育体制经验,9 月国民政府会议通过“北平大学区组织大纲”,北平大学由此产生。当时的北平大学包括原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原有的9 所国立大学,再加上天津国立北洋大学。尽管,工作性质复杂,涉及面广,但褚保权还是跟随沈尹默,担任北平大学校长办公处第二课课长兼秘书,办理学生注册、招生等事宜及统计工作。在此期间,由于褚保权通晓英文,对外的一切英文信件公函和部分中文信件公函都由褚保权经办,工作井井有条,后又兼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秘书,深得沈尹默赏识。沈尹默在担任北平大学校长期间,对学生一直抱着理解支持的态度,从不强行压制,他反对政府要求学校开除学生、遏止学生运动的做法,为此愤然辞职,他气愤地说:“搞教育者,教育学生成人也,开除自己的学生,岂不是宣布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吗!”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迁到上海,1932 年1 月,沈尹默到上海出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暨孔德图书馆馆长。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孔德图书馆是由管理法国庚款机构中法教育基金委员会出资建立的,沈尹默受蔡元培、李石曾委托,担任中国方面的总代表。庚子赔款专用于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如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孔德图书馆、孔德学校、孔德学院、中法大学等,所以,当时沈尹默还兼任孔德学校董事会主席和中法大学的校董,为教育文化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褚保权随沈尹默来到上海,继续协助沈尹默,担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秘书。
在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的文化出版机构占全国的五分之四,一方面文化高度繁荣,另一方面竞争也非常激烈。沈尹默审时度势,专门出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研究专著以及法国文学名著,突出自己的优势和重点,在上海短短七年左右时间里,就出版了不少高质量的专著,如郭沫若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石鼓文研究》,李亚农的《铁云藏龟零拾》、《殷契摭佚》、《殷契摭佚续编》,金祖同的《殷契遗珠》以及陈梦家、穆木天等人的著作,介绍了大量优秀法国文学著作,还亲自为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撰写序言(因为郭沫若认为沈尹默是当时国内懂石鼓文为数不多的人之一),为宣传和保护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中法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
褚保权不愧为北大高材生,加上在上海读过书,可谓兰心蕙质,伯父褚德彝在上海小有名气,人脉很广,所以再复杂的事情,在她手里总能得到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使得沈尹默在上海的出版事业进展顺利。据沈尹默的弟子戴自中先生收藏和后来沈尹默捐给上海博物馆的图书清单中知道,这当中也凝聚了褚保权的心血。同时,在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工作期间,两人配合默契,互相敬慕,两颗心越来越靠近。褚保权身上流淌着书法的基因,尤其对褚遂良的楷书,深得其中三昧。沈尹默公务之余,每天临池不辍,而这段时间他也正在精研褚遂良书法,对其源流和发展,摸索出一条轨迹,获得对“二王”书法源流认识上的突破。事业上的相互扶持,书法上的共同爱好,使得他们的爱情升华,在花园、书房、办公室里总是传出两人愉快的笑声。平时,两位更是形影不离,共同投入到褚遂良书法的研习、探讨。沈尹默临书,褚保权就从旁观摩,心记默临,所以,她写出来的字与沈尹默也有神似之处。一次,沈尹默为人写楹联,因纸潮湿而空着一字,想等稍干后补填即可,恰巧褚保权经过,她见缺了一个字,就随手把这个缺字填补上了,字轴张挂后竟无人察觉。前面提到,沈尹默追到杭州,把褚保权追回来,回京后撰写了一卷《春蚕词》赠褚保权,她对此非常喜欢,后临写成一本册页。当时南社诗人、书法家刘三(刘季平)见了,很是欣赏。那时候褚保权写字,随写随丢,很少署名,沈尹默见到没有署名的字幅,常常写一些简单的题跋,不难看出沈尹默对这些书法是非常珍惜的,由此可见他对褚保权的感情非常珍惜。
经过多年对书法的探索,沈尹默的经验和成果集中体现在1933 年在上海举办的个人书法展,展品共100 幅,这是沈尹默次办个人书法展。本着继承“二王”书法、振兴帖学的雄心壮志,沈尹默领衔,汇聚了一批习“二王”的书法家如马公愚、潘伯鹰、邓散木等,构成了一个当时还不很自觉的“二王”流派,并以其雄厚的实力,与清前期的唐碑派、清中后期的北碑派起码在书法现象的层面上并驾齐驱。
沈尹默1937 年应吴湖帆之嘱为云溪翁所摹鞠图所题之跋,虽然是小品,信手挥洒,却既能法度森严,又能得心应手,浑无滞碍。置诸古人题跋中,亦不显弱。
1939 年,沈尹默为郭沫若《石鼓文研究》作《序言》,用行楷书之,精严方整又灵动多姿,集中体现了历代书法家王羲之的笔法、杨凝式的笔意、张即之的结体之美,沈体书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海上行家吴湖帆不仅请他为自己所敬重的云溪翁题跋,而且自己还和陈蝶野在沈尹默所书卷子上题书,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沈书的钦佩赞美之情。就连对米芾、“二王”颇有心得,下笔不俗的章士钊在其《临米南宫摹右军兰亭序》跋中,也用一首长诗表达了他对沈尹默的敬佩之情,诗中有云:“瓠瓜庵主到圣处,笔法直迈褚与虞。”瓠瓜是沈尹默的号,在诗中,章士钊高度评价沈的书法水平直追唐初名家褚遂良、虞世南。
这一时期,沈尹默不仅在书法领域突飞猛进,而且在临历代名家书法的过程中,触类旁通,书画鉴赏水平同步提高。众所周知,吴湖帆是著名书画家、收藏大家,1939 年,他收了一件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不放心,请沈尹默过目。沈尹默慎重查阅有关资料后,确认此画为遗失多年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半卷,嗣后吴湖帆对画重新装裱并请沈尹默题款。2011 年,《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合璧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大展”,成就了一段佳话。
1939 年下半年,已经侵入上海的日本人,对租界已呈咄咄逼人之势。由于沈尹默的特殊身份,预计日本人不会放过他,一定会逼他出来做事,这是沈尹默绝不会答应的;同时,中法庚子赔款董事会拨款停止,上海的中法文化交流出版委员会被迫停办,沈尹默处境相当困难。就在此万分危急之时,沈尹默得到老友、国民党监察院院长于右任的邀请,避走重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