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79994
记住书中这些话,你也能做孩子的催眠师。
目
录
Contents
阉割焦虑:合作与控制? 002
原生家庭帮孩子建立良好合作模式? 006
孩子的三个心理阶段? 011
特殊家庭中孩子的合作培养? 015
二孩的互相合作? 018
入学之初的各种不适应? 024
游戏沟通:教会孩子与外界合作? 027
语言表扬正强化? 032
物质奖励正强化? 036
设计系列奖励培养孩子好习惯? 039
迁移——优秀品质扩大化? 044
言传身教帮孩子度过逆反期? 048
沟通步——“成人化”态度? 052
沟通第二步——和孩子建立意识连接? 058
沟通第三步——和孩子建立情感连接? 062
沟通四部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066
“乱班”和“差生”的故事? 072
相处的关键:无分别的平常心? 076
催眠招式:先跟随,后带领? 078
避免“负面暗示”? 084
避免“混乱暗示信息”和“语言暴力”? 089
方法一:客观信息中加入暗示? 097
方法二:“点头”心锚,让他说好? 102
方法三:用肢体同步带动孩子? 106
用催眠调动孩子的全脑活跃? 110
为什么你不能催眠孩子?? 115
缘起:一本书带来的契机? 120
前期准备:舒尔特方格前测? 122
应用实践:冥想训练三部曲? 126
经验与局限性改进分析? 135
躯体型、情绪型、冲突型? 137
伙伴关系的初步建立? 144
低年级学生的伙伴关系:寻找“同类”? 147
中年级的伙伴关系:引导“择友”? 151
高年级的伙伴关系:我的伙伴,我的团? 156
面对欺凌:适度介入? 162
老师:掌控一切的权威感? 167
学生:迫切地需要平衡? 170
躲在象牙塔中单纯的心? 174
家长:理智处理与老师的矛盾? 178
帮孩子面对老师的批评? 182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
很多小朋友的心里都有一个教师梦,因为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接触多的
“权威”应该就是老师了。每个小朋友看到老师在讲台上拿着教鞭很神气的样
子,也会憧憬自己成为老师,指挥台下的“千军万马”。在角色扮演游戏中,
大家会争着充当老师,我也不例外。正是因为这个教师梦,让我将职业生涯中
一多半的时间都用在了教育上。
还记得我从北师大毕业的那一天,如此顺理成章地踏入了教育之路,而且
一做就是十几年。十几年前的学校远没有现在这样重视心理教育,从心理系毕
业的我,份工作除了每个月屈指可数的几节学生心理团体辅导课和挂名的
个案指导之外,主要工作竟然是带领学校的舞蹈社团。当然,这也是兴趣使然
,我本身爱好运动、舞蹈。随着工作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舞蹈本身也是一门
心理技术。不同个性的学生,跳出的舞姿也不尽相同。有的孩子个性谨慎,他
们的舞姿也小心翼翼,这种孩子在催眠中称为情绪控制型;有的孩子活泼外向
,粗枝大叶,他们的舞姿就不太注重细节,但可以充分表达当时的情绪,这种
孩子大多是催眠中所说的躯体型;还有的孩子动作追求完美,在乎老师的评价
,等等。那时候我就开始尝试用舞蹈调节学生的情绪,帮助胆小的孩子更好地
表达自己,帮助粗心的孩子慢慢地注重细节……这几年“舞动疗愈”开始在国
内广泛应用,我当年的尝试也算是实践先于理论了。(舞动为心理技术的一种
,利用身心结合的原理,以躯体带动各种情绪,如肩部代表压力等,以打开身
体带动调整心理、情绪的作用。)就这样教了一年的舞蹈,不,是舞动疗愈课
之后,因为我“过人”的艺术天分,我所在的学校又让我去教音乐课。后来我
还相继在学校教过几节美术,甚至数学课。
那时候,纵观我的同学们,有的进了银行,有的去了政府机关,心理系的
毕业生真正从事心理工作的并没有多少。而我,虽然每个月只有几节心理辅导
课,但我已知足,因为我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一直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观察他
们,我发现不只在舞蹈中,在各个学科中他们都会展现出心理特点。就像阿德
勒所说,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整体风格,这种整体风格会展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
面。比如,一个个性小心谨慎的同学,他在任何学科的学习中都会体现这一个
性特点;而一个慢性子的同学做什么事情都会不太着急。当然,不同的学科也
有不同的集体潜意识。比如,数学这种需要逻辑思维更多的智力型学科,意识
活跃的智力型孩子比较擅长;艺术类学科,潜意识发达的情感型孩子会比较擅
长;体育、舞蹈类学科,躯体型发达的孩子更加擅长。(关于意识、潜意识、
躯体型,请参见我的本书《我是催眠师》。)对于不同学科的擅长,导致
学生学习兴趣的保留或受损,当学习兴趣被保留时,学生则更喜欢学习,该科
目会显现出比较活跃的攻击力向外趋势(攻击力向外,为精神分析专业词汇,
意思大致是对该学科很感兴趣,愿意去学习,从而取得成就感,树立自信)。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孩子在一科学习中并不活跃,而在另一科却生龙活
虎的原因。当然除了对学科本身的兴趣,老师对于一个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
要的,有时重要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科目本身,爱屋及乌形容的就是这个意思。
我是幸运的,就在我工作的几年后,北京市*越来越重视心理学工作,
我逐渐全身心地投入心理学工作中,带领心理学小组。但我仍然感谢教其他科
目的那些日子,那些日子让我从更多层面了解了学生。包括后来做教科研,我
也会去一线听课、教学,尽量多地接触学生。
那时候,虽然学校里开始有了专门负责心理的老师,但大多数老师不是科
班毕业,专业知识不足,有很多甚至是兼职,除了教心理学之外还要教其他科
目甚至是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课。但他们都是非常可爱的。
一开始我负责一个心理小组,每两周大家集体研究一次。研究的时候,我
会把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由于大多数人没有接触过心
理学,一开始老师们会有很多疑问。当我讲理论课时,有的老师会说:“管老
师,我好像在云里雾里,怎么都听不懂。”当我上体验课时,他们也会显得迷
茫。比如,我让大家用色彩表达自己,用纸片制作自己的名牌,会有人问:“
您讲的内容是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任何新知识都是这样,一开始
的时候大家都会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去思考衡量,都有一个慢慢接受
新事物的过程。老师们是在一次次的迷惑和一次次的努力中,给自己机会,也
给了我机会。慢慢地,从初只有几个人的城区心理小组,没多久就变成十几
个人,二十几个人,到后,有几十个人,涵盖了我所在城区大部分中小学的
心理老师。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老师都是自愿参加的,学习动力非常强。
时至今日我已经几乎离开了教育系统,但每当我受邀为各个学校老师们讲
课时,我依然深深欣赏那些老师。老师是学习能力极强的一个群体,谦卑高尚
形容在他们身上一点都不为过。在和教师们一起学习分享心理学的那段日子,
我看到他们虽然自知舞姿不美,但仍用心地舞动自己的身体,并快乐地说:“
这种活动多好,又锻炼又开心。”自我成长课上他们真情流露,有时哭红了眼
睛,有时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周围的人,对周围的人真诚地说感谢……
这就是心理学中的勇气。在我为家长上亲子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家长对老师
有误解,这或许是造成老师家长之间矛盾的原因之一。本书也希望通过我对老
师与家长的书写,为老师和家长搭建一个桥梁,让大家解彼此的心理状态,毕
竟我们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在教育系统工作的那段时间,我曾切身感受到很
多老师由于考试压力和自身的责任感而非常焦虑。这种焦虑或多或少对学生直
接或间接产生了一些心理影响,也导致出现了一些不当的教育手段,但在我十
几年的教育生涯中,遇到的老师无不真心真意为学生付出,期待学生取得优秀
成绩,并试图用自己的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优良品质。他们拿着不高的收入却全
心全意地做着这样辛苦的工作,从事着太阳底下崇高的职业。
从刚工作开始,我一直保留着在校期间的一个好习惯,就是随时把我的收
获记录下来,写成小文章。随着*渐渐开始重视心理学,我更热衷于积累这
些成果。后来我的好朋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崔京菁博士对我说:“你
写的这些东西别浪费啊,咱们一起做个科研课题。”就这样我俩一拍即合,一
顿饭吃出了火花。从那之后,我开始和崔博士“紧密联系”,配合她做一些教
育相关试验特别是一线学生方面的研究。刚开始工作接触小学生较多,慢慢接
触幼儿园学生和中学生。在本书中,我会为大家一一介绍孩子的心理特点,以
及如何把简单的催眠技术应用到课堂中,并帮助学生取得一些能力上的提升。
但本书核心的章节是教你如何运用“催眠”。就像我的上一本书《我是催眠
师》中提到的:催眠有专门的催眠术,这是我们做心理学才会运用的技术,而
生活中催眠实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叫作清醒催眠。本书中我主要教大家的就
是清醒催眠,也就是在生活中如何运用催眠的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
并顺畅地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自己的孩子,让他接受。书中可能除了催眠理论
,还会提到一些其他心理学流派,比如精神分析流派、萨提亚心理流派、焦点
心理流派等。这些名字全都不用记,只要知道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即可。
祝您享受后面的阅读,成为生活中的催眠大师。
也感谢我五岁的小女儿,让我成为生活中的催眠大师,我是千万人的老师,却
只是她一个人的妈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