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599424
引言
1.珍惜的保育院
2.转学幼儿园
3.多选择的初中
4.非义务的高中
5.教科书外的教育
6.日本国外的教育
7.教育费用
8.PTA
9.升学考试
10.高考
结束语
序
序
放飞,行走的爱。
出差归来,风尘仆仆地参加朋友的一场饭局,饭桌前大家讨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工作与生活,推杯换盏间,意气相逢的豪饮比比皆是。或许是接近耳顺之年,自己对酒桌上的豪饮已心生疲惫。此时,友人拿来留日学者张弘女士撰写的《放飞——育儿在东京》,饶有兴致地我阅读,并让我写序。也好,都是26年的老朋友了,就当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吧。谁料,仅是粗略地翻阅,自己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疲惫感也顿时烟消云散,回家后竟连夜细细品读开来。书中撰写的是张女士在东京留学、旅居20多年并陪护两个孩子成长的经历。娓娓道来中,不全是身处异国他乡的孤独,也不全是照顾孩子的困苦。相反,是将为人父母看来平凡甚至有些乏味的育儿琐事说得妙趣横生,回味绵长。有别于“虎妈”式的严加管教和“猫妈”式的娇惯溺爱,张女士结合日本的教育体制和理念,不断学习和汲取有益的育儿方法和经验,在异国完成了一次关于爱与成长的育儿之旅。
阅读中,我不仅是一名兴致盎然的读者,更是一名渴望潜心学习和讨教的“亲历者”。我是一名父亲,也是计划生育政策的“践行者”。尽管儿子如今已学有所成,步入社会,但是回顾养儿的过往,依旧留有遗憾。因为只养育过一个孩子,育儿经验十分有限,加之工作的关系,自己经常出差在外或到不同的国家访学,错过了一些与儿子共同成长的机会。因此,年近60的我常常会反思当年育儿方面的不足和局限。张女士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一个更广阔的思考视角,她将孩子在日本懵懂稚嫩的幼儿经历、快乐至上的小学时期到叛逆转型的中学阶段清晰地呈现给读者,将中日育儿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剖析了自己与孩子每个成长阶段的心路历程。毋庸置疑,“在培育孩子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除了‘努力’没有任何捷径”。在竞争激烈的淘汰法则下,看似宽松、快乐的日本义务教育,也会产生一个认真、严格的教育体制进行弥补和与之平衡,在这种矛盾对立的教育现状下,任何的家庭都无法“独善其身”。回顾孩子成长的往事,我常会苛责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的严厉和“不近人情”。但是,与其过度地自责,我不如借此重新审视和思考,应该如何培育孩子成长。当下,良好的素质教养、宽厚的胸襟度量、端正的处世态度和独立的人格修养,远比“分数至上,赢者为王”的功利理念来得重要和必要。
闲暇时,我也会阅读一些培育孩子成长的书籍,我能深刻地感受到,培养孩子因人而异,从来没有一种一劳永逸、四海皆准的育儿技巧,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深爱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的“技巧”是无私的付出和牺牲。在张女士的书中,令我动容的是她整理的育儿日记。在日记里,她细心感性地写下了陪伴孩子度过初中、高中时代的成长片段,描述了孩子在家中、学校与社会的点滴经历和奇闻趣事。虽然是孩子成长中的平凡琐事,但字字真诚,篇篇动人,展现了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子之爱、师长与孩子间的师生之情、孩子与孩子间的朋友之谊。作为读者,我体验到了其中爱与被爱的快乐和惬意;作为父亲,也知晓独自在异国培育孩子的不易与艰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对爱有着直接、丰富的感受,但同样也会经历叛逆焦躁的蜕变过程,这都需要父母给予坦诚、正确的交流与引导。张女士聪慧敏锐,擅于学习和积累,借鉴了日本很多有效的亲子沟通案例,在悉心照料孩子生活起居的基础上,也适当地给予他们自主独立的成长空间,搭建起了自己与孩子之间平等的沟通桥梁。开阔的视角、真挚的情感、有效的方法,我想这些成功的育儿经验将会给很多年轻父母带来帮助和益处。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美丽。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水,洒遍了牺牲的细雨。”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是为人父母的我们为期盼和欣慰的。虽然养育孩子的过程充满了辛劳与困苦,但和张女士情真意切地抚育孩子一样,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存在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使我们的生命有了更大的意义,让我们又一次经历了成长,共同体会着责任的意义、领悟着爱的真谛……
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姜岳明教授
2016年11月5日于南宁
自 序
自 序
人,从呱呱坠地到成年独立,成长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在中国,法律视18岁为成年人;在日本,满20岁可以过“成人节”。当父母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时,父母的肩上就多了“责任”二字,就必须为“养”和“育”付出自己的身心与力量。 “养”好孩子很重要,“育”成孩子更漫长,教育的优劣更是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全世界父母的共同愿望、共同追求。为此,我认为父母需要关心、了解、研究世界各国教育理念的优劣,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地用之于自己孩子的身上。
由于国内英语教育的普及,一直以来我们对讲英语国家的教育关注较多,了解较多。相反,因为语言的障碍,我们对不讲英语国家的教育了解较为肤浅。日本,是个发达的国家,和我们中国邻近,时差也只有一个小时。因为是非英语国家,蒙在其教育之上的“面纱”至今仍未被我们完全揭开。
日本的家长都给他们的孩子灌输了什么?日本的学校又给他们的学生们教育了什么?如果你在日本长期生活过的话,一定对日本人“把垃圾带回家” 的小小习惯不感陌生。“把垃圾带回家”,在日本可不只是口号。这样的习惯,在日本就像出门时一定要穿衣服,走路时一定要穿鞋子一样自然!没有人刻意去做,更没有人发号施令。这样的习惯、这样的素质,与他们从小就接触的、从小就看见的成年人的言传身教不无密切的关系。与日本人打交道多了,我经常看见家长们这样的小动作:在一个会议结束的会场、一次运动练习后的球场,在任何一个公众场所,任何一位家长都能发现并不经意地捡起自己身边桌面上、地面上的小纸屑、碎垃圾,很自然地装进自己的衣袋中或随身携带的小塑料袋里,带回家中。不要说家长们这样的日常小动作能够熏陶他们的孩子,就连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日本的外国人,也能不自觉地照搬照做。由此看来,逐步关心、了解和研究这个邻近国家的教育,肯定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之所以呼吁我们国内家长们更多地关心、了解和研究日本教育,还源于我及孩子在日本的跨国学习经验。伴随孩子们接受了日本的学校教育之后,我深感两国教育的不同。我本人在国内接受了18年的系统教育,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本科5年和硕士3年。在那个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18年的教育比一般同龄人的要漫长一些,也算完整一些。我的人生能够拾级而上,就是那个年代扎实地学习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初,我被汹涌的出国浪潮“推”出了国门,阴差阳错地来到了日本。拿到了日本的签证我才从零开始学习日语,那天不怕地不怕的青春岁月仿佛就在昨日。如果不是看到身边孩子们已经长大,还真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那些逝去的岁月。2015年,我的两个孩子一个读大学二年级,一个刚刚考上高中。他们出生在东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日本的全程教育,入保育院,转幼儿园,上小学,升初中,读高中,考大学。我曾马不停蹄地接送幼小的他们去读课外私塾,紧张不安地陪伴他们经历各阶段的升学考试,也曾跟随着他们跨国转学。20年弹指一挥间,凡是他们学校的教学参观活动,我都努力去参加、去体验。因为我也想目睹、感受异国的学校生活。学校的PTA(家长教师协会),我主动参加了四届(四年),因为我实在好奇这个自己闻所未闻的家长组织。孩子们每一个阶段的结束,都是我了解日本教育的一次升华。他们小学一年级开始课外英语口语班,二年级开始课外私塾,此后一直就没有中断过学校内和学校外的学习。在中国,“私塾”这个词基本只在谈论古代教育时才会出现。在日本,私塾存在于现代,而且非常强大,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考学的力量上都胜于学校。我跟随孩子们在日本的学校内外摸爬滚打,孩子们成长中所遇到的许许多多问题,我和孩子们一样陌生地次面对。孩子们从幼儿园到考大学经历的所有坎坎坷坷,带来的所有欢笑和泪水,我和孩子们一样地初次体验。毕业分别常用的“色纸”(留言板)的笑话、准考证上“证明相片”的尴尬、纳凉晚会“鹤立鸡群” 的无奈,我和孩子们一同经历。到如今,仍不得不时常向孩子们请教日语的我,还在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现在,对日本的学校教育,我虽不敢讲自己了如指掌,却能说我和孩子们完整地经历过了。这,也正是我能向国内家长们介绍日本教育的基础和保证。
本书中我把自己在日本陪伴孩子们接受教育近20年的经历按时间先后顺序汇成章节,把孩子们接受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与我在国内接受的教育相对比,力争向读者介绍那些国内没有的新颖之处:日本学校里的好学生是什么样子的,日本的学生会是如何为学生服务、指挥老师参加活动的,日本的家长组织PTA是怎样在家长和学校间奔走的,学校的运动会又是怎样声势浩大地牵动着学生灵魂的。书中还介绍了俱乐部活动、修学旅行这些我们国内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开展过的活动,意在让大家了解日本孩子们丰富的校园生活。书中还提醒广大的家长们思考:为什么在日本的考试考学中一个叫作“偏差值”的概念就能评价不同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判断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整个群体中的排名以及报考志愿学校的合格可能性?校外的私塾教育是怎样凌驾于学校之上的?大学考试中,一条“报名分数线”就能人为地控制报名考试的人数又是怎么回事?希望读者能带着这些疑问去读这本书,相信您读后一定能更透彻地了解日本的教育体制。
为了便于国内读者特别是那些计划到日本留学、居住的家庭更直接地接触日本教育体系,本书中多处沿用了日本惯用称谓和日文汉字名称。书中的前部为保育院和幼儿园内容,主要描述“养”孩子的琐事;中部为小学、初中义务分,描述孩子学和玩兼顾的快乐事情;后部为私塾和考学部分,可以归到艰辛“育”子的范畴。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怎么也绕不开的生活常识,这部分多使用小贴士的形式做单独说明。书中还穿插介绍了一些有意思的趣事,比如,一种新颖的抽签游戏、一个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规则、幼儿园巴士接送的小插曲、从学校校车中看到的温暖……希望它们能消除读者阅读的枯燥感。书中也引用了一些社会上公开发表的调查数字和表格,甚至有一些是原文的引用和翻译,还插入了我的孩子们在学校活动中的相片,意在让我的解释更准确、说明更形象。书中还载录了多篇我伴随孩子们考高中、考大学的日记,希望那颗跳动在异国他乡、望子成龙的母亲之心,能够同时跳动在文字之中,跳动在读者的心中。
中国的国门开放近40年了,先期迈出国门的“弄潮儿”如今已经在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他们的下一代顺理成章地接受着当地国家的教育,陆陆续续地步入了当地国家的大学。同时,一些生活在国内的同龄人,也将孩子送到了国外接受教育。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在国外接受教育的中国孩子越来越多,出国留学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这些孩子回到家中接触的是中国式的语言和环境,迈出家门面对的则是当地国家的习惯和竞争。怎样让他们在国外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牵动着这些孩子的父母的心。我们不妨也看看日本的孩子们在国外上学、留学是个什么样子。2003年8月至2010年3月,我随先生回中国工作了一段时间,考虑到孩子们今后依旧需要与日本国内的教育体制衔接,我们将孩子们送入日本国内学校在中国的分校近七年。这七年中我零距离地看到了日本人的子女在国外学习和生活的苦乐之事。书中有一章描述日本孩子在中国留学,通过那一章的文字读者可以了解日本的小留学生们在国外上学的事情。
有数据表明,现在生活在日本的华人有80万之多。相信和我一样,子女在各阶段学校学习的中国家庭不在少数;和我一样,与孩子们一起次面对日本学校的中国家长也不在少数;和我一样,对孩子们的考学升学不知不懂、困惑重重的中国父母更是不在少数。我希望本书的内容能为更多的在日华人以及国内那些想把孩子送去日本求学的家庭所关注,本书所叙述的失败或成功案例能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在日本接受教育时少走弯路,我自省自悟的数条感触和结论能为这些家庭的孩子的人生之路成功点灯、导航!
章 珍稀的保育院
第 一 章
珍稀的保育院
保育院,是日本劳动福利管理部门——厚生劳动省下属的儿童福利设施,可以接收从出生到学龄前任何年龄的孩子。我的两个孩子,只有大儿子经历过市属保育院生活。那是他,也是我初次接触的日本保育机构。陌生的环境、新鲜的事情,我和儿子一起磕磕碰碰,边走边学地度过了。
保育院由地方公共团体、社会福利法人运营,但需要得到所在都、道、府、县管理者,即知事的批准,得到国家认可才能营业运行。
保育院是为那些不能照顾孩子的家长照看孩子的地方。所以只有那些有工作的家长、生病住院的家长、家中有重病人需要长期护理的家长,才有资格申请。这里的家长主要是指母亲。保育院的保育员日文有个专门的称呼,叫“保育士”。保育员必须获得国家颁发的国家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工作。
一、市立保育院
记忆时间:1997年11月~1999年3月
1997年,我抽签中了一套市营住房。当时我和我先生刚到日本不久,基本没有收入,所以房租很便宜。那套宽敞明亮的住房我们一家一住就是五年,留下了不少我们母子的记忆。直到我们收到市政府相关部门寄来的“义务让出市营住房”的督促书,才不得不搬家。
住上了宽敞的市营住房,生活算是安定了下来。大儿子两岁有余,而前来帮忙照看的祖母思乡心切急着回国。我了解的“情报”也差不多了,决定为儿子申请保育院。当年我正在大学做研究员,完全有资格,也有必要送儿子到保育院。
(一)申请入保育院真难
我锁定了自家附近的一所市立保育院,叫“富士见台保育院 ”。我拿着大学发给我的身份证明,到市政府的儿童福利科去办理申请手续,才知道入保育院是那么的难。因为申请的人太多,我只能排队等空缺。工作人员解释说,即便产生了空缺也要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或按急需程度依次批准。
10月,同小区的一位日本朋友告诉我,那个保育院有个孩子月底退园,正好与我儿子同龄。她告诉我立即往儿童福利科打电话诉苦,说我多么多么急需把孩子送到保育院。如果我再不去上班的话,就保不住工作啦!但是,不能提听到有空缺的事情。我照她所说的做了。没想到还真有效果!10月底,我就接到了儿童福利科的通知,儿子11月就可以上保育院了。
(二)富士见台保育院
富士见台保育院,坐落在一般住宅区(日本称一户一院的别墅为“一般住宅”)内,因地势较高,晴朗的日子可以遥望富士山而得名。在日本,凡是能够远望富士山的地方多以“富士见”为名字。富士见台,儿子所在保育院多用了一个“台”字。
1.保育人数
日本政府对保育院保育孩子的人数有规定,对一个学年的保育孩子数和保育老师数的比例有规定,对保育院的面积、设备,以及保育护士等职员的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
富士见台保育院的保育定员数为60人,各年级各班的保育人数也有规定。
2.保育内容
保育院的一般保育时间为7:30~17:00,延长保育需要申请。保育院接收孩子的年龄范围大、保育时间长,所以深受家长的欢迎,尤其是有工作的家长的欢迎。
保育院的目的是代替家长照看和护理孩子,和孩子的教育没有关系。保育院共同的特点是一般中午都有午睡。
(1)每个月的保育内容
一般的保育院每个月都有固定的集体活动,比如:
A 生日庆祝会。
保育院每个月集中一天为当月过生日的孩子集体过生日。全班的孩子坐在一起,共同唱歌、做游戏,还能吃到生日蛋糕。保育员还会给每个过生日的孩子颁发一张保育员自制的生日贺卡。生日卡上一般会有过生日的小朋友和保育员的合影(见右图)、老师的贺词、家长的贺词、小朋友的身高体重和手印等内容。
B 避难训练。
在日本,避难训练、防灾训练是在孩子的每个教育阶段都必须开展的活动(见右图)。保育院、幼儿园、学校根据各自所在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的种类(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火灾、水灾等),设立相应的避难训练内容。一般以地震和火灾的避难训练为常见,离海近的地区还有海啸逃难训练。
C 测量身高体重。
保育院的孩子们正处在身体发育旺盛的阶段,定期测量孩子们的身高和体重,是保育院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育院每个月测量一次孩子们的体重和身高,记录在册交给家长。
(2)一年中的保育内容
保育院一年中的保育内容大同小异,并且每一年基本固定不变。比如:
3.保育场所
(1)保育室
保育室为主要的保育场所。每一个保育室配有一张保育员的办公桌,墙边排列有物品柜,一个孩子一个,用来放书包、换洗的衣裤和画笔等个人用品。
(2)大活动室兼午睡室
大活动室为面积的室内活动场所。插图(右二)为大活动室,孩子们正在玩开车比赛。白帽一组,红帽一组。大活动室也是孩子们午睡的地方。
(3)保育院的院子
保育院的院子很大,可供全院的孩子活动。不出保育院,孩子们也可以玩得很开心,并且很安全。院子中有露天游泳池、沙坑、滑梯、秋千、跷跷板、攀爬架等。
(三)入保育院准备真繁琐
入保育院前,院长简单地面试了儿子,然后发了很多资料给我。资料中除了需要填写的类似个人档案的表格外,还有家庭需要准备的物品清单。那是我次遇到那么多需要填写的表格、那么多需要准备的物品。其实,在孩子的每一个入学阶段,都有很多需要填写的表格。只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需要准备的物品越来越少。
需要准备的东西如下:
1.小书包
像上学一样,上保育院也背小书包。书包中必须装上家长联络本、午餐用具,以及纸巾之类的杂物。
2.体育服和红白小帽
保育院没有制服。体育服和红白小帽是基本的统一服装。运动会、集体活动(如远足和发表会等)时孩子们统一穿体育服,戴红白小帽。
红白小帽(见左图)实际上就是一面红色,另一面白色的帽子。通过戴正面或戴反面的方法,可以简单地将孩子们分成两个组,即红色小组和白色小组。集体活动时分组非常方便。
3.室内鞋及袋子
(1)进入保育院内的任何房间一律换穿室内鞋
在每个保育室外都放有一个换鞋柜(见下图)。进保育室必须换上室内鞋。保育院的各个房间(保育室)都是相通的,穿着室内鞋可以跑遍所有的房间,不需再换鞋。如果要到院子里玩,必须再换上室外穿的鞋子,也就是平时穿着上保育院的鞋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放鞋的专用位子(格子),每个格子上贴有孩子的名字。对不识字的孩子,格子上则贴上动物或是花朵代替孩子的名字,保育员会反复告诉孩子记住代表自己名字的动物或花朵。
插几句 ……………………………………………………………………………………
在日本,进入室内要换室内鞋非常常见。学校、医院、旅馆、温泉等地方,乃至回到家中,入室都需要换上室内鞋。记得我刚来日本时,上大学的天被教授带着去见其他研究室的中国人。见到中国人后教授就走了,等我和他们“泪眼汪汪”地寒暄之后一个人想返回自己的研究室时,竟然迷了路。因为学校内各幢研究楼都是相互通着的,不用再换穿室外鞋。那七拐八拐的走廊对天到学校的我来说,成了名副其实的迷宫。后,我不得不穿着室内鞋出了楼,在院子中远距离辨认研究楼,才“化险为夷”回到自己的研究室。
……………………………………………………………………………………………………………
(2)还要准备装室内鞋的专用袋子
这种袋子多为双层棉布制品(见右图),正好能装室内鞋,敞口,有提带。家长可以自己缝制,也可以到商店购买。
每个周末,院方都要家长将室内鞋及袋子带回家清洗。下周一再带到保育院。
在日本,只要涉及使用室内鞋,都需要准备一个装鞋的袋子。比如去参加考试要进考场,考试通知上只提是否需要室内鞋的事情,不会提到室内鞋袋子,但家长得准备。
4.午睡用品
午睡用品,包括褥子、被子、被褥套子,以及睡衣和睡裤。
保育院都安排午睡,但并没有午睡的床,全保育院的孩子都睡在大活动室的地板上。孩子们在地板上铺上各自的被褥,再换上自己的睡衣和睡裤就可以了。
(1)褥子、被子和被褥套子
保育院对褥子、被子以及相应的套子有明确的规定,比如长宽尺寸、内外材料等都有详细的要求。因为保育院每个星期都要对这些被褥进行高温消毒,所以材料都必须是100%纯棉。插图(右)为套着套子的褥子、被子和枕头。
家长如果不能自己缝制的话,保育院有推荐的裁缝店。只要拿上保育院的通知去指定的裁缝店,选好布面的花样,交上钱就解决问题了。
褥子和被子都需要相应的被褥套子。每个周五,由家长自己拆下自己孩子的被褥套子拿回家清洗。周一再拿到保育院,家长自己套上。
(2)睡衣和睡裤
睡衣和睡裤,在商店里都可以买到。考虑到幼小的孩子自己不会系扣子,保育院会建议家长购买套头式的。
5.备用换洗衣裤
(1)自备换洗衣裤
刚刚离开母亲怀抱的婴幼儿,大小便不能自理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天他们在保育院度过的时间都很长,所以保育院要求家长为孩子准备一套或多套备用衣裤,包括短裤和袜子。备用衣裤装在专用的袋子里,外带若干备用的塑料袋子,长期存放在保育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开放式的物品柜子,以便存放这些物品。
孩子在保育院期间,一旦有了大小便拉在裤子上的“突发事件”,换洗衣裤就派上用场了。脏了的衣物会被保育员放在孩子的塑料袋子中,当天放学由家长带回家清洗。第二天,家长需要补齐备用换洗衣裤。
(2)院方备用衣裤
万一自备衣裤不够用,保育院中也有公用的换洗衣裤。这种情况,家长必须当夜洗净晾干,第二天还给保育院。
除了备用衣裤,院方还备有室内鞋。我和大儿子周一早上常忘记带室内鞋,曾多次借用保育院的室内鞋。
6.午餐用具
孩子每天的午餐都在保育院吃,叉子和勺子等就餐用具需要家长准备。孩子每天带到保育院,放学后再带回家洗刷。另外,喝水的小杯子、牙刷、小手巾和挂在脖子上的兜兜布,都需要家长准备。这样的小件物品都整齐地挂在墙上,每个挂钩上方都贴有代替孩子名字的小动物或花朵的图片,便于孩子识别。
7.手工用品
保育院不是教育机构,没有教孩子认字和写字的内容。但是,画画、叠纸、玩黏土等手工内容是有的,家长也可以视其为孩子自由玩耍的内容之一。
(1)绘画工具
自由绘画使用的彩笔、蜡笔、绘画本,折叠使用的叠纸等物品都需要家长准备。插图(见左图)为12色的彩色蜡笔。
(2)文具工具盒
文具工具盒是一个较大的纸盒子,可以放叠纸、彩笔、绘画本、剪刀、胶水、铅笔盒等所有的手工用品(见右图)。
(3)家长联络本
这是一个供家长和保育员联系用的小本子(见左图)。保育员几乎每天都会在家长联络本上记录每个孩子当天的保育情况、特殊表现等,内容有长有短,不拘格式。保育院也要求家长尽量每天都在本子上记录孩子在家里的情况,特别需要记录孩子晚上的睡眠时间、早餐情况和大便情况,以及当天的体温。
8.手提袋子
手提袋子是一个较大的双层棉布袋子。上保育院时用来装体育服、换下来的衣服,以及文具等物品。除了装入小书包的物品外,其余的物品都可以装在手提袋子中(见右图)。
一般周一和周五需携带的物品多,这两天常常需要使用手提袋子。
9.全部物品记名
众多的自带物品,以及放置在保育院的物品,样样都得写上或贴上孩子的名字。比如一盒蜡笔,每支蜡笔要写上孩子的名字,蜡笔盒子的底部和盖子也要一一写上孩子的名字或片假名。这是新入保育院时或新学年开始时,家长必做的一项准备工作。
当年,这项繁琐的精工细活足足耗费了我整整一天的时间。
插几句 ……………………………………………………………………………………
由于与孩子吃喝拉撒相关的生活用品很多,一个育有婴幼儿的家中乱七八糟是很正常的。可想而知,一个照看十几个,甚至是几十个婴幼儿的保育院,如果没有这样细致、周全的规定和安排,将是多么糟的场面。所以,尽管家长们不得不参与的事情很多,也很繁琐,但每一位家长都秉持“为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信念,无怨地、认真地做着。院方和家长的配合,是日常的保育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的保证。
……………………………………………………………………………………………………………
二、保育院花絮
大儿子在富士见台保育院经历了一年半的保育院生活,半年兔子班和一年紫罗兰班。时间不算长,回忆起来觉得很珍贵。
(一)我感受到的保育院
在保育院,保育员关心的是孩子的一日三餐,以及早睡早起、规律大小便等生活习惯。保育院不仅注重培养和训练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也很注重让孩子友好地与其他小朋友玩耍,重视孩子与大自然亲近和融合。孩子在生活中的礼节,是保育院训练的重点:见了人要高声地问好,做错了事要大声地道歉,进入房间或离开房间时都要大声地打招呼。
记得,刚入保育院的儿子不习惯大声打招呼。一次在我接他回家时,保育员坚持让儿子和她说“再见”。不知道是语言尚未纯熟,还是性格太内向,儿子当时就是不肯说。保育员很耐心地重复着“sa-you-u-na-la”让儿子学,儿子还是不肯说。后,儿子以自己的哭声换来了保育员的放弃。倒是我要感谢那位保育员,她让到了日本才开始接触日语的我永远记住了“再见”的正确日语发音,因为中间的一个长音“u”很容易被初学者忽略。
插几句 ……………………………………………………………………………………
在这种强调礼貌和注重问候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便是无意识的,在特定的场合下也能顺口说出问候的话语。大儿子上初中二年级时,在棒球场上的一幕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样的礼貌教育带来的收获。
那是棒球训练结束后,球员们出球场时发生的事情。我亲眼看见大儿子在离开棒球场大门的那一刻,突然转身、脱帽,对着棒球场鞠躬,说“非常感谢!”。在那一幕之后我才注意到,所有的棒球小队员在离开球场时都是这样做的。那是他们向使用过的球场表达谢意!没有任何人在旁边监视,更没有什么人发布命令,每一个棒球队员在训练结束时,都会自觉地向棒球场施行这样的谢礼。
其实,在日本日常的生活中,只要你稍稍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人们自然地表达谢意的类似场面。比如,在离开游泳池的时候,面对游泳池,面对安全巡逻员,鞠一躬表示感谢。比如,在演讲完毕离开演讲台时,讲演者转身面对空无一人的演讲台子,鞠一躬表示感谢。这样微小的举动,如果不是平时的点滴熏陶,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
(二)初离母亲
家长初次送孩子去过集体生活时要过的道关,恐怕就是孩子离开母亲时“撕心裂肺”的反抗了吧。人生次离开母亲的怀抱,次离开熟悉的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去见陌生的人群,极不情愿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哭、闹……处理不好的话,这样“生死离别”的场面会持续很长的日子。
新入保育院的婴幼儿,周是适应时间。开始是半天保育,不吃中午饭院方就让家长接孩子回家。适应几天后才开始全天保育,孩子在保育院吃午饭、睡午觉,但家长此时依旧要尽早接孩子回家。适应一段时间后才转入正常保育时间。
儿子入保育院的天,保育员允许我和孩子一起进入保育室。保育室里玩具很多,儿子高兴地玩了起来。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保育员让我悄悄地离开了。天,我没有当面面对哭泣的儿子。
第二天早上,我带着儿子到了保育院的院子外面,他立刻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开始哭泣:“哇——求求妈妈了,让我回家吧……”当时正好有个住在附近的阿姨在扫马路,看到哭泣中的儿子还和我们打招呼:“天吧?加油啊!”她近水楼台,估计没少见这样的哭泣场面。
儿子哭泣不止,就是不肯进院子。儿子班上的班主任保育员迎到院子门口,抱起了哭泣的儿子,让我迅速离开。这是她们对付新入保育院婴幼儿的一招——母子快速分离。
其实儿子只哭闹了那一天。第三天开始,儿子只是在与我分别的那一刻抹眼泪,然后就默默地牵着保育员的手走进了院子。慢慢地儿子适应了,快乐地在保育院度过他的每一天。一回到家,他就一头扎到他的玩具中,高喊:“妈妈,妈妈,快来一起玩吧!”他在保育院学到的个日语单词就是“asobu(玩)”。
(三)生活自理训练
每天早上8点左右把儿子送到保育院时,我常常看到保育员让每一个孩子对即将分别的妈妈说:“妈妈,工作加油啊!”我也不止一次地听到保育员说,她们的使命就是照顾好孩子,让家长(实际上就是妈妈)安心、努力地工作。
1.让孩子练习生活自理能力是保育员的主要任务
孩子自己穿脱裤子、蹲厕所、擦屁股,吃饭时自己拿筷子、饭后自己漱口刷牙,午睡时自己换睡衣、系扣子,进出保育室自己换鞋子等等,都是在保育员的说教和监督下一点一点地学会的。
2.保育员的爱心
室内鞋是白色的,没有任何图案和颜色,左右脚的区别不是很大,我儿子经常左右脚穿错。一个保育员在我儿子的鞋子内侧各画了一辆小汽车,然后告诉我儿子,进门换鞋时只要将两辆小汽车对上,就可以“嘀嘀,出发了!”。我儿子觉得非常有趣,学会了还来教我呢!保育员对孩子的爱心,就这样体现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上。
我曾看见过保育员为一位孩子冲洗短裤上的大便的情景。那简单的一幕,确确实实地给了我一种放心和安心的感觉。
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没少听母亲唠叨工厂托儿所的阿姨是如何背着家长谩骂孩子的。把幼小的孩子送到保育院,确实是一种“孩子受罪,家长无奈”的选择,这是我来日本之前一直持有的观点。在富士见台保育院的所见所闻,让我改变了自己这一根深蒂固的认知。
3.尿床
幼小的孩子睡觉尿床是很正常的事情。午睡时偶尔有孩子尿床了,保育员会把尿湿了的被褥拿到院子里晾晒。家长去接孩子的时候,看到自己孩子的被褥晒在了外面,就会自觉地把被褥套子拆下,拿回家洗熨后,第二天再拿到保育院自己套上。每天早上在大保育室里,总有几个给自己孩子的被褥套套子的妈妈,大家边干边聊上几句,也是一个小乐趣。
褥子和被子每周要高温消毒一次。高温消毒是在一辆特制的汽车中进行的,每周消毒车会定期开到保育院,停在院子内收集褥子和被子进行消毒。
4.大便
当年,在孩子的生活细节上,我这个中国妈妈不止一次地受到保育员的说教。
比如,早上孩子一定要早起,起床后不要立即吃饭。因为人在起床后,需要活动30分钟才会有食欲,才能吃下饭。早上离家之前,一定要大便。右图为幼儿专用便盆。
(四)耐寒训练
关于日本孩子冬天穿短裤、裸露双腿的景象,相信谁都略知一二。
对此现象,保育员是这样解释的:“冬天,判断给孩子穿多少衣服适合,要以孩子皮肤稍微感觉到凉意为标准。尤其是下身,要让孩子经常感到一丝凉意,因为皮肤寒冷的感觉能促进人体免疫力的提高。”对于中国妈妈来说,这近似“谬论”一样的解释,也许真的有它的科学道理。
我常看见这样的景象,某个妈妈说:“今天真冷啊,我穿了两条裤子。”而那时,站在她身边的孩子,却只穿着一条短裤,露着双腿。这类似于“后妈”干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不能为我们中国妈妈所接受。
保育员还这样说:“孩子感冒发烧不要紧。因为生一次病,抵抗力就增强一次。孩子就是这样在反反复复感冒发烧的循环中,一点一点地强壮起来的。”日本人对孩子生小病似乎并不像我们中国的父母那样大惊小怪。
我这个中国妈妈,经常被保育员指责给孩子穿的衣服太多,尤其是内衣穿得太厚。“孩子喜欢动,穿多了很容易出汗。被汗水浸湿的内衣贴在皮肤上,孩子反而容易受凉,容易生病”。
日本的社会有这样一句俗语:“孩子是‘kaze’之子。”日语中 “kaze”的发音字可以是“风”,也可以是“感冒”。这个俗语有双层含义,一个含义是“孩子是风之子”,寓意孩子应该多在外面玩,在风中、在自然中长大。另一个含义是“孩子是感冒之子”,指孩子在感冒中长大,感冒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在这一点上,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育”儿方式可能真的有所不同。
插几句 ……………………………………………………………………………………
说到中国人和日本人不同的“育”儿方式,不得不再说说孩子发烧的事情。面对发烧的孩子,“立刻服药让孩子退烧”是我们中国医生,也是我们中国家长的常规处理方式。也许是我学医的缘故,我觉得日本医生处理孩子发烧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对孩子发烧,日本医生不主张立刻退烧。理论是,发烧本身是机体对抗外来病原的一个自然反应过程,这个时候如果使用药物强迫降温的话,就意味着人为中止机体对抗外来病原的反应,这很有可能导致病程的延长。实际上,孩子的身体对发烧有天生的耐受能力,发着高烧仍然活蹦乱跳地玩的孩子并不少见。只有当高烧影响到孩子的食欲、让孩子意识不清时,或者高烧超过39.5℃时,我们再给孩子退烧也不迟。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