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13198365
编辑推荐
《老猫的书房(第2版)/江晓原作品集》讲述的是作者江晓原和书的故事,是一部将个人的学术成长和读书、藏书、写书、评书的趣事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全书以“老猫”阅读的三个阶段划成《前书房时代》、《书房时代》、《书·缘》三个部分,其中《书房时代》分量较重。
本书是一本既有相当的文化含量,又十分轻松有趣的图文书。
本书是一本既有相当的文化含量,又十分轻松有趣的图文书。
内容简介
时至今日,许多读书人还没有自己的书房。《老猫的书房(第2版)/江晓原作品集》的作者江晓原显然是一个完全实现了梦想的读书人。他很可能是中国第1个将档案馆的密集架搬进书房的人,他将住宅打造成拥有五万多册藏书和一万多部电影的“附带生活设施的小图书馆”。江晓原常年宅在其中,干他喜欢的三件事情:读高雅书籍,看低俗影片,写雅俗共赏文章。他以猫的灵性和优雅,让这些藏书和电影生动起来。
目 录
题解
前书房时代
1 雪夜闭门读禁书
1.1 爱上读书
1.2 少年惊艳梅花谱
1.3 张庆第先生
1.4 高考
2 学生时代
2.1 《西厢记》
2.2 科学史
2.3 淘书路线图
前书房时代
1 雪夜闭门读禁书
1.1 爱上读书
1.2 少年惊艳梅花谱
1.3 张庆第先生
1.4 高考
2 学生时代
2.1 《西厢记》
2.2 科学史
2.3 淘书路线图
书房时代
3 书房的变迁
3.1 终于在滑轨上成为书虫
3.2 女儿的“童年记忆”
3.3 阅读综合征
4 在“阳台”与“卧室”之间
4.1 “见习巫觋”
4.2 天学
4.3 “第二专业”
5 我的书评生活
6 两种文化
6.1 “两种文化”
6.2 我们的科学文化
6.3 科幻的三重境界
6.4 量化考核·计划学术·学术过热
7 书房的生命
7.1 和书相爱
7.2 作客书房
书·缘
8 人在旅途,心念书香
8.1 在汉城搜寻《三国遗事》
8.2 “失而复得”之《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
8.3 异域购书之艳遇种种
9 那些人,那些事
9.1 戈革
9.2 书痴
9.3 周雁
尾声
后记
前 言
《老猫的书房》初版于2010年,讲述的是我和书的故事。这种将个人的学术成长和读书、藏书、写书、评书的趣事结合在一起的作品相当少见,也有相当的阅读趣味,所以出版之后颇受媒体关注,仅以我个人见闻所及,就有如下的书摘和评论:
《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月15日整版书摘
《全国新书目》2010年4月(上半月号)书摘
《中外书摘》2010年第4期书摘
《博览群书》20l0年第4期书评
《读者》2010年第10期(五月下)转载书评
《出版参考·新阅读》2010年第7期书摘
《秘书工作》2017年第1期书摘
2015年,《老猫的书房》入选上海市资助外译的四种作品之一,由韩国的UU出版社出版了韩文译本。2017年,又获得了国家外译资助。
《老猫的书房(第2版)/江晓原作品集》由我昔日的博士研究生吴燕在对我数次访谈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又由吴芸茜博士进行了精心编辑,成为一本既有相当的文化含量,又十分轻松有趣的图文书。此次收入《江晓原作品集》,成为“外编”系列的种,内容保持原状,仅有个别修订之处,但重新设计了版面,改善了书影和影片海报的印刷质量。
2017年3月4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文汇读书周报》2010年1月15日整版书摘
《全国新书目》2010年4月(上半月号)书摘
《中外书摘》2010年第4期书摘
《博览群书》20l0年第4期书评
《读者》2010年第10期(五月下)转载书评
《出版参考·新阅读》2010年第7期书摘
《秘书工作》2017年第1期书摘
2015年,《老猫的书房》入选上海市资助外译的四种作品之一,由韩国的UU出版社出版了韩文译本。2017年,又获得了国家外译资助。
《老猫的书房(第2版)/江晓原作品集》由我昔日的博士研究生吴燕在对我数次访谈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又由吴芸茜博士进行了精心编辑,成为一本既有相当的文化含量,又十分轻松有趣的图文书。此次收入《江晓原作品集》,成为“外编”系列的种,内容保持原状,仅有个别修订之处,但重新设计了版面,改善了书影和影片海报的印刷质量。
2017年3月4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在线试读
不过让我那时的老师大伤脑筋的是,我的作业做得很好,考试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后来我想,如果当时我学习坏一点,老师应该不会那么恨我——纪律不好、学习不好可以当反面教材;纪律不好、学习好,让老师无话可说。
“文革”时我去了北京,当时十三四岁。那时候我姑母家大人都不在,就剩下比我小两岁的表弟,他现在已经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在那时还只是十一二岁光景。后来,我们在重庆的姑母的孩子也来到北京。有一段时间,就是我们三个男孩一起过。那种生活有点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情形。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北京的姑母家见到了“扫四旧”劫余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虽然直排繁体字我以前从未见过,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将我紧紧吸引住,我连猜带蒙,等看完上册时,已经自动认识了大部分繁体字,也习惯了直排。看完《西游记》,又看《三国演义》。正是这两部古典小说为我打开了初的眼界,知道还有文学、历史的广阔天地。
几个月后,当我再回到上海时,就变得喜欢看书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成了“毒草”,皆在禁止阅读之列。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若要读书,只剩下小红书和鲁迅的书可读。许多人都谈过那时无书可读之苦。但幸运的是,我在那时候并没有痛切地感受到。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从姑母家带回了《水浒》;除此之外,我开始在家里疯狂地找书。“文革”一开始,父亲所在小学的图书室就被封闭,但父亲可以从保管图书的老师那里为我弄到书。他弄来的多数是西方文学名著。我每看完一本,赶紧再去换。在那个年头,能弄来这种书是多大的幸运!我母亲是机关干部,“文革”前她负责机关图书室的购书工作,“文革”既起,图书室也被封闭,书就交她看管,于是她就经常“监守自盗”,悄悄拿几本书回来给我看,看完后再去换。许多古典文学的人门书,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汉魏六朝赋选》之类,我就是这样读到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个时代她竞能买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当时她负责单位培训越南实习生的工作,辗转托人从越南买回来的。想想也有趣,那时我们这里已将这些“毒草”彻底严禁,却仍然出口到“同志加兄弟”的越南去“毒害”那里的人民(许多越南人都能读中文,而且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
那段日子经常是这样过的:我父母白天上班,外婆在家,学校停课。我在家到处找书,甚至找到了在上海的表姐“文革”前用过的语文课本。她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有《打渔杀家》《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的片段。对那时候的人来说,这样的书就很好看了。
家里的书很快就不能满足我的欲求了。那个时候,谁有书就可以跟人交换。由于父母的原因,不久我就在小朋友中间有了一点名气,成为一个“能弄到书的人”。“能弄到书”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拥有这种资源,就可以与人进行交换。小朋友们将他们弄到的书借给我看,我将我弄到的借给他们。渐渐地,我成了一个小小的中心,和好几条渠道保持着“单线联系”,不同渠道的书通过我这里完成交换。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用再去搞新的书了,因为那些书都要经过我的手,比如说我可以与甲、乙分别联系,在把甲的书借给乙的间隙读完,又把乙的书借给甲,再利用间隙看完,很多书就这样读到了。回头看来,当时自己可以自由读书很幸福,的缺憾就是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有什么就看什么。但这也不算是缺点,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有这么多书可以读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在这种地下的借书交易中,周转时间通常都极短,一本书在手里的时间一般是三天左右,短的只有一天,甚至只有几小时。然而人人都极讲信义,几乎没有失约,更未遇到过拖欠不还之事。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专门建立了流水账,上面一笔一笔记录着谁借走了什么书,哪天还;向谁借了什么书,哪天还。(这些表格曾让我母亲一度十分担心,因为她据此猜测我参与了某些小集团。)再看看今天,朋友之间借书不还已成家常便饭,有人还翻出古人“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话头来作谈助,回想当年小伙伴之间的信义,能无愧乎!
在当时,欧阳山的小说也被列入禁书,母亲因此不准我看。但她这么一说,我偏就要找来看,并且很快通过和小伙伴换书找到了。过了一些日子,我忍不住告诉她说其实我都看过了。她很生气,说你尽看这些“毒草”,将来怎么办呢?
……
“文革”时我去了北京,当时十三四岁。那时候我姑母家大人都不在,就剩下比我小两岁的表弟,他现在已经是复旦大学的教授,在那时还只是十一二岁光景。后来,我们在重庆的姑母的孩子也来到北京。有一段时间,就是我们三个男孩一起过。那种生活有点像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情形。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北京的姑母家见到了“扫四旧”劫余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虽然直排繁体字我以前从未见过,但《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将我紧紧吸引住,我连猜带蒙,等看完上册时,已经自动认识了大部分繁体字,也习惯了直排。看完《西游记》,又看《三国演义》。正是这两部古典小说为我打开了初的眼界,知道还有文学、历史的广阔天地。
几个月后,当我再回到上海时,就变得喜欢看书了。在当时,几乎所有的书籍都成了“毒草”,皆在禁止阅读之列。求知欲旺盛的年轻人若要读书,只剩下小红书和鲁迅的书可读。许多人都谈过那时无书可读之苦。但幸运的是,我在那时候并没有痛切地感受到。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从姑母家带回了《水浒》;除此之外,我开始在家里疯狂地找书。“文革”一开始,父亲所在小学的图书室就被封闭,但父亲可以从保管图书的老师那里为我弄到书。他弄来的多数是西方文学名著。我每看完一本,赶紧再去换。在那个年头,能弄来这种书是多大的幸运!我母亲是机关干部,“文革”前她负责机关图书室的购书工作,“文革”既起,图书室也被封闭,书就交她看管,于是她就经常“监守自盗”,悄悄拿几本书回来给我看,看完后再去换。许多古典文学的人门书,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汉魏六朝赋选》之类,我就是这样读到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个时代她竞能买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当时她负责单位培训越南实习生的工作,辗转托人从越南买回来的。想想也有趣,那时我们这里已将这些“毒草”彻底严禁,却仍然出口到“同志加兄弟”的越南去“毒害”那里的人民(许多越南人都能读中文,而且很喜欢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
那段日子经常是这样过的:我父母白天上班,外婆在家,学校停课。我在家到处找书,甚至找到了在上海的表姐“文革”前用过的语文课本。她的高中语文课本里有《打渔杀家》《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作品的片段。对那时候的人来说,这样的书就很好看了。
家里的书很快就不能满足我的欲求了。那个时候,谁有书就可以跟人交换。由于父母的原因,不久我就在小朋友中间有了一点名气,成为一个“能弄到书的人”。“能弄到书”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拥有这种资源,就可以与人进行交换。小朋友们将他们弄到的书借给我看,我将我弄到的借给他们。渐渐地,我成了一个小小的中心,和好几条渠道保持着“单线联系”,不同渠道的书通过我这里完成交换。这样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用再去搞新的书了,因为那些书都要经过我的手,比如说我可以与甲、乙分别联系,在把甲的书借给乙的间隙读完,又把乙的书借给甲,再利用间隙看完,很多书就这样读到了。回头看来,当时自己可以自由读书很幸福,的缺憾就是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有什么就看什么。但这也不算是缺点,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有这么多书可以读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了。
在这种地下的借书交易中,周转时间通常都极短,一本书在手里的时间一般是三天左右,短的只有一天,甚至只有几小时。然而人人都极讲信义,几乎没有失约,更未遇到过拖欠不还之事。为了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专门建立了流水账,上面一笔一笔记录着谁借走了什么书,哪天还;向谁借了什么书,哪天还。(这些表格曾让我母亲一度十分担心,因为她据此猜测我参与了某些小集团。)再看看今天,朋友之间借书不还已成家常便饭,有人还翻出古人“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话头来作谈助,回想当年小伙伴之间的信义,能无愧乎!
在当时,欧阳山的小说也被列入禁书,母亲因此不准我看。但她这么一说,我偏就要找来看,并且很快通过和小伙伴换书找到了。过了一些日子,我忍不住告诉她说其实我都看过了。她很生气,说你尽看这些“毒草”,将来怎么办呢?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