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11396
钟宜霖她的《唐人街》,一般读者会认为社会纪实的意义很强,作者目睹见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非法移民到外国打工混生活的情景。只是这一部作品阅读起来,读者没有机会知道小说中的“我”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而《在伦敦》中的朱丽叶——也就是“我”现身说法,解除了稍早读者对《唐人街》的一点困惑。《唐人街》的“我”处在一种空白的状态,只知道“我”是一个留学生,跟那些打工的非法移民,凑巧租屋住在同一个屋檐底下。《在伦敦》的故事虽然与《唐人街》不相干,完全是两部独立的作品,对于作者的文学视角与态度却有很好的互相辉映的作用。作者从“客观”记录的角度,披露自己的阶级位置,从对感情态度的视角,去折射许多情境,给读者做*后的判断:作者的描述是否客观?
钟宜霖她是一个“吃地理”的作者,一座孕育她的城市总能给她带来无限活力与灵感。她以“我”自称的小说写法,尽情书写关于“我”个人的存在价值,将城市的地理性的舞台将个人的命运紧紧的相连起来。《在伦敦》可以说是一部个人主义跟城市的传说,是一个内心坚持着处子状态的人,保持着君子一般清白之身心的人与一个城市的故事。
《在伦敦》是旅英作家钟宜霖的半自传性长篇小说。小说通过“我”,一个来自中国的单身女子——朱丽叶,在英国伦敦这座核心城市,在伦敦的地下音乐与酒馆和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交际和生活中,展现出与伦敦上流阶层完全不同的寻常百姓的生活,展示了一幅个人主义与伦敦城市传说的生动风景画。
目录
[序] 城市与女子
上半场
Chapter1星期天
Chapter2星期一
Chapter3星期二
Chapter4星期三
Chapter5星期四
Chapter6星期五
Chapter7星期六
中场休息
A.关于“保鲜”的对话 Dialogue of‘Keeping Fresh’
B.关于哲学的对话Dialogue of philosophy
C.一个午间的电话 A Call in the noon
下半场
Chapter9星期六
Chapter10星期五
Chapter11星期四
Chapter12星期三
Chapter13星期二
Chapter14星期一
Chapter15星期天
[创作后记] 无法停止的写作,无法停止的生活 Non-stop Living, Non-stop
Writing
[出版后记] Rock Your Life 摇滚人生
这部小说也许不是一部某些评论家会欣赏的作品,但我曾见证过她写得诚恳。
——陈文芬
1. 春天的傍晚
A Spring Evening
时光要追溯到两年前的一天,我和 David,一位英国作家,也是我所上大学系里的终身文学教授,在傍晚伦敦街边的咖啡店喝茶。
“还要点别的什么吗?”他问。尽管他是几十年前从加勒比海地区移民到英国来的,但多年来的英国生活已经把他彻底变成了一个绅士风度十足的英国男人。
“不,我只要喝茶就够了。”我说。
他要了一杯咖啡。
“我一喝咖啡就会睡不着觉,会一直到天亮都睡不着。”我说,向他解释我没有要咖啡的原因。
“喝茶应该不会有问题吧?”David 问。
“茶也仅限于英国茶。如果我一喝正宗的中国茶,也会失眠。”我端起侍者送来的白瓷小茶壶,开始往同样雪白的瓷杯里倒茶。水流出来,深深的褐红色。
我倒入牛奶,又放了两小勺糖,在茶杯里搅拌均匀。
David 说:“我还以为中国人喝茶不加奶和糖。”
听他这么说我突然想到,不知道他此刻喝的是不是来自他的故乡加勒比海的地道黑咖啡?
我笑笑,说:“喝中国茶我肯定不会加的。但我现在喝的是英国茶——其实虽然英国最早的茶叶来自中国,可在我们中国人眼里,现在英国人喝的这些红茶好像都不是茶叶一样。”
“中国人的茶是绿的。”David 点点头说。
“也不完全是。”我说,“不过大多数都是的。可即使我们有红茶,也不是英国的这一种。你知道,我经常觉得奇怪,感觉英国的这些红茶包里装的不像是茶叶,倒像是红色颜料似的。”
David 咧开嘴笑了。
我继续申诉:“真的,你不觉得是这样的吗?不管什么茶包,只要一放进水里去,就只见无数的红色从包里弥漫出来,两秒钟的工夫,整个茶杯里的水就全红了。我简直怀疑自己是在喝颜料。”
“我们中国的茶都是至少要泡上五到十分钟,茶叶里的绿色才会慢慢地渗透出来的。”我说,“有的特别讲究的茶,还需要泡过三、四遍水,才会泡出真正的成色来。而且我们的茶即使泡上一个晚上,也不会有英国茶两秒钟泡出来的颜色那么深。”
我和教授 David 为中国茶叶和英国茶叶的差别滔滔不绝地议论着。虽然主要都是我在说。在大学里,他是我的导师教授先生,给我上课,到了这里,英国伦敦街边的一家小咖啡馆,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由我来告诉他我有关茶叶的困惑。
“总之,英国什么地方都透着奇怪。”我总结性地说。喝下了一口热乎乎甜蜜蜜的英国奶茶。
“他们借鉴了其他很多地方的文化,却又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教授说。
说到这里,我想起教授曾经在为英国博物馆制作的一期在博物馆放映的资料介绍片里作为主持人说过的一句话:
“到底什么是英国的民族性和英国文化呢?是英国茶吗?茶来源于中国。还是建筑?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英国的古建筑……”
教授到底是教授,看什么问题都有学术性的深刻。
但是在这个春天的夜晚,当我们在伦敦喧嚣的街头一起坐在咖啡馆外面的凉椅上喝着茶与咖啡的时候,他不是教授先生,而是我的朋友 David。
在那个春天的夜晚,故事就象白瓷茶壶里的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