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0153863
★互相映衬的中英文化与文学交流
★描写了作者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感受到的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
★另更多国内外的读者了解到一个全面的中国图景
在《探究中国》中,作者通过描述20世纪中英交流中来自不同国家的文化使者对不同文明的展示与理解。从戏剧中的人物对话到现实中的交流,从旅途中的见闻到亲身经历的事件,不同的文化使者共同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百年来形象的变迁,为读者揭开了一个更为全面的中国图景。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不是过去一百年称自己是个民族国家的产物,而是因为其实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的变化之快胜过任何一个社会。同时,中国依旧与自己的历史保持着独一无二和无与伦比的亲密感。要是北京的一个出租车司机和你谈到今天的时候,引用三千多年前一两位先贤的话,我们大可不必惊讶。历史,即便是久远的历史,就在他的倒车镜里。
第一章 熊式一 与《王宝川》
第二章 李约瑟与《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第三章 毛姆与中国(上)
第四章 毛姆与中国(下)
第五章 巴恪思与《太后和我》
第六章 伯特兰•罗素与《中国问题》(上)
第七章 伯特兰•罗素与《中国问题》(下)
第八章 老舍与伦敦
第九章 斯特拉•本森的中国情结
第十章 毛主席和他的英伦女“粉丝”
第十一章 上海顽童:韦尔奇和巴拉德
第十二章 “丝绸之路”上的盗宝和寻乐:
以欧洲为例
熊先生更关心的是英伦观众会怎样来理解他移植的这部唐代戏剧,以及会用怎样的一个参照系来阐述《王宝川》。通过对有影响的评论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接受该剧的观点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认为该剧有异国情调,细节欢快。如剧中的女主人公抛绣球选亲,这让外国人好奇。在超越了最初的文化隔阂感以后,评论家们捕捉到的是对人类同情心的呼唤,并意识到了该剧的普世意义。加拿大《蒙特利尔公报》的戏剧评论版把《王宝川》与《耐心的格里塞尔达》相提并论。格里塞尔达是薄伽丘《十日谈》中创作出的人物。后来又把该剧和其他的作家,如乔叟《店员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故事的所有版本中,格里塞尔达的丈夫都在考验妻子的忠诚,他采取各种残酷的手段,测试自己的妻子能否守住当年结婚时的海誓山盟。格里塞尔达的美德就在于她的忠诚,即便是在自己的丈夫欺骗她说杀了她的女儿时她也没有怨言,而最终得到的仅仅是发现自己的女儿其实没有死。王宝川对丈夫的忠诚没有受到如此悲伤的考验,虽然身居寒窑十八年,以为自己的丈夫不在人间了,她仍坚守古人“守节要到头,立志要长久”的箴言。像格里塞尔达一样,王宝川是忠诚的代表和典范,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理解。
这种尝试带有自由人文主义的痕迹。自由人文主义是 20世纪初期西方文艺批评的主流思潮之一。自由人文主义认为文学的中心是人,而经典作品中的主人公演绎的是人生境遇的方方面面。诸如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这样的戏剧,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并享誉全球,就在于其展现的是人复杂感情的实质,用自由人文主义者的观点来说,就是超越了宗教和文化附加在人们身上的主观思想。当然,《王宝川》的魅力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人们的喜好而加以改编。熊先生很清楚自己的脚本,他说这是一部大家喜欢的剧,可以根据不同的方言和剧场加以改编,但却不失其基本寓意。在古城西安,该剧的故事已经被演化为历史,故事情节成了一部受人喜爱、历久不衰的秦腔剧。在西安的曲江,距“大唐芙蓉园”不远处,有一处空窑洞,据说就是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当年为了躲避母亲而栖身的寒窑。和其他类似的传奇一样,人们愿意把这当成是臆想存在的真凭实据,认为这是长安历史上的一段真实的浪漫传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