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858134
内容简介
《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主要围绕义县奉国寺建筑、彩绘、塑像乃至北方寺庙园林的特点及其背后历史上的“人和事”乃至传说等做了一个全景式的展示。
对于有兴趣了解建筑文化的成年读者而言,它易懂而不肤浅,可以温故知新,甚至可以了解到奉国寺专题研究的新进展——如殿内七尊大佛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问题,《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就解读了新的发现;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是一本稍下一点功夫即可获得多方面历史文化知识的课外佳作;而对于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小读者而言,则可在老师或学生家长的辅导下,获得初步的文化启蒙。
对于有兴趣了解建筑文化的成年读者而言,它易懂而不肤浅,可以温故知新,甚至可以了解到奉国寺专题研究的新进展——如殿内七尊大佛与建筑结构形式的关系问题,《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就解读了新的发现;而对于高中生而言,《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是一本稍下一点功夫即可获得多方面历史文化知识的课外佳作;而对于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小读者而言,则可在老师或学生家长的辅导下,获得初步的文化启蒙。
目 录
序
前言
建寺缘起
奉国寺之谜
奉国寺之美
奉国寺的营造词典
盛誉所归
结语
编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
建寺缘起
奉国寺之谜
奉国寺之美
奉国寺的营造词典
盛誉所归
结语
编后记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慈润山河:义县奉国寺》:
奉国寺的营造辞典1、伽蓝规制伽蓝,来自于梵语,也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僧伽”指僧团;“阿蓝摩”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
一般认为,东汉时佛教才传入中国。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创建白马寺,成为中国佛寺的鼻祖。自此,作为僧人起居修行的场所,“僧伽蓝摩”或说“伽蓝”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官署“寺”来命名,并在后世一直沿用。“伽蓝规制”指的就是佛教寺庙规制。
佛教入华,先是入居了现成官署,因此汉传的寺庙格局受中国传统官署布置的影响很深。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合院建筑就已经很发达,并逐步演进成一种强调轴线对称的多进院落形态。不过随着对于佛教热情的日益高涨,代表印度佛教的塔院式伽蓝规制开始在中土遍地开花。这样一来,中国的伽蓝就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华夏样”的宫院式庙宇和“天竺样”的塔院式庙宇。当然,两者一直并行发展直至近代,更有诸多结合。但与印度伽蓝母型相比,中国伽蓝则是大大地变异了。辽代也不例外,义县奉国寺就是一座典型的华夏样宫院式庙宇。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应县佛官寺则是一座典型的天竺样塔院式庙宇。这两座伟大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大雄殿创下了中土殿堂规模之,堪称“天下殿”,佛宫寺释迦塔则是世界现存为高大的楼阁式木塔,以“应县木塔”之称闻名于世。
历经战乱,如今的奉国寺伽蓝形制已经不复辽代时的原样,但仍可通过寺内碑刻记载和考古发掘来探寻原貌。据寺内元碑《大奉国寺庄田记》(1355年)载,当时的义州大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洞一百二十间、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东斋堂七间、东僧房十间、正方丈三间、正厨房五间、南厨房四间、小厨房两间、井一眼。东至巷、南至街、西至巷、北至巷”。奉国寺的伽蓝布局,以九间七佛殿为主殿,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前有观音阁、山门,后有法堂。东西两厢有三乘、弥陀阁,并有长廊缭护贯通,可以说与宫殿无二。这一碑刻描绘的元代奉国寺应该体现了奉国寺早期的寺院格局。在寺内一通金明昌三年(1192年)的《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碑中记载奉国寺“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干计”。“宝殿”就是七佛殿,“隆楼杰阁”所指很可能就是今已不存的观音阁、三乘阁和弥陀阁了。这些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1988—1989年间,考古学家对奉国寺前院进行发掘,找到了辽金元时三乘、弥陀二阁和长廊、山门的基址,并推测原观音阁位于今无量殿前后。
事实上,奉国寺的观音阁的设置让人联想到另一所知名的辽代名刹——蓟县独乐寺。蓟县独乐寺因其十一面观音而知名,观音阁与山门均为辽代建筑,气势雄浑,造型优美,号为中国美之辽代建筑。如果义县奉国寺观音阁若存留至今,其华美应与之相仿。
历史上的奉国寺除了山门、观音阁、七佛殿和法堂这些中轴线的核心殿阁之外,作为僧团起居的处所,还设有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服务性用房,配置在寺院的东西两路。现存的奉国寺,除七佛殿或日大雄殿为辽构外,其余无量殿、牌楼、山门等均为清代建筑,也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2、斗拱等级中国传统建筑对木材料的使用,可以用“量材施用”来概括。材料有不同的等第性能,可以胜任不同的建筑需要,在这一点上,祖先发挥了“物尽其用”的智慧,是一种生态思想和节俭观念的体现。
在北宋官书《营造法式》中材分八等,分别适用于九至十一间大殿、五至七间殿、三至五间殿(厅堂七间)、三间殿(厅堂五间)、小三间殿(厅堂大三间)、亭榭(小厅堂)、小殿亭榭和殿内藻井八类建筑。可以说覆盖了当时所能遇到的所有建筑类型。各等材皆规定了相应的广、厚尺寸,一方面从技术上确保了结构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管理以及建材业和营造业的对接。一个建筑的规模确定后,其所需的木材的等级也就确定了。用德国著名艺术史家雷德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模件化生产”的理论来说,材分八等为传统建筑的高度模件化、预制化提供了可能性。
在奉国寺营建过程中正是如此,大量的材料制作皆在一种标准化的规程下展开。奉国寺大殿使用的材等正相当于北宋的一等材,只有的建筑才能使用。
提到材,就必须提到斗棋,斗棋的大小就是用材来直接标示的。斗棋既是结构构件,也是模数尺度,还是文化符号。斗棋,是由斗、棋、昂、枋等构件组合而成的建筑组件,是联系竖向的柱和横向的梁的节点构造,在这一层面上,相当于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头,是建筑结构理性的重要体现。按照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建筑可译论”,他在系统学习西方古典建筑后,进入中国古建研究,切入点即是斗棋。
一般而言,因位置不同,斗棋分为柱头斗棋、转角斗棋和补间斗棋三种。这三类斗棋由柱头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铺作层,因而也称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悬挑出檐、控制屋面曲线、紧固房屋结构是铺作层的核心使命,有经验的匠人,一望斗棋而知大木结构的主体特征。
斗棋的等级主要体现在其所控制出檐的高挑和深远,而这一内容是跟屋宇的规模相适应的。奉国寺大殿的斗棋就是出四跳的七铺作,具体的学名是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杪”是出跳的华棋,下昂是一种可使出檐更平缓深远的杠杆构件。作为一座九间十椽的大殿,采用七铺作是合宜的。奉国寺前檐柱头斗棋说明见书末插页。
……
奉国寺的营造辞典1、伽蓝规制伽蓝,来自于梵语,也音译作“僧伽蓝摩”“僧伽蓝”。“僧伽”指僧团;“阿蓝摩”意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寺院。
一般认为,东汉时佛教才传入中国。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天竺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在洛阳创建白马寺,成为中国佛寺的鼻祖。自此,作为僧人起居修行的场所,“僧伽蓝摩”或说“伽蓝”开始采用中国传统的官署“寺”来命名,并在后世一直沿用。“伽蓝规制”指的就是佛教寺庙规制。
佛教入华,先是入居了现成官署,因此汉传的寺庙格局受中国传统官署布置的影响很深。早在商周时期,中国的合院建筑就已经很发达,并逐步演进成一种强调轴线对称的多进院落形态。不过随着对于佛教热情的日益高涨,代表印度佛教的塔院式伽蓝规制开始在中土遍地开花。这样一来,中国的伽蓝就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华夏样”的宫院式庙宇和“天竺样”的塔院式庙宇。当然,两者一直并行发展直至近代,更有诸多结合。但与印度伽蓝母型相比,中国伽蓝则是大大地变异了。辽代也不例外,义县奉国寺就是一座典型的华夏样宫院式庙宇。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应县佛官寺则是一座典型的天竺样塔院式庙宇。这两座伟大的辽代建筑,奉国寺大雄殿创下了中土殿堂规模之,堪称“天下殿”,佛宫寺释迦塔则是世界现存为高大的楼阁式木塔,以“应县木塔”之称闻名于世。
历经战乱,如今的奉国寺伽蓝形制已经不复辽代时的原样,但仍可通过寺内碑刻记载和考古发掘来探寻原貌。据寺内元碑《大奉国寺庄田记》(1355年)载,当时的义州大奉国寺有“七佛殿九间、后法堂九间、正观音阁、东三乘阁、西弥陀阁、四贤圣洞一百二十间、伽蓝堂一座、前山门五间、东斋堂七间、东僧房十间、正方丈三间、正厨房五间、南厨房四间、小厨房两间、井一眼。东至巷、南至街、西至巷、北至巷”。奉国寺的伽蓝布局,以九间七佛殿为主殿,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前有观音阁、山门,后有法堂。东西两厢有三乘、弥陀阁,并有长廊缭护贯通,可以说与宫殿无二。这一碑刻描绘的元代奉国寺应该体现了奉国寺早期的寺院格局。在寺内一通金明昌三年(1192年)的《宜州大奉国寺续装两洞贤圣题名记》碑中记载奉国寺“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干计”。“宝殿”就是七佛殿,“隆楼杰阁”所指很可能就是今已不存的观音阁、三乘阁和弥陀阁了。这些记载得到了考古发掘的证实。1988—1989年间,考古学家对奉国寺前院进行发掘,找到了辽金元时三乘、弥陀二阁和长廊、山门的基址,并推测原观音阁位于今无量殿前后。
事实上,奉国寺的观音阁的设置让人联想到另一所知名的辽代名刹——蓟县独乐寺。蓟县独乐寺因其十一面观音而知名,观音阁与山门均为辽代建筑,气势雄浑,造型优美,号为中国美之辽代建筑。如果义县奉国寺观音阁若存留至今,其华美应与之相仿。
历史上的奉国寺除了山门、观音阁、七佛殿和法堂这些中轴线的核心殿阁之外,作为僧团起居的处所,还设有斋堂、僧房、方丈、厨房等服务性用房,配置在寺院的东西两路。现存的奉国寺,除七佛殿或日大雄殿为辽构外,其余无量殿、牌楼、山门等均为清代建筑,也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
2、斗拱等级中国传统建筑对木材料的使用,可以用“量材施用”来概括。材料有不同的等第性能,可以胜任不同的建筑需要,在这一点上,祖先发挥了“物尽其用”的智慧,是一种生态思想和节俭观念的体现。
在北宋官书《营造法式》中材分八等,分别适用于九至十一间大殿、五至七间殿、三至五间殿(厅堂七间)、三间殿(厅堂五间)、小三间殿(厅堂大三间)、亭榭(小厅堂)、小殿亭榭和殿内藻井八类建筑。可以说覆盖了当时所能遇到的所有建筑类型。各等材皆规定了相应的广、厚尺寸,一方面从技术上确保了结构的稳固性,另一方面也方便了管理以及建材业和营造业的对接。一个建筑的规模确定后,其所需的木材的等级也就确定了。用德国著名艺术史家雷德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模件化生产”的理论来说,材分八等为传统建筑的高度模件化、预制化提供了可能性。
在奉国寺营建过程中正是如此,大量的材料制作皆在一种标准化的规程下展开。奉国寺大殿使用的材等正相当于北宋的一等材,只有的建筑才能使用。
提到材,就必须提到斗棋,斗棋的大小就是用材来直接标示的。斗棋既是结构构件,也是模数尺度,还是文化符号。斗棋,是由斗、棋、昂、枋等构件组合而成的建筑组件,是联系竖向的柱和横向的梁的节点构造,在这一层面上,相当于西方古典建筑的柱头,是建筑结构理性的重要体现。按照梁思成先生提出的“建筑可译论”,他在系统学习西方古典建筑后,进入中国古建研究,切入点即是斗棋。
一般而言,因位置不同,斗棋分为柱头斗棋、转角斗棋和补间斗棋三种。这三类斗棋由柱头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铺作层,因而也称作柱头铺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悬挑出檐、控制屋面曲线、紧固房屋结构是铺作层的核心使命,有经验的匠人,一望斗棋而知大木结构的主体特征。
斗棋的等级主要体现在其所控制出檐的高挑和深远,而这一内容是跟屋宇的规模相适应的。奉国寺大殿的斗棋就是出四跳的七铺作,具体的学名是七铺作双杪双下昂。“杪”是出跳的华棋,下昂是一种可使出檐更平缓深远的杠杆构件。作为一座九间十椽的大殿,采用七铺作是合宜的。奉国寺前檐柱头斗棋说明见书末插页。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