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info@easterneast.com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查看购物车 “赳赳说千字文(为人不识千字文,便称英雄也枉然)” 已被添加到您的购物车。
首页文化文化研究文化发展论丛(2017年第3卷 总第15期)

文化发展论丛(2017年第3卷 总第15期)

作者:江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ISBN: 978752012002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78.97

类别: 文化研究 SKU:5d84b2bb5f9849104541d35f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0029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对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的访谈文章,探讨了在文化史研究中彰显思想文化的地域特征的重要性;聚焦荆楚文化的特质与发展,探讨了巫文化视域下的先秦楚绘画审美特征、鄂南民间殉情诗的历史语境与生成逻辑等;探讨了“香草美人”典故的各种变体,以及《屈原三论》中*有价值的文化基因;剖析了湖北大鼓等地域文化艺术在当下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将视野投向文化领域的热点议题,如文化形态学视域中的戏曲兴衰、诗歌与城市等。   
作者简介
江畅 男,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国际价值哲学学会(ISVI)前会长、中国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名誉会长,湖北省传统教育研究会会长,《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道德 价值 文化丛书》主编。  文化建设蓝皮书主编、文化发展论丛主编,有专著《幸福与和谐》等。   
目  录
高端访谈/1
彰显地域特征 发掘区域个性——冯天瑜先生访谈录【冯天瑜 聂运伟】/3

人文思潮/19
荆楚文化的求解与构建——孟修祥先生访谈录【孟修祥 卢 川】/21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地方美术馆定位问题
  ——以武汉美术馆为例【刘春阳 江艾婧】/36
巫文化视域下的先秦楚绘画审美探析【余静贵】/49
鄂南民间殉情诗的历史语境与生成逻辑【郭 彧 单 怡】/65

经典阐释/81
《离骚》“香草”典故的流变【任继昉】/83
屈原三论【江 柳】/94

症候分析/121
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鄂西南片区为例【柳倩月】/123
交互媒体下的湖北大鼓发展【庄桂成 张 贝】/134
论鄂东蕲春竹编工艺审美特征【张 昕 王潇曼】/147
汉剧表演艺术家贾振南访谈录【贾振南 黄 斌 柯 琦】/159
先天不足 后天失调——“非遗”工程乱象“乱说”【鄢维新】/185

热点聚焦/199
文化形态学视域中的戏曲兴衰【戴义德】/201
诗歌与城市漫谈【魏天无 魏天真】/227
机遇与挑战——基于比较视阈中的湖北出版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张 琦】/237

七纵八横/253
汉口码头与码头汉口——汉口老码头回眸【彭建新】/255
笑洒江城——《都市茶座》18年漫谈【叶大春】/273
用镜头为武汉立传【李炳钦】/290

沙湖古今/299
追溯武昌沙湖园林建设的文化渊源
  ——从任桐对武昌沙湖的历史贡献谈起【任汉中】/301
沙湖古今谈【彭忠德】/313   

前  言
卷首语
        
        本卷以湖北文化为主题,撰稿者多来自湖北高校和文化单位。各位作者在横跨古今的话题论辩、五彩缤纷的研究视野、生动活泼的现象扫描里,对湖北区域文化的格外关注和长时段的追踪探寻,或参与当下文化建设的亲力亲为,是一大特点。
        以“发掘思想文化的区域个性”为题,本刊编辑部再次访谈了武汉大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作为湖北本土成长起来的学问大家,冯先生对于桑梓的养育之恩,铭记于心。数十年来,他积极参与湖北及武汉地方文献和方志的修撰工作,关于湖北区域文化研究的学术著作主要有《辛亥武昌首义史》《张之洞评传》等,为服务于家乡的文化事业、社会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作。冯先生指出,在文化史的研究中彰显思想文化的地域特征,发掘区域个性,对于推进整个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从古到今,人类文化总是地方性、区域性的存在,但个性中有共性,这是无法否认的文化史的规律。两者间的关系,即历史和文化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文化的地域分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性、多样性又具统一性的发展态势,不断给文化增添活力,推动其前进。
        冯先生关于中国文化、湖北区域文化的诸多研究心得和创见,实为本刊编辑理念的学术支撑点。我们连续三次刊载对冯先生的访谈,一是为了求教解惑,二是以此向冯先生致以最诚挚的敬意。
        荆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荆楚文化研究也是一个永恒的无可穷尽的话题。孟修祥先生是致力于荆楚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编辑部请卢川博士对其进行了访谈,并写出《荆楚文化的求解与构建——孟修祥先生访谈录》一文。孟修祥先生认为,荆楚文化研究者所做的全部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对其进行求解与构建,而求解与构建是荆楚文化研究者全部工作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研究荆楚文化是历史的必然,是现实与未来生活的需要,在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批判、继承、兼蓄并收的创新过程中,荆楚文化的求解与构建任重道远。江柳先生的《屈原三论》提出,《离骚》中最有价值的文化基因就是“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求索什么,对我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探求究竟、索取真理的精神。屈原的求索不是关在室内的冥思苦索,不是俯首向权贵低头的乞怜乞讨,也不是求神拜鬼以求得护佑与恩赐,而是理直气壮地去寻觅文化和生命的真谛。任继昉先生《〈离骚〉“香草”典故的流变》一文在浩瀚典籍里辨析了“香草美人”典故的各种变体,认为其作为一个独立并且典型的意象,常常被用来比喻人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它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文人墨客的心里,并得到广泛灵活的运用。余静贵先生的《巫文化视域下的先秦楚绘画审美探析》提出,在战国末期神巫意识逐渐理性化以后,楚人的巫性思维虽逐渐演变为艺术思维,但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楚绘画风格仍一直得以延续与发展,并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后三篇文章,对孟修祥先生呼吁的“荆楚文化的求解与构建”,做出了具体的学术呼应。
        区域文化的个性有其恒常性,也有变异性。郭彧、单怡先生在《鄂南民间殉情诗的历史语境与生成逻辑》一文里,从鄂南民间殉情诗生成的历史语境中发掘出鄂南人性格醇厚而又激烈、反抗性强、性子急躁而容易走极端的文化成因,即苗、越、楚的多元文化混合结构所导致的文化性格,使得他们在面对情感的压迫时有可能采取极为激烈的方式进行。近代以来,中国区域文化共同面临着现代性的压力,既有的文化形态、文化心理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魏天无、魏天真先生的《诗歌与城市漫谈》,从武汉历届诗歌节的变迁入手,为我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文化心理的嬗变。城市生活碾压着诗意,并且把它沉重的履带延伸到了乡村。国家的城镇化、都市化、国际化进程似乎在一点点驱逐抒情诗,现代生活与抒情诗构成悖论。所以,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诗人都要去发现无法逆转的现代化进程为他所提供的新的诗歌灵感,改造诗歌语言和抒情方式,创造一种与现代人生存境况相应和的诗歌类型。戴义德先生在《文化形态学视域中的戏曲兴衰》一文里,以传统戏曲的兴衰为例,指出:任何一种文化形态都会经历从成熟到兴盛、从兴盛到衰落、从衰落到消亡的过程;在未来的审美格局中,传统戏曲的生命机制或许会丧失再生的活力,古典形式的新剧目创造停止了,但它将同古希腊的史诗、神话、我国的古典格律诗词等文艺品种一样,以文化遗产的姿态存在,继续散发着审美的光芒,滋润着现代人的心灵。
        正因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蔚然大观,本卷特地编发了一组文章,展现湖北有关“非遗”工作的面貌。柳倩月先生在《文化空间的类型及其活态保护——以武陵山鄂西南片区为例》中提出,原生态文化空间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心。因为随着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开展的深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殊类别的“文化空间”,其内涵实质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扩大。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以及武陵山区土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鄂西南片区相关工作推进的典型案例,可将“文化空间”划分为原生态文化空间、衍生态文化空间和创生态文化空间三种基本类型,它们都有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建设,宗旨在于通过对文化与自然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彰显生态观念,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张昕、王潇曼的《论鄂东蕲春竹编工艺审美特征》,把“过渡、折中、对冲”视为鄂东蕲春地区竹编工艺审美特征的关键词。鄂东地区作为我国中部重要的“文化走廊”,其文化多元性在全国而言都属罕见。基于多元文化,鄂东蕲春地区的竹编工艺拥有了融合东西、综合南北的包容特征;因为折中,鄂东蕲春地区的竹编工艺拥有了似而不同的艺术基调;因为对冲,鄂东蕲春地区的竹编工艺拥有了多变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形态。这些饱含蕲春地区居民智慧的传统技艺,用它们独特的美,展现着长江中游鄂东地区的独特文化和人们的精神气质,它们同我国众多造型文化遗产一道,组成了我国韵味悠长的文化脉络,表现出中国独有的东方美学意蕴。庄桂成、张贝先生的《交互媒体下的湖北大鼓发展》认为,尽管面对文化多元化和文艺发展的现代化的转变,曲艺艺术的生态格局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但湖北大鼓从传统的剧院、广播电视,到如今进军到网络平台与新媒体和自媒体有机结合,这些交互媒体将青少年重新拉回到湖北大鼓的受众之中。凭借媒介交互生态下的技术优势,湖北大鼓从业者借助微信、微博、直播平台等形式,使得新的受众被激活,新的观演被激活。抢救史料是“非遗”工作中的当务之急,黄斌、柯琦先生的《汉剧艺术表演家贾振南访谈录》,便是这样值得尊敬的工作。鄢维新先生长期从事湖北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的工作,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可谓情深意笃,他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非遗”工程乱象“乱说”》一文里说到,“非遗”工程十余年,极大地扩大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传承人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吸引了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投入“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与开发性保护。“非遗”工程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缺乏事前的调查研究、试点和中期的经验总结,加之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的不良工作习惯,缺乏自我纠偏动力,个别地方“护短”心态颇重,致使一些不应该出现的现象逐年积累,渐成痈疽,严重背离了“非遗”工程的“初心”。该文梳理了历年来“非遗”工作中的一些不足,指出其成因,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以求“非遗”工程健康前行。此乃金玉良言,值得深思。
        为反映湖北区域文化的当下建设,本卷约请数位资深文化人,述说他们不凡的工作经历和业绩,同时展现出湖北中心城市武汉的多样化的生动面向。彭建新先生的《汉口码头与码头汉口——汉口老码头回眸》一文,从武汉三镇得以形成的地理沿革说起,认为在汉口城市化进程中,以汉水码头为基础的经济活动,是重要的动力,而由码头经济为圆心形成的汉口文化,常被称为“码头文化”。何谓码头文化、码头文化形成的缘由及要素等,一向是学界的话题之一。在汉口老码头大都消失、原沿江码头旧址化茧成蝶以美丽江滩展示于世的今天,翻检汉口老码头生态,检索其间的文化原味,可望直面汉口文化的昨天,有助于解析武汉文化的多元。叶大春先生《笑洒江城——〈都市茶座〉18年漫谈》一文,全面、生动地介绍了武汉市民热爱的《都市茶座》节目的发展过程。武汉电视台方言喜剧栏目《都市茶座》2000年由著名艺术家夏雨田、著名湖北评书表演家何祚欢、著名独角戏演员田克兢与著名导演马昌桥创办,经过18年来全体演员、栏目组坚持不懈的努力,拍摄综艺节目与栏目剧总计3000多集(期),创造了武汉的艺术传奇与屏幕佳话。《都市茶座》始终坚持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注重了喜剧性、故事性与新闻性,贴近生活与市民,叙说江城故事,展现百姓情怀,获得了口碑与奖杯,先后获得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栏目奖),还连续多年被评为“武汉市广播电视十佳栏目”,被誉为武汉的文化名片与市民的乐园。李炳钦先生在《用镜头为武汉立传》里说,武汉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它不仅拥有3500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一大批著名的人文景观、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厚实的文化底蕴,而在其山水街市之间还产生了无尽的故事和传说。大型电视系列片《话说武汉》、《武汉百年》和《武汉三千五百年》致力于讲述武汉故事,用镜头为武汉立传。《话说武汉》精心遴选100个选题,说历史,讲景观,道风情,被誉为“乡土教材”;《武汉百年》全景式讲述武汉自汉口开埠以来140年间的城市变迁史,获得较多奖誉;《武汉三千五百年》则纵向梳理了武汉自盘龙城以来3500年的发展脉络。刘春阳、江艾婧先生《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地方美术馆定位问题——以武汉美术馆为例》一文强调,武汉美术馆作为地域性美术馆,其使命就在于梳理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寻找城市的文化记忆,脱离地域文化而存在的美术馆相对于所在城市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张琦先生的《机遇与挑战——基于比较视阈中的湖北出版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认为,出版业在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代,如何在新的发展机遇期,转型升级抢占先机至关重要。该文以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为例,对标分析全国领先出版集团发展状况,对湖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危机,以及产生的成因进行剖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文化发展论丛》编辑部所在的湖北大学坐落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沙湖之滨,本卷特刊发两篇稽古思幽、话说沙湖古今的文章,一是彭忠德先生的《沙湖古今谭》,一是任汉中先生的《追溯武昌沙湖园林建设的文化渊源——从任桐对武昌沙湖的历史贡献谈起》。于自然风光、传说佳话里寻觅人文内涵,此乃文心文事,读来不亦快哉?
        
        编者
        2017年8月
   

抢先评论了 “文化发展论丛(2017年第3卷 总第15期)”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家风: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

EUR €33.99
加入购物车

锦灰堆(合编本)(王世襄集)

EUR €158.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故宫院长说皇宫:传奇皇宫与它们的传奇缔造者,15个国家的历史缩影,15个文明的不同寻常

EUR €43.99
加入购物车

山家清供–中华生活经典

EUR €19.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