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52948
目录
除夜别正定
雪天游园
踏雪寻梅
送友人归家省亲
二次送故人归省
回乡遇雪
月夜
过滹沱
题故乡
月下题
咏梅
梦惊
正石路上遇故友
月夜弄笛
感怀
读胞妹书伤怀十四韵
清平乐·伤春归兼怀故乡
忆秦娥·绵河
夜雨寄言
西江月·秋夕
西江月·清明感怀
水调歌头·自勉
醉花阴·归思
登丛台
月夜思
满江红·虚度光阴
奉和忆故人——感王福生信中诗句奉和
而作
破阵子·八亿神州
虞美人·元旦
立春
清平乐·东风过处
浪淘沙·伤春
江城子·死生漠漠
沁园春·梦
唐多令·夺电
骨肉分拆
秋月吟
西江月·秋夜听寒蛩
雨霖铃·孤鸿
凤凰台上忆吹箫·清明
八声甘州·伤怀
贺新郎·寄兄嫂
集句七律寄兄嫂
惊耗二首
读《旷代才女李清照》有感
冬日黄昏携外孙登京西百望山
外孙入学
猫猫——写在外孙五月半
致友人
笑题七十华诞
京华元日
新春忆故乡
春雪
唐多令·上元
元宵
正定怀古
年华
浪淘沙·昨夜梦阑珊
东风
怅怀
春游
小儿游园
天河
随小女离京迁穗
扬州慢·广州
忆江南·羊城(一组)
菩萨蛮·珠江
诉衷情·嫏嬛
蝶恋花·故乡庙会
虞美人·珠江晨曦
踏莎行·广交会
一剪梅·夜游珠江
青玉案·黄花岗
浣溪沙·万里星空
南歌子·风雨
南歌子·岭表风光
采桑子·南飞雁
采桑子·薰风吹过
鹧鸪天·忆旧游
鹧鸪天·忆送别
鹧鸪天·唱罢阳关
七七事变七十七年祭
渔家傲·岭南七月
临江仙·忆北疆
雁门关怀古
青冢怀古
成陵怀古
敕勒川
美岱召
鹊桥仙·七夕感怀
立秋贺外孙周岁
人生
破阵子·心上秋
相见欢·夜思
相见欢·离愁
相见欢·秋
唐多令·越秀伤怀
离亭燕·寓居广州秋日暮雨后作
雷雨
中秋
忆漓江
古琴——听王鹏先生古琴美学讲座
感怀
祭孔——纪念孔子诞辰周年
秋夜两首
镇海楼
重阳忆旧游
光孝寺
六榕寺
华林寺
海幢寺
岭南印象园
陈家祠
万木草堂
游南越国宫署遗址
悼华济堂兄
谒邓世昌衣冠冢
南海浴日亭——次东坡学士韵
南海神庙
黄埔军校
谒孙总理纪念碑
琶洲塔
望伶仃洋
南沙天后宫
天后圣像赞
吊虎门炮台旧址
三元宫
崇孝——观广州三元宫古二十四孝
石雕壁画有感
珠江口怀古
金凤游天
赞千金猴王砚
端砚
阳春孔雀石
范睢受袍
棠棣花开
观广彩少女采莲图瓷盘
观广彩洛神赋瓷盘
观德化窑和合二仙瓷塑赞和合二仙
观德化窑天女散花瓷塑
观牙雕八仙贺寿
观香稿塑圯桥三进履
观广绣盛世太平
观广绣翠羽华堂
观大型油画五羊献穗
观大型油画和辑百越
梦天
冼夫人赞
观贪泉碑赞清廉吴刺史
观泥塑人物组塑抓周
赞石湾陶瓷古装仕女彩塑
观广彩瓷板画明皇并马图
观广彩九龙锦边仕女弈棋图碟
赞德化白釉罗汉像
赞景德镇窑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岭南春日
观磁州窑唐僧取经图枕
赞青白玉卧牛
赞景德镇官窑珐琅彩碗
赞信宜铜盉
赞北宋木雕罗汉像
赞南宋陈容墨龙图
喦华四象砚
观宋代古琴“沧海龙吟”赞岭南大儒陈
献章
赞潮州木雕十二联磨金漆画豳风图大
寿屏
观元代铜壶滴漏
因缘相守
雨中携外孙登越秀山
携外孙游长隆野生动物世界
花市
岭南元日
观广州塔灯光表演
登广州塔
夜游珠江
赞榄雕苏东坡夜游赤壁舫
岭南元宵
红花羊蹄甲
三角梅
蝴蝶兰
桂枝香·西安怀古
大雁塔怀古
念奴娇·骊山怀古
华清宫怀古
永遇乐·秦始皇陵怀古
观秦始皇陵兵马俑
赞秦陵铜车马
西安碑林
秋游曲江怀古
秋登西安城怀古
杜甫草堂
武侯祠
青城山
布达拉宫
拉萨大昭寺
扎什伦布寺
唐多令·滇池
浪淘沙·秋日黄昏雨后登大观楼
诉衷情·游石林
踏莎行·大理古城
临江仙·崇圣寺三塔
大理蝴蝶泉
玉龙雪山
桂枝香·丽江古城
茶马古道兼忆赶马人
泸沽湖
客居深圳
火龙果花
弘法寺
仙湖植物园
赤湾天后宫
宋少帝陵
登赤湾左炮台谒林则徐塑像
观抗战胜利日大阅兵有感
悼老毕
南头古城
大鹏所城
大鹏东山寺——依韵明代岭南名士王德昌
《大鹏东山寺》
黄山双佛光
龙岩古寺
中秋赏月
万佛禅寺四面佛
雨中游深圳湾
秋雨
鹤湖新居
雨后游山寺
读官箴碑叹吏风
四知堂
重阳忆塞北
观客家廉洁文化展
江城子·习马会
岭南冬日忆京华
临江仙·写在女儿四十岁生日
感悟
台湾行
毛公鼎
散氏盘
宗周钟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盘
汝窑莲花温碗
定窑孩儿枕
快雪时晴帖
寒食帖
溪山行旅图
江行初雪图
富春山居图
日月潭
冬日雨中游阳明山
游士林官邸
赞台北跨年烟火表演
游九份
赞长庚养生文化村二百字
临江仙·客愁
浪淘沙·乡情
唐多令·年关
守岁
南歌子·春节携外孙游大梅沙
临江仙·五台山
一剪梅·峨眉山
望海潮·普陀山
江城子·九华山
浪淘沙·秋游京西潭柘寺
破阵子·红螺寺
青玉案·秋游大觉寺
秋波媚·瞻仰北京天宁寺塔
广州木棉花
清明南海游
春游南海偶题
残春伤怀
春夜游南海
南普陀寺
水龙吟·登厦门鼓浪屿
木兰花慢·游武夷山
九曲漂流
武夷画中游
凤凰树
蓝花楹
满庭芳·流寓深圳夏日黄昏抒怀
唐多令·端午
醉花荫·骤雨
别深圳
秋日夜泊金陵
夜游秦淮
登栖霞山
南京栖霞寺
游鸡鸣寺
题胭脂井
念奴娇·登石头城
莫愁湖
咏玄武湖
高阳台·金陵秋日咏怀
扬州慢·咏秦淮
登燕子矶
八声甘州·登阅江楼
阅江楼
贺新郎·牛首山怀古
游南京江心洲凤凰台
满江红·泣血冤魂
冶山怀古
咏雨花石
苏幕遮·金陵岁末感怀
赞青瓷釉彩盘口壶
魂瓶
蜡梅
题吴敬梓故居
乌夜啼·年关乡愁
乌夜啼·除夕黄昏携外孙游孝陵
乌夜啼·新岁
南京九华山寻梅
浪淘沙·携外孙梅花山赏梅花
梦江南·咏金陵(一组)
庆春泽·重游金陵
少年游·梅花山赏梅有感
武陵春·恋芳魂
摊破浣溪沙·钟山晚眺
点绛唇·春日登顶紫金山
一丛花·春到金陵
天仙子·春日庭院闻啼鹃
柳梢青·春到江南
青门引·江南三月
御街行·伤春思归
石州慢·春夜旅思
祝英台近·惜春
谢池春·鸡鸣寺赏樱花
夜游宫·春夜听蛙鸣
清明
江南春
小院春光
落红
桃源忆故人·风雨残春
好事近·离忧
月下笛·春暮
扬州慢·烟花三月下扬州
谒金门·咏扬州瘦西湖
咏个园
定风波·春归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楼
一丛花·登北固楼望金焦二山
山亭柳·咏金山寺
采桑子慢·金陵情结
一丛花·初夏
武陵春·咏杨花
南歌子·客愁
临江仙·夜梦
浪淘沙·昨夜梦流频
咏海棠
御街行·游江南贡院
唐多令·江南芒种
梅雨
细雨如愁
作客金陵
小园
迟暮客金陵
江上落日
江南梅雨日
一丛花·游莫干山咏雌雄双剑
登旭光台
临江仙·江南行
夏日江南
夏日黄昏重游燕子矶
高阳台·游科举博物馆叹士子乡闱
自嘲
附录一五七言格律诗的基本平仄
格式
附录二本诗词集所用到的词牌
附录三小外孙全奕行的诗——《小猫的诗》
参考文献
后记
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音乐文学源远流长。据《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说明在上古之世已有乐歌产生。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部诗歌总集——《诗经》已问世。继《诗经》不久,诗人屈原登上了诗坛。他所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此以后,出现了更多的诗人,创作了更多的诗篇。汉魏时期的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宋,诗苑词林中,已是百花争奇斗艳。元明以降,戏曲、小说盛行,但仍有一些好诗好词。我国古代有多少诗和词呢?洋洋大观,浩如烟海,以千万计数难以概全。仅清代康熙年间由曹寅、彭定求等人奉敕编纂、扬州诗局出版的《全唐诗》九百卷,就收集了唐代诗人2529人的诗作近五万首;20世纪60年代由唐圭璋先生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宋词》,全书五册,共计辑两宋词人1330余家,词作逾两万首。当然其余散佚不存的,还不在少数。其他历朝历代的诗词更是不可计数。我们祖国古代有多少诗人和词人呢?很多很多,以至无数。仅誉满全球的大诗人、名词人,就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不胜枚举。
诗言志,文抒情。诗词是人类心灵的形象展现,尤其是古典诗词,它所具有的淳厚韵味和音乐性的特点,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学中魅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时至今日,诗词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广大的爱好者,人们心中那些幽微的情感仍要借诗词来表达和传递。古典诗词中的那些优秀篇章,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章隽句,直到今天还活在人们的心口中,令人百读不厌。这些优美的诗词篇章,或教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爱家园,或催人励志奋进、不虚度年华,或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吟咏四时风光,或揭露社会矛盾、主张公平正义,或抒发人的真挚情感、倡导人间的真善美等。在艺术性方面,不同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的风格,具体生动的形象,伴随着深厚的情感,浪漫恣肆的想象,精炼流畅的语言,鲜明抑扬的节奏,遂蔚成为华美的诗章,让人欣喜,让人陶醉,让人留恋,让人癫狂。
古典诗词在形式方面,有许多好的传统手法,也有不少严格的格律规则。在古代,历代诗人、词人运用和发展着这些格律规则;到今天,仍有诗人、词人借用这一形式,状物咏史、歌颂祖国、讴歌时代、抒写情怀。
二
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七言诗、词、曲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体裁。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是由于它在语言文字形式上有种种不同于散文的规则,这些规则就叫作格律。没有格律不成其为诗。格律诗是中华传统诗词中典型意义的诗体,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声韵,是格律诗的“乐谱”,它为诗词的节奏美插上了音乐的翅膀。近百年来,格律诗已从式微、曲折、复苏走向复兴,并出现了一大批格律诗大家,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格律诗佳作。特别是近年来,继承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之风已在全国蓬勃兴起。中央电视台和许多地方电视台相继举办了以“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为代表的古典诗词讲座和比赛,在全国形成了“古典诗词热”。儿童唱古诗、青年读古诗、老年聊古诗的场景随处可见。然而,了解诗词格律的人却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不论是欣赏还是写作格律诗,都应当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格律知识或规则。对于中国的传统诗词来说,格律的构成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句子的长短(一句话的字数多少);
二是一首诗或词是否限定句数、句数多少;
三是是否分段(分章、分阕);
四是句中各字的声调平仄;
五是否讲究对仗;
六是押韵字的位置;
七是句中的节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