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6092673
几代科学家在母亲河上深情地守望与追寻,等待着
你跃出水面的那一瞬,让世界重新看到你生命的奇迹。
江水浩荡,生命不息。著名作家徐鲁以现实主义笔触和诗性的语言,讲述了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珍稀动物白鳍豚鲜为人知的生存故事和濒临灭绝的命运,再现了徐佩芬、刘俊等几代科学家在长江上和洞庭湖一带追寻、保护白鳍豚,献身祖国生态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事业的独特经历与理想精神。正是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的追寻、保护与发现,才使白鳍豚“淇淇”以自己一生的故事引起世界科学界的关注。与此同时,生活在洞庭湖畔的老艄公罗老爹、少年柳伢子、女教师王小月、柳伢子的妈妈玉娥等,他们对乡土的守望与依恋,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追寻,也随着故事的展开,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里处处散发着真挚的家国情怀和美丽乡愁,以及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对人类良知的警醒与呼唤,也显示了作者在少年小说的现实性和叙事大格局上的用心与追求。
目录
楔子 1
第一章 桃花汛 9
第二章 老艄公的渡口 17
第三章 漫长的夜晚 27
第四章 不安的心 35
第五章 等待 43
第六章 痛与忧 51
第七章 湖畔的渔火 61
第八章 疼爱 69
第九章 无微不至的爱 77
第十章 风雨芳华 85
第十一章 新的难关 95
第十二章 惦念 103
第十三章 志愿者 111
第十四章 拯救 119
第十五章 艰难的选择 127
第十六章 听见你的哭泣 135
第十七章 寒夜客来 145
第十八章 无知的恶果 155
第十九章 永不放弃 163
第二十章 淇淇长大了 173
第二十一章 天鹰翱翔 179
第二十二章 珍珍 187
第二十三章 大水来袭 195
第二十四章 杜鹃啼归 205
第二十五章 淇淇,再见 215
第二十六章 春回洞庭 223
尾 声 229
附 录 235
这是几代科学家毕生追寻、挚爱守望、温暖陪伴,最终含泪告别的大爱故事;这是白鳍豚“淇淇”用22年远离家园、痛失友伴的生命孤旅,对人类良知发出的无声呼唤与最后警示;这是科学家和白鳍豚“淇淇”共同谱写的自然与生命之歌;这是追寻梦想的科学家和热爱家园、铭记乡愁的人们,在母亲河长江上和洞庭湖畔播下的希望的“绿树枝”……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曹文轩
楔子
如果你看到了白狮子,请把它们记在心上,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天还没亮,洞庭湖边的人家就被山雀子和水鸟们噪醒了。淡淡的晨雾里,一阵接着一阵,不停地传来各种禽鸟的欢叫声。竹鸡、斑鸠、布谷、鹪鹩,还有野鸭、鸬鹚、草鹭和各种叫不出名字的水鸟,好像都在同一个时辰苏醒了,开始它们的大合唱……
布谷!布谷!布谷!
鹁咕咕——咕!鹁咕咕——咕!
一大清早,少年霍伊又被鸟声唤醒了。他早早地起来,站在院子里,一边应和着远处传来的鸟叫声,一边准备着去湖边打猎用的火铳和背袋,还有干粮什么的。
“早上好,霍伊,你把我们都吵醒了。”
“嗨,爸爸,早上好!”霍伊一边忙活着,一边笑着对爸爸说,“不是我,是那些水鸟,它们正在呼唤我。”
“你今天又要去打野鸭吗?”
“不,爸爸,说不定,我会打到一头白狮子的。”
“霍伊,别做梦了,这里可不是非洲,这里是中国的南方,哪里来的白狮子?不过,我还是要祝你好运!”
“谢谢您,爸爸。”霍伊笑着说,“我一直记得你给我讲过的那个古老的非洲谚语:‘能看到白狮子的人是幸运的。’”
“是的,霍伊,能看到白狮子的人是幸运的。”爸爸端来一盆清水,一边洗脸,一边对霍伊说,“不要忘了,这个古老的谚语还有后半句呢:‘如果你看到了白狮子,请把它们记在心上,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是的,爸爸,我不会忘记的。”
霍伊八九岁时,跟着父母从美国来到了中国南方的洞庭湖畔。现在,他已经是一个16岁的少年。
他的父母都是传教士,多年来一直在洞庭湖地区传教。
这是1914年的春天。
八百里洞庭湖,正在迎来它水草丰茂的季节。
霍伊的父母本来希望儿子能继承他们的事业,在不久的将来,也能成为一名传教士。可是现在看来,霍伊好像对打猎、钓鱼和在湖边露营更有兴趣。
这天,霍伊像居住在洞庭湖边的猎人和渔人一样,带上猎枪和一些干粮,划着一只小船,慢慢划到了洞庭湖上。
穿过一片芦苇荡,他好像听到了大群的野鸭在扑棱翅膀的声音。
他循着声音传来的方向,使劲地划着小船……不知不觉间,他的小船划进了洞庭湖的一个宽敞的出口。
这片港汊,当地渔民叫它“城陵矶”。出了城陵矶,如果继续再往前面划去,小船就能划进长江里。
就在这时,突然,好像有一群黑压压的大鱼,正从前面游过来。大鱼在小船前方搅起一大片水花……
霍伊虽然在湖上狩猎过多次,但他还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大的“鱼群”。
难道是遇到当地人说的“江猪”了?
少年霍伊顿时感到无比兴奋。他的小船上没有渔网,只有一杆猎枪。他有点紧张地端起猎枪,朝着不远处的“鱼群”连开了两枪。
枪响过后,黑压压的“鱼群”很快就游走了,不见了踪影。
不过,总算有一个“猎物”被打中了,翻着乳白色的肚子,慢慢地浮出湖面。
“哇!打中了!”
霍伊兴奋地把小船划过去。
可是,这是一个什么猎物呢?
正在附近撒网的两个渔民听到枪响,也划着船靠了过来。
生活在洞庭湖上的人们,有一个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只要听见附近有火铳和猎枪响,都会跑过去,看一看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这也许是从远古的时候起,人们一起围猎时,形成的一个传统吧。
打到一个这么大的猎物,霍伊还真的需要帮忙呢!
霍伊在渔民的帮助下,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把那个硕大的猎物拖上小船。
霍伊惊异地打量着他的猎物。这可是他从来也没有见过的一种动物,看上去像一头鲸,但又没有鲸大;身长大约有两米,灰蓝色的脊背,乳白色的肚子,头上还长着一个又长又尖的嘴……
两个渔民帮着霍伊把这个奇怪的猎物运回了家。
“你这是猎到的什么啊!”霍伊的父母看着儿子打回来的奇怪猎物,惊讶得不停地在胸前画着十字。
霍伊笑着说:“爸爸,我不是说过吗?说不定,我会猎到一头白狮子的。”
“哦,不,霍伊,你可能比见到白狮子还要幸运!”
霍伊的爸爸已经在洞庭湖周边生活十几年,虽然说不上是一个“中国通”,但是凭着已有的经验,他立刻就意识到,儿子捕猎到的,可能是一种罕见的珍稀动物。
这时,他想起了朋友米勒对他的嘱托。
米勒的全名叫小格里特·S.米勒,是美国“史密斯协会”的一位哺乳动物学家和自然科学研究者。
这个史密斯协会,是用英国科学家詹姆士·史密斯的一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846年创办的。史密斯本人并没有到过美国,但是他在去世前留下一个遗愿:为了广泛传播人类掌握的自然知识,他想在华盛顿建立一座自然历史博物馆……
后人用他遗产里的55万美金,替这位科学家实现了这个遗愿。小格里特·S.米勒就是这个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研究员。
米勒曾拜托过霍伊的爸爸:到了地大物博的中国,请替他留心收集一些珍稀动物的资料,多多益善。
想到这里,霍伊的爸爸赶紧拿来照相机,为这个奇怪的猎物拍下几张照片。
“霍伊,我想我们可能还需要做点别的什么。”
他是想把这个奇特的猎物做成一个标本。
可是,这个猎物的躯体实在太大了,脊背也被猎枪打烂了。
接下来,霍伊就和爸爸一起,找来锯子,锯下猎物完整的头部和又长又尖的嘴部,把这两部分制成了标本。
不久,这两个标本就被运到了美国。米勒一看到标本,如获至宝,惊喜得双眼发亮,嘴巴半天都合不拢。他从形态学、解剖学的角度,对这个动物标本的骨骼、牙齿的位置等,都做了十分仔细的研究,还把它与从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采集到的一种亚河豚的标本,做了细致的骨骼比对。
最终,米勒认定,霍伊猎捕到的这种动物,是一种珍稀的淡水豚类生物,也是世界上从没有人报道过的一个新物种。
1918年,米勒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在史密斯协会的科学杂志上,题目叫作《来自中国的一个淡水豚新物种》。
按照国际通用的生物命名规则,米勒为这种来自中国的淡水豚,正式起了一个拉丁文学名:LipotesvexilliferMiller。
这是这个新物种第一次以国际通用的名字,在世界生物文献中现身。按照惯例,发现这个新物种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物种名称的后面作为“后缀”。这样,发现者和新物种就可以一起“流芳后世”。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国少年霍伊1914年在中国的洞庭湖里猎捕到的这种水生动物,中文学名叫“白鳍豚”,属于鲸目(白鳍豚科)。
后来,更多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成果表明:白鳍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独有的古老物种,早在2500万年以前,它们就生活在长江里。
白鳍豚的国际命名,比最早命名的恒河豚,晚了近100年。
白鳍豚的英文学名,被定为YangtzeRiverDolphin,直译过来是“扬子江豚”。
少年霍伊的那个标本,成为公认的白鳍豚模式标本。
中国的洞庭湖,也被记录为白鳍豚的模式产地。
只不过,霍伊当时也许是因为惊喜和激动,也许是出于别的什么心理,总之,他把从爸爸口中听到的那个古老的非洲谚语,抛在脑后——
能看到白狮子的人是幸运的。如果你看到了白狮子,请把它们记在心上,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那么,我们是该埋怨还是该感谢这个不太安分,喜欢打猎和冒险的美国少年呢?
白鳍豚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就像白狮子的秘密被说了出去。
自然,后来发生的故事,霍伊和他的父母都不可能知道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