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28055丛书名: 高校秘书学专业系列教材
章 人际沟通概述 /
节 沟通的功能、媒介、类型和过程 /
第二节 影响人际沟通的主要因素 /
第三节 阻碍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 /
第二章 人际沟通应有的认知、心态与习惯 /
节 人际沟通应有的核心认知 /
第二节 人际沟通应有的心态 /
第三节 人际沟通应培养的习惯 /
第三章 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 /
节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
第二节 增强副语言的表现力 /
第三节 正确理解和运用身体语言 /
第四章 倾听与反馈 /
节 倾听 /
第二节 反馈 /
第三节 提问 /
第五章 赞美、批评、致谢与致歉 /
节 赞美 /
第二节 批评与接受批评 /
第三节 致谢与致歉 /
第六章 说服、请求与拒绝 /
节 说服 /
第二节 请求 /
第三节 拒绝 /
第七章 职业关系中的人际沟通 /
节 职场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与领导的人际沟通 /
第三节 与同事的人际沟通 /
第四节 与下属的人际沟通 /
第五节 与客户的人际沟通 /
第八章 现代通信媒介的人际沟通 /
节 电话沟通 /
第二节 电子邮件沟通 /
第三节 即时通信沟通 /
第四节 博客沟通 /
第九章 人际沟通中的冲突管理 /
节 人际冲突概述 /
第二节 人际冲突的预防 /
第三节 人际冲突的处理 /
的确,人人都渴望成功,更渴望被人认可、接纳和喜欢。但很多人发现,要做到在社交、职场关系中如鱼得水,成为受人欢迎的宠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应试教育和非面对面沟通的现代通信方式大行其道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沟通及合作能力;而人才招聘信息却显示,沟通能力及合作精神是各大企业录用人才时重点考察的因素。两相矛盾的现实,给人才培养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培养人才沟通合作能力的任务迫在眉睫。
本书以满足读者人际交往需要,真正提升读者沟通能力为目标,在大量参考国内外有关沟通文献、广泛收集各类沟通案例的基础上,并经过四年“人际沟通”课程的教学实践检验,终形成现有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全面与重点相结合。本书的前两章重在为人际沟通提供基础理论指导:章阐述沟通的功能、媒介、类型和过程,影响人际沟通的主要因素以及阻碍人际沟通的常见问题;第二章指出提高沟通能力应具备哪些正确的理念和心态,应养成哪些良好的沟通习惯。第三章到第八章就各单项沟通能力提供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以将日常的人际沟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第三章阐述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第四章阐述了倾听与反馈的原则、方法及其具体运用;第五、第六章对赞美、批评、接受批评、致谢、致歉、说服、请求、拒绝等沟通中的难题一一进行破解;第七章专门探讨影响事业成败的职场沟通,重点指出应如何与同事、下属、客户有效沟通;第八章则指出应如何利用各种现代沟通媒介实现更高效的人际沟通。第九章探讨特殊情境下的、难度很大的人际沟通问题,系统阐述人际冲突的原因、过程及作用,以及应如何有效预防和正确处理人际冲突。由此可见,本书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点的全面性,也注重根据实际沟通需要而突出重点和难点,在兼顾全面和重点的前提下安排整个内容和结构体系。
二是理论性与实践性交融。沟通是一项需随时随地运用的实践能力,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了理论的指导才能变成自觉行动。本书除了章节的安排有理论部分、方法部分、理论与方法的结合部分,在具体的阐述中也紧紧抓住人际沟通的实践应用性本质,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很多理论阐述都是在大量实践性论据的支撑下完成的。为了巩固和提升实际沟通能力,本书在每章后面也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了思考和练习题,兼顾对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考察,其中思考题重理论分析,练习题重实践演练。
三是注重前沿性与创新性。“人际沟通”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都相对较少,体系化的、严谨的专著更是凤毛麟角。“人际沟通”还是一门跨专业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多个领域,研究难度较大,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广泛吸取相关专业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整合与重新定义了一些基本概念,对一些已有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提出并实践检验了一些新的沟通方法、策略与技巧,力图将大胆创新与严谨治学相结合,推动“人际沟通”学科走向独立和成熟。同时,本书除了注重人才培养意识的前瞻性、参考资料的前沿性,在内容上也具有前沿性,及时为读者提供了电子信息时代的沟通媒介使用礼仪、方法与技巧。
四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本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案例生动有趣、表达深入浅出、语言精确洗练,既适合高等院校作为本科的沟通课程教材,也可作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沟通能力培训教材,还可供组织管理人员、营销服务人员及所有希望提升沟通能力的人自学使用。
下面介绍一下本书的学习方法:
一是将反思与借鉴相结合。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也观察到他人经历了众多沟通的成功和失败。学习本书之前,对沟通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感性的、带有思维定势和成见的;学习本书之后,应结合书中的理论和技能指导,反思自己以前的沟通经历,总结自己沟通的特点和问题,规划今后提升沟通能力的训练方案;同时,注意分析书中案例,观察他人沟通活动的成败得失,总结其经验教训,作为提高自己沟通能力的借鉴。
二是自觉将所学用于指导沟通实践。学习本书的终目标是提高沟通能力,而不是仅仅知道一大堆知识和技巧。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将所学的内容用以指导所有的沟通实践,自觉将其外化为良好的沟通行动。例如,了解了沟通应有的心态后,当和家人、同事发生矛盾时,就要明确意识到不该和对方计较,应该有宽容的心态;当向他人请教问题时,即使自己是“学霸”,也要怀着空杯的心态倾听。
三是学习方法要多样化。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由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决定:系统提升沟通能力,需要我们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良好的沟通思维、心态及语言的训练,还要针对具体的沟通情境,学习如何采取恰当的言行完成沟通任务。建议综合运用下面几种技能训练方法:一是观察揣摩法,观察同学在沟通中的行为表现,揣摩其在沟通中的心理活动,并巧妙地进行确认,以此学会换位思考;二是小组讨论法,对沟通案例或小组成员在沟通实训过程中的心态、行为进行讨论分析,总结成败得失,提出改进措施;三是结对互助法,两人结成一对,进行倾听、反馈,说服、拒绝等沟通技能练习,互相指出语言表达及身体语言运用上的问题,并加以纠正。
本书由三位编著者紧密协作、共同商议确定结构和内容。、二、三、四章由唐邈芳执笔,第五、六、八章由陈伟莲执笔,第七、九章由强月霞执笔。强月霞、唐邈芳负责书稿的审核、校对工作。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国外、网上网下大量的文献资料,引用了部分科研成果,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感谢;本书的编著工作还有幸得到杨剑宇教授的大力支持和耐心指导,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虽然我们付出了努力,但因编写者水平有限,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本书尽量将所参考的资料来源列入注释和参考文献,但也难免疏漏。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指正。
强月霞 唐邈芳 陈伟莲
2014年10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