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58508
《圣战与文明》一书采用灵活的叙事手法,以讲国际大势的轻松笔调,为人们叙述了伊斯兰世界的兴起、发展、衰落、转变的故事。令读者有如亲临其境,时而兴奋,时而惋惜,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了深沉的思索空间,思考伊斯兰问题与今日世界的关系,这是一本能引人深思、不可多得的国际关系史著作。
导读:张国城(台北医学大学助理教授)
自序
章 导论
第二章 伊斯兰的勃兴
.帝国与诸神之争
.部落共同体的危机
.伊斯兰共同体
.伊斯兰理论的要害
第三章 伊斯兰世界体系
.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帝国
.伊斯兰世界秩序
.理念的统一与现实的分裂
第四章 西欧国家体系的冲击
.意大利国家体系
.西欧国家体系的成立
Ⅲ伊斯兰帝国的衰退
.伊斯兰复兴运动
第五章 原理的转换
.印度:帝国的心脏
.民族国家的新模型
.民族的论理
.原理的转换
第六章 伊斯兰与世界政治
.高加索俘囚
.部落共同体的危機
.缓冲国的扶植
.民族国家的变形
第七章 结论:权利与正义
一口气读完《圣战与文明——伊斯兰与西方的永恒冲突》(三联书店出版)一书。该书作者是中国台湾学者张锡模。张锡模毕业于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并取得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政治学博士学位,专攻国际关系。曾任台湾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副教授、台湾战略模拟学会常任理事。
该书导读的:“《圣战与文明》一书,堪称伊斯兰世界政治史和国际关系史的经典著作。充分详尽的史料与逻辑精致的叙述,让读者能够一窥伊斯兰世界和西方势力冲突和消长的经过与原因” 一句,画龙点睛。
的确如是,该书的史料记载详实丰富,从穆罕默德610年创立伊斯兰教到1922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解体,让人目不暇给,是当代伊斯兰问题关注者读物。该书末尾附年表,一目了然。
作者认为,伊斯兰共同体不以民族为重点,即不以血缘、地缘作考虑,只以是否信仰,是不是皈依与尊奉伊斯兰教为考虑。此即为与后来的西方文明冲突的伏笔。“伊斯兰法将世界分为‘伊斯兰之家’和‘战争之家’,‘圣战’的意义就是促使非伊斯兰世界整合到伊斯兰世界,重点是传播信仰。伊斯兰世界认为,若一个穆斯林依据伊斯兰法生活的权利遭到否决,‘圣战’就成为责任。”(摘自《圣战与文明》——《导读》)
越过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作者将伊斯兰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归结为十七世纪国际法建立、主权国家意识兴起、英国工业革命、民族主义崛起和殖民主义强权。令为遗憾的是,作者的研究到*次世界大战后就戛然而止,并没有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和联合国的作用。可以这样认为,当代伊斯兰热点问题,发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天山山脉、昆仑山山脉和青藏高原等天然屏障,在冷兵器时代阻隔着来自西边的入侵,使中华文明自成体系而源远流长。作者认为:“通过*次世界大战的引爆,彻底显现出主权/领土国家体系的动作,与其说是带来‘文明’的进步,毋宁说是以文明为名的杀戮与毁灭。”古代丝绸之路,构建起东西方的经贸往来,海上丝绸之路更打破了中西亚纷争的阻隔。同样受到工业革命冲击和殖民主义入侵的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崩解,反而在孙中山等人的努力探索下,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奋斗,逐步走向繁荣昌盛,后来居上。如果否定主权/领土国家体系,又当如何解释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呢?在多元视野下,人类历史不但是一部文明的历史,也是一部杀戮与毁灭的历史。
在研究伊斯兰与西方文明冲突过程中,如果作者将成果扩展到现有国际秩序上,则有点不合。诚然,作者并没有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与伊斯兰的关系。台湾孤悬一海,造诣如此之高的学者(张锡模2007年10月16日去世),怎么就此收步呢?百思不解。另外,个人感觉书名与内容有些不合。
(摘自斌涛的博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