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1149947

希望中国的读者们能从此书中认识到人类的一种天性——人是有能力实践通常所说的那种“自由意志”的。遗憾的是,心理学在西方世界中一直是建立在机械性的假设上。其中认为,当面临着众多选择时,人们会缺乏自由选择特定目标的能力。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试图解释清楚人的自由意志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每个人在日常行为中为表达某种意图而承担的责任。
自此书1979年问世以来,人们对于人的作用、意志力、目的、意图等方面的兴趣与日俱增,以上术语都是指我们对人类自由意志的认识。本书中的观点即使在现在对于帮助人们理解自由意志的活动依然是确凿有力的。在过去的10年里,电脑技术、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方面惊人的发展更加激起了人们了解自己是如何思考和推理的兴趣。但是早期的心理学家们一直都偏重于观察人的行为,只研究认知活动的“结果”(例如:观念)。如今,我们发现解释认知本身的尝试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到底人的意志在处理问题上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呢?
这是一个涉及本质的问题,它与所有的人都有关系。一个类似的问题是:“人的胃是怎样消化食物的?”这是生物学和生理学所要解答的问题。至于我们所考虑到的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这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和中国人的食物在结构上不相同,但所有人类的消化系统是完全一样的。出于这种想法,我才开始涉足对人类自由意志的研究。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其自由意志和对其行为负责,而且不同的国家在文化和政治上的见解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但这并不意味在不同的文化中人的心理发展的本质会有不同,正如口味不同的人的消化系统功能不存在什么差异一样。
尽管电脑技术和人工智能研究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人脑是如何思维”这一问题再次兴趣盎然,但读者将会发现,这些学者们所得出的结论依然是无法令人接受的。他们清一色地低估了人类行为中辩证和相对思考的作用。
目录
● 主编前言
● 中译者说明
● 再版前言
● 致中国读者
● 前言
第 一 章 寻求个人自由和责任
第 二 章 原因的种类与科学的兴起
四种原因/010
现代科学的兴起/014
第 三 章 决定论与心理描写
决定论的四种含义/032
物质决定论与行为主义者的崛起/036
古典精神分析学中的精神决定论/041
第 四 章 意义的含义
辩证与实证的意义关系/052
自然科学兴起过程中的意义与模型/058
第 五 章 自由意志——?一个受到围攻的概念
自由意志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概念/068
自由意志作为统计学上的不可预测性/072
自由意志作为中介抉择/080
作为引导性自然选择的自由意志/084
章 六 章 实验室里的目的论
需求特性与实验者偏见/100
原因的感知与归因/106
行为的条件作用/112
第 七 章 自由意志心理学
理论语言的重要性:弗洛伊德与詹姆斯之比较/128
反应还是响应?/136
意志的自由/140
第 八 章 心理疗法中的因与果
精神分析法/152
行为疗法/157
存在主义现象学疗法/164
结论/169
第 九 章 东西方的交汇
变化的意义及人类本性/171
辩证法在东方/174
任意、自决与自由/180
结论/184
第 十 章 非控制论的大脑
事实与虚构的控制论/186
脑研究中的辩证法/194
结论/207
第十一章 通俗心理学为什么“灵”
共同的主题/208
如何赢得朋友影响他人/211
积极思维的威力/213
搞小动作与交易分析/217
心理控制论/224
等级与权力游戏/226
埃斯特/232
误区/237
爱与意志/240
结论/243
第十二章 我们的人类本性及其保持
● 注释
● 主题索引
● 专递指南
读完这本书,从内心深处深刻意识到,在选择时自己所拥有的自由以及自由背后自己必须背负起的责任。
——网友艾喵Mia
精彩内容 第一章 寻求个人自由和责任
我们生活在一个专业化和崇尚专门知识技能的时代。今天,各种事情都有技术咨询,从如何从事股票证券交易到如何进行性生活。过去曾经是神父、犹太教拉比以及牧师占据的领域,如今已成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的阵地了。现在有不少专家许诺,要使我们提高意识水平,摆脱缺乏想象力的存在,并使生活中产生某种具有真正意义的东西。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们通常会发现,这些咨询服务都声称具有科学性。不少人对这种实用科学知识笃信无疑,并翘首盼望,想从根据这些知识原理和研究程序建立起来的方法中,得到帮助与指导。
然而,还有一个领域,科学至今仍不能为其提供咨询,但这是一个对人类来说具有最大潜在意义的领域。我们指的是有关自由意志和个人责任问题。人类生活中的这两个方面必然相互结合,因为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如他所期望的那样从一开始就自由地行动时,我们才能对这些实际上发生的事件追究责任。有些科学家认为关于自由意志和人的责任这类问题反映了过去人类的幻想和原始的残迹,它们已不可能再得到严肃认真的考虑。[1]其他一些科学家则干脆“避开”这类问题,埋头于自己的业务之中,一点也不顾及由此而产生的难题和矛盾。4
妨碍给人的行为追究个人责任的影响因素似乎有很多。甚至连宗教学界的人士在科学实验面前也觉得难以谈论自由意志,因为这些科学实验要么直截了当地陈述,要么在操作过程中间接地暗示,认为个人在生存中都受到某些决定因素的“控制”。我们的形象是由我们的生物性和社会环境所塑造的!这是心理科学的教导。道德不过是社会制度、教会、当权者或鼓吹清规戒律的反动分子强加于人的东西。他们否认和限制生活中的抉择,而不是充实丰富生活。以好坏、荣辱、是非之类的话来判断任何行为模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因为这往往被指责为压抑人的精神生活。
然而,科学本身就受到一些人的指责。这些人认为在科学研究中似乎也出现了一个“老大哥”出自奥威尔的著名政治小说《1984》。“老大哥”是一个实行高度极权的统治者,他以“革命”“祖国”等名义对人民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进行了严密的管制和监视。——编注或“疯狂的科学家”以麻醉剂或宣传鼓动来对思想加以控制。这种针对科学的批评常常来自存在主义哲学和与之相关的东方哲学。它们同样没有清楚说明我们究竟是如何选择并委身于受个人指导的活动的。其追随者鼓吹存在的自由,但在回答“我们如何能描述自由意志的运作”这一关键问题上,他们却支支吾吾。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宣称自由选择是存在的,并且以每个人都有过“改变主意”这种个人的体验作为立论的根据。尽管从实际上考虑,这种解释可能勉强够用,但毫无疑问的是,这种肤浅的解释有时会使我们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纳闷,尤其是当我们去投票站实践自己的自由选择之前就看到统计人员已经成功地预见到了选举的最后结果之时会有这种感受。
5不能确定自己的本性这一点尤为有害的结果是,我们很容易就忽视了我们赖以做出决定的根据(理由、基础)。我们忽视了这么一个事实:从多种抉择中做出一种选择仅仅是做出决策过程的一个方面。还存在另一个方面,即弄清楚这些抉择是什么,它们来自何处,我们又如何从个人的角度将自己的决定基于它们而不是其他一些抉择之上,因为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事物就会发现其他抉择可能同样向我们开放。例如,我们打开电视机,往往会看到正在讨论诸如色情电影这类常见的谈话节目。节目主持人和他的通常是娱乐性行业的客人们争论什么是或不是色情电影,为什么人们愿意或不愿意观看这类影片。十之八九,谈话都是从大众审查和个人动机这些复杂问题开始,最后会以“好啦,谁又能断定究竟什么对什么错呢”或“既然各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放不放映这类电影又有什么关系呢”之类的话作为结束。
此时此刻,一位观众可能会为这里所表现出来的诚实与平等主义态度喝彩,也可能会认为这是当今社会在加速腐化的一个标志。然而,在做出上述任何一种决定前,观众对其结论的根据或许做过思考和个人的肯定,或许没有。例如,在社交方面开明一些的观众就可能在听到访谈节目中的一个人说“我认为最好根据故事情节的意义而不应该根据它们是否能使观众激动来挑选影视节目”时,会认为说话者是“性麻木”,尤其是当这番话在人们指责大多数色情电影的审美质量的情况下说出时。相反,在社交方面比较保守的观众可能在听到那种平等主义论调时,会认为那是对他的宗教信条的攻击。对他来说,自行决定意味着那些指引凡人生活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已不复存在。虽然在看与不看色情电影这个问题上无论我们选择哪6一方面都得做出决定,但这并不表明决定赖以做出的根据以及随后的行为都已经得到了严肃的考虑。
各人自行决定的平等主义原则对那些观看色情影片时既不行使鉴别能力、又不对自己这样做的根据作考虑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张请柬。一个唯恐被控叛教而绝不怀疑宗教训诫的人,或许会承认避免邪恶的诱惑这一训诫是一种可作为根据的假定。既然做出上述两种决定的个人都没有通过个人的思考和肯定而得到其行为赖以为根据的基础,尽管他们有自己做出这样或那样行为的决策意识,他们也极可能未意识到自己受了别人的引导。这种个人决策的意识虽然不是一种错觉,但肯定是对实际进行的思想过程的一种肤浅认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