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info@easterneast.com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查看购物车 “戏剧概论(修订版)” 已被添加到您的购物车。
首页艺术戏剧艺术/舞台艺术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

作者:古振威 著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年05月 

ISBN: 978750774175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48.99

类别: 戏剧艺术/舞台艺术 SKU:5d8599fb5f98494bcc124e07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741759

内容简介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约40万字,分为”观剧漫忆”(主要是1952-1964年作者在北京看戏的回忆)、”剧场观剧速记”(2009年以后作者在剧场看戏的记录)、”荧屏观剧后记”(2009年夏以来作者看中央电视台11频道”空中剧院”节目和音配像后的随笔)三部分,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今,是一个草根京剧戏迷60余年的观剧记录,内容翔实,描摹生动。
  本书所记录的是一个草根个体的观剧记忆,作者并不过多关注宏大叙事,除了必要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介绍,所记所忆,多是一些琐事和细节,诸如京剧名伶一句经典的唱腔、一个曼妙身段,一段有趣的现场见闻,乃至伶人一场演出收入、当日的票价、剧场上座几何,以及买票的艰辛、看戏的心情等等,然而也正是这些琐事和细节,还原了场景,使得这段记忆变得鲜活和生动,更留下了难得的历史信息。
  60余年,是一个历史的维度,透过书稿,其间剧场的变迁、剧团的流变、流派的传承,等等,具体而微;管中窥豹,可隐约看到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京剧发展的轮廓和剪影。
作者简介
  作者古振威,年逾七十。北京牛栏山一中高中历史和语文教师(已退休)。京剧戏迷。从2009年起陆续在”咚咚锵–中华戏曲网”京剧论坛发表剧评和观剧回忆文章,颇受戏迷网友追捧。
目  录
观剧漫忆
序言(一)
序言(二)
序言(三)
观剧漫忆
且说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三大露天剧场
忆长安戏院
忆进康剧场
且说二路老生
且说剧场的掌声和叫好声
回忆在前门一带的老剧场戏院看的戏
纪念著名铜锤花脸王泉奎先生诞辰100周年
我所看到的陈少霖先生
我看的《龙凤呈祥》
我看的《四郎探母》
想起《蜡庙》
绝唱《战宛城》
1957年初北京梨园界的一次盛会
一场很冷的戏
我看筱翠花的几场戏
我看梅、尚、荀
为纪念景荣庆先生而作
我看杨、奚
我所知道的雪艳琴
我喜欢的北京市京剧二团
我看到的李万春
我看过的马连良剧团的四出戏
北京市京剧三团的几场戏
北京市京剧四团印象
我看”小孩儿戏”
1955年的北京菊坛
北京京剧团的小班
从1957年夏言慧珠来京说起
1957年的北京京剧团(上)
1957年的北京京剧团(下)
北京京剧团的两出立住了的大戏
由《官渡之战》说起
被称为”疯狂”的1958年春节观剧简忆
50年代末60年代初看张先生的戏
我看裘盛戎先生的演出
从”燕鸣”到”北京京剧团”
1954年中国京剧团观剧印象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一)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二)
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京剧院(三)
我看过的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两大院团以外的一些京戏(一)
我看过的北京京剧团、中国京剧院两大院团以外的一些京戏(二)
“文革”前后一次听的传统京剧
“文革”磨难后重进京剧剧场
“文革”后看”马、谭”
回忆纪念梅先生逝世20周年的演出
杨荣环的《乾坤福寿镜》–兼谈1981年天津京剧团的阵容
告别北京的老戏园子
剧场观剧速记
张建峰《焚绵山》
杨少彭《三家店》
五十年后再看《水淹七军》
看奚中路《长坂坡》、《状元印》
一年一度赏菊声
“五一”期间看北京京剧院青年团《四郎探母》
看唐禾香专场《痴梦》、《穆柯寨》
张建峰《范进中举》
看穆雨《四进士》的杂感
看《翠屏山》
看”纪念郝寿臣先生专场”
纪念赓扬集演出999场
“麒韵高扬”小麟童先生专场
纪念李万春先生百年诞辰专场
看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演出
再看中国戏曲学院附中演出
“七夕”之夜在长安看”戏结良缘”
看姜亦珊《状元媒》随想
2011年8月17日纪念马连良演出场
看周利的《绿衣女侠》
2011年8月21日看青年擂台赛武生折子戏专场
看张建峰的《白帝城》
魅力春天擂台赛圆满结束
谭、程两派奏佳音–看吕洋、谭孝曾《牧羊卷》
霜叶红于二月花–记第五届京剧老艺术家重阳演唱会
2011年国庆期间看《法门寺》
11月5日看詹磊的《秦英征西》
2011年11月9日在长安看武生擂台赛收关之作
看刘铮《天女散花》、《二进宫》随想
在长安看青年丑角演员刘宸的三折戏
“百年风华”–记昆曲大师侯永奎诞辰100周年纪念演出
菊声今岁放三葩(一)–奚中路专场
菊声今岁放三葩(二)–难得一见《走麦城》
菊声今岁放三葩(三)–赵永伟的《长坂坡汉津口》
长安戏院看谭正岩的《四郎探母》
岁末再看《群借华》
2012年首次剧场观剧–封箱大戏
在梅兰芳大剧院看王璐、刘大可《通天犀》
3月18日在长安看《潞安州八大锤断臂说书》
泪眼模糊看程婴
杨少彭《杨家将》
3月29日看魏学雷《小商河》、《恶虎村》双出
青春魅力盈满园
看朱强的《二堂舍子》和《胭脂宝褶》
看第五届青研班武生折子戏专场
好一个《奇双会》
5月7日看《三击掌》、《游龙戏凤》和《悦来店》
看梁谷音、计镇华《烂柯山》–一场《痴梦》使人痴
看梁谷音、计镇华《琵琶记》
5月里看三场昆曲引发的联想
端午节看杜镇杰《春秋笔》
看上海昆剧团的新编昆剧《班昭》
纪念李盛藻先生诞辰100周年–看全本《庆顶珠》
9月23日看詹磊《十一郎》
《大破铜网阵》
10月3日梅兰芳大剧院看《大探二》
11月17日看中国昆曲名家雅集
12月8日在长安看京韵专场
第七本《戏迷家庭》和《十演九龙杯》观后
2月12日(正月初三)在长安看张建峰《杨家将》
2013年”五一”前夕在长安看老生专场
端午节在国家大剧院看”看戏话三国”专题的《失空斩》
2013年6月26日看薛亚萍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望江亭》
荧屏观剧后记
看电影《荒山泪》随想
看宋奕萱《辛安驿》及引发的联想
从《失印救火》中的金祥瑞看今日丑角人才的衰微
看”空中剧院”播《春秋笔》随想
我看到了一出好戏–全部《三娘教子》
2009年11月看穆宇前部《赵氏孤儿》
2010年1月看唐禾香《鱼藻宫》
2010年3月看张克《洪羊洞》
2010年3月看音配像老侯爷之《法门寺》
2010年3月看音配像张君秋《凤还巢》”洞房”一场随想
2010年4月看”空中剧院天津行”后一场
2010年4月看”纪荀”专场
听金福田先生音频所想
难得一见的《南天门》
喜看高盛麟、裘盛戎《连环套》音配像
看天津两团《沽水流芳》演唱会随想
2010年端午节看张火丁《白蛇传》
2010年7月看黄桂秋先生音配像
看”空中剧院”转播杨少彭折子戏专场
2010年8月看张建国、邓沐玮《杨家将》随想
2010年9月看音配像《摘缨会》
2010年9月看音配像《二堂舍子》
2010年9月看”空中剧院”播《杨门女将》
2010年9月看音配像《朱砂井》
2010年9月看上海京剧院折子戏
2010年10月看老生专场
2010年10月看改编本《翠屏山》
2010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首场
2010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第二场
2010年10月看北京京剧院四头牌折子戏第三场
“学京赛”大专组场观后
冬寒室暖赏梅音
喜看老树泛碧青
看”空中剧院”播出的两折好戏
2011年1月看”空中剧院”播《白帝城》
看”空中剧院”播《白水滩》、《三岔口》
看音配像《球山》兼谈音配像发展的余地
看音配像《定计化缘》随想
一轮明月照窗前
看李阳鸣《九江口》
看音配像《青梅煮酒论英雄》
看”空中剧院”播出《黄一刀》随想
且说《樊江关》
2012年2月4日看唐禾香《狮吼记》
看王瑜《桑园寄子》
看王瑜《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所想
看杜、叶、袁合演《凤还巢》的音配像
四天大戏后的思考
2013年2月2日晚看”空中剧院”直播的《龙凤呈祥》
看魏海敏领衔主演的《梅玉配》录像
2013年6月19日看”空中剧院”播出刘桂娟、刘淑云的《碧玉簪》
跋
前  言
  序言(一)
  孙觉非(“咚咚锵–中华戏曲网”网站创办人)
  近四年来总不时有朋友向我打听,问我”咚咚锵”网站下的”中国京剧论坛”
  里有位网名”老田”的网友是哪路高人。
  ”老田”的确是位高人。这位老先生自2009年6月开始在我开办的”中国京剧论坛”里发表漫议京剧的系列文章,主要内容是回忆自己”文革”之前在北京各戏园子(剧场)看过的好角儿、好戏。这些文章在论坛上一发表,即引起了戏迷网友以及专业人士的极大兴趣。有人说半年之内”老田”就成了网络红人,这种说法毫不为过。在”京剧戏考”网站的创办人、加拿大网友小豆子总结的《2009
  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中,《老田漫忆文章受热捧》榜上有名,可见”老田旋风”
  当年的热度!我在”咚咚锵”网站专门为”老田”开辟了专栏,用来收录、保存
  他的这些网络文章,以方便网友们随时检索、查阅。
  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老田”到剧场看戏的次数逐渐增多,与时下热点演
  出同步的剧评文章成了他文章的又一大”卖点”,而且他发文速度极快,一般头天的演出,次日上午剧评必定在论坛发布。这些文章不但受到很多戏迷网友追捧,
  甚至很多演员、专家都非常关注。
  有朋友可能要问了,为什么”老田”的文章如此受欢迎呢?
  我认为”老田”先生的回忆文章和剧评之所以受到如此追捧,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描摹生动。”老田”先生的文章,对现场的表演及演出气氛的描写,往往能复原场景,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来十分过瘾。
  二、记录翔实。回忆类文章,对于几十年前的演出盛况,记忆准确,如数家珍,令人心驰神往。
  三、评论公正。”老田”剧评没有火药味儿,也没有阴阳怪气,往往是正面评述演员台上的亮点、绝活儿,完全没有八卦和胡吹乱捧,纯粹是在谈艺术。要想写出这样的剧评文章首先要把心摆正,无欲则刚,这也是如今很多顶着”戏剧评论家”光环的人写不出令人接受的剧评文章的主要原因。
  四、有情有”爱”。从剧评文章可以看出,”老田”先生十分关注青年演员的成长与发展,对于这些年轻人的艺术,总是发现一点优点就立即表扬,对于他们台上的不成熟和疏漏之处,也是点到即止,从不过分责难。从中不难看出老先生对于青年演员的关爱之情。
  说了这么多,”老田”先生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位老先生姓古名振威,年逾古稀,是著名的牛栏山一中退休的高中历史语文教师,从青少年时代起便热爱京剧,可以说是京剧的超级粉丝。这几年在”咚咚锵”网站的”中国京剧论坛”以及中国京剧艺术论坛、CCTV戏曲频道论坛陆续发表剧评和回忆文章,早已成为京剧界享有盛誉的草根剧评家。
  上个月”中国京剧论坛”网友钮季冬先生(网名钮二可)自费将自己收藏的
  京剧老戏单印刷出版以来,”老田”先生受到很大鼓舞,也愿将自己文章整理出来自费出版,这对一个收入不高的退休教师来说十分不易。与钮先生一样,他们都是真正爱京剧的人。
  我如其他戏迷网友一样,祝贺”老田”的文集的问世,那些文字中有京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情、有爱。
  ”老田”先生命我为他的文集写序,我作为一个后生晚辈,实在是诚惶诚恐、勉为其难,拉杂谈了这么多,是为序。
  2013年5月
  序言(二)
  李洪玲(京剧名家李少春之女)
  老田(古振威老师)是一位热爱京剧的老戏迷。我的老伴”西城老军”告诉我,2010年他在”咚咚锵–中华戏曲网”论坛上结识老田并成为论坛好友。我虽然出生在京剧世家,以前却很少过问起京剧。直到退休后才发生了变化,在老伴和周围戏迷的影响下,也本能地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戏迷老田就是其中的一位。我和老田先生见过几次,一次在湖广会馆,另一次在梅兰芳大剧院,还有几次聚会。给我突出的印象是他这一生中看过的京剧太多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马谭张裘、李袁叶杜等名家的戏他都看过。值得一提的是,他不仅看过我父亲李少春不少戏,甚至还看过我父母(李少春、侯玉兰)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合作演出的经典剧目《野猪林》呢。
  如今,像老田这样热爱京剧的戏迷不多了。他不顾年老体弱,不怕路途遥远,
  不管日场还是晚场,只要是好戏好角儿的演出,基本是场场不落。为了支持年轻
  演员,他还特意买了套票去看戏。2011年北京京剧院青年擂台赛,老田被院方聘为观众评委。
  老田将看戏当做了头等大事,很入迷、很执著、很认真、很感人。有一次我
  们一起看戏,我发现他一边看一边写着什么。原来这是他的*惯,凡是演出中
  特殊的好腔、好动作,他都会记下来,回到家中一气呵成写出观感,次日发在论
  坛上。他的剧评内容丰富,既有梨园今昔对照,也有对现场演员唱念做打的评论,
  侃得头头是道。他在网帖中对年轻演员总是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善意指出不足而
  从不吹毛求疵。正因如此,老田的网文一出现就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积极回应和肯
  定,是”咚咚锵论坛”上公认的、德高望重的侃戏”元老”级代表人物。几年来,
  老田凭着对国粹京剧深厚的感情,克服了很多困难,在电脑上写下了几十万字的
  剧评和观感,实在令人钦佩!我们衷心祝贺《老田侃戏》出版发行。老田是一位
  戏迷京剧评论家,更是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2013年5月
  序言(三)
  马龙(京剧名家马连良先生之孙)
  老田先生,名古振威,中学高级教师。自幼对京剧情有独钟,至今已逾一个
  甲子的观剧历史。特别是他退休以后观剧颇多,每有感想必行之于文,其真知灼
  见受到京剧界内外的一致好评,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他的戏剧评论时常见之于”空
  中剧院”论坛、”咚咚锵网站”等京剧媒介,是目前京城剧评界的行家里手,是我尊敬的良师益友。
  我曾问过先生,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网名。他回答得十分有趣:”我姓古,一辈子不喜欢出风头,所以把古字上面的十字藏在口里了。”这与他的为人处世的风格、秉性十分吻合。我身边曾经有许多像老田一样的至爱亲朋,如北京的朱文相、天津的穆守荫、香港的冯海山等,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上世纪50年代文科生,满腹经纶,一腔热血,还未曾参加大学应试,已知必是北大之人。但因出身问题,有些被定性为”此人不宜接受高等教育”,有些还算得庆幸,多被送入北京师范学院(今首都师范大学)。
  老田先生在青年时代遭遇挫折,1958年被内定为”中右分子”,”文革”中又住进牛棚,养成了为人处世低调谦和的性格。虽然毕业分配发往郊区,但教书育人的职责没有放弃。与此同时,他心中还默默地坚守着一份乐土–京剧。上中学时,他为了看一场戏,有时会把早点钱攒起来,空肚上半天课。但他依然痴心不改,乐此不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是值得的。因为他看过50年代的梅、尚、程、荀,马、谭、张、裘,李、袁、叶、杜,可以说他是见过”真神”的。
  他说过,《秦香莲》在拍电影前,马富禄的张三阳在”杀庙”时有一大段念白,喷口有力,感人肺腑,十分有戏,现在应该补上。他在看过《赵氏孤儿》之”盘门”后写道:”马先生和马长礼演得让人的心提到嗓子眼儿。当韩厥发现真相后,马先生的发自肺腑的道白,真得打动人心,观众被打动,才会相信韩厥被打动,才不会说他的自刎真傻。”能有这样掷地有声的见解,说明他的艺术积淀十分丰厚,站得高则看得远。因此对后来演员台上的表演自然是有要求的,说出的道理自然是有出处的。
  见过好角儿的人,往往都有一种习惯,总觉得今天的演员怎么能与当年的”真
  神”相提并论,因此他们时常在嘴边上挂着一句话:”我现在根本不看戏,没法看!”老田先生则不然。他今年七十多岁了,每有好戏贴出,必自天通苑赶往长安戏院或梅兰芳大剧院。有时因剧长的原因,只得打车回家。纵然时至深夜,也要将观剧的感受诉诸笔端,可见他对京剧艺术的一片拳拳之心,以及他对当今舞台上演员的热爱和关注。
  今天的角儿,对于老田先生而言,可以说是年轻的一辈。先生对于他们一直
  是抱着一种支持、爱护和提携的态度。在他的剧评中,没有那种”奉旨”的吹捧,
  更没有那种粗鲁的”人身攻击”,完全是客观中肯的意见表达。特别是对于青年演员而言,他是讲究方式方法的。他的关注点不仅在”站中间的”身上,同时更关注”站两边的”。他欣赏穆雨的”程婴”,尤其是身上边式,也指出了他嗓音的后劲不足;他赞成李扬的”屠岸贾”,但认为演其他角色逊之;他认可刘魁魁的”高登”够份儿,但觉得”闪开了”不行;他评价白玮琛的”九奶奶”有男旦风范,应该向筱派再靠拢等等。观察如此入微,很值得我们青年演员学习借鉴。
  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的戏剧领域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艺术批评氛围。许多
  专业院团,甚至一些著名艺术家,找人撰写评论文章完全是出于一种十分功利的
  目的。一言以蔽之,只许”高抬”,不能”贬低”,这与文化发展繁荣的大环境极不协调,后的结果只有”捧杀”,而海外在这方面却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可以用特立独行、客观公正来形容那些戏剧评论家。
  他们完全出自本心地撰写有关评论,与相关演出单位没有丝毫的利益关系。用他们业内人士的话说:”你请我看戏,我还不一定去呐。”这一行在海外也没有制定过一个评论准则,大家多用星号为标记,而且互相认可。无疑,被打了五颗星的戏剧,观众人头攒动;被打了两颗星的,自然也就门庭冷落了。戏剧评论对演出市场的指引,对艺术院团自身的提高,不无裨益。评论家们始终用心关注着剧坛,同时又不置身于观众和剧团之中,永远让自己抽身”事外”,永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犀利的笔锋,这才是真正热爱戏剧的人,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戏剧评论家。老田先生的文章不正是如此吗?!
  2013年5月
在线试读
  且说上世纪50年代北京三大露天剧场
  上世纪50年代,北京有三个露天剧场,每年仲春到深秋后的半年多时间常有京剧演出,是戏迷们特别熟悉的地方。其中资格老的是位于中山公园内的音乐堂,其次是建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劳动剧场,还有就是1954年才出现的苏联展览馆剧场(后改称北京展览馆剧场)。先说说音乐堂。
  音乐堂始建于日伪时期。日寇想在北京建一个进行思想文化侵略的基地,于
  1942年初冬在中山公园社稷坛东南建成竣工。当时很简陋,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修整,初具规模。由于地处市中心,许多重大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这个露天剧场呈扇形,可容纳三千余人,起初只是灰色木质长条椅,虽也对
  号入座,但临时硬挤进一位也是常有的事。我早在音乐堂看戏是50年代初八一建军节招待军属,由部队京剧团演员李鸣盛、郭元汾、班世超等演出的《唐赛儿》。1954年以后,在这里看戏次数逐渐多起来。1955年春末夏初,北京市京剧三团在音乐堂演出全部《四郎探母》,因久未露演,观众满坑满谷。我们的座椅上就挤了一位看客,还引得母亲、伯母的不高兴。因为是露天剧场,所以只要一下雨,演出就无法进行。1955年秋开始动工加顶盖,座位也换了单座折叠椅。那么大的剧场,场中无一立柱,仅在后由一排大圆柱支撑。1956年春翻修竣工,此后许多重要的京剧演出都在这里举行。像1956年9月为庆祝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成立的《蜡庙》、《锁五龙》、《四郎探母》,1957年春末梅兰芳、谭富英合作《御碑亭》,裘盛戎、李和曾合作《逍遥津》,裘盛戎、李万春合作《连环套》,梅先生的《醉酒》,1958年挖掘传统剧目折子戏展演,全选择此处。由于这里三面都没有围墙,盛夏时节比其他室内剧场凉快得多,又有顶盖,不必担心下雨,是彼时北京戏迷喜光顾的场所。那十来年里我在这儿看戏之多仅次于长安大戏院。
  1957年7月上旬,马连良先生在这里演出《群英会·借东风》(前鲁肃后孔明)。当夜,风雨交加,雷电不断。次日晨,雷击配电室,引发了一场大火,舞台和观众厅均被殃及。有人笑称,马先生真把东风借来了。那次损失不小,后台没来的及运走的戏箱被烧坏不少,北京京剧团单是大靠就烧毁了八件。筱老板的戏装因演出后没及时运走,也有不少被烧毁。当时正值建军30周年,不少重要活动要在这里举行,所以连彭真市长也亲临现场,要求尽全力抢修。经过工人努力,纪念建军节30周年的各项活动终得照常进行。8月2日,我在这里看北京京剧团的《龙凤呈祥》时,天花板尚是一片焦黑。
  露天剧场容纳人多,票价也比室内剧场便宜。比如一般剧场卖1元的票,这
  里卖8角。但因容纳观众远多于一般剧场,所以票房收入也多得多。1956年以前,民营或民营公助剧团在这里演出后,分配会多些。比如马剧团或市二团在这里卖个大满堂,都会开双份。
  在这里岔开话题,聊几句当年民营、民营公助剧团的一种分配方案。以市二
  团为例,每个演员都根据他的能力、人气、在团里的位置,定下基本的”分”,按每场实际收入以”分”折算。谭富英先生定55分,裘盛戎先生定50分,这是二团两位头牌。以下的也就是14分,像多爷、杨盛春都是14分。后来谭元寿来了,也是14分。硬里子李世琦只有9分,武丑翟韵奎只有2.7分。二团排第六位的丑角,一位姓陆的演员是1.8分。龙套、武行一般是1.5分。那时剧团对非演出的职能人员控制得很少,联系剧场的、联系戏票的、管账的包括后台大管,不过七八个人(不像现在,非演出人员多达几十谁甚至上百人,比登台的人还多)。这样,把全团的分加在一起,比如是500分,一场戏下来,和剧场分账后(一般是三七分),剧团收入(当然还得留一些基金)比如说是1000元,那么,一分就合2元。谭先生就得110元,裘先生就得100元,多爷得28元,翟韵奎得5.4元。别看龙套只得3元,也比一般工人高得多。因为那时天天有戏,星期日还有白天场甚至早场。这种分配制度,我看还是挺合理的,多劳多得,按贡献大小分配,比吃大锅饭、演出不演出一个样强多了。但是现在京剧市场的状况,也很难再实行这种方案。所谓”开双份”,就是在票房收入多的时候,把”分”翻一番。
  当然,露天剧场也有局限性,从秋末到仲春天冷,就没法演出了,只好是”半
  年闲”。50年代初,春节期间为招待军属,河北省京剧团以孟幼冬领衔在劳动剧场演出《三打祝家庄》,我去看戏,穿了双球鞋,三个多小时,把脚冻坏了,这是露天剧场的不足。
  音乐堂在我的记忆中极为深刻,盛暑时节坐在剧场里,晚风徐来,欣赏着那
  些大腕精湛的艺术,真是至高无上的享受。现在音乐堂完全封闭了,也比过去豪
  华多了,可是那种令人惬意的感觉全然没有了。看到网上前几天讨论吉祥重建的
  问题,我比较倾向别再建豪华剧场的观点,给我们平民百姓建个平民剧场吧!
  劳动剧场在太庙(今称劳动人民文化宫)大殿西侧,南北长,东西略窄,呈
  长方形。可容纳的观众较音乐堂还要多些,有54排。我首次看梅先生、荀先生演出都是在这里,有特殊的纪念意义。早在这里看戏是50年代初抗美援朝时期,什么剧团、什么剧目,都忘却了。只记得上场四员大将,有净脸的也有勾脸的,都扎着靠,起霸后报名,都是人民军队后来元帅级的大人物。是当时为了宣传抗美援朝临时编演的。
  1955年梅先生为北京工人举行了连续几天的演出,剧目都是全本《宇宙锋》,
  前头有王世续、徐元珊、罗荣贵的《阳平关》。我父亲从单位得到三张票,一张前排的,他自己坐了。两张54排的,由我陪伯母坐。那么远的距离,连台上人的眉眼都看不清。好在带了个望远镜,凑合着看了这场戏。不过怎么说也算是看了梅先生的戏了。剧场两边的红墙上挂着许多扩音箱,台口有不少麦克风,没有这些设备,不管演员嗓子多冲,后边的人也没法听清。场子太大,自然难以拢音,声音有些失真,也是个缺憾。
  1956年盛夏,市四团在这里演出《十五贯》。那天刚下10路汽车,就见乌云滚滚,从西北往东南卷去。不管那一套,还是进场听戏。开场后不久,只见乌云又从南翻滚回来,瞬间大雨倾盆,戏没法演下去了,人们都挤到剧场外的公厕里避雨。时间不是很长,雨住了。但那天的雨量太大了,长安街上小轿车都被水没了轱辘,抛锚了。这也是露天剧场的不足,”雨来散”。剧团也蒙受一定损失,因为还要重演一次。
  那年秋天,赵荣琛组织大风京剧团,在劳动剧场演出《荒山泪》。前头是特约二牌余派名票赵贯一的《失·空·斩》。赵先生在北京公开演出的机会不多,难得看到这得过余先生真传的戏,可真是韵味十足。
  1957年挖掘传统剧目,我不但在这里看了马先生的《一捧雪》,张春华、景荣庆的《三盗九龙杯》,还听了北京市曲艺三团的传统相声大会。其中如《栓娃娃》、《托妻献子》、《梦中婚》都是新中国成立后从未演出过的段子。高德明老先生蹲底,其他像王世臣、高凤山、罗荣寿、王长友,都是我们这些学生戏迷也熟知的优秀相声演员。单说王长友先生一段《哭的艺术》,就能让人记一辈子。尽管他嗓子哑,但我们还就爱听他那哑味儿。我们同宿舍的几个人,常拿相声里的哏互相闹着玩儿,什么”慈心泪”、”净肠屎”都成了我们的口头语了。
  1960年暑假期间,我在这里看了北京京剧团马谭裘三位仅演几场的《官渡之战》。关于这出戏,在”观剧漫忆”的另一篇中会专门谈到,就不重复了。打那往后不用说劳动剧场,就连文化宫我也仅在80年代同学聚会时去过一次。劳动剧场荒废多年,怪可惜的。近日在网上见到重建新劳动剧场的传闻,不知建成个什么样子。
  北展剧场因为离家很远,去的机会很少。那是个近乎椭圆形的剧场,也可容
  纳近三千人(加顶后有两千多座位)。在师院读书的时候,学校离剧场不太远,晚饭后遛着弯就去了,也就去过一次:是1957年夏,正赶上北京京剧团张君秋、陈少霖演的《红鬃烈马》。那天天气也不好,戏演到《大登殿》带王允上殿时,雨终于下了来。如果开戏前下雨,当然会改期。如果刚演不多,也会改日重演;但这戏演了一多半了,只好继续演下去。观众有少部分提前退场了,大部分都跑到剧场的圆形回廊里接着看。这时台上的台口处也有雨淋到,急得王允一个劲地把下跪的垫子往里挪,都快挪到薛平贵的脚底下了。我们也浑身湿透地看完戏才回去。到50年代末,这里也加了顶。国庆节前后,我们在这里又一次看了张君秋先生的《望江亭》。再进北展剧场,则是80年代初的两场纪念梅兰芳先生的演出了。
  露天剧场简朴、经济,夏天凉快,有不少优点。今后不知还会不会有露天剧场出现?

抢先评论了 “老田侃戏:京剧戏迷60年看戏记忆”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中国戏剧史

EUR €28.99
加入购物车

王尔德喜剧 : 对话·悬念·节奏

EUR €50.99
加入购物车

戏剧概论(修订版)

EUR €33.99
加入购物车

欧丁戏剧文化研究:欧丁周戏剧节考察报告(二十世纪戏剧大师表演方法系列丛书)

EUR €58.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