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49266丛书名: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笔试全真题库综合应用能力(C类)》由中公教育教材编研团队立足大纲与真题精心编写而成,按照真题题型划分为章,进行专题专讲、专题专练。
每章均按照“考点直击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结构进行编排:
【考点直击】 详解了各题型的解题技巧,并整理了各题型的考试概况,帮助考生提升复习效果。
【真题再现】 使考生了解考试的命题方式,同时,也能够将解题技巧应用到真题作答中,让考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认识。
【实战模拟】 通过专题训练、检验复习效果,提升实战能力。
购书可享有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轻松学 在线题库任意练 考友圈答疑解惑 视频直播免费看。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辅导教材:笔试全真题库综合应用能力(C类)》根据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C类考试大纲,结合真题精心编写而成。本书共分为科技文献阅读题、论证评价题、科技实务题和材料作文题四章内容,每章内容均设置了“考点直击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力求让考生领会各类题型的特点,进行专项复习,查漏补缺。
目 录
章科技文献阅读题
考点直击
一、题型概述
二、阅读技巧
三、解题技巧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第二章论证评价题
考点直击
一、题型概述
二、答题思路
三、常见错误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第三章科技实务题
考点直击
一、题型概述
二、解题技巧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第四章材料作文题
考点直击
一、题型概述
二、写作技巧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全国事业单位招聘分类统考辅导课程体系(C类)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14)
考点直击
一、题型概述
二、阅读技巧
三、解题技巧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第二章论证评价题
考点直击
一、题型概述
二、答题思路
三、常见错误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第三章科技实务题
考点直击
一、题型概述
二、解题技巧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第四章材料作文题
考点直击
一、题型概述
二、写作技巧
真题再现
实战模拟
全国事业单位招聘分类统考辅导课程体系(C类)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14)
在线试读
章
科技文献阅读题
科技文献阅读题实际上是材料阅读题的一种形式,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应试人员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加工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科技文献阅读题为必考题型,2015—2017年均有涉及。其具有以下命题特点:
(1)材料篇幅长。字数通常在2000~3000字之间。
(2)专业性较强。材料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能源生物、电子通信、天文地理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并涉及大量专业性研究方法和专业性词汇。
(3)题型多样。科技文献阅读题常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涉及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填图题、辨析题、简述题、摘要写作题等。
阅读科技文献材料的基本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略读法、寻读与研读法、精读法、快读法。常用的阅读方法是略读法、寻读与研读法、精读法。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科技文献阅读题涉及多种题型,各题型的解题技巧如下:
(续表)
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50分)
相比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
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击盆地。
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宙”。
月球演化“大事件”的幕,是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接。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SiO4]4-)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
但是,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这光景持续不了多久。于是,时间的指针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移、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丫,展开壮丽的分形。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反应序列”。初,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会优先从岩浆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由于密度比岩浆大,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反应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便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它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面,相互溶结,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斜长岩的结晶完成,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如钾、磷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等,被浓缩至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地体。
虽然月球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地球、月球、金星等无一幸免。
这个灾难般的事件使得月球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在地球的表面,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这些残酷的伤口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的时光。到了35亿年前左右,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被地底涌出的岩浆灌入、填充。这些来自月球深处的岩浆,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便成为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这便是月球史上的第四幕。
科学家研究表明,玄武岩的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月海形成期的结束,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地球引力锁死的卫星,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用死寂般的稳定,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大洋开而复合,山岳隆而复平,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人类踏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那些来自地球的奇怪仪器和陌生车辙,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这丝微不足道的动静中,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会不会是月球历史崭新的一幕呢?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月球是火星和地球相撞的产物。
(2)月球新生时期异常明亮是因其表面是高温的岩浆。
(3)早从月面岩浆里结晶出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镁和铁。
(4)月球高频喷发期的岩浆是富含镁和钙的橄榄石融化而成。
(5)月海构成物质的密度大于月陆物质。
(6)坚实的月陆表面普遍富集钾、磷和稀土元素。
(7)月海形成之后月球地质就基本定型。
(8)斜长岩是月面岩浆矿物的结晶。
2.简答题: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与地球地质的形成相比具有哪些不同?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100字。
科技文献阅读题
科技文献阅读题实际上是材料阅读题的一种形式,主要测查应试人员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还需要应试人员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加工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科技文献阅读题为必考题型,2015—2017年均有涉及。其具有以下命题特点:
(1)材料篇幅长。字数通常在2000~3000字之间。
(2)专业性较强。材料内容基本是人类关于能源生物、电子通信、天文地理等方面研究的新发现和新发明,是人类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并涉及大量专业性研究方法和专业性词汇。
(3)题型多样。科技文献阅读题常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涉及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填图题、辨析题、简述题、摘要写作题等。
阅读科技文献材料的基本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略读法、寻读与研读法、精读法、快读法。常用的阅读方法是略读法、寻读与研读法、精读法。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科技文献阅读题涉及多种题型,各题型的解题技巧如下:
(续表)
科技文献阅读题:请认真阅读文章,按照每道题的要求作答。(50分)
相比而言,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算得上是真正的“简单”。
一方面,由于月球的壳层没有板块运动机制,月球岩石圈内的任何物质,一经生成,便无法在内外之间循环。因此,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岩石圈旋回等这些活跃的地质机制,统统与月球无缘。月球无法形成宏伟的山脉,也无法形成沉积凹陷。虽历经斗转星移,却无法沧海桑田。它的整个壳层,是无法运动的石板一块。
另一方面,对于月球极其稀薄的“大气”来说,风化作用、沉积作用之类能够显著改造一个岩石星球表面的“外动力地质机制”,也同样过于“奢侈”。月面的地质体不会因为风吹磨蚀日渐消亡,也不会因为水汽淋滤而改造蚀变。基本上一经生成,便可保存恒久。
既然内、外两方面的地质动力都“不给力”,那什么才是月球的主要地质行为呢?
一架望远镜便可以直观地回答这个问题。在月面较亮的部分——月陆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陨石坑,那是外界天体撞击月陆的印记。既然月球自己造不了山,也造不了盆地,便只能靠天外作用力来塑造地形。有时候,一些较大的陨石撞击月面,可以形成规模可观的陨击盆地。
此外,月球自身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这点倒是跟地球相同),流淌的岩浆汇入陨击盆地,形成与月陆相对的另一种地形——月海。布满陨击坑的明亮月陆和地势平坦的暗色月海是月球的主要地形,它们代表重要的两种地质作用。除此之外,在规模和重要性上,没有其他地质作用能与这两种相比了。
月球的地质行为虽然相对简单,但塑造出这块“天外大地”的历史却不可小视。有资格写入月球史中的事件,对于整个地月系统来说,都可称为壮伟的“诗篇”——它们不仅忠实地记录着月球自身的形成与变化,甚至在早期地球由于壳层未固化而无力留下自身演化证据的时期,也保留了一份有关地球彼时状态的宝贵信息。这些古老的里程碑式事件,大部分都发生在距今46亿到35亿年前的时间段内——这段时期是太阳系的早期发展阶段,被称为“冥古宙”。
月球演化“大事件”的幕,是46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忒伊亚”与地球相撞(这是学界的主流观点)。在这个被称为“深大冲击”的事件中,两颗行星的核心融合,地幔与地壳的碎屑被抛入太空中,在地球的引力圈内形成一个由巨量碎屑构成的环带。由于初始速度不同,碎屑之间频繁碰撞、焊接。越来越多的碎屑如滚雪球般凝聚起来,逐渐形成椭球状,构成月球的雏形。
碎屑之间的融合充斥着无法想象的暴力。巨大的动能在碰撞的瞬间转换为内能,足以融化岩块,使新生月球完全成为一片岩浆的海洋。彼时的整个月球,简直是一锅由Mg2+、Fe2+、Ca2+、Al3+和硅氧四面体([SiO4]4-)混成的高温浓汤。如果站在当时的地球上仰望苍穹,将看到一轮异常明亮的赤月高悬夜空。由于岩浆本身会发光,其亮度或将数十倍于今日。
但是,在冰冷孤独的宇宙中,这光景持续不了多久。于是,时间的指针便移向了月球史的第二幕,熔岩月球的固化过程——大结晶。
滚烫的混沌中一点点露出凝固的端倪。起初,无数微小的晶核在炽热的“原汤”中漂移、游动,由于整个岩浆体系热流不均衡,它们生成又融化、融化又生成,演绎着炽热洪流中微不足道的涨落。然而,随着温度持续整体下降,晶核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某个临界点之后,数以兆亿计的硅氧四面体和阳离子们,像是突然收到了某个中枢的统一指令,瞬间开始以大规模的方式改变原有随机分布的行为。它们以整齐划一的结构排列起来,伸出雏晶的枝丫,展开壮丽的分形。终,在岩浆中凝结为一块块高度有序的离子矩阵。我们将这种有序排列的离子阵列称为矿物,意即“自然界的晶体”。
岩浆中矿物结晶的顺序,遵循着所谓的“鲍温反应序列”。初,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会优先从岩浆体系中结晶出来。它们的大规模结晶,将大量的镁和铁从岩浆中消耗出去。同时,由于密度比岩浆大,它们晶出后便沉入星球的深处,结果使得上层剩余岩浆中钙和铝的浓度越来越高,终使岩浆演化为极富铝、钙、硅的浓浆。“鲍温反应序列”中的下一种矿物——斜长石——便开始大规模晶出。由于密度比较小,它们浮在整个月球的上表面,相互溶结,构成坚固的白色斜长岩。
在不到一亿年的时光内,斜长岩的结晶完成,使得炽热的月表岩浆海完全固结为坚实的月陆,只剩下岩浆中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易参与大结晶的元素。如钾、磷及其他一些稀土元素等,被浓缩至后的一个小小岩浆湖里富集了起来。它们在这个岩浆湖里自己凝结,形成月面上一处异常独特的地质构造——克里普地体。
虽然月球已经完成了壳层的凝固,但太阳系其他成员离“安顿”下来还早得很,距今38亿年前,太阳系的两大巨人——木星和土星,仍处于轨道的调整期。由于轨道不稳定而发生的可怕共振,无数的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天体被荡进太阳系内侧轨道。不计其数的小行星如同狂乱的流弹般射入太阳系内侧,对内部的一切实施无差别的密集轰击,地球、月球、金星等无一幸免。
这个灾难般的事件使得月球新生的斜长岩月陆上留下了密集的陨石坑。而在地球的表面,由于当时尚处在熔融态,这些残酷的伤口并没有被保存下来。只有月面上那些至今清晰可辨的冰冷陨坑,无声地诉说着38亿年前的灰色往事——那被称为“后期重轰炸”的陨星灾难,便是月球编年史的第三幕。
38亿年前的后期重轰炸结束之后,月球度过了3亿年较平稳的时光。到了35亿年前左右,月球进入了岩浆的高频喷发期。在后期重轰炸中形成的大型陨击盆地,被地底涌出的岩浆灌入、填充。这些来自月球深处的岩浆,与大结晶时期构成月陆斜长岩的表层岩浆不同。它们可能是由早期结晶的辉石—橄榄石重熔而成的岩浆,贫硅铝而富镁铁。因此,它们的凝结产物不再是明亮的斜长岩,而是色调灰暗的玄武岩。大面积充入陨击坑的岩浆完全凝固成黑色的玄武岩,便成为今日在地球上肉眼可见的大片暗色地形——月海,这便是月球史上的第四幕。
科学家研究表明,玄武岩的后一次喷发大概发生于距今10亿年前,月海形成期的结束,代表着月球历史上大事件期的落幕。之后,月球的地质构造便基本定型了。后来的时光里,除了偶尔撞入的小行星会在月面上掀起新的零星小坑之外,再也没有波澜壮阔的大事件能够彻底改写这颗卫星的历史了。这颗被地球引力锁死的卫星,永远以一面朝着地球,用死寂般的稳定,远观着地球上那些翻天覆地的演化:大陆聚而复散,大洋开而复合,山岳隆而复平,生命萌生、爆发、灭绝、演进……
这一观就是十亿年——直到人类踏足。对于这颗古老卫星的历史来说,那些来自地球的奇怪仪器和陌生车辙,不过是须臾之中一丝微不足道的动静罢了。然而,这丝微不足道的动静中,却转动着地球生命真正走出家园、迈向宇宙的希望。
谁知道未来的那一天,会不会是月球历史崭新的一幕呢?
根据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后填涂作答,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月球是火星和地球相撞的产物。
(2)月球新生时期异常明亮是因其表面是高温的岩浆。
(3)早从月面岩浆里结晶出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镁和铁。
(4)月球高频喷发期的岩浆是富含镁和钙的橄榄石融化而成。
(5)月海构成物质的密度大于月陆物质。
(6)坚实的月陆表面普遍富集钾、磷和稀土元素。
(7)月海形成之后月球地质就基本定型。
(8)斜长岩是月面岩浆矿物的结晶。
2.简答题:月球地质的演化机制与地球地质的形成相比具有哪些不同?
要求:紧密结合材料,提炼观点,不超过100字。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