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349292
编辑推荐
专为提高艺术审美、普及艺术知识编写!涉及艺术所有门类!
内容简介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不仅可陶冶情操,更可培养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艺术导论》由姜松华、张菊芳、姜茜所著,本书正是以提高大众审美、普及艺术知识为编写目的,书中用生动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带领大家走进不同的艺术世界,其内容涉及绘画、文学、书法、设计、表演、影视、艺术创作等众多领域,通过分析一些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或大众现象,讲解艺术思维的方法,引领读者以一种新的观察与体验方式感知世界。
《艺术导论》为艺术普及类读物,内容包罗万象,文笔流畅生动,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相关课程教材及艺术专业理论基础课教材,同时也适合广大艺术爱好者阅读与收藏。
《艺术导论》为艺术普及类读物,内容包罗万象,文笔流畅生动,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艺术素质教育相关课程教材及艺术专业理论基础课教材,同时也适合广大艺术爱好者阅读与收藏。
目 录
序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
第一节 艺术是什么
第二节 有关艺术起源的几个观点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表现说
四、巫术说
五、劳动说
第三节 关于艺术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艺术再现论
二、艺术表现论
三、观念艺术论
第二章 艺术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艺术的特征
一、审美性
二、形象性
三、主体性
第二节 艺术的功能
一、艺术的审美功能
二、艺术的认知功能
三、艺术的教育功能
四、艺术的娱乐功能
第三章 视觉艺术
第一节 绘画
一、中国画
二、油画
三、其他画种
第二节 雕塑
一、中国雕塑
二、西方雕塑
第三节 书法
第四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二、中国诗歌
三、西方诗歌
第二节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二、中国小说
三、西方小说
第三节 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二、散文的分类
第五章 设计艺术
第一节 设计艺术概述
一、设计的本质
二、设计的意义
三、设计的功能
四、设计的特征性
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
第三节 产品设计
第四节 环境设计
第五节 数字媒体设计
第六节 建筑设计
第六章 表演艺术
第一节 音乐
一、音乐的功能
二、音乐的要素
三、音乐作品的分类
四、中国音乐
五、西方音乐
第二节 舞蹈
一、舞蹈语言的基本特征
二、舞蹈艺术的分类
三、舞蹈艺术欣赏
第七章 影视艺术
第一节 电影
一、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二、电影的叙事结构
三、电影剪辑技巧
第二节 电视剧
一、电视剧艺术的特点
二、电视剧的产业化
第八章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家
一、艺术家的特征
二、艺术家的素质
三、艺术家的修养
四、艺术家的艺术才能
第二节 艺术体验
一、艺术体验的感受性
二、艺术体验的情感性
三、艺术体验感受性与情感性的关系
四、艺术体验的想象性
第三节 艺术构思
一、艺术构思的特征
二、艺术灵感
第四节 艺术传达
一、艺术传达的特征
二、艺术技巧
第五节 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
第九章 艺术形式及其审美形态
第一节 形式美的不同定义
一、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二、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三、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四、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五、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第二节 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
一、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二、形式与符号的关系
三、形式与感性的关系
第三节 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
一、形式作为艺术的规定及其问题
二、形式与艺术本性关联的复杂性
第十章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第一节 艺术风格
第二节 艺术流派
第三节 艺术思潮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
第一节 艺术是什么
第二节 有关艺术起源的几个观点
一、模仿说
二、游戏说
三、表现说
四、巫术说
五、劳动说
第三节 关于艺术本质的不同观点
一、艺术再现论
二、艺术表现论
三、观念艺术论
第二章 艺术的特征与功能
第一节 艺术的特征
一、审美性
二、形象性
三、主体性
第二节 艺术的功能
一、艺术的审美功能
二、艺术的认知功能
三、艺术的教育功能
四、艺术的娱乐功能
第三章 视觉艺术
第一节 绘画
一、中国画
二、油画
三、其他画种
第二节 雕塑
一、中国雕塑
二、西方雕塑
第三节 书法
第四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诗歌
一、诗歌的特点
二、中国诗歌
三、西方诗歌
第二节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二、中国小说
三、西方小说
第三节 散文
一、散文的特点
二、散文的分类
第五章 设计艺术
第一节 设计艺术概述
一、设计的本质
二、设计的意义
三、设计的功能
四、设计的特征性
第二节 视觉传达设计
第三节 产品设计
第四节 环境设计
第五节 数字媒体设计
第六节 建筑设计
第六章 表演艺术
第一节 音乐
一、音乐的功能
二、音乐的要素
三、音乐作品的分类
四、中国音乐
五、西方音乐
第二节 舞蹈
一、舞蹈语言的基本特征
二、舞蹈艺术的分类
三、舞蹈艺术欣赏
第七章 影视艺术
第一节 电影
一、电影的产生与发展
二、电影的叙事结构
三、电影剪辑技巧
第二节 电视剧
一、电视剧艺术的特点
二、电视剧的产业化
第八章 艺术创作
第一节 艺术家
一、艺术家的特征
二、艺术家的素质
三、艺术家的修养
四、艺术家的艺术才能
第二节 艺术体验
一、艺术体验的感受性
二、艺术体验的情感性
三、艺术体验感受性与情感性的关系
四、艺术体验的想象性
第三节 艺术构思
一、艺术构思的特征
二、艺术灵感
第四节 艺术传达
一、艺术传达的特征
二、艺术技巧
第五节 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
第九章 艺术形式及其审美形态
第一节 形式美的不同定义
一、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
二、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
三、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
四、现代:超越形式回归存在,
五、后现代:形式的解构
第二节 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
一、形式与质料的关系
二、形式与符号的关系
三、形式与感性的关系
第三节 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
一、形式作为艺术的规定及其问题
二、形式与艺术本性关联的复杂性
第十章 艺术风格、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
第一节 艺术风格
第二节 艺术流派
第三节 艺术思潮
前 言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第13号令,要求在全国学校展开艺术教育工作。文件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世界迈入21世纪以来,加强艺术方面的素养在当今教育领域显得十分重要,科学与艺术是一对分不开的双胞胎兄弟,正如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一段简洁而精辟的描述:“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具有相似的审美和灵感,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家同时也是艺术家,一些在科学领域取得过突破性贡献的科学巨匠们,都显示出在诗歌、音乐、文学等艺术方面的特殊才能。爱因斯坦的儿子评论他父亲说:“与其说我的父亲是物理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艺术家。”
爱因斯坦的音乐造诣颇深,爱因斯坦说:“在技艺达到一个出神入化的地步后,科学和艺术就可以很好地在美学、形象和形式方面结合在一起。伟大的科学家也常常是伟大的艺术家。”“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科学家钱学森在同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中国的高等教育时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在钱学森看来,教育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他认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钱学森学理科,但同时学绘画和音乐,他不仅是卓有建树的科学大师,同时在音乐、绘画、摄影等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认为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方能开拓创新思维,使思路更开阔,思维更敏捷。
同时,艺术家也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三杰之一、《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更是集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于一身。他几乎涉足了科学的各个领域,他所开创的人体解剖学,可以说为21世纪的生命科学奠定了基础;他所发明的“暗箱”,是现代摄影的前身;他所构思的飞行器、兵器、城市排水系统等,奇迹般地显示出人的创造能量;创造出电报的是曾经的美国画家莫尔斯;创造出胶片摄影的是法国画家与化学家等。同时是政治家与艺术家的也不乏其人,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擅长风景油画,臭名昭著的希特勒如果被美术学院录取也许会改写世界近代史,美国总统里根是好莱坞演员,还有创造书法瘦金体的宋代皇帝赵诘等。色彩科学的研究发展促进了印象派艺术的诞生,三维科技造就了现代影视业,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艺术。
2001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摆放在美术馆门口的一座高达7米、名为“物之道”的钢质雕塑作品,在参加展览的16个国家的500多件艺术品中格外引人注目。它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创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两位老师创作设计,是一件由钢管螺旋而成、外圈发散内圈收敛、表面凹凸不平的雕塑作品,通过钢管表面螺旋和凹凸的变化表现出正负粒子相撞的科学魅力,进而体现宇宙大而无极,小而无类的玄妙。而艺术家吴冠中也根据科学家发现的蛋白质结构创作了大型雕塑《生之欲》。这两件作品体现了物质与生命的美与力量,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共融。
艺术修养是每一位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训练人的左脑,而艺术的形象思维开发右脑,大脑的同时训练有助于青年人的健康成长。增进艺术修养有利于综合塑造完整的人格力量,同时也会使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和富有意义。大学期间,学生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做一位有思想、有修养,毕业后即能融入现代社会的当代青年。《艺术导论》教材的编写目的就在于通过基础的艺术知识普及促进大学生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免费在线读
什么是艺术?艺术是什么?绘画是艺术,雕塑是艺术,舞蹈是艺术,电影也是艺术,这是定论,是毫无疑义的,没有人会否定也没有人会质疑。然而,艺术是什么?对于我们来说回答这个问题就有难度了。没有人问我们时,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艺术是什么,一旦有人问起这个问题,我们反倒糊涂了。对于艺术是什么的解释多种多样,自古希腊以来, 关于艺术本质的讨论一直不曾间断过, 几千年中曾出现过繁杂众多的阐述艺术本质的理论,有艺术摹仿自然论、艺术表现情感论、艺术即形式论、艺术即符号论等。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来,艺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新的艺术形式、艺术观念层出不穷,导致我们对艺术的定义更加疑惑,但又使我们从宏观的架构上领会了艺术所包含的意义。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果我们跳出“艺术”的圈子来看艺术,我们将“艺术”区别于数学、物理、化学,我们对“艺术”的认识便会有个大致的框架。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有记者问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怎样看待说科学实用而艺术虚无缥缈这个问题时,李政道幽默地一笑:“我对艺术的认识水平,本身就很‘虚无缥缈’。”在数学上1+1=2,而在艺术上1+1却不一定等于2,它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相对于其他学科,这个“不确定性”就是它的本质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说某人说话有“艺术性”,某人办事没有“艺术性”把事情办砸了,某人穿衣打扮特“艺术”,如果我们追根刨底地问到底是怎么个“艺术”法,当然无法回答。有人看不懂毕加索的画而当面求教他,毕加索立即正儿八经地说:“不要和舵手说话。”“艺术”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艺术,是一个宽泛而宏大的概念,是一片永远也开发不完的土地,艺术是模仿现实,艺术是反映生活,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是创造,还有艺术就是生活本身等观点都有其道理,都是艺术这个生命体内的单个细胞,是艺术的组成部分。但有关艺术的定义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多个因素的罗列,美学与艺术学是研究艺术的一门学问,世世代代有众多学者就艺术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标准,美学史上凡是有建树的学者都有自己对艺术本质的观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必然还会有更多的艺术观点出现。确切地讲,对艺术概念的认识是因地域、民族或人的不同而不同,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艺术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怎样看待形形色色的艺术现象,如何全面地认识艺术的本质呢?盲人是看不见颜色的,有个故事说一个人让一个盲人喝牛奶,对他说牛奶是白颜色的,盲人问:什么是白颜色啊?那人说:白颜色就是像鹅一样的颜色,并且把手臂弯成一个鹅颈的模样让盲人摸,盲人摸了后说:哦,我知道白颜色是什么了!中国还有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有四个盲人很想知道大004005004? ?象是什么样子,可他们看不见,只好用手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我知道了,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又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不对,不对,大象明明是一把大蒲扇嘛!”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他大叫起来:“大象只是根大柱子。”而那位年老的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尾巴:“唉,大象哪有那么大,它只不过是一根草绳。”四个盲人争吵不休,都说自己摸到的才是真正大象的样子,后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作为艺术家或艺术欣赏者个体,他可以有自己的艺术观,有自己的艺术见解,但就艺术本质的研究与探讨来说,我们则必须整体地把握艺术活动的脉络,才能有一个对艺术的全面认识。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