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22184
编辑推荐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思想文化界和文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它打破了常规的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主张现代与传统交融、中国与西方会通。本书研究角度别出蹊径,新意迭出,既宏观论述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进程,又从微观进行个案探究,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突破我国现有的文学史研究范式。作者在研究中守中出奇,关注学术热点,在中西会通的立体视界中解析中国现当代各体文学的承传与新变,探析中国文学传统的复兴与转化。
内容简介
“五四” 以来的现代中国文学发展史,被普遍认为是一场告别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性文学革命运动。但事实上,这是一场现代语境中的中国文学传统复兴运动。具体的复兴路径则是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或以中化西,或以西化中,不拘一格,破除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体用论思维定势,由此成就了中西会通、古今融合的现代中国文学新境界。本书汇聚了作者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学传统创造性转化问题的系列论文,有宏观俯瞰,也有微观透视;有历时性的流变论,也有共时性的结构论,具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风格。
目 录
序 言 ( 於可训)
编:在革命与传统之间
文学革命或文学游戏——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研究视角
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
“传奇”与中国当代小说文体演变趋势
如何“强制”,怎样“阐释” ——重建我们时代的批评伦理
第二编 :经典的延传与重构
第二编 :经典的延传与重构
“进步”与“进步的回退”——韩少功小说创作流变论
韩少功对米兰•昆德拉的接受与创化——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到《日夜书》
“说话”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文体美学——从《废都》到《带灯》
贾平凹长篇小说文体美学的新探索——从《商州》到《老生》
为民间野生人物立传的叙事探索——朱山坡小说创作论
忏悔叙事中的复调诗学——评乔叶的长篇小说《认罪书》
第三编:旧体诗词新视野
第三编:旧体诗词新视野
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平议
学科权力与“旧体诗词”的命运——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札记
中华诗词的命脉及其经典化问题——《现代中国诗词经典》编选前言
如何看待当代旧体诗词创作
20世纪旧体诗词研究亟需实证精神
新诗•旧体诗词•歌词——中国现当代诗歌史的叙述问题后 记(李遇春)
前 言
序言
有一次,与遇春闲聊,他说他打算把近期写的文章,围绕“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中心,编成一个集子,到时还让我写几句话,谈点看法。现在,这个集子编好了,文章就在我的电脑里面,我自然得兑现承诺,说一点意见。因为谈到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话题,那次闲聊中我就随口说了一句:其实刘勰说的“通变”,也有这个意思。遇春这次就要我围绕这个意思发点议论。我知道,林毓生先生的这个“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说法很流行,近二十多年来,差不多成了中国学者的口头禅,人文学科尤甚。这个说法的流行,一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学者某种共同的学术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学术研究所应持的态度和可供取法借鉴的学术路径。但凡有一定功底的学者,必出自一定的传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这个传统自然主要是本土的或曰本民族的,从知识接受的角度讲,当然也有可能是外来的,比如今人所说的西方的。但一个学者,不论所传承或接受的知识,是属于本土的传统,还是属于外来的传统,都不想据守其中而无所作为,相反,都想出乎其外而有所创造。因为各自都从一定的传统中出,所以这所谓创造,就不能不以一定的传统为前提和条件,也不能不带有这一传统的印记或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一定的传统理解为一种创造的资源,离开了传统,新的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前讲传统是“流”而不是“源”,那是另外一个意思)。凡此种种,这原本都是一些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所以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学者,一般都主张善待传统,都很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对如何处理传统与创造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些大致相近的意见,有的还作为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写进了教科书,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理论观念,如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教材,都有专门章节谈文学的继承与革新问题。
有一次,与遇春闲聊,他说他打算把近期写的文章,围绕“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中心,编成一个集子,到时还让我写几句话,谈点看法。现在,这个集子编好了,文章就在我的电脑里面,我自然得兑现承诺,说一点意见。因为谈到了“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个话题,那次闲聊中我就随口说了一句:其实刘勰说的“通变”,也有这个意思。遇春这次就要我围绕这个意思发点议论。我知道,林毓生先生的这个“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说法很流行,近二十多年来,差不多成了中国学者的口头禅,人文学科尤甚。这个说法的流行,一方面反映了当代中国学者某种共同的学术诉求,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学术研究所应持的态度和可供取法借鉴的学术路径。但凡有一定功底的学者,必出自一定的传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讲,这个传统自然主要是本土的或曰本民族的,从知识接受的角度讲,当然也有可能是外来的,比如今人所说的西方的。但一个学者,不论所传承或接受的知识,是属于本土的传统,还是属于外来的传统,都不想据守其中而无所作为,相反,都想出乎其外而有所创造。因为各自都从一定的传统中出,所以这所谓创造,就不能不以一定的传统为前提和条件,也不能不带有这一传统的印记或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一定的传统理解为一种创造的资源,离开了传统,新的创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前讲传统是“流”而不是“源”,那是另外一个意思)。凡此种种,这原本都是一些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所以从古至今,无论中外学者,一般都主张善待传统,都很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对如何处理传统与创造的关系,也形成了一些大致相近的意见,有的还作为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写进了教科书,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理论观念,如当代中国的文学理论教材,都有专门章节谈文学的继承与革新问题。
媒体评论
李遇春虽然比我年轻许多,但他已经是我佩服又喜欢的大评论家了。他写文章总是蹊径独辟,思理绵密,文笔清通,让我看到了年轻一代学人的实力与前景。
——著名作家 贾平凹
李遇春先生既有问题的大眼界,又有学养的深积累,故能在研究中守正出奇,活力与定力相得益彰,与常见的学院冬烘和媒体快餐都拉开了足够的距离。
李遇春先生既有问题的大眼界,又有学养的深积累,故能在研究中守正出奇,活力与定力相得益彰,与常见的学院冬烘和媒体快餐都拉开了足够的距离。
——著名作家 韩少功
李遇春阅读作品的耐心和细致让我吃惊。他没有故弄玄虚、治病救人的架势。又因为他的谦逊、真诚和学养,他总能捕捉和识破作家的内心秘密,然后与你坦诚相待,公平地谈论作品。无关乎对错,只是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学术认知。这样的评论家是值得作家尊重和信任的。因而,我看好他。
李遇春阅读作品的耐心和细致让我吃惊。他没有故弄玄虚、治病救人的架势。又因为他的谦逊、真诚和学养,他总能捕捉和识破作家的内心秘密,然后与你坦诚相待,公平地谈论作品。无关乎对错,只是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学术认知。这样的评论家是值得作家尊重和信任的。因而,我看好他。
——新锐作家 朱山坡
明明和遇春是同龄人,我却一直视他为师长,许是因他的评论气质使然:深准精微,宽悯善暖,正如其名,如遇春天。他的关注和期待让我觉得自己虽已年华近秋,却似乎也还有一些成长的希望。
——新锐作家 乔 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