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18903丛书名: 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速记巧解》专为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量身打造,虽然只有“小身材”,却有“大容量”,方便考生随身携带,也可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复习,帮助考生节约备考时间,快速识记知识点。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速记巧解》根据甘肃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真题涉及的学科,我们将本书体系分为八部分,分别是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与生活、人文与历史、管理、公文和主观题。每一部分设置了“内容导读”,在重要知识点处标注下划线,还对知识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等,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考生消除复习阻力,方便考生把握重点,夯实理论基础。
目 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二、物质
三、意识
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八、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三、价值规律
四、资本
五、剩余价值
六、利润和平均利润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条件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改革和对外开放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七、“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九、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五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要点)
二、“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章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我国经济建设
第二章微观经济
一、市场体系
二、市场机制
三、市场结构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三章宏观经济
一、国民收入核算及国内生产总值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三、宏观调控目标
四、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五、货币政策
六、通货膨胀
七、通货紧缩
第四章国际经济
一、国际贸易
二、国际金融
三、世界经济组织
四、其他组织
第一章法理学
一、法的特征
二、法的作用
三、法律关系
四、法的运行
第二章宪法
一、国体
二、政体
三、其他基本制度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五、国家机构
第三章民法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三、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四、法人
五、人身权
六、物权
七、债的发生根据
八、知识产权
九、民事法律行为
十、代理的分类
十一、表见代理
十二、民事责任
十三、遗产的范围
十四、法定继承
十五、遗嘱的有效要件
十六、无效婚姻
十七、夫妻共同财产
第四章刑法
一、犯罪构成要件
二、犯罪的故意
三、犯罪的过失
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五、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
六、主刑与附加刑
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八、侵犯财产罪
九、贪污贿赂罪
第五章行政法
一、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二、行政处罚的管辖
三、行政许可的范围
四、行政复议的范围
五、行政复议的管辖
第六章商法
一、公司名称与住所
二、公司的资本
三、有限责任公司
四、股份有限公司
五、合伙企业设立
六、入伙
七、退伙
八、有限合伙企业
第七章经济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八章社会法
一、法定劳动管理保护制度
二、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与程序
三、试用期
四、劳动合同的解除
五、反家庭暴力
六、慈善活动
七、环境法律责任
第九章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诉讼适用级别管辖的案件
三、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
四、代理人
五、期间、送达、调解
六、撤诉、缺席判决和延期审理
七、诉讼中止和终结
八、二审程序与一审程序的区别
九、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
十、刑事诉讼的专门管辖
十一、强制措施
十二、第一审程序
十三、行政诉讼的管辖
十四、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
第一章高新技术
一、通信技术
二、计算机高新技术
三、新能源技术
四、生物工程技术
五、我国航空航天技术
第二章生活常识
一、物理常识
二、化学常识
三、生物常识
四、地理常识
五、医学常识
六、安全常识
第三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发展史
二、计算机组成
三、计算机网络
四、Word2010
五、Excel2010
第一章文化常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文学
三、外国文学
第二章历史常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理论
一、管理概述
二、决策
三、组织
四、领导
五、控制
第二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
二、公共管理的职能
三、公共政策
四、公共决策
五、公共危机管理
第三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一、政府职能
二、行政组织
三、行政领导
四、行政执行
五、行政监督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一、公文概述
二、公文的特点
三、公文的种类
四、公文行文规则
五、公文格式
第二章公文处理
一、公文拟制
二、公文办理
三、公文管理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
一、决定通知
二、公告通告
三、报告请示
四、函意见
五、通报批复
第一章归纳概括题
一、题型概述
二、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三、归纳概括主要问题
四、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第二章综合分析题
一、题型概述
二、词句阐释
三、启示型分析
四、评论型分析
第三章提出对策题
一、题型概述
二、提出对策运用的思维方法
三、提出对策的角度
第四章议论文
一、题型概述
二、文章结构
三、立意和论证
四、标题的写法
五、开头的写法
六、主体段落的写法
七、结尾的写法
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课程简章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07)
一、哲学概述
二、物质
三、意识
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八、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三、价值规律
四、资本
五、剩余价值
六、利润和平均利润
第三章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条件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改革和对外开放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七、“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九、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五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要点)
二、“十三五”规划纲要(要点)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第一章市场经济
一、市场经济体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我国经济建设
第二章微观经济
一、市场体系
二、市场机制
三、市场结构
四、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第三章宏观经济
一、国民收入核算及国内生产总值
二、总供给与总需求
三、宏观调控目标
四、财政收支与财政政策
五、货币政策
六、通货膨胀
七、通货紧缩
第四章国际经济
一、国际贸易
二、国际金融
三、世界经济组织
四、其他组织
第一章法理学
一、法的特征
二、法的作用
三、法律关系
四、法的运行
第二章宪法
一、国体
二、政体
三、其他基本制度
四、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五、国家机构
第三章民法
一、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三、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四、法人
五、人身权
六、物权
七、债的发生根据
八、知识产权
九、民事法律行为
十、代理的分类
十一、表见代理
十二、民事责任
十三、遗产的范围
十四、法定继承
十五、遗嘱的有效要件
十六、无效婚姻
十七、夫妻共同财产
第四章刑法
一、犯罪构成要件
二、犯罪的故意
三、犯罪的过失
四、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五、故意犯罪过程中的停止形态
六、主刑与附加刑
七、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八、侵犯财产罪
九、贪污贿赂罪
第五章行政法
一、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
二、行政处罚的管辖
三、行政许可的范围
四、行政复议的范围
五、行政复议的管辖
第六章商法
一、公司名称与住所
二、公司的资本
三、有限责任公司
四、股份有限公司
五、合伙企业设立
六、入伙
七、退伙
八、有限合伙企业
第七章经济法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八章社会法
一、法定劳动管理保护制度
二、处理劳动争议的方式与程序
三、试用期
四、劳动合同的解除
五、反家庭暴力
六、慈善活动
七、环境法律责任
第九章诉讼法
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二、民事诉讼适用级别管辖的案件
三、民事诉讼的地域管辖
四、代理人
五、期间、送达、调解
六、撤诉、缺席判决和延期审理
七、诉讼中止和终结
八、二审程序与一审程序的区别
九、刑事诉讼的级别管辖
十、刑事诉讼的专门管辖
十一、强制措施
十二、第一审程序
十三、行政诉讼的管辖
十四、行政诉讼被告的确认
第一章高新技术
一、通信技术
二、计算机高新技术
三、新能源技术
四、生物工程技术
五、我国航空航天技术
第二章生活常识
一、物理常识
二、化学常识
三、生物常识
四、地理常识
五、医学常识
六、安全常识
第三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一、计算机发展史
二、计算机组成
三、计算机网络
四、Word2010
五、Excel2010
第一章文化常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
二、中国文学
三、外国文学
第二章历史常识
一、中国古代史
二、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章管理学基本理论
一、管理概述
二、决策
三、组织
四、领导
五、控制
第二章公共管理基础知识
一、公共管理的概念
二、公共管理的职能
三、公共政策
四、公共决策
五、公共危机管理
第三章行政管理基础知识
一、政府职能
二、行政组织
三、行政领导
四、行政执行
五、行政监督
第一章公文基础知识
一、公文概述
二、公文的特点
三、公文的种类
四、公文行文规则
五、公文格式
第二章公文处理
一、公文拟制
二、公文办理
三、公文管理
第三章常用法定公文写作
一、决定通知
二、公告通告
三、报告请示
四、函意见
五、通报批复
第一章归纳概括题
一、题型概述
二、归纳概括主要内容
三、归纳概括主要问题
四、归纳概括部分内容
第二章综合分析题
一、题型概述
二、词句阐释
三、启示型分析
四、评论型分析
第三章提出对策题
一、题型概述
二、提出对策运用的思维方法
三、提出对策的角度
第四章议论文
一、题型概述
二、文章结构
三、立意和论证
四、标题的写法
五、开头的写法
六、主体段落的写法
七、结尾的写法
甘肃省事业单位考试课程简章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07)
免费在线读
第一部分政治
政治部分是甘肃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试题所占比例较大,但考查难度较低,主要考查考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时政信息的了解。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召开的重要会议内容等。
考生在备考政治部分时,一方面,对于政治理论知识,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对于时政文件,平时应多浏览政府网页,关注一些重大时政新闻。同时,考生也可以通过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物质
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3.运动和静止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三、意识
概念: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②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制约因素:①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③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辩证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辩证否定就无法达到质变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抛弃消极的已丧失合理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我们既要对事物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准备。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自觉能动性。
主要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2.认识
认识的特性: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续表)
认识的两次飞跃:
3.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和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4.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的活动(包括意识)总是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志是由背后更深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总趋势是不被个人的意志和愿望所决定的。
社会规律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关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会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八、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者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部分。
二者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
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
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交换的数量比例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实现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只有当私人劳动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的交换时,私人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货币的五大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在不断运动。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即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政治部分是甘肃事业单位考试中的重点内容。试题所占比例较大,但考查难度较低,主要考查考生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对时政信息的了解。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召开的重要会议内容等。
考生在备考政治部分时,一方面,对于政治理论知识,要在识记的基础上对各个知识点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对于时政文件,平时应多浏览政府网页,关注一些重大时政新闻。同时,考生也可以通过微信扫描本书封底二维码,在“中公教育移动自习室”中及时查看更新的备考资料。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概述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具体如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二、物质
1.列宁对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和运动
3.运动和静止
4.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三、意识
概念: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
本质: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创造性活动;②意识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和选择方案,形成实践观念;③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这是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④意识能够反映自身并控制自身的行为和生理活动。
制约因素:①受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受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③受物质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制约。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四、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
2.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这两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辩证否定: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的结果。
第二,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没有辩证否定就无法达到质变的目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继承旧事物内部积极的合理的因素,而抛弃消极的已丧失合理的因素,是发扬与抛弃的统一。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是对否定的再次否定。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这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性趋势。否定之否定与开始的肯定有着表象上的相似,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总的趋势是上升和前进,而事物实现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波浪式前进。我们既要对事物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又要对发展的曲折性有充分的准备。
3.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
含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特征: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自觉能动性。
主要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
2.认识
认识的特性:反复性、无限性、前进性和上升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续表)
认识的两次飞跃:
3.认识的真理性
真理和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①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依存;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
4.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七、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不同之处: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人的活动(包括意识)总是在一定客观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人的活动的目的和意志是由背后更深刻的物质条件决定的;社会总趋势是不被个人的意志和愿望所决定的。
社会规律与人的意识能动性的关系: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会对社会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最终被历史所淘汰。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区别和联系:
八、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改造自然、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二者关系:
首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二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其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能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部分。
二者关系: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革。
其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即商品二因素。
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
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只能占其一。这种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交换的数量比例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劳动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实现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劳动。只有当私人劳动产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的交换时,私人劳动才转化为社会劳动。
二、货币与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货币的五大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货币流通:在商品流通中,货币不断地由买者手里转移到卖者手里,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在不断运动。
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等于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除以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即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