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848239
本书全面地论述了劳动合同法所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和社会效果。在大量数据和事实的基础上,从劳动者、用人单位、政府、工会、法院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变现状的建议,从而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章 导论
 节 研究背景: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论
  一、关于立法宗旨的争论
  二、关于对企业的影响的争论
 第二节 问题、思路和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三节 基本概念和分析框架
  一、法律效果
  二、劳动合同法的社会效果
  三、“法律一社会”分析框架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和主要观点
  一、本书的结构
  二、本书的主要观点
第二章 劳动者的客观状态和主观认知
 节 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
  一、劳动关系中的交换理论
  二、劳动力的社会结构性
  三、职业系统中的资源获取
 第二节 劳动合同签订状况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二、劳动合同签订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三、研究结论和建议
 第三节 劳动合同的权益保护效应
  一、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二、工资收入的尺度回归分析
  三、参加养老保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论
 第四节 劳动者对劳动合同法的主观认知
  一、对劳动合同的主观认知
  二、对劳动权益的主观认知
第三章 用人单位的应对
 节 劳动关系中的用人单位行为
  一、劳动力资源状况
  二、生产要素偏好
  三、社会结构
  四、行为者互动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与企业用工成本
  一、显性成本
  二、隐性成本
 第三节 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经济人”假设下的人事管理模式
  二、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
 第四节 用工方式的调整
  一、劳务派遣的滥用
  二、滥用劳务派遣的原因
  三、解决问题的法律措施
  四、博弈还将持续
 第五节 应对行为的企业差异
  一、行业类别
  二、企业规模
  三、经营效益
  四、差异存在的综合分析
第四章 政府的强与弱
 节 劳动关系中的政府角色
  一、劳动关系的传统控制方式
  二、政府对劳动关系的介入
 第二节 劳动合同法对政府角色的强化
  一、改革开放后的政府角色
  二、劳动合同法中的政府角色
  三、政府强势角色的两面性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政府在调整劳动关系时的两难处境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
  二、我国的现实状况
 第四节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政府行为
  一、中央政府的政策行动
  二、地方政府的行为差异
 第五节 重构政府在三方协调机制中的角色
  一、我国三方协调机制的现状
  二、合理配置工会和政府的职能
第五章 工会职能的强化与转型
 节 劳动关系中的工会角色
  一、工会的独特角色
  二、工会的现代发展
 第二节 中国工会的性质和职能
  一、中国工会的性质
  二、中国工会的职能
 第三节 劳动合同法对工会职能的强化
  一、劳动法中的工会职能
  二、劳动合同法中的工会职能
 第四节 劳动合同法下工会职能的实现程度
  一、劳动者人会率
  二、劳动者对工会的认知
 第五节 新形势下中国工会面临双重转型
  一、中国工会在新形势下的转型压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工会转型
  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工会转型
第六章 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的司法回应
 节 司法能动抑或司法回应?
  一、什么是司法能动主义?
  二、中国语境中的能动司法
  三、司法回应是司法实践的功能常态
 第二节 基层法院的司法回应
  一、劳动争议司法提前介入制度
  二、劳动争议司法提前介入的成效和困境
  三、基层法院的司法理性
 第三节 地方法院的司法回应
  一、高级法院的司法回应:以广东省为例
  二、中级法院的司法回应:以深圳市为例
  三、地方法院司法回应的社会效果
 第四节 人民法院的司法回应
  一、发布指导意见
  二、出台司法解释
  三、人民法院的社会福利功能
第七章 和谐劳动关系的生成
 节 调整劳动基准结构
  一、劳动基准的含义
  二、我国劳动基准的高低之争
  三、劳动基准体系的结构调整
  四、提高工资标准是调整的重点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集体谈判制度2叭
  一、集体协商的现状和问题
  二、集体谈判协同模式的出现
  三、从协同模式到自治模式
 第三节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二、美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实践经验
  三、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建议
 第四节 发挥劳工NGO的积极功能
  一、国际劳工NGO在中国的活动
  二、国内劳工NGO的艰难成长
  三、改善劳工NGO的制度环境
  四、加强劳工NGO的能力建设
 第五节 倡导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的实践
  三、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
  参考文献
  附录1:劳动者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提纲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