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626625
目录
二〇一六年
001五月
017六月
023七月
036八月
045九月
046十月
049十一月
053十二月
二〇一七年
056一月
071二月
076三月
097四月
109五月
119六月
129七月
137八月
149九月
159十月
166十一月
172十二月
二〇一八年
181一月
192二月
附录
199《开卷》书缘忆杨绛董宁文
206《开卷》二期: 感谢一路有你风雨同行董宁文
209中国文人后书房:“开卷书坊”第六辑出版纪实鱼丽
222董宁文: 开卷楼里的“卧龙先生”付鑫鑫
243后记
序一:
写在文坛的边上不清楚什么时候知道《开卷》的了。早应该是十多年前,在南京云南北路上的凤凰台饭店认识它的。记得一楼接待大厅拐进电梯口的显眼处,桌上就放着《开卷》。我想来往者都会好奇地拿上一本,因为它是免费自取的。当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等都在凤凰台大楼里,凤凰台饭店本身就是江苏出版集团盖的。因此,这个宾馆来往者文人墨客自然多。我估计很多人就是这样认识《开卷》(至少我自己是这样),而《开卷》又这样随着来往者被带到四面八方。自次以后,只要是到凤凰台,我都会主动找《开卷》。只是不知道现在凤凰台是否还保留了这个传统,因为我不去那里也有若干年了。
不过,这几年我已不需要到凤凰台才能读到《开卷》。蒙董宁文先生好意,我已经能够按期收到。这是一册“沙发读物”,阅读它的姿态,仰、躺、靠、攲俱可,适意就好。它的分量很轻,薄薄的小三十二开,没有专门的封皮。让我想起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华书局的连续出版物《中华活页文选》,那是一个品牌。当然,《开卷》不比《文选》,后者是古文经典,《开卷》却写在文坛的边上。这是一种自带边缘的小册子,在阅读品种繁多的今天,不读它并不缺什么。但,一读,你却会感到和风拂面,口舌含香;而且是在不经意间。我读《开卷》,往往是找休息时,因为这时候的心情或心境与《开卷》匹配。它走的是由民国发端的白话小品文路线,以书为核心,由书而人而事而其他。读来轻松,也很惬意,时或还有淡淡的沉思。
以文会友,《开卷》是一个文人雅集的平台,汇聚了当今文坛上老中青三代人(老者如屠岸,已经九十五岁)。文人在一起,自成江湖;“横竖是水,可以交通”。《开卷》带有同人性,文人之间没有摩擦,反而是以文唱和,彼此相长。一派其乐融融之象,有似当年北平的京派(京派偏传统,海派更现代)。我读那些文人过往,或旧雨新知,常常会心。也读那些序跋,同为握笔人,往往觉得序跋文字有时比正文更本真。当然,每期《开卷》都必有作为《开卷》之跋的“开卷闲话”,它出自编者,更像是编者不定期的工作日志。虽然记录的不过是文坛上惯见的书赠往还,还有各种座谈和活动行踪;雪泥鸿爪,它实际上就是《开卷》的事记与编年。虽然闲话每期都在卷末,但我想,每一位读者都难以忽略它。
我近收到的《开卷》是第十九卷第四期,想来这本小册子应该是第十九个年头了。这是一本纯粹的民间刊物,它和二十一世纪一道起步。我不知道它的经费来源,它也不发稿费。除了寄赠,亦无有任何发行。但就这样,它却持续了十九年,慢慢有了名气。十九年,一个儿童会变成一个大小伙子,但一个人又有几个十九年呢?又有几多人能十九年如一日编一本小册子,以至让它成长为一个民间品牌?
编者董宁文先生将自己的“开卷闲话”辑为一册,即将出版。我与他未曾谋面,近日托序于我;我没找到拒绝的理由,于是就有了以上。
二〇一八年四月十四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