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351168
内容简介
《唯识方便谈》由七篇介绍唯识学的小册子组成,包括《唯识易简》《唯识三字经》《唯识的科学方法》《八识概论》《东方心理学阐真》《唯识实验学》《唯识研究述要》。这些文章浅显通俗,且多配有生动的图表,并参以西方科学、哲学知识,使读者极易入门。
目 录
唯識研究述要 1
攝要概談 2
一、為利他方便而學 2
二、暫捨他法專治此門 2
三、入此門已亦可旁及 2
四、為堅固淨業而學 2
五、以識為食 3
六、以方便為究竟 3
七、廣攝眷屬共學 3
八、以此為基可徧讀外書 4
九、明深入顯出之義 4
十、文學與唯識互為增上 4
十一、應物時皆入唯識觀 5
十二、日用間常行實驗法 5
十三、經論先但熟讀後方求解 5
十四、應持誦之經論 6
據論示例 6
一、寄問標旨 6
二、頌答識變 7
三、標三能變 8
四、廣辨能變 8
五、解釋疑難 9
六、略辯行果 13
八識概論 18
一、心識名義 18
二、相宗得名 19
三、唯識宗旨 19
四、成立中道 19
五、空有妙用 20
六、輪迴決有 20
七、諸識建立 22
八、識之現起 24
九、識之證有 25
十、識之所依 26
十一、識之所緣 28
十二、界之成立 29
東方心理學闡真 31
唯識實驗學 49
唯識易簡 69
唯識三十頌正文 69
唯識三十頌易解 75
百法明門論簡義 99
佛學講演集 112
節 佛學基礎 112
第二節 三寶之解釋 113
第三節 三藏大小乘及十宗之來由 115
第四節 唯識之界說 119
第五節 十八界及種子 120
第六節 第八識及第七識之說明 123
第七節 八識約分為意識之義 124
第八節 識變及四分 126
第九節 識體及其作用 128
第十節 藏識之三藏及三相 129
第十一節 種現之熏習 131
第十二節 因果之定律 132
第十三節 相為識變及識所變緣之解釋 133
第十四節 識變及其所緣 135
第十五節 識之境及量 136
第十六節 心王心所 138
第十七節 三種自性 140
跋 141
附錄 142
唐大圓居士答問淨土宗屬空派義函(去函附) 142
唯識的科學方法 144
篇 ?論 144
第二篇 本論 147
章 廣明唯識境 147
第二章 明唯識行 176
第三章 明唯識果 180
第三篇 結論 183
攝要概談 2
一、為利他方便而學 2
二、暫捨他法專治此門 2
三、入此門已亦可旁及 2
四、為堅固淨業而學 2
五、以識為食 3
六、以方便為究竟 3
七、廣攝眷屬共學 3
八、以此為基可徧讀外書 4
九、明深入顯出之義 4
十、文學與唯識互為增上 4
十一、應物時皆入唯識觀 5
十二、日用間常行實驗法 5
十三、經論先但熟讀後方求解 5
十四、應持誦之經論 6
據論示例 6
一、寄問標旨 6
二、頌答識變 7
三、標三能變 8
四、廣辨能變 8
五、解釋疑難 9
六、略辯行果 13
八識概論 18
一、心識名義 18
二、相宗得名 19
三、唯識宗旨 19
四、成立中道 19
五、空有妙用 20
六、輪迴決有 20
七、諸識建立 22
八、識之現起 24
九、識之證有 25
十、識之所依 26
十一、識之所緣 28
十二、界之成立 29
東方心理學闡真 31
唯識實驗學 49
唯識易簡 69
唯識三十頌正文 69
唯識三十頌易解 75
百法明門論簡義 99
佛學講演集 112
節 佛學基礎 112
第二節 三寶之解釋 113
第三節 三藏大小乘及十宗之來由 115
第四節 唯識之界說 119
第五節 十八界及種子 120
第六節 第八識及第七識之說明 123
第七節 八識約分為意識之義 124
第八節 識變及四分 126
第九節 識體及其作用 128
第十節 藏識之三藏及三相 129
第十一節 種現之熏習 131
第十二節 因果之定律 132
第十三節 相為識變及識所變緣之解釋 133
第十四節 識變及其所緣 135
第十五節 識之境及量 136
第十六節 心王心所 138
第十七節 三種自性 140
跋 141
附錄 142
唐大圓居士答問淨土宗屬空派義函(去函附) 142
唯識的科學方法 144
篇 ?論 144
第二篇 本論 147
章 廣明唯識境 147
第二章 明唯識行 176
第三章 明唯識果 180
第三篇 結論 183
前 言
世人讀書,有大蔽二:一者好奇蔽,若書名尋常、裝潢陳舊者即不耐讀;二者率意蔽,當興會淋漓,隨閱數紙,及興盡則置之不顧。是二蔽者,一起自主觀之人,若著書者,故巧其名,新其式,皆能對治;一繫於客觀之書,若全書繁廣,要領難見,則必待善讀者鉤玄提要,抉出指南,如世所傳提要、書後、題評、札記等,為不可少也。予茲小冊,原為初學唯識者導以先路,且前半多贊說唯識,無甚深義,稍研法相者,或忽之不欲竟讀;然後半談三性及行位,實有奧妙,或昔人所未曾道者,恐世因敝衣失卻明珠,特預為一言以弁其端。(以上為“弁言”——編者注)
唯識為一切學術之淵藪,乃有識者所公認。況自歐戰告終,學術恐荒,國人應時勢之需,益提倡佛法,復以唯識一宗,能達思想之高潮,濟科哲諸學之窮,遂於各大學增設此科,頗致學者之注意。唯昌明絕學,談何容易,聊述端倪,用資津逮云爾。將談研究唯識之方便,應分為二:一攝要概談;二據論示例。今初概談,復開為十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