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info@easterneast.com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查看购物车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隋唐五代宋辽金)(第二版)(21世纪远程教育精品教材·汉语言文学系列)” 已被添加到您的购物车。
首页文学文学理论审美经验的守望

审美经验的守望

作者:邓文华 著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5年05月 

ISBN: 9787510096310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24.99

类别: 文学理论 SKU:5d86c6e45f98494bcc145299 库存: 缺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96310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著名分析美学家门罗o比厄斯利(Monroe C. Beardsley)的美学思想进行分析和阐发,呈现比厄斯利分析美学的诸多特质。作者将重点放在了比厄斯利的美学方法论和艺术审美观之上,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阐释了比厄斯利的审美经验理论和艺术批评理论,并由此关注了比厄斯利的分析美学对于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意义的人文关怀。本书既通过文本的”细读”对比厄斯利的分析美学进行了历时的、全景式的透视,又对比厄斯利与其他美学家进行了比较分析,呈现了20世纪后半期英美美学的整体图景,具有当代英美美学史的特点。本书内容涵盖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美育等领域,对于哲学系、文学系和外语系的师生以及相关的研究学者都有可读性和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邓文华,广东遂溪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先后在美国马凯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哲学系访学,潜心研究当代西方美学与文化。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副教授,国际美学协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主要著(译)作有《符号、文化、城市:文化批评哲学五题》《西欧大观》《西方文化经典选读》《印记:”种族”的恐慌与移民的记忆》等;在《哲学动态》《艺术百家》《思想战线》《外国美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和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等课题共7项。
目  录
导论 i
一、比厄斯利的美学著作 i
二、国内研究比厄斯利美学的基本现状 iv
三、国外研究比厄斯利美学的基本现状 xi
四、本书的研究范围与思路 xxi
第一章 比厄斯利美学的时代理论背景 1
第一节 美学的艺术之思 1
一、新艺术的震撼 1
二、艺术批评方法的嘈杂与纷争 5
第二节 语言分析哲学对美学的入侵 9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9
二、美学的语言学转向 23
第二章 比厄斯利分析美学的方法论 29
第一节 美学的重新界定 29
一、比厄斯利对分析哲学的扬弃 29
二、美学即“批评哲学”或“元批评” 38
三、“元批评”美学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46
第二节 比厄斯利美学所遭受的一些误解 53
一、“元批评”美学与艺术现实 53
二、艺术的自律论与艺术的语境性 58
第三章 审美经验:比厄斯利分析美学的理论基石 63
第一节 “元批评”美学的审美旨趣 63
一、艺术的审美批评 63
二、艺术的审美定义 66
第二节 比厄斯利的审美经验理论 79
一、审美经验的守望 79
二、“审美经验”的澄清与深化 85
三、比厄斯利与迪基的“审美”之辩 94
第四章 比厄斯利分析美学中的艺术批评理论 106
第一节 艺术价值的不懈追寻 106
一、艺术的审美判断 106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 111
三、艺术独特的人文功能 115
第二节 艺术的批评原则 120
一、“三性”原则 120
二、批评原则的普遍性 130
三、审美判断作为知识的可能性 137
第五章 结束语 144
参考文献 147

前  言
     门罗?比厄斯利是英美分析美学一位标志性的代表人物,对20世纪西方美学产生过重大影响。总体而言, 比厄斯利的美学有两大贡献:一、在美学陷入困境而举步维艰时,他的方法论转向,扭转了美学的发展方向,美学由此获得了新生;二、比厄斯利融贯古今,将当代的哲学分析思想与传统的美学理论整合起来,由此建构了20世纪后半期最有影响力的审美经验理论,这一审美经验理论,成为了当代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艺术批评的重要理论渊源。
     具体而言,从美学史的角度上看,比厄斯利的方法论转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因为,在比厄斯利美学形成的五十年代,语言分析哲学已大规模侵入了美学领域,形成了所谓的“分析美学”。虽然语言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有助于深化和澄清某些美学话题的讨论,但早期分析美学却矫枉过正,他们过度依傍语言分析哲学,甚至完全继承了分析哲学对于美学的轻视。在他们看来,传统的美学概念和命题,都是含混而无意义的,都是错谬的形而上学的产物。这最终导致早期分析美学走向了美学的取消主义,而从根本上否定和取消了美学。因此,早期分析美学的影响,与其说是“建设性的”,不如说是更多是“解构性的”。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比厄斯利试图超越分析美学的“解构性”立场,而开始了对于美学的重构。比厄斯利虽然也深受语言分析哲学的熏陶,但与其他同时代的分析美学家不同,比厄斯利是一位“纯粹的”美学家,因而他能摆脱语言分析哲学的约束,从而能够纠正分析哲学对于美学的轻视。在他看来,分析哲学所要求的清晰性和精确性,不但不会导致美学的取消,相反,它们为美学的新生提供了契机。这种新美学褪去了传统美学过于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成为一种更为客观的、更加科学的批评哲学或“元批评”。新美学以艺术批评话语为研究对象,致力于将清晰的和含糊的、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可证实的和不可证实的批评陈述区分开来,由此消除其中的语言迷雾,以促进人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批评。毫不夸张地说,美学能够在20世纪后半期重新变得重要起来,甚至挤进哲学的主流,比厄斯利居功至伟。
     美学作为批评哲学,在本质上并不割裂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也不排斥其他美学观点和美学方法。如果说其他早期分析美学家对传统美学破而不立,只是简单粗暴地采取取消主义的方法,那么,比厄斯利则以哲学分析的方法,对传统美学的遗产进行了分类整理。他同时打破了分析美学与其他美学流派之间的界限,比如说他积极地汲取了实用主义美学、现象学美学以及格式塔等现代心理学流派的思想营养。这种融贯古今、兼容并蓄的美学精神,使得他能够将古老的审美理论传统与当代的分析思维完美地结合起来,建构了杜威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审美经验理论。概言之,根据这种审美经验理论,艺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固有价值是它形成审美经验的能力,而审美经验的价值则广泛体现在整合自我、锤炼知觉力和鉴别力、培育想象力和同情力等方面。进而言之,审美经验最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为艺术的价值判断提供了依据。比厄斯利立足于审美经验的概念,从艺术的功能中梳理出了统一性、复杂性和强烈性这三个批评原则,由此对艺术批评中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等思潮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批驳。
     总之,在当代美学大多迎合先锋派艺术而规避艺术的评价,并企图割裂艺术与审美的关系从而从社会制度、理论氛围等方面来理解和界定艺术的本质,比厄斯利并不随波逐流,而是致力于捍卫扎根于西方文化深处的审美传统。比厄斯利对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独特意义的不懈追问,使得他的美学具有了分析美学所稀缺的人文关怀。
在线试读
     门罗?比厄斯利(Monroe C. Beardsley,1915-1985)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分析美学家之一,他对于“分析美学”在20世纪中叶取得统治地位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 举例而言,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在《分析美学》中将比厄斯利和莫里斯?韦兹(Morris Weitz)、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和阿瑟·丹托(Aruthur Danto)视为分析美学四位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迪基则将比厄斯利视为英美分析美学的真正奠基人,其美学是“我们所了解和实践的20世纪美学的开端”,同时,迪基(以及诺埃尔?卡罗尔[No?l Carroll])自称比厄斯利的学生,一直将比厄斯利的著作当作任何美学主题最完备和最权威的参考资料而使用。参阅Richard Shusterman, Analytic Aesthetics, Basil Blackwell, 1989, pp. 7-9; George Dickie, “The Origins of Beardsley’s Aesthetics” ,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63, No. 2, Spring 2005, p.175.]他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布里德波特(Bridgeport),1936年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三年后又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比厄斯利曾任教于美国霍利奥克大学、耶鲁大学、斯沃茨穆尔大学以及坦普尔大学,但他的主要学术创造时期无疑是在斯沃茨穆尔大学(22年)和坦普尔大学(16年)。比厄斯利曾担任过美国美学学会和美国哲学协会的主席,以及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院士,同时还是《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等十几种学术期刊的资深编辑。比厄斯利一生著述颇丰,留下了十几部著作、一百多篇论文,以及众多的词典与百科全书词条。

一、比厄斯利的美学著作
     比厄斯利被公认为是“分析美学”出现之后第一位具有历史奠基性意义的“纯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之所以重要,在于他实现了美学研究方法的转向,并第一次将“分析美学”加以系统化的论述,而其他美学家则没有达到他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从其理论渊源来看,比厄斯利涉猎颇广,熟知美学、历史哲学、行为理论、现代哲学史等领域。但毋庸置疑,作为一位“纯美学家”,比厄斯利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在美学领域。比厄斯利的美学著作包括《美学:批评哲学中的问题》(Aesthetics: Problems in the Philosophy of Criticism, 1958, 1981)、《美学:从古希腊到现代》(Aesthetics from Classical Greece to the Present: A Short History, 1966)[ 本书的中译本译名为《西方美学简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高建平先生翻译出版。下文提及此书时,均将采取此译名。]、《批评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Criticism, 1970),以及《审美视点论文集》(The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Selected Essays, 1982),等等。比厄斯利的美学代表作无疑是《美学:批评哲学中的问题》(以下简称《美学》)。这是一本在20世纪整个“分析美学史”当中颇有分量的、开山式的美学著作,在首版之后,它不断被翻印,并不断被提及,具有了一种“常谈常新”的价值。可以说,《美学》集中展现了比厄斯利的美学思想,在其中,比厄斯利接受了分析哲学那种“逻辑分析”的方法,明确地将美学界定为元批评,同时,按照分析哲学的分析精神,比厄斯利客观而严谨地检查了传统美学与当代美学的各种理论。难能可贵的是,比厄斯利的学术素养是多方面的,比如他还精通艺术史、音乐学以及各种批评理论。因此,无论是对于美学研究者,还是对于艺术研究者,《美学》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参考书。重要的是,《美学》的出版引领了美学研究方法的转变,为分析美学定下了基本的基调,它所讨论的意图、审美经验、审美性质、艺术定义、艺术本体论等等话题,后来都成为了分析美学的主题(《美学》于20世纪80年代再版,这时比厄斯利根据最新的美学研究状况,对艺术的定义、艺术本体论、审美特性、意义与隐喻、再现、表现、虚构、文学的阐释、理由与判断、审美价值等研究主题,逐一作了新的补充)。即使是弗兰克?西布利(Frank Sibley)、乔治?迪基(George Dickie)、阿诺德?伊森伯格(Arnold Isenberg)、约瑟夫?马戈利斯(Joseph Margolis)、尼古拉斯?沃尔特斯托夫(Nicholas Wolterstorff)等论敌,莫不对《美学》推崇备至,将其誉为20世纪分析美学的扛鼎之作。我们随处可看到这样的评论:《美学》是“里程碑式的”,[ T. J. Diffey, “On American and British Aesthetic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 Vol. 51, No.2, Spring, 1993, p.171.] 是“迄今为止所出现的最好的现代分析美学论著”[ Frank Sibley, “Review of Aesthetics, by Monroe C. Beardsley”,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70, No.2, Apr., 1961, p. 275.],“从逻辑分析的观点上写作的哲学家所写出的最完整、最详尽、最具启发性的美学著述”,[ Ronald W. Hepburn, “Review of Aesthetics, by Monroe C. Beardsley”,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Vol.10, No.41, Oct., 1960, p.384. ] “最有用的当代美学入门宝典”。[ Joseph Margolis, “Review of Aesthetics, by Monroe C. Beardsley”, The Journal of Aest

书摘插画
插图

插图

抢先评论了 “审美经验的守望”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诗外文章(上中下):文学、历史、哲学的对话

EUR €93.97
加入购物车

乐死人的文学史唐代篇

EUR €21.99
阅读更多
缺货

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EUR €33.99
阅读更多
缺货

不可不知的中国文学常识

EUR €12.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