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info@easterneast.com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查看购物车 “拨开迷雾学中医——重归中医经典思维(第2版)” 已被添加到您的购物车。
首页医学中医黄帝内经:灵枢篇

黄帝内经:灵枢篇

中医智慧精粹,明星推荐的养生巨作,精装全译本,随书附赠人体穴位彩图

作者:邢汝雯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ISBN: 9787568025157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8.99

类别: 中医 SKU:5d86c91a5f98494bcc14581c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25157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中医学巨著。

◎  是我国现存zui早的医学文献典籍,系统地讲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诠释了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  名符其实的中医学之祖,各个中医流派以及传世名医,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其不仅限于医学,它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  阐释了人体的生理功能,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确立了“天人合一”

的哲学。

◎  阐释了“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理念,分析出人类寿命长短因果关系。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和“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多项先祖人类所获得的科学成就。

作者简介

    邢汝雯,汉族,祖籍河北青县,中医主任医师、中医教授、中医消积水专家,系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教育家、国家名医邢锡波教授之女,自幼随父诵咏医学典籍。1951年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抗美援朝。196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并留校任教,侍诊父亲左右,其间专攻肿瘤、肝病、积水症的研究与治疗,深得其父岐黄之三味。

   邢汝雯从医50余年,致力于中医中药治疗积水症的临床观察与病理研究,其研究成果“利水灵胶囊”获国家发明专利。她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全国数万名患者解除了痛苦,被患者亲切地称为“肿瘤和积水患者的守护神”。

   邢汝雯将父亲生前医案结合自己的行医体会,整理成书,著有《脉学阐微》《伤寒论临床试验录》《邢锡波医案集》《中医临床传薪集》等。

目  录

第 一 节  九针十二原:针灸治病之概要 / 1

第 二 节  本输:对脏腑与经脉之气推本求原 / 8

第 三 节  小针解:神奇的小针技法 / 16

第 四 节  邪气脏腑病形:五脏不堪承受邪气的伤害 / 22

第 五 节  根结:保护好生命之根本 / 36

第 六 节  寿夭刚柔:体质强壮羸弱与寿命关联 / 42

第 七 节  官针:九针之运用法度 / 47

第 八 节  本神:精气神是人的灵魂 / 52

第 九 节  终始:针刺法之终极理论 / 56

第 十 节  经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 / 66

第十一节  经别:气血运行的旁支通路 / 84

第十二节  经水:人体经水与自然的对应关系 / 88

第十三节  经筋:联缀百骸,维络周身 / 92

第十四节  骨度:以骨之大小长短衡量经脉 / 100

第 十 五  节 五十营:缓和呼吸,延长寿命 / 103

第 十 六  节 营气:水谷精微是养生的本源 / 105

第 十 七  节 脉度:测量人体脉长,揭示运行规律 / 107

第十八节  营卫生会:脏腑不安,则神气不足 / 110

第十九节  四时气:四时之气决定灸刺之道 / 114

第二十节  五邪:内病外治的刺法 / 118

第二十一节   寒热病:寒热诸证之针刺大法 / 120

第二十二节   癫狂:精神疾病的特殊刺法 / 124

第二十三节   热病:热病重症的刺治之法 / 129

第二十四节   厥病:头痛、心痛皆因厥 / 135

第二十五节   病本:治病先求本,标本兼治 / 139

第二十六节   杂病:各种杂症治疗准绳 / 141

第二十七节   周痹:风寒湿三邪之害 / 145

第二十八节   口问:日常所见小病的刺治 / 148

第二十九节   师传:医者与患者沟通的经验 / 154

第 三 十 节  决气:六气制衡的重要意义 / 159

第三十一节   肠胃: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 161

第三十二节   平人绝谷:肠胃可提供多少能量 / 163

第三十三节   海论:人体四海之功用 / 165

第三十四节   五乱:阴阳五行顺则治,逆则乱 / 168

第三十五节   胀论:五脏六腑胀病的刺治 / 171

第三十六节   五癃津液别:五种体液的功能及病理变化 / 175

第三十七节   五阅五使:五官与五脏亲密无间 / 178

第三十八节   逆顺肥瘦:胖瘦者宜用针法 / 181

第三十九节   血络论:血络奇邪不容忽视 / 185

第 四 十 节  阴阳清浊:清浊之气与脏腑阴阳诸经的关系 / 188

第四十一节   阴阳系日月:人体阴阳应与自然阴阳保持和谐 / 191

第四十二节   病传:病邪在脏腑间的传变 / 194

第四十三节   淫邪发梦:邪气客于脏腑而致病 / 198

第四十四节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气邪气一日四时之变 / 200

第四十五节   外揣:“司外揣内”的刺治之法 / 204

第四十六节   五变:五种实证的发病机理与变化 / 206

第四十七节   本脏:精血气神乃生命之本 / 211

第四十八节   禁服:针刺应遵循的原则和禁忌 / 219

第四十九节   五色:面部五色望诊密码 / 224

第 五 十 节  论勇:勇怯与脏器及气机强弱的关系 / 230

第五十一节   背腧:以背腧穴治脏腑之疾 / 233

第五十二节   卫气:十二经脉标本、六腑气街皆与卫气关联 / 235

第五十三节   论痛:针灸疗法要依体质而异 / 238

第五十四节   天年:寿命长短取决于天 / 240

第五十五节   逆顺:血气逆顺刺法总则 / 243

第五十六节   五味:五味与五脏配属关系与治病禁忌 / 245

第五十七节   水胀:肿胀病证鉴别与刺法 / 248

第五十八节   贼风:新旧风邪加害引发疾病 / 250

第五十九节   卫气失常:皮肉、气血、筋骨病变刺法 / 252

第 六 十 节  玉版:针刺的顺逆、各脉忌宜 / 256

第六十一节   五禁:针刺治疗的忌宜 / 261

第六十二节   动输:经脉搏动、气血输注之源 / 263

第六十三节   五味论:调适五味有利于健康和治疗 / 266

第六十四节   阴阳二十五人:人与自然界变化的对应关系 / 269

第六十五节   五音五味:分类调治更有效 / 278

第六十六节   百病始生:外感病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原则 / 282

第六十七节   行针:阴阳之气对行针的影响 / 287

第六十八节   上膈:膈食证的病机、征候及治疗 / 290

第六十九节   忧恚无言:一时失音不可怕 / 292

第 七 十 节  寒热:瘰疬的诊断治疗与预后 / 294

第七十一节   邪客:调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 296

第七十二节   通天:阴阳五态人的诊察调治要领 / 303

第七十三节   官能:高明医生的特殊技能 / 308

第七十四节   论疾诊尺:尺肤在诊断上的作用 / 313

第七十五节   刺节真邪:五节五邪之刺法 / 317

第七十六节   卫气行:卫气的出入、散聚与升降循行 / 328

第七十七节   九宫八风:规避八方风邪之道 / 333

第七十八节   九针论:“九五”在针疗中的特殊意义 / 337

第七十九节   岁露论:风病、疟疾的病机与刺治 / 345

第 八 十 节  大惑论:眼神反映人的精气神 / 351

第八十一节   痈疽:毒疮的辨证与治疗 / 356

 

 

前  言

《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zui早的一部医学典籍,zui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朝王冰时称为“灵枢”。至宋朝时,史嵩献家中藏书《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其实是一书多名。宋朝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八十一篇偏重于人体生理、病机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养生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俞穴)、针灸治则等。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都是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和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和“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以及辨证诊疗大法(规律、原则),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等。书中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多项先祖人类所获得的科学成就。

 这些理论学说虽然是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而且是众多医家假托轩辕黄帝之名,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来阐述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书中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从《黄帝内经》的成书来看,它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以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它凝聚了数代先祖的智慧和研究成果,是研究人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中医学奠基之作,时至今日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内容丰富,医理精深,专业性强,并且是文言文,语句艰深,一般读者在阅读时常常感到晦涩难懂,为此,我们特意编撰了《黄帝内经》通俗读本。书中对《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白话译注,每篇还列有本篇大意、解要,及附词字释义等项。其阐发经文,深得门径;纠误正讹,严肃认真;注释诠解,深入浅出。

 另外,为了便于读者理解掌握,我们在编排上也花了一些心思,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以完整权wei的原文为纲,结合生僻字词的注音、注解与言简意赅、科学精准的译文,让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一目了然,帮助读者读懂《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知识,理解《黄帝内经》中的中医智慧。

 

 

在线试读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怜爱万民如子女,亲养他们,并向他们征收租税。我哀怜他们不能终尽天年,还不时受疾病折磨。我想不采用服药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细针,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增强经脉气血的逆顺出入来治疗疾病。要想这种疗法在后世能代代相传,必须明确制定针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传,便于运用而又不会被遗忘,就必须制定条理清晰的纲纪,分出不同的章节,区别表里,以及明确气血终而复始地循环于人身的规律。要把各种针具的形状及相应的用途加以说明,我认为应首先编制一部《针经》。我想听您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岐伯答道:让我按次序陈述,从小针开始,直到九针,说说其中的道理。小针治病,说起来容易,但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却很困难。水平低劣的医生仅是机械地拘守刺法来进行针刺,高明的医生则能根据患者的气血的变化来加以针治。

真神奇啊!气血循行于经脉,出入有一定的门户,病邪也可从这些门户侵入体内。医生没有认清疾病,怎么能了解产生疾病的原因呢?针刺的奥妙,在于针刺的快慢。粗率的医生仅仅拘守四肢关节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针治高手却能观察经气的动静和气机变化。经气的循行,离不开腧穴,腧穴里蕴涵的玄机,是极微妙的。当邪气充盛时,不可迎而补之,当邪气衰减时,不可追而泻之。懂得气机变化的机要而施治,就不会有毫发的差失;不懂得气机变化道理,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时准确地射出一样。所以掌握经气的往来顺逆的时机,才能有疗效。劣医愚昧无知,只有名医才能体察它的奥妙。正气去者叫作逆,正气来复叫作顺,明白逆顺之理,就可以大胆直刺而不必犹豫不决了。正气已虚,反而用泻法,怎么不会更虚呢?邪气正盛,反而用补法,怎么不会更实呢?迎其邪而泻,随其去而补,用心体察其中的奥妙,针刺之道也就尽在其中了。

凡在针刺时,正气虚弱则应用补法,邪气盛实则用泻法,气血淤结的给予破除,邪气胜的则用攻邪法。《大要》说:进针慢而出针快并急按针孔的为补法,进针快而出针慢且不按针孔的为泻法。这里所说的虚和实,因为气本无形,所以似有似无;根据气的虚实来决定补泻的先后次序,以决定留针或去针。无论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补之若有所得,泻之若有所失。

虚实补泻的要点,在于巧妙地使用九针。补或泻都可用针刺实现。泻法的要领:要很快地持针刺入,得气后,摇大针孔,转而出针,排出表阳,以去邪气。如果出针随即按闭针孔,就会使邪气闭于内,血气不得疏散,邪气也出不来。补法的要领:顺着经脉循行的方向施针,仿佛若无其事地轻轻刺入,行针导气,按穴下针时的感觉,就像蚊虫叮完皮肤似去似留的感觉;得气之后,急速出针,如离弦之箭一样迅疾。右手出针,左手急按针孔,经气会因此而留止,针孔已闭,中气就会充实,也不会有瘀血停留,若有瘀血,应及时除去。

持针的要领,以手坚定而有力zui可贵。对准腧穴,端正直刺,针体不可偏左偏右。持针者精神要集中到针端,并留意观察患者。同时仔细观察血脉的走向,并且进针时避开它,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将要针刺的时候,要注意患者神色的变化,以体察其神气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从而察知病气的存亡。血脉之所在,横布在腧穴周围,看起来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会感到坚实。

九针名称不同,形状也各有不同。种叫镵针,长一寸六分;第二种叫员针,长一寸六分;第三种叫针,长三寸半;第四种叫锋针,长一寸六分;第五种叫铍针,长四寸,宽二分半;第六种叫员利针,长一寸六分;第七种叫毫针,长三寸六分;第八种叫长针,长七寸;第九种叫大针,长四寸。镵针,针头大而针尖锐利,浅刺可以泻肌表阳热;员针,针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间按摩,既不会损伤肌肉,又能疏泄肌肉之间的邪气;针,其锋如小米粒一样微圆,用于按压经脉,但不能深陷肌肉之内,否则反而伤正气;锋针,三面有刃,可以用来治疗顽固的旧疾;铍针,针尖像剑锋一样锐利,可以用来刺痈排脓;员利针,针尖像马尾,圆而锐利,针的中部稍粗,可以用来治疗急症;毫针,针尖像蚊虻的嘴,可以轻缓地刺入皮肉,轻微提起而留针,正气可以得到充养,邪气可以尽散,可以治疗痛痹;长针,针尖锐利,针身细长,可以用来治疗久痹证;大针,针尖像折断后的竹子,其锋稍圆,可以用来泻去关节积水。关于九针的情况大致就是如此了。

 

一般而言,邪气侵入了人体的经脉,风热阳邪的气常停留在上部,饮食积滞的气常停留在中部,清冷寒湿的气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针刺各经腧穴,阳邪之气就能得以排出,针刺阳明经合穴,就会使胃肠积滞之气排出。但如果病在浅表而针刺太深,反而会引邪进入内里,这样病情就会加重。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其所在的部位,各种病症也各有其适宜的孔穴。九针的形状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适的孔穴,应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适当选用。不要实证用补法,也不要虚证用泻法,那样会导致损不足而益有余,反而会加重病情。精气虚弱的患者,误泻五脏腧穴,可致阴虚而死;阳气不足的患者,误泻三阳经的腧穴,可致正气衰弱,精神错乱。误泻了阴经,耗尽了脏气就会死亡;误泻阳经,损伤了阳气,则会使人发狂。这就是用针不当的危害。

如果刺后未能得其气,不拘泥于手法次数的多少,都必须等待经气到来。如已得气就可去针,不必再刺。九针各有不同的功用,针形也不一样,必须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选用。总之,针刺的要点,是针下得气,必有疗效,疗效显著的,就如风吹云散,明朗如见到青天那样。针刺的道理就是这样了。

黄帝说:我想听你谈谈五脏六腑的经气的所出之处。

岐伯说:五脏经脉,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五五则有二十五个腧穴;六腑经脉,各有井、荥、输、原、经、合六个腧穴,六六共三十六个腧穴。脏腑有十二条经脉,每经又各有一络,加上任、督之脉各一络和脾之大络,便有十五络了。十二经加十五络,这二十七脉之气在全身循环周转,脉气所出之处,叫“井”;脉气所流过之处,叫“荥”;脉气所灌注运输之处,叫“输”;脉气所行走之处,叫“经”;脉气所汇聚的地方,叫“合”。这二十七条经脉,都出入流注运行于井、荥、输、经、合五腧。

人体关节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处,知道了这些奥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否则就不能把握住头绪。所谓人体关节部位,是指血气游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态。

观察患者的面部气色和眼神,可以了解血气的消散和复还的情况。观察患者形体的动静,听他的声音变化,可以了解邪正虚实的情况,然后就可以右手进针,左手扶针,刺入后,待针下得气即应出针。

但凡在用针之前,必先诊察脉象,知道了脏气的虚实,才可以进行治疗。如果五脏之气已绝于内,反而用针补在外的阳经,那就会使阳越盛阴越虚了,这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临死时病者是安静的,这是因为医者违反了经气补泻原则,误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脏气尽汇于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脏之气在外面已经虚绝,却反而用针补在内的阴经,阴愈盛阳愈虚,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临死时病者会表现得很烦躁,这是误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阳气衰竭而造成的。针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针,反而会使精气耗损;没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针,会使邪气留滞不散。精气外泄,病情就会加重而使人虚弱,邪气留滞于内容易发生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于肘膝四关,四关原穴可以主治五脏的疾病。所以五脏有病,应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脏聚全身三百六十五节经气而集中的部位,所以五脏有病,就会对应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属的内脏。了解了原穴的性质,观察它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五脏的病变状况。

 心肺居于膈上,属阳位,但肺是阳部的阴脏,故为阳中之少阴。其原穴出于太渊,太渊左右共二穴。心为阳部的阳脏,所以是阳中之太阳,其原穴出于大陵,大陵左右共二穴。肝、脾、肾居于膈下,属于阴位。肝是阴部的阳脏,为阴中少阳,其原穴出于太冲,太冲左右共二穴。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至阴,其原穴出于太白,太白左右共两穴。肾是阴部的阴脏,为阴中之太阴,其原穴出于太溪,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为鸠尾,鸠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气海,气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脏六腑的病。大凡腹胀的病都应当取足三阳经的腧穴治疗,飧泄病应当取足三阴经的腧穴治疗。

五脏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体被污染,绳索打了结,江河发生了淤塞一样。扎刺的时日虽久但还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时间虽久,却仍是可以涤尽的;绳子虽然打结很久,但仍可以解开;江河淤塞久了,却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涤洗污渍、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针刺治疗热病,就如同用手试探沸腾的热水,一触即还。针刺治疗阴塞之病,应像行人在路上逗留,不愿走开的样子。阴分出现阳邪热象,应取足三里穴。准确刺入而不能懈怠,气至邪退便应出针,如果邪气不退,便应当再刺。疾病位于上部而病本属于内脏的,当取阴陵泉;疾病位于上部而病本属于外腑的,则应当取阳陵泉。

【解要】

《灵枢》首讲针刺法,足见针刺在中医外治法中的地位。本篇重点介绍古代所用的镵针、员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九种针具的形状及其用途。认识针具,这是针刺法的基础;再讲手法(以补泻为例),针刺有疾、徐、迎、随、开、阖等手法;又讲十二原穴及其主治脏腑病变的原理,指出哪些疾病是针刺法可以治疗的,以及治疗时应取的穴位。

 

抢先评论了 “黄帝内经:灵枢篇”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阅读更多
缺货

中医临床丛书·伤寒论

EUR €12.99
加入购物车

阴阳九针2

EUR €53.99
加入购物车

黄帝内针

EUR €43.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EUR €23.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