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573783
内容简介
文学通史是从纵向对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流变作总的历史考察,而分体文学史则是从一个横断面去具体剖析某一文体的兴衰变化。在这方面,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与鲁迅《中国分体文学史》,共分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四卷,其中《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第3版)》包括诗、词、散曲上、中、下三编,分别就这些文体的起源、体式特点和历史发展,作了追本寻源、索微钩玄的探讨。全书论述平实,见解精辟,信息量大,不仅可供大专院校师生学习古典文学之用,而且视角独特,有助于古典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研究参考。全书统稿工作主要由李修生、赵义山负责。
目 录
前言 上编 诗 章 诗的产生到四言诗——原始歌谣和《诗经》 节 诗的产生:原始歌谣及其他 一、原始歌谣与劳动节奏 二、诗与乐及舞的联体共生 第二节 四言诗与《诗经》的类型和结构程式 一、《诗经》的成书及其分类 二、《诗经》的体式:四言诗 三、《诗经》的结构程式:重章叠咏 第三节 《诗经》的思想艺术造诣 一、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第四节 四言诗的变迁和式微 一、四言诗的变迁:石刻文、郊祀歌及其他 二、五言诗的出现和四言诗的式微 第二章 辞体、杂言诗及其他——《楚辞》与汉乐府 节 从楚歌到辞体 一、楚辞起源于楚声、楚歌 二、楚辞的体制及辞赋之辨 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的思想艺术造诣 一、哀怨起骚人: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二、与曰月争光的长诗:《离骚》 三、情致缥缈的《九歌》与满怀孤愤的《九章》 四、悲秋之祖:宋玉《九辩》及其他 第三节 从杂言诗到五言诗 一、古诗的体制:齐言诗与杂言诗 二、从汉乐府看杂言诗的兴衰 第四节 汉乐府及其思想艺术造诣 一、乐府、乐府诗和《乐府诗集》 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写实倾向 三、悲剧性的《焦仲卿妻》和喜剧性的《陌上桑》 四、体既轶荡,语复真率: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五七言古诗的壮大和新体诗运动——八代诗 节 五言诗的崛起和“古诗十九首” 一、五言诗的诞生及其体制的优长 二、“古诗十九首”及其时代、作者 三、两地相思与伤时失志:“十九首”的内容 四、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十九首”的造诣 第二节 五言诗的蓬勃发展:建安、正始、太康诗人 一、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人 二、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正始诗人 三、繁文绮合,时见风力:太康诗人 第三节 题材开拓和境界提升:陶渊明及六朝 …… 第四章 古近体诗体大备及创作繁荣——李白和初盛唐诗 第五章 古近体诗的持续繁荣——杜甫和中晚唐诗 第六章 古近体诗的另辟蹊径——宋诗 第七章 古近体诗的回潮与新潮——元明清及近代诗 中编 词 章 词的兴起及体式特征 第二章 从民间走向文坛的唐五代词 第三章 五音繁会的北宋词 第四章 继续发展的(南)宋、金词 第五章 走向衰落的元明词 第六章 再造辉煌的清词 下编 散曲 章 散曲的形成及其体式特征 第二章 元散曲的繁荣 第三章 元散曲的鼎盛与衰落 第四章 明代散曲的发展与演变 第五章 清代散曲的衰落
前 言
二十世纪以来,文学史著作的编写,随着古典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而发展,它的演变,与古典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理论和方法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又大都与高等学校文学史教学的状况相一致。近20年来,学术思想尤为活跃,产生的著作更多,并逐步表现出体现文学本位和中国文学民族特点的意图。
但是,人们对现有文学史著作仍不太满意,觉得从总体架构上看仍变化不大。至少在两个方面基本未变:,大致按朝代顺序划分成几个段落进行叙述的总体框架基本不变;第二,在每一个段落中,依照“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指导思想来选择主要的叙述对象基本不变。因为这两点,我们可以从一部文学通史中看到某一历史时期文学的主要面貌,但却难以看到某一文体盛衰兴亡的全过程;可以看到某一时期社会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社会文化的反映,但却较少看到文学自身的艺术构成。说到底,是没有真正立足文学本位,而是有意无意地站在了历史本位;是历史本位主义而不是文学本位主义。努力突破历史本位而回归文学本位,这是我们编写此书的根本出发点。
在这项工作开始之前,我们就首先明确要求自己是立足文学本位来研究社会文化中的文学,而不是立足于社会历史来研究文学中的社会文化。即使在文学史的研究中还可以继续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但应当注意在从社会历史出发之前就必须想到终要落脚到文学。诚然,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研究者原本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对其发展历史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描述,历史学家可以立足历史学去研究,社会学家可以立足社会学去研究,心理学家可以立足心理学去研究,但这与文学家立足文学本位而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文学是两回事。这两者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忽略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而后者必须着眼于这种本质特征。
其次,我们要求自己必须主要着眼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着眼于文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而不是主要着眼于跟文学相关的其他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只有着眼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才是真正立足于文学本位;换过来说也一样,即真正立足于文学本位的研究,必然会着眼于文学作为一种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比如,如果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研究者可以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组织、语言的特征、语言同意象展示、意境构成、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的关系,以及语言变迁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等等;再比如,如果认为“文学是情感的艺术”,研究者可以从情感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情感的内涵、情感的特征、情感的表达等等;又比如,如果认为“文学是形象的艺术”,研究者可以从形象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形象的构成、形象的意蕴、形象的塑造、形象的演变和发展等等;又比如,如果认为“文学是作家心灵的艺术”,研究者可以从作家主体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作家心灵的表现、作家的心路历程、从作家心灵中倒影出的社会人伦等等。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