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73173
编辑推荐
著名东欧作家伊凡·克里玛与哈维尔、昆德拉并称为捷克文坛“三驾马车”,“卡夫卡奖”首位捷克籍获奖者。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是克里玛**时期*受好评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借助精彩的情节叙述,追问和探索了诸如爱、背叛、虚无、和解、理性、神性、成长等等母题,深具哲思的意味。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是克里玛**时期*受好评的长篇小说之一。
小说借助精彩的情节叙述,追问和探索了诸如爱、背叛、虚无、和解、理性、神性、成长等等母题,深具哲思的意味。
内容简介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是捷克当代著名作家克里玛备受好评的长篇小说。
克里斯蒂娜是布拉格一名已届中年的牙医,由于不能接受丈夫外遇而与之离婚。她的外祖母死在纳粹毒气室里,母亲力图摆脱一切跟犹太人的牵连。父亲是一名民兵组织军官,笃信共产主义。她从父亲遗留的书信中发现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一发现彻底动摇了她的生活。抑郁症的困扰、叛逆的女儿和病危的前夫让克里斯蒂娜生无可恋,直到一个比她年轻15岁的恋人闯进了她的生命。四十五岁的克里斯蒂娜,三十岁的情人扬,十五岁的女儿亚娜,三位主人公就在充满历史包袱的布拉格中各自找寻自己的救赎。通过彼此的交流和互助,克里斯蒂娜*终释怀了过往的心结,与生命中的诸多人和事达成谅解,并领悟到爱的意义。
小说巧妙结合了散文和小说的长处,展示了平凡生活的不凡之处,体现了作家卓越的架构和描写功力。在一个相当典型的家庭、情感故事中,克里玛借助精彩的情节叙述,追问和探索了诸如爱、背叛、虚无、和解、理性、神性、成长等等母题,深具哲思的意味。
克里斯蒂娜是布拉格一名已届中年的牙医,由于不能接受丈夫外遇而与之离婚。她的外祖母死在纳粹毒气室里,母亲力图摆脱一切跟犹太人的牵连。父亲是一名民兵组织军官,笃信共产主义。她从父亲遗留的书信中发现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一发现彻底动摇了她的生活。抑郁症的困扰、叛逆的女儿和病危的前夫让克里斯蒂娜生无可恋,直到一个比她年轻15岁的恋人闯进了她的生命。四十五岁的克里斯蒂娜,三十岁的情人扬,十五岁的女儿亚娜,三位主人公就在充满历史包袱的布拉格中各自找寻自己的救赎。通过彼此的交流和互助,克里斯蒂娜*终释怀了过往的心结,与生命中的诸多人和事达成谅解,并领悟到爱的意义。
小说巧妙结合了散文和小说的长处,展示了平凡生活的不凡之处,体现了作家卓越的架构和描写功力。在一个相当典型的家庭、情感故事中,克里玛借助精彩的情节叙述,追问和探索了诸如爱、背叛、虚无、和解、理性、神性、成长等等母题,深具哲思的意味。
目 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书缘(中译本前言)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书缘(中译本前言)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前 言
书缘(中译本前言)
朱力安
读一部作品应该先读前言还是直接从正文开始,向来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好作品经得起“剧透”的考验,值得一读再读。西雅图有家专营二手书的老店,名叫“Twice Sold Tales”(卖了又卖的故事),化用Twice Told Tales(讲了又讲的故事) 而来。窃以为名字很妙,故事能够几度转手,说明耐看。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不过属于入口苦涩,回味甘甜的那种——至少前半部是这样。因此有书评家称该作品反映出作者“不加糖衣的硬派人生观”。一些情节不妨在此略为点破,给读者一点盼头,带着“救赎”的希冀度过小说难熬的头几章。
克里斯蒂娜是布拉格一名已届中年的牙医,由于不能接受丈夫外遇而与之离婚。她的外祖母死在纳粹毒气室里,母亲力图摆脱一切跟犹太人的牵连。父亲是一名民兵组织军官,笃信共产主义。她从父亲遗留的书信中发现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一发现彻底动摇了她的生活。抑郁症的困扰、叛逆的女儿和病危的前夫让克里斯蒂娜生无可恋,直到一个比她年轻15岁的恋人闯进了她的生命。在情报机关工作的扬在公寓门前截住克里斯蒂娜,道一句“我一直在想你”,全书由此焕发生机,节奏陡然加快。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以克里斯蒂娜、扬和亚娜三人为线索,以人称分别阐述他们各自找寻救赎的经历。三人的轨迹时而交会时而分叉。克里斯蒂娜是一名牙医,有着犹太人血统,但由于母亲的刻意保护和父亲的政治信念而没有继承犹太信仰,离婚后一直孤独而渴望爱情;扬生在“布拉格之春”,从大学历史系辍学后在情报机关工作,追查前一政权犯下的罪行,却仍保有理想主义,热衷于角色扮演游戏;亚娜生在自由的时代,不受既定教条约束,沉溺于摇滚、性爱和毒品。在克里斯蒂娜前夫的病床前,克里斯蒂娜和扬初次邂逅;亚娜与朋克之流厮混夜不归宿,在寻找亚娜并终将其送往戒毒所的过程中,三人次相遇。经过几番交错,终在同一所弃置的小教堂里,克里斯蒂娜分别与两人独处谈心。在那所没有圣人或天使的雕塑画像的破败教堂里,克里斯蒂娜终于释怀过往的心结,与生命中的诸多人和事达成谅解。克里斯蒂娜四十五岁,扬三十岁,亚娜十五岁,年龄跨度整齐,正代表三代人,体现出由成长环境和政治气氛差别所带来的思想性格差异。克里玛在如何在后共产主义时代捷克生活这一主题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家、书评家汤姆戴夫林称本书“巧妙结合了散文和小说的长处”可谓深中肯綮。克里玛在小说叙事中穿插了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他借笔下人物之口对纳粹和苏联共产党的兴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还穿插评点了恰佩克、莱巴、柴可夫斯基、叶赛宁和伍尔夫等人。
克里玛大胆地将民间假说当作预设,并由此往下演绎。比如女主人公说“[柴可夫斯基]是个敏感的男人,而且善良,但是既然身为女人,我跟他就全无可能了”这个判断就是基于对柴可夫斯基同性恋性取向的猜测;“为了逃避审判,(希特勒)让自己的随从开枪把自己打死”这番评论则基于这样的假说——苏联怀疑希特勒并非自己扣动扳机自杀,而是在服毒后由随从开枪打死。身为犹太人,他对集中营的恐怖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对有“布痕瓦尔德的恶魔”之称的伊尔斯科赫的记述尤其惊悚,而这则是基于另一个传言,容我从一个故事说起。
单位楼道旁有一排书架,上面摆着Kindle部门进行电子化转录时参考用的纸质原书。校对处理完毕,书就搁在架上任人取走。架上的书来来去去,流通很快,唯独有一本长年无人问津。书名叫《灯罩》(The Lampshade)。精致的硬皮本,封面赫然是一盏灯,灯罩边上缀着穗子。书外面包着一层半透明护封,透过护封可以看到灯罩的幽光,仿佛渗着森森鬼气。
我一直记得有这本书,但从未翻开。直到我翻译到《没有圣人,没有天使》的第三章,里面有一节提及纳粹女魔头剥下犹太囚犯的人皮来制作灯罩,我才猛然联想起那本书。找到该书,翻看内文,果然是关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而封面那白惨惨的灯罩自然就是人皮灯罩了。原来飓风卡特里娜侵袭过后,新奥尔良一片残垣败瓦,作者的友人在废墟地摊上偶然看到一个诡异的灯罩。卖家称毫不讳言,称灯罩乃人皮所制。友人花了$35买下后寄给了作者马克雅各布森,后者由此开始了调查和写作。
翻译书稿把身边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串联了起来,这是一例书缘。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是有宗教意味的,说是寓言亦不为过。里面的醒悟和皈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宗教术语翻译得准确而又避免读者因陌生而感到拒斥,这是颇费琢磨的。比如“狂喜”这一提法就值得商榷。
作者引用了圣方济各在苦难至极的情况下进入ecstatic状态的故事。常用汉译为“狂喜”,这个词至多让人联想到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恐怕并无宗教意味。而ecstasy在英语中则明确有哲学的“忘我”和宗教上的深度陶醉等义项。用“狂喜”来译ecstasy”可以说是在考验读者的宗教知识和联想能力。其实佛教术语“法悦”恰指同一状态。翻译虽然历来有儒释道互译互证的传统(比如“得道高僧”其实应为“得法高僧”),但是用佛教术语翻译基督教却难免尴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以脚注作了说明。窃以为大可以将“法悦”定立为ecstasy的翻译,一开以佛教译耶教的先河。
书中的诗歌引用颇多,比如叶赛宁的诗句。原诗用俄语写成,英译本中引用的诗句为“All will pass like smoke of white apple trees”,而另一英译本作“All, like haze off apple-trees, must pass”,两个英译本就已迥然不同。该句的名译有“如苹果花丛的薄雾”,其他汉译有“如白苹果树的烟花”和“就像轻烟,飘过白色的苹果树”,可谓众说纷纭。经由另一种语言转译,意味流失的恐怕就是诗歌了。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便,摘出此句俄语原文“Всёпройдёт, каксбелыхяблоньдым”请教办公室里的俄罗斯翻译玛丽娜米哈伊洛娃(Marina Mikhayleva)。两人搁下手边的工作,畅聊起诗歌翻译来。原来苹果树在俄国很常见,开白色小花,喷薄如烟如雾,一簇簇花头凋零得快,故有此雾气和易逝的意象。我于是后定稿为:
没有悔恨、呼号和恸哭,
一切终将过去,就像苹果树的
白色花雾突然换上了秋的金黄,
我将不再年轻。
克里玛对三位主人公分别使用了三副口吻,在塑造亚娜的形象方面着实下了翻一番功夫,从时尚用语到心态揣摩,将混迹朋克之流、嗑药/滥药的未成年少女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里面光是毒品的行话黑话就不下数十种,于是译者只好请教三教九流的朋友,力求做到同样“内行”:“出肉、嘎嘎、象牙棒”等指冰毒,“飞叶子”指的是抽大麻,“溜冰”指吸食冰毒,“马儿”说的是麻古,“四号”代表海洛因,还有“走一趟”、“爽一把”等表达。有鉴于本书的读者群中纵有瘾君子只怕也在少数,所以没有严格“以黑译黑”,只是略作点缀。
翻译期间因右膝不适,曾去一家普拉提理疗中心就诊。大夫是一位风姿绰约的中年女子,叫珍妮娅坎巴斯。她说英语带有一种独特的口音,一听便知来自欧洲。诊断结果为长期伏案导致腿部肌肉不协调,于是每周约见一次做康复运动。闲聊得知她是俄罗斯前舞蹈家,赴美学医,两人畅聊共产主义国家特色和异同。显然她是深为离开俄罗斯而感到庆幸的。偶尔听她感慨一下生活疲惫,诸多不顺心,起初不以为意,追问之下才知道她已离婚,独自抚养一名在上中学的孩子。惊觉原来小说原型就在身边,仿佛从她身上看到了克里斯蒂娜的影子。后一次理疗的时候,我把手上那本精装本送了给她,这算是又一例书缘。
承蒙高兴,“蓝色东欧”译丛策划人朱燕玲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接《没有圣人,没有天使》这部书稿。此前一直做儿童文学翻译,急于转型严肃文学,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我是先签了合同才着手寻觅原书的。还记得刚拿到书,读完开篇句就惊得魂飞魄散——这也太重口味了吧。收拾好散落一地的魂魄开始翻译,一年后终于完成译稿,在此对所有提供过帮助和指点的师长友人一并致谢。
朱力安
读一部作品应该先读前言还是直接从正文开始,向来莫衷一是。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好作品经得起“剧透”的考验,值得一读再读。西雅图有家专营二手书的老店,名叫“Twice Sold Tales”(卖了又卖的故事),化用Twice Told Tales(讲了又讲的故事) 而来。窃以为名字很妙,故事能够几度转手,说明耐看。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不过属于入口苦涩,回味甘甜的那种——至少前半部是这样。因此有书评家称该作品反映出作者“不加糖衣的硬派人生观”。一些情节不妨在此略为点破,给读者一点盼头,带着“救赎”的希冀度过小说难熬的头几章。
克里斯蒂娜是布拉格一名已届中年的牙医,由于不能接受丈夫外遇而与之离婚。她的外祖母死在纳粹毒气室里,母亲力图摆脱一切跟犹太人的牵连。父亲是一名民兵组织军官,笃信共产主义。她从父亲遗留的书信中发现自己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这一发现彻底动摇了她的生活。抑郁症的困扰、叛逆的女儿和病危的前夫让克里斯蒂娜生无可恋,直到一个比她年轻15岁的恋人闯进了她的生命。在情报机关工作的扬在公寓门前截住克里斯蒂娜,道一句“我一直在想你”,全书由此焕发生机,节奏陡然加快。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以克里斯蒂娜、扬和亚娜三人为线索,以人称分别阐述他们各自找寻救赎的经历。三人的轨迹时而交会时而分叉。克里斯蒂娜是一名牙医,有着犹太人血统,但由于母亲的刻意保护和父亲的政治信念而没有继承犹太信仰,离婚后一直孤独而渴望爱情;扬生在“布拉格之春”,从大学历史系辍学后在情报机关工作,追查前一政权犯下的罪行,却仍保有理想主义,热衷于角色扮演游戏;亚娜生在自由的时代,不受既定教条约束,沉溺于摇滚、性爱和毒品。在克里斯蒂娜前夫的病床前,克里斯蒂娜和扬初次邂逅;亚娜与朋克之流厮混夜不归宿,在寻找亚娜并终将其送往戒毒所的过程中,三人次相遇。经过几番交错,终在同一所弃置的小教堂里,克里斯蒂娜分别与两人独处谈心。在那所没有圣人或天使的雕塑画像的破败教堂里,克里斯蒂娜终于释怀过往的心结,与生命中的诸多人和事达成谅解。克里斯蒂娜四十五岁,扬三十岁,亚娜十五岁,年龄跨度整齐,正代表三代人,体现出由成长环境和政治气氛差别所带来的思想性格差异。克里玛在如何在后共产主义时代捷克生活这一主题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作家、书评家汤姆戴夫林称本书“巧妙结合了散文和小说的长处”可谓深中肯綮。克里玛在小说叙事中穿插了他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他借笔下人物之口对纳粹和苏联共产党的兴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还穿插评点了恰佩克、莱巴、柴可夫斯基、叶赛宁和伍尔夫等人。
克里玛大胆地将民间假说当作预设,并由此往下演绎。比如女主人公说“[柴可夫斯基]是个敏感的男人,而且善良,但是既然身为女人,我跟他就全无可能了”这个判断就是基于对柴可夫斯基同性恋性取向的猜测;“为了逃避审判,(希特勒)让自己的随从开枪把自己打死”这番评论则基于这样的假说——苏联怀疑希特勒并非自己扣动扳机自杀,而是在服毒后由随从开枪打死。身为犹太人,他对集中营的恐怖刻画得入木三分,他对有“布痕瓦尔德的恶魔”之称的伊尔斯科赫的记述尤其惊悚,而这则是基于另一个传言,容我从一个故事说起。
单位楼道旁有一排书架,上面摆着Kindle部门进行电子化转录时参考用的纸质原书。校对处理完毕,书就搁在架上任人取走。架上的书来来去去,流通很快,唯独有一本长年无人问津。书名叫《灯罩》(The Lampshade)。精致的硬皮本,封面赫然是一盏灯,灯罩边上缀着穗子。书外面包着一层半透明护封,透过护封可以看到灯罩的幽光,仿佛渗着森森鬼气。
我一直记得有这本书,但从未翻开。直到我翻译到《没有圣人,没有天使》的第三章,里面有一节提及纳粹女魔头剥下犹太囚犯的人皮来制作灯罩,我才猛然联想起那本书。找到该书,翻看内文,果然是关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而封面那白惨惨的灯罩自然就是人皮灯罩了。原来飓风卡特里娜侵袭过后,新奥尔良一片残垣败瓦,作者的友人在废墟地摊上偶然看到一个诡异的灯罩。卖家称毫不讳言,称灯罩乃人皮所制。友人花了$35买下后寄给了作者马克雅各布森,后者由此开始了调查和写作。
翻译书稿把身边一些不相干的事情串联了起来,这是一例书缘。
《没有圣人,没有天使》是有宗教意味的,说是寓言亦不为过。里面的醒悟和皈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宗教术语翻译得准确而又避免读者因陌生而感到拒斥,这是颇费琢磨的。比如“狂喜”这一提法就值得商榷。
作者引用了圣方济各在苦难至极的情况下进入ecstatic状态的故事。常用汉译为“狂喜”,这个词至多让人联想到杜甫的“漫卷诗书喜欲狂”,恐怕并无宗教意味。而ecstasy在英语中则明确有哲学的“忘我”和宗教上的深度陶醉等义项。用“狂喜”来译ecstasy”可以说是在考验读者的宗教知识和联想能力。其实佛教术语“法悦”恰指同一状态。翻译虽然历来有儒释道互译互证的传统(比如“得道高僧”其实应为“得法高僧”),但是用佛教术语翻译基督教却难免尴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只是以脚注作了说明。窃以为大可以将“法悦”定立为ecstasy的翻译,一开以佛教译耶教的先河。
书中的诗歌引用颇多,比如叶赛宁的诗句。原诗用俄语写成,英译本中引用的诗句为“All will pass like smoke of white apple trees”,而另一英译本作“All, like haze off apple-trees, must pass”,两个英译本就已迥然不同。该句的名译有“如苹果花丛的薄雾”,其他汉译有“如白苹果树的烟花”和“就像轻烟,飘过白色的苹果树”,可谓众说纷纭。经由另一种语言转译,意味流失的恐怕就是诗歌了。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便,摘出此句俄语原文“Всёпройдёт, каксбелыхяблоньдым”请教办公室里的俄罗斯翻译玛丽娜米哈伊洛娃(Marina Mikhayleva)。两人搁下手边的工作,畅聊起诗歌翻译来。原来苹果树在俄国很常见,开白色小花,喷薄如烟如雾,一簇簇花头凋零得快,故有此雾气和易逝的意象。我于是后定稿为:
没有悔恨、呼号和恸哭,
一切终将过去,就像苹果树的
白色花雾突然换上了秋的金黄,
我将不再年轻。
克里玛对三位主人公分别使用了三副口吻,在塑造亚娜的形象方面着实下了翻一番功夫,从时尚用语到心态揣摩,将混迹朋克之流、嗑药/滥药的未成年少女形象刻画得跃然纸上。里面光是毒品的行话黑话就不下数十种,于是译者只好请教三教九流的朋友,力求做到同样“内行”:“出肉、嘎嘎、象牙棒”等指冰毒,“飞叶子”指的是抽大麻,“溜冰”指吸食冰毒,“马儿”说的是麻古,“四号”代表海洛因,还有“走一趟”、“爽一把”等表达。有鉴于本书的读者群中纵有瘾君子只怕也在少数,所以没有严格“以黑译黑”,只是略作点缀。
翻译期间因右膝不适,曾去一家普拉提理疗中心就诊。大夫是一位风姿绰约的中年女子,叫珍妮娅坎巴斯。她说英语带有一种独特的口音,一听便知来自欧洲。诊断结果为长期伏案导致腿部肌肉不协调,于是每周约见一次做康复运动。闲聊得知她是俄罗斯前舞蹈家,赴美学医,两人畅聊共产主义国家特色和异同。显然她是深为离开俄罗斯而感到庆幸的。偶尔听她感慨一下生活疲惫,诸多不顺心,起初不以为意,追问之下才知道她已离婚,独自抚养一名在上中学的孩子。惊觉原来小说原型就在身边,仿佛从她身上看到了克里斯蒂娜的影子。后一次理疗的时候,我把手上那本精装本送了给她,这算是又一例书缘。
承蒙高兴,“蓝色东欧”译丛策划人朱燕玲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接《没有圣人,没有天使》这部书稿。此前一直做儿童文学翻译,急于转型严肃文学,不假思索地答应了。我是先签了合同才着手寻觅原书的。还记得刚拿到书,读完开篇句就惊得魂飞魄散——这也太重口味了吧。收拾好散落一地的魂魄开始翻译,一年后终于完成译稿,在此对所有提供过帮助和指点的师长友人一并致谢。
媒体评论
一颗鲜为西方赏识的文学瑰宝……一位*时期的捷克大师。
——斯科特伯纳德纳尔逊《波士顿环球报》
伊凡克里玛……四十年来一直在记述在废墟和流沙中追寻幸福的故事……这些受过伤害的人闪耀出人性之光……脆弱而有瑕疵的人追逐他们不定性的渴望、扮演不光彩的英雄,直至*后一刻。
——珍妮特布洛维《纽约时报书评》
克里玛先生所塑造的角色如此真实可信——充满瑕疵、脆弱、迷茫、生活化。在他们取得真知洞见或终于能够沟通彼此那一刻,我们由衷感到意义非凡。就像契诃夫,作家克里玛先生有能力向我们展示平凡生活的不凡之处。
——梅尔鲁宾《华盛顿时报》
不输于任何人,克里玛重构了二十一世纪小说。巧妙结合了散文和小说的长处,他创造出具有莎剧人物般影响深远的角色……《没有圣人,没有天使》是一部并不张扬的杰作。
——汤姆戴夫林《普罗维登斯报》
从压抑旧制度下的生活,到自由新纪元下的问题和令人失望之处,克里玛笔下的人物演绎贯穿了整个区间……克里玛在探索过去的同时仍然聚焦当下。
——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新闻周刊》
——斯科特伯纳德纳尔逊《波士顿环球报》
伊凡克里玛……四十年来一直在记述在废墟和流沙中追寻幸福的故事……这些受过伤害的人闪耀出人性之光……脆弱而有瑕疵的人追逐他们不定性的渴望、扮演不光彩的英雄,直至*后一刻。
——珍妮特布洛维《纽约时报书评》
克里玛先生所塑造的角色如此真实可信——充满瑕疵、脆弱、迷茫、生活化。在他们取得真知洞见或终于能够沟通彼此那一刻,我们由衷感到意义非凡。就像契诃夫,作家克里玛先生有能力向我们展示平凡生活的不凡之处。
——梅尔鲁宾《华盛顿时报》
不输于任何人,克里玛重构了二十一世纪小说。巧妙结合了散文和小说的长处,他创造出具有莎剧人物般影响深远的角色……《没有圣人,没有天使》是一部并不张扬的杰作。
——汤姆戴夫林《普罗维登斯报》
从压抑旧制度下的生活,到自由新纪元下的问题和令人失望之处,克里玛笔下的人物演绎贯穿了整个区间……克里玛在探索过去的同时仍然聚焦当下。
——安德鲁纳戈尔斯基《新闻周刊》
在线试读
我们活在世上只有上帝眨两次眼的功夫,接着宇宙时间的海洋就会把我们吞噬,我们连海水的低语都听不见。
如果我们不预期结束,又怎么懂得珍惜余下的时光?
生命是的奇迹,无论你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还是自然进化的,这都是伟大的奇迹。如果你不懂得尊重自己体内的奇迹,你也就无法尊重你身边的生命,可悲的是,人们不知道尊重自己,他们毁了自己也毁了身边的一切。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生命的奇迹延续下去。
他们不懂得接受已有的;总追求人生没给他们的东西。他们缺乏谦卑。我也一样:我无法跟他们和解,因而无法跟自己的人生和解。人要有能力与他人和解,哪怕无法接受他们做过的事。
如果我们不预期结束,又怎么懂得珍惜余下的时光?
生命是的奇迹,无论你相信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还是自然进化的,这都是伟大的奇迹。如果你不懂得尊重自己体内的奇迹,你也就无法尊重你身边的生命,可悲的是,人们不知道尊重自己,他们毁了自己也毁了身边的一切。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生命的奇迹延续下去。
他们不懂得接受已有的;总追求人生没给他们的东西。他们缺乏谦卑。我也一样:我无法跟他们和解,因而无法跟自己的人生和解。人要有能力与他人和解,哪怕无法接受他们做过的事。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