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73395
论坛以“‘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为题旨,由于主题鲜明、站位高、立意新,它的举办深得少数民族文学界的响应与支持,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期待。
《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2013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论坛论文集》以“‘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为题旨开启论剑,所议者围绕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国家、民族、社会责任,少数民族文学与全球视野,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意识与生命气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追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精神坚守与形式创新等而展开,直击当下少数民族文学的前沿话语、热点问题,突出现象,所探讨的是催生大家与精品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阐释的是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对实现“中国梦”、建设文化强国所具有的政治、社会、文化、美学价值意义,并为少数民族文学在今后的成长进步作多元性思考,以唤起理论自觉、发挥导向作用、激活创作灵感。两天的交流、讨论十分热烈、和谐,并富有成效,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寄语 丹 增
传播美好是我们的责任 艾克拜尔米吉提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新的生命气象 叶 梅
我看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 梁鸿鹰
以新的艺术姿态开创少数民族文学新天地 包明德
当代作家的民族身份与社会担当 汤晓青
中国当代文学因之更加丰富多样——《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字版的意义 石一宁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批评和我们的文化传统 尹虎彬
重寻集体性与文学共和——为什么要重读乌热尔图 刘大先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生态意识独特性 李鲁平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与网络传播 马季
想象中国当代文学的身躯——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共同体发展格局素描 蔡晓龄
国家区域政治与少数民族作家的断代历史 杜国景
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自觉 杨玉梅
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意识与生命气象 郭雪波
时代呼唤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学——浅谈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意识与生命气象 叶多多
现代性审视与民族文化守望——论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叙事 吴道毅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学 阿拉提·阿斯木
转型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家责任 黄伟林
简论社会转型时期的少数民族文学 涂克冬·庆胜
社会转型背景下发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几点思考 宋生贵
边缘力量与民间精神——以《独立》诗丛第15卷为例论少数民族现代诗的艺术特质 杨荣昌
从春到秋的里程(代编后记)
高伟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之后,中国作协正式推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这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扶掖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国家行为,是包括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翻译及理论批评建设等一揽子扶持措施的系统工程,其构架之大,包纳范围之广,扶持力度之强,前所未有,对于寂寂耕耘于此的广大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家、学者而言,它不啻为盛世福音,消息一出,不知多少人为之欢呼雀跃。这是一条56个民族文学支脉汇聚的大河。而将这些涓涓溪流疏浚汇总成一条滚滚江河的工作,是庄严神圣的,无疑也是具体和繁琐的。它涵盖少数民族文学的方方面面,时间紧,任务重,头绪多,对于组织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创联部平常工作就忙忙碌碌,承担了这项工程的组织工作,等于在平日的忙碌之上,又多出了一份忙碌。一时间,仿佛创联部的每个办公室里都身影穿梭,话语锵锵,火力全开,多年偏于一隅的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就像窗外2013年的春天,草长莺飞,风生水起。
按照创联部的分工,我负责的创联部综合处承担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的筹备组织工作。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之中理论批评建设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和呈现的载体和平台。记得是2013年初春,好像也是春节刚过不久,白庚胜书记把我叫去布置工作,商量论坛的事情。由此勾勒出论坛组织工作的基本框架: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三家联合举办,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具体承办。为加强论坛的筹备组织工作,论坛设立组委会,丹增与白庚胜任总顾问,主任组委会主任为包明德、朝戈金、叶梅,副主任为尹汉胤、汤晓青、尹虎彬。我受命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落实论坛的具体事情。论坛的时间初定下半年。考虑到这是第一次,为稳妥起见,论坛的地点就定在北京。
老实说,一开始在我的思想里,认为办论坛是相对简单的活儿,在创联部工作,操办的各种会议多了。及至上手,我才发现其实也并非容易。作为主办方和承办者,首先应该熟悉情况。当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处于一种什么状况?应以怎样的阵容构成这个体现当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水准的论坛?作为一个年度论坛的开篇之作,在当下的政治和文学形势下应以什么题目统摄符合目前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无数话题?虽然从事创联多年,但我对少数民族文学这一领域依然如雾里看花、深水观鱼,委实不熟。好在分管创联和民族文学工作的白庚胜书记对少数民族文学情况极为了解,对社科院民文所也很熟悉。筹备期间,白书记多次召集论坛办公室开会,研究商量方案。参加筹备工作的除我之外,还有综合处的周李立,民族处的张绍锋和郑函。
首先是立题。一个论坛,题目决定了高度。白书记认为,作为首届论坛的总题目,应该站在时下中国政治和文化的高处,涵盖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实际,同时又简洁而响亮。在一次小范围的筹备会上,他给出了一个深思熟虑的题目: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随后,我将此题目报给组委会的各位专家征询意见,获得大家一致认可。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恰当的好题目,用时下流行的词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总题目出来了,还得有切中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实际的具体论题。在征询了民族文学所的尹虎彬、刘大先先生及《民族文学》的叶梅、杨玉梅等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归纳、论证,最终确定了六个分论题: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国家、民族、社会责任;少数民族文学与全球视野;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意识与生命气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追寻;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精神坚守与形式创新。
其次是确定参会的人选。无论是因为多年创联工作的原因,还是多年编辑《作家通讯》的缘故,我对少数民族文学面上的人物不能不说还是熟悉的,但要找到适合于参加本次论坛的理论批评人士还是心中茫然。他们应该是有资格、有实力代表当前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理论批评水平的一群人。“欲知山中事,须问砍樵人”,在听取了各方专家的意见之后,一个论坛的参会阵容逐渐浮现出来。在考量其研究方向和学术代表性,同时兼顾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落实了45名参会嘉宾。他们覆盖汉、蒙古、回、维吾尔、藏、苗、彝、壮、朝鲜、满、侗、白、土家、哈萨克、纳西、柯尔克孜、鄂温克、裕固等18个民族。
方案修订到位了,给参会代表的邀请函发出去了。整个夏天,论坛的组织工作一切就绪,静舸待流。
创联部的工作事多且杂,忙碌着转眼到了10月。10月25日,为了落实论坛的各项事宜,我们召开了一次三家主办方单位的领导参加的小型工作会。与会的有白庚胜书记,社科院民文所的尹虎彬副所长,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副会长、《民族文学》主编叶梅,创联部主任孙德全、副主任尹汉胤,以及办公室的相关同志。大家商定了会议的具体时间、议程,以及会议之后论文集的出版。
11月12-14日,“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2013·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如期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来自北京、新疆、内蒙古、云南、海南、辽宁、广东、广西、湖北、贵州、宁夏、甘肃等省区的全国40余位作家、评论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汤晓青,国家民委民宣司副司长任乌晶等嘉宾分别进行主题发言。在为期一天半的时间里,与会嘉宾以主题发言、大会发言、小组发言等形式分享、交流了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为少数民族文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思考,对当下的中国民族文学发展达成了共识,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理论批评引向了深入。
对本次论坛,与会代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这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的一次成功的盛会。叶梅在大会的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主办方三家单位前期进行了精心策划,有许多领导、专家和创联部工作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经过大家的鼎力合作和努力,本届论坛达到了预期效果。”诚如斯言,本次论坛是成功的,一切尽如我们策划和期待的那样,而这即是我们最美好的祈盼和回报了。现在,论坛嘉宾逸兴遄飞的发言已经化作这卷即将付印的论文集,厚厚的一沓,静静地放在我的办公桌上。这是2013年秋天的果实。
在此,我要代表论坛承办方,向所有支持本次论坛工作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来自他们的无私贡献,八方襄助,才使得这次论坛如此平顺、成功。
如今,随着2014年春天的到来,新年度的论坛策划草案又在我的电脑出现了。新的种子孕育新的期待。它在梦想着一个更热烈的春花秋实的历程。
2014年2月,春节
这次盛会是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的开山之作,将以“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为主题,聚焦“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的国家、民族、社会承担”、“少数民族文学的生态意识与生命气象”、“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文化追寻”、“少数民族文学创造的精神坚守与形式创新”等话题,采取著名作家、学者高端对话的形式,直击当下少数民族文学的前沿话语、热点问题、突出现象,深入探讨催生方家大师与精品力作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深刻阐释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对实现“中国梦”的政治、经济、文化、美学价值及其意义,致力于引领少数民族创作与批评的导向及理论自觉、艺术创新,为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进步与中华文明伟大复兴作有益的文学积累。
中国作协是全国各民族作家及文学工作者的温馨之家,一直担负着发展社会主义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任。60多来年,在建立健全其体制机制、培养作家、催生作品、提供园地、推荐成果、开展活动、促进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使我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至今已成蔚然大观。
近年来,中国作协又在鼓励双语创作、搭建多语文平台、重点项目扶持、会员发展、鲁院培训、权益保护、开展评奖、对外译介工作中采取了灵活措施与特殊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支持力度,不仅使各民族当代文学各美其美、少数民族当代文学间美人之美,而且使全中国当代文学美美与共,使一颗颗明星闪耀于中国文学的天宇,一部部杰作彪炳于中华文明的史册。
2012年,中国作协在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把当年确定为“少数民族文学年”,并开展了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举办“第十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少数民族文学调研、恢复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活动等一系列工作,为方兴未艾的少数民族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就是其中最有力的举措。一年多来,在党组、书记处的坚强领导下,在有关省区作协及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与文学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这项工程中的作家培训及重点作品创作、原创作品出版、优秀作品翻译等扶持专项均已相继实施,并初获成果,今天在这里正式开光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当代文学论坛”又成它的一大亮点。
我们坚信,在党的十八大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这个论坛的设立必将成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繁荣的新力量,并使之得到新的积聚,中国少数民族当代作家与批评家理论家的对话、结合、互动将得到切实的推进,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创作经验、思辨成果将得到充分的展示、交流与共享。通过这个论坛的持续性活动,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主体性确立将更加自觉、自信,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本体性建设将更加科学与理性,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将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因而,我们吁请广大少数民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文学爱好者,以及关心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各界朋友呵护它的成长进步。因为它是我们的,更是中国的。
对于这个论坛,我们所热忱期待的是: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文艺观点及二为方向与双百方针,将强烈的政治责任与学术民主视作必须恪守的原则;它坚持各民族文学一律平等及各民族文学队伍的团结、和谐;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一切方面、各个环节;它坚持开放性与科学性,追求人类情怀、世界眼光与国家意识、民族精神的高度统一,力争少数民族当代文学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最后,让我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各位作家、各位学者、各位领导身心健康,万事如意。谢谢!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