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19687
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都要运用金融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融资、借贷都是一种金融活动。每天学点金融学,你就会在消费中更加理性,在投资中更加明智。懂点金融知识,多份财富保障。本书语言通俗而精炼,让你在选够图书的同时,不会因为图书内容的冗长而望而却步;更不会因为字数的精简而对相关知识出现纰漏,做到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全面了解与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金融学知识。
其实,金融的概念并不复杂,一个简单的说法,所谓“金融”,就是指资金的融通和信用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它涉及货币的转移和资金的融通,其实质就是一种借贷关系。但由于金融的发展,以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给人一种炫目且深不可测的感觉。提起私人间的借贷、银行的存贷业务或是证券投资,大多数读者都相当熟悉,可是一论及期货、期权等问题,大多读者又觉得难以理解。其实,这些都是金融的一些业务活动、一些表现形式,其实质也不过是货币的转移、资金的融通。
金融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金融”这个词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不论你是平民百姓还是企业的管理者,或是国家的公务员,懂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识已变得非常迫切。从国家来说,金融已成为对国民经济进行履观调控重要的经济杠杆;从企业来说,金融已成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命脉,不少有眼光的大企业已开始由注重产品经营转向注重资本经营;从个人来说,随着手中余钱的增多和市场金融活动的日益多样化,怎么参与金融活动,使手中的钱保值、增值,已成为广大公众关心的新课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金融意识的强弱,金融知识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企业、一个管理者,乃至一个普通公民是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是否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个重要标志。
金融固然重要,想学习的人也不在少数,但真要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却不大容易。市面上金融方面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教材;另一种是翻译的所谓名著。教材理论性太强,写作上枯燥乏味,可读性差;而读名著又要求有一定的理论功底,这种书不是什么人都能看得懂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有了本书的诞生。本书把大量的金融知识压缩其中,既有内容上的广度,又有叙述上的重点,就像是一个快速充电器,让读者直接而又I陕速地领悟到金融的精髓。
一本好书正如一位益友。在本书中,作者以戏谑的口吻、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的笔调,从金融的史前时代—以石头、贝壳作为“货币媒介”的时代谈起,直至现今以及未来将以“数字”作为货币的信息社会,慢慢地撩起了蒙于金融上的神秘面纱。在行文中,既有基本常识的阐述,也有重点难点的讲解,还有热点疑点的点拨。总之,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对读者有用,也真心希望自己的辛勤劳作能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在这炎热的夏天里我真诚地期待着。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货币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一个通俗的例子:如果你已是位年轻的爸爸、妈妈,或是一位头发苍白的奶奶、爷爷,相信你总是忘不了在你家宝宝出门之前让他带上一点零花钱以备所需。货币自从诞生之日起就充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的今天,一国的货币也开始越出国境,逐渐走向地球村的每个空间,在今天,货币在国际的流动更多的是出于各国之间交往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国际货币的收支也成为必然。
1.货币:一种可以流通的商品
在生活中,货币几乎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如果你是位公司的职员,你可以以工资、奖金、福利等形式从公司取得货币收入;如果你是位政府公务员,你可以以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形式从国家获得货币收入;如果你是位农民,你可以通过提供农副产品来获得资金收入;当然如果你是位企业家,你更离不开货币。
在现实的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几乎所有消费的物品都是商品,都需要用货币去购买,你很难想出哪些方面不需要货币支付。
对于农民来说,货币不仅要用在生活上,还要用在生产经营上。农业生产需要种子、化肥、农药,需要用水浇灌农田,还需要有各种生产性的服务,这些都要用货币来支付。
对于个体经营者来说,他们需要购进原材料、半成品,或是买进将要销售的商品。
对于一个企业,其整个生产经营的运转时时刻刻都要靠货币的收入和支出来维持。建立工厂需要有购固定资产的货币支出,要支付购买原材料、燃料的货币,企业产品的销售又会获得货币收入,这些货币收入还将要以工资、设备更新、技术开发等各种形式继续进行支付以备企业的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
非经营性的机关、团体等部门的正常运转也离不开货币:办公楼的建设、办公用品的购买、人员工资的支付都需要货币;从履观上来讲,一个国家和政府职能的发挥更离不开货币。国家或政府以税收的形式取得财政收入,然后又以各种经费和投资的形式进行支出,这其间显然离不开货币。
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起一般等价作用的商品,通俗地说,货币是从商品王国中独立出来而走向其对立面的另类商品。
货币的收支运动形成了货币的流通。以个人、企业、机关团体、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运动,包括了整个国民经济中一切现实的货币收支,当然,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紧密地形成了一张流通网。例如:家庭个人购买商品或所需劳动服务的货币支出是企业等经营单位销售货物和提供服务的货币收入,相反,企业等单位支付工资、福利、资金的货币又构成了个人和家庭的货币收入;而企业等单位缴纳的利税则形成了政府或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向外的投资和拨款又构成了具体单位和部门的货币收入;如果企业向银行贷款就形成了企业与银行的货币运行,贷款到期,货币运行的流向则又会相反。总之,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居民、企业、政府之间的货币收支构成了一张连绵不断、相互依赖的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货币流通。
2.货币的起源:另类商品的诞生
提起货币的起源,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交换。
已有的史料和不断的考古发现,证明了这样一个史实,凡地球有人类聚集的地方,交换都先后经历了两个历程:其一是物和物的直接交换;其二才是通过媒介的物物交换。古埃及的瓦罐换鱼和中国的石斧换羊,指的都是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的发展,逐渐地出现了媒介,即人类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某一种中间物品,即媒介物,然后再用所获得的中间物去交换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从物物之间的直接交换到通过媒介物进行交换,是人类交换史即人类文明史上重大的进步,具有里程碑的性质。虽然人类学家和经济学家无法准确地计算出我们的原始社会祖先们在物物交换上徘徊了多长时间,但是,可敬的人类祖先们还是勇敢地迈出了人类金融史、人类经济史、人类文明史的步。
读过《人类社会发展史》或《资本论》的朋友很容易会浮现出这样一简陋的武器围捕露着长牙的野猪;背负婴儿的善良的女人们,正在寻觅着
可吃的野果或草根。想象看工具极其简陋,几乎只能靠天而食的原始时代,今天的我们就不会奇怪人类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物物交换的阶段。
当交换发展到通过媒介物进行时,这种出现在交换之中的媒介物就是货币。
关于货币的起源曾经有许多争议。哲人亚里士多德在论述了物物交换之后说:一地的居民如有所依赖别地的货物,所缺的货物便从别地运进,于是中间媒介物—钱币,就应运而生。我国的管子认为帝王为了进行统治而选定某些难得的、贵重的物品为货币。这两种论断显然都烙上了过深的唯心痕迹,倒是史学匠司马迁语出惊人:货币产生于交换的发展中。但对于交换,他却认为是一种“道”,即自然发生的事情。
无论是统治人们思想多时的亚氏实用主义,还是先哲们的主观臆断,都难以给人一个令人信服的阐释。货币的本质和起源不能离开经济生活发展的客观。直到一代伟人马克思,在充分论证商品经济的过程中才得以揭开蒙在货币女神脸上的面纱。
伟人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入手,对货币的起源进行了详尽而准确的论述。
在远古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的劳动是根据集体的需要而统一进行的,因而劳动产品为共同所有,统一分配,此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分工条件下,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一种或有限的几种产品的生产,而每个人的需求则是多样的,需要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例如鞋子的生产者虽然只生产鞋子,但他还需要农民提供粮食和纺织者提供衣物。那么每一个生产不同产品的劳动者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呢,
解决的途径只有一条:交换。卖掉自己的产品,买回需要的产品。
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低,甚至没有什么剩余产品,但不同的群体和不同的个人之间却会产生不同的需求(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例如捕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