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17731
台湾会说故事的人、知名导演吴念真暌违12年感人之作。台湾、大陆,持续热卖!感动万千两岸读者!荣获诸多好书大奖殊荣!心底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真实的感动!
心底挂念的家人,日夜惦记的家乡,一辈子搏真情的朋友,以及台湾各个角落里真实的感动!它们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虽然情感朴素又恣意,喷薄出的却是强大的生命能量与心灵启发。
母亲在念真的婚礼上,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谢神明保佑“像我这样的妈妈,也可以养出一个大学毕业的孩子”;那个神算子一样的相命师缓缓道出一切皆属必然;跑片小弟领着一群孩子在海边,把影片拉得长长的,一边跑一边对着阳光看;暗生情愫的技工和中学女生在公车上面对面,各自沉默地吃着面包;更有给念真带来屈辱又为他做面子的弟弟,写遗书说“你要照顾家里,辛苦你了,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
书中的小弟和小妹,老兵或女孩,仿佛就在身边,和我们一起经历着生命中的惊喜与惶恐。作者是台湾人,深沉的文字底下透出浓厚的中国人乡土情怀,感动着同根所生的人们,让我们想念共同的祖先和血脉。
有读者说:“我反对煽情。可每次看他的东西就是要哭。”
目录
自序 你们还记得我吗 1
前言 四个相命师 1
第一辑 心底最挂念的人
母难月 1
只想和你接近 6
心意 11
遗书14
第二辑 日夜惦记的地方
可爱的冤仇人 39
老山高丽足五两43
母亲们 48
头家返乡51
年糕 54
琵琶鼠 57
秘密 62
小小起义 69
魔幻记忆 72
告别 75
第三辑 博真情的朋友们
春天 81
未遂犯 86
茄子 89
爱99
他不重,他是我兄弟 105
人狗之间108
兄弟111
跑片114
告别式121
第四辑 一封情书的重量
邂逅 129
长梦 135
情书 141
重逢 148
美满 151
第五辑 这些人,那些事
思念 165
真实感 168
圆满 173
八点档 176
寂寞 179
仪式 183
遗照 186
陈设一个家 193
沦陷 198
笑容 201
吴念真印象
文/孙孟晋
这是一个精力无比充沛的人,把事业的排场铺得很开。其实,他更是一个随性的人,往往对美贪婪的人,才会像吴念真那样把人类的精华照单全收。他是一个说书先生,他其实不在乎别人是崇拜还是起哄,就像某个村头大树底下的长者,和大群小孩述说着村子历史上的各种传奇。
吴念真的村子很大,大到整个台湾,大到全世界。
这个永远保持着泥土芳香的中年人,既懂得规则又懂得真情让人,他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到了极致。我并不确定他是因为口才好做了名编剧,还是倒过来。他吃过很多苦,但天生是一个在悬崖上玩杂技的人,他甚至可以恶作剧地把一个不怎么善良的人,抱去玩恐怖剧。他的故事可能比《一千零一夜》还厚,但绝非只是他个人的,那是一部有很多熟人组成的众人世态相。
《这些人,那些事》,一篇篇小说或随笔,但我觉得是一部部电影,吴念真有这样一种功力,把他人生的每一节车厢的车窗擦拭得很干净。很多人看完都会说个“真”字,但我更为感叹的是他的记忆力,这是一种把时间刻进肉里的能力,唯有对他人的生命无比珍惜,才记得住这一切。
吴念真事业的大半部分是幕后的,他决定了台湾新电影的起步,也给《恋恋风尘》、《悲情城市》和《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注入了自己的影子。他是纯正的台湾“本省人”,却比很多“外省人”更关注当时的“社会矛盾”。他奉献的诗意不仅是乡愁篇,更多的是一个庞大的往前颠簸的现代文明世界。
你可以说你搭错了车,也可以无视慈悲的滋味,但你无法拒绝某些人间条件,大概只有那种成精的人,在说出真相时毫无顾忌。吴念真前世一定是一个沉默的享福者,他在今世的确有点鼓噪,但有谁懂得:他把苦涩的往事都做成了甜品,大家尝到了甜头,而他依然寂寞。
他能把他的经历写成书,拍成电影,这是他对这个世界的美意。当然他不在意你用夸张的神情去读,他就是喜欢制造戏剧效果,有一种经验丰富的人很可怕,因为他的库存深不见底。
他的脾气不会很好,他也容易得罪人,但大家都喜欢讲真话的人,却不想想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台湾新电影,挥手一瞬间成了历史,我可能比较关心吴念真逐渐离开了那个电影圈子的原因,每个时代的见证者都会有本他的历史,相对而言,我更相信吴念真的见证。他是半个参与者,半个旁观者。
喜欢这个无比丰富的人,他的热情背后有种理性,是后天得来的,他能看破别人眼里的东西。
比起人生的厚度,我们早晚会更喜欢人生的长度。
自序
你们还记得我吗?
在仔细读完经过编辑的这些文字的此刻,好像不得不向“到了一个年纪,某些人的生命似乎只剩下回忆”这句话低头,尽管之前始终对其中所隐含的轻视和同情嗤之以鼻,甚至充满抗拒和敌意。
是事实,因为交织成这些文字的几乎全是往事的点点滴滴。
当其中某些片段开始在网路中被转寄流传,有网友留言问说,你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我用少年时期读过的《麦克阿瑟回忆录》里头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们:“回忆是奇美的,因为有微笑的抚慰,也有泪水的滋润。”
这也是事实。
多年来杂乱的行程、密集的工作已经是固定的生活形态,不过,好像也没什么可以抱怨的理由;人生选择什么就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会失去什么,这道理到了这样的年纪几乎已没有什么疑惑的余地,只是在日复一日一如川剧“变脸”般随着工作或行程不停变换的角色扮演中,“自己”这个角色反而少有上戏的机会,除了午夜场;而在几乎无声也无观众的演出过程里,和“自己”对戏的另一个唯一的角色就叫“回忆”。
戏有时候会演得很长很长,从午夜一直到天际露出微光;因为“自己”在“回忆”的导引下经常意外地与遗忘多时的某个阶段的另一个“自己”再度重逢,于是,就像久别的老友偶然相遇一般,有更多的回忆被唤醒,一如梦境与梦境的连结,没有逻辑,无边无际。
有时候会想,生命里某些当时充满怨怼的曲折,在后来好像都成了一种能量和养分,因为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见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
或许是工作的关系,长久以来似乎习惯拿这些人与事和人分享,不知道有多少次当某些心思细腻的朋友听完这些故事之后,都会跟我说:写下来吧,当你有一天什么都记不得的时候,至少还有人会帮你记得这些人、那些事。
是曾想写过,只是始终在等候着自己所希冀的那个适当时刻——例如:不再杂事如麻、劳累奔波,身心皆已安顿,日子安稳无惊——的来临,没想到这一切后来却都在始料未及的状态下完成。
一年多前,新闻界的好友张瑞昌跑到舞台剧《人间条件》正在演出中的后台来,说他奉调到周刊当总编辑,希望我能在那里开个专栏。“就把你平常随口说出来的那些故事写下来就好,又不用耗费你多少时间!”他说。
许多人都知道我性格里最大的致命伤叫“不好意思拒绝”,尤其是面对朋友的要求;听说他们私下经常宣称:“要念真干嘛一点都不难,噜久了就会有!”
瑞昌不但持续不断地噜,甚至用了最狠的一招:先在周刊上打上预告,甚至连专栏的名称都已帮我设定好,叫“人间吴条件”。
之后不用说,开始被逼上路,每个星期二的夜晚经常成为我“焚膏继晷”的无眠之夜,一旦遇到出差旅行甚至还得预留存稿,或笔电随行。
记得有一次和一群朋友到国外旅游,夜晚时分我在桌前赶稿,他们则在我房间内打牌消遣,在断续吃、碰的牌声中,忽然听见有人故意以好整以暇的语气说:“唉,人家的命就是比我们好,你看,人家出国还在打字赚钱,而我们却在这里打牌输钱!”
讲话的是圆神出版社的负责人,我们惯称他社长的简志忠。
当时,我不但没有回话,在爆起的笑声中甚至还觉得对他亏欠至深,那是因为事实上多年之前他就曾想尽办法要我写下这些故事,一度他还要总经理简志兴和编辑部同仁带着企划书和录音机到办公室来,要我在“任何想讲的时候”把故事录下来,然后找人转换成文字;然而之后我不但不义地把那个企划遗忘在一旁,甚至还不忠地在他方地盘另起炉灶,所以,一年之后以最后一篇题目为“告别”的心情故事结束专栏,并决定在圆神结集出版的理由无它,就是……必然。
对许多许多人心存感激,除了上头提到的瑞昌(其实……我还在怀疑着,我是不是真的感谢他?因为专栏写不到三个月之际他竟然就高升它职,弃我于火线而不顾!)、简志忠、简志兴和圆神的同仁之外,我也要谢谢《时报周刊》的李秋绒小姐在这一年中对我这个散漫的作者的忍耐、激励和宽容。
当然还有雷骧先生,他竟然肯为这些故事动笔,画下那么多幅韵味十足的插图,让我受宠若惊。
至于故事里被我提及的所有人……我只能说:在人生的过程里何其有幸与你们相遇,或辗转知道你们的故事;记得年轻的时候听过一位作家的演讲,当有人问他说有没有做笔记的习惯时,他笑着说:很少,因为我不可能随身带着笔纸,而且我相信,该记得不会忘记,会忘记的应该就是不重要的东西!
的确如此。
记得你们、记得那些事,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这一切都已成了生命的刻痕,甚至是生命的一部分。
只是……你们也还记得我吗?
《这些人,那些事》荣获第十二届(2011)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中华读书报》2011年度十大好书、《新周刊》2011年度十大好书、《长江商报》2011年度锐书榜、第10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提名、“新浪中国”2011年度十大好书、“搜狐网”2011年度十大好书“*温暖的书”、“凤凰网”2011年度十大好书、蓝狮子?新浪财经2011商业人士爱读的十大好书。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