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46954
1.心理学领域的重磅经典!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克曼、《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哈佛大学知名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盛赞,古典、万维钢、战隼等强烈推荐!
2.媲美《自控力》,解锁行动力。不行动,你的梦想就只是想想而已。简单4步,让你彻底摆脱惰性的泥潭。“积极废人”的自我拯救手册、flag狂人的心理校正罗盘!
3.20余年深入研究,数百次大规模实验,数万志愿者亲测效果。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改善身体健康状态,修正人际关系……WOOP方法真的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心想,事才能成”,积极心理学的信条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在普通大众的意识中刮起了乐观主义的旋风。“乐观幻想能够带给帮助人们洗涤负面情绪,能够帮助人们培植正向能量,能够促进人们达成自己的愿望……”然而,看起来无所不能的乐观幻想真的“百利而无一害”吗?知名心理学家厄廷根从幻想的真实效果入手,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了乐观幻想的弊端。它不但会通过欺骗大脑,腐蚀人们的内在活力,还会制造出自欺欺人的过滤层,以排除那些会拆穿自己的真实信息。
如何不让美好愿望沦为“白日梦”呢?厄廷根根据自己20余年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全新的工具WOOP。将“乐观幻想”与“事实障碍”牢牢绑定,由幻想催生的惰性就会被破除,接着再与明确的计划密切关联,人们的行动力就会大幅提升。
第一章 惰性:太多的愿望,太少的实际行动
抵制负面:浸泡在“鸡汤”中的世界
副作用:被乐观幻想消解的行动力
惨痛的代价:从企业失败到美国经济危机
第二章幻想:愿望越清晰,行为动机越强
集中营中的菜谱:人们因幻想变得坚韧
情绪“创可贴”:幻想能带来短期愉悦
探索工具:让梦想在现实细节中显影
第三章催眠:愿望达成了,行动就没必要了
过期的折价券:惰性是如何形成的
4美元的马提尼:内心活力水平的比对
受欺骗的大脑:行动力变得多余了
被圈养的惰性:行动会打破幻境
第四章唤醒:利用幻想的优点,规避幻想的问题
过滤:清理扰乱动机的各种杂念
杠杆:期望值越高,行动力越会被放大
正反馈:突破“自我限制”的窗口
平复恐惧:过度紧张会抑制行动力
心里比对:激发行动力的高效方法
第五章潜意识:将愿望和障碍牢牢绑定
本能:利用愿望和障碍的落差
认知:激活跨越障碍的理性行为
感受:放大克服障碍的意义感
信心:化解消极反馈所隐含的矛盾
顿悟:释放所有潜在的行动力
第六章工具:用WOOP开启超强行动力
行为调控:心理对比能整体提升人的活力
触发器:明确的计划会减少行为阻力
WOOP:简单方法带来巨大变化
第七章 应用:WOOP可以改变你的人生
锻炼与饮食:用实际行动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
戒烟与戒酒:去除不良嗜好的高效手段
情感问题:如何让对方爱得更疯狂
学习和工作:效率决定成功的概率
第八章 指南:如何使用WOOP这只“导盲犬”
起点:从隐藏在心底的夙愿开始
使用时间:醒来第一件事,睡前最后一件事
日常习惯:将WOOP装在口袋里
校正:挖掘内心中深层障碍
评估:WOOP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法
案例1:在压力过大时如何使用WOOP
案例2:在焦虑不安时如何使用WOOP
案例3:在思路模糊时如何使用WOOP
案例4:未成年人如何使用WOOP
结语:每个人都需要从壳里走出来
自 序
是什么妨碍了你实现梦想 ?
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你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你想变成什么样的人,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想象一下自己梦想成真的情形。那该是多么美妙啊,多么令人心满意足啊!然而,是什么阻碍了你的梦想的实现?在你的内心深处,是什么绊住了你,使你无法迈开步子?
《反惰性》是一本关于“愿望”和“实现愿望”的书,它以 20年的内心动力研究为基础,向大家阐述了一个简单而令人惊讶的理念:追梦路上的障碍,其实是实现梦想的台阶。在遇到一个正在追逐梦想的人时,我们大都会给出这样的建议:往好处想!别老想着那些困难,它们会让你泄气;乐观一点,把心思放在要做的事上; 展望一下美好的未来,那时你将是多么积极活跃;想象一下,减掉10千克肥肉之后,你会变得多么漂亮;想象一下,得到晋升之后, 你会变得多么快乐;想象一下,戒酒之后,你在恋人眼里会变得多么迷人;想象一下,开创了这项新业务之后,你会变得多么事业有成……保持积极的思维方式,眨眼之间,你的愿望和梦想就都实现了。然而,“想”并不意味着“做”。我的研究已经证实,仅有幻想反而强化人们的惰性,削弱人们的行动力(过度纠结于实现梦想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无视现实,梦想就很难真的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幻想所带来的愉悦感会在我们脑中形成美梦成真的假象,如此一来就腐蚀了我们的活力,从而导致在现实中我们无法全力以赴,应对困难。 通过研究人类内心动力,一个更为复杂的思维模式浮现出来。这是一种全新的“憧憬”方法,我将其称作心理比对。通过心理比对, 在憧憬未来的同时,我们将考虑到,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自己会遇到的“路障”。大家也许害怕,一旦将梦想与现实对接,我们的雄心壮志就会被浇上一盆冷水,我们会变得没有干劲、 萎靡不振、 裹足不前。可事实并非如此。在使用心理比对思维工具时,我们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干劲和行动力,而且还能顺利克服一道道障碍,从而在达成愿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我的研究中,被调查的对象使用过心理比对思维工具之后, 在戒烟、 减肥、 提高学习成绩、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事经营活 动等方面均变得行动力十足。简言之,通过往人们对未来的乐观幻想中加入一点现实因素,心理比对这种思维工具会将“想”与“做” 结合起来。在《反惰性》这本书里,我首先将向大家证明,乐观的幻想对实现愿望的作用并非像人们鼓吹的那样好。接着我将检验一个简单的假设——让愿望与现实障碍“齐头并进”会是什么效果。 接着,我将对心理比对思维工具做深入研究,重点研究它在我们的潜意识层面的作用。
在本书最后两章,我将向大家介绍心理比对应用于 3 种常见的个人愿望的情况——想要更健康的身体、 想要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想在学习工作中表现得更好,并且就如何开始在自己身上应用该思维工具提出建议。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我将用代号 WOOP 来表示心理比对的 4 个步骤 ,它来自相对应的英语单词的首字母,即“愿望(wish)、 结果(outcome)、 障碍(obstacle)、 计划(plan)”。WOOP易记易学,可随时用在不同期限的愿望上面,并且已经被科学实验所证实,该工具能够帮助大家变得目标明确,更有干劲。
我写作本书的初衷,就是为那些陷入困境、 无所适从的人提供指导;当然本书也可以帮助那些人生尚属顺利的人锦上添花;此外,如果有人正面对某种艰难的挑战,且由于此前的屡战屡败而导致自己一直找不到方向,那么这本书也是有用的。说到底,这本书是写给所有人看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破除影响行动力的惰性,并沿着人生的轨道继续向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传统社会有着太多的“规矩”:惯例、习俗、 规章、 法律、 规范……这些规矩限制了个体的自主性,给人套上了枷锁和责任。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我们总会受外力左右,没办法自己选择。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持斗志、不屈不挠。
在现代社会,上述情况则完全改变了。我们面对的是某些人所说的“自由的诅咒”,再没有什么外界权威左右我们的决定。很多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自由。然而,其副作用就是,我们得靠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方法,保持前进的动力。没有人教我们如何保持健康的体魄,如何追求事业抱负,如何组建家庭;没有人监督我们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这一切全靠我们自己了。沉迷于幻想是没有益处的,虽说它能在短期内令人愉悦,但会腐蚀我们的努力,一次次把我们绊倒在地。我们会因此变得优柔寡断、 麻木不仁,一次次贸然行动又徒劳无功,最终陷入由自我怀疑酝酿的惰性中……不过,如果能够一边在脑中“做梦”,一边立足于现实的话,我们就能抓住人生里最真切、 最持久的东西。也许你过得不快乐,苦苦挣扎于某些重大问题;也许你只是想更充分地发掘自己的潜能。不论是哪种情况,本书都能加深你对内心动力的理解,帮助你理清前进的方向。不过,所有这一切都源自一个简单而深奥的问题:是什么妨碍了你实现梦想?
我并不信懒惰是人的天性——否则如何解释文明持续的发展和源源不绝的创新?但我们的心智的确会在盲目乐观和面对模糊情景是,下意识选择了懒惰,这也是拖延、惰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WOOP显然给出了一种极佳的心智小程序——通过简单可行的2步心理技巧,让每个人下意识的、不痛苦的快速行动。
——古典 《跃迁》作者 得到《超级个体》主理人。生涯规划师
本书让你告别心灵鸡汤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培养习惯, WOOP 经过了20年左右的大范围科学验证,能非常有效提高计划的成功率,属于极少数实用性非常强的心理学技巧,推荐阅读。
——战隼 知名自媒体 (warfalcon)创始人、100 天行动发起人,时间管理专家
现在“正能量”、“梦想”这些词已经被滥用到了浮夸的程度。事实是有梦想并不了不起,有勇气不一定就会有奇迹,凭空产生的正能量是毒鸡汤。对咱们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厄廷根的研究来得正是时候:WOOP 方法能帮助我们审视梦想、直面现实,以真正的自信找到实现梦想的路径。
-—— 万维钢(科学作家,得到APP《精英日课》专栏作者)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的这本著作发人深省,有理有据,是一本内容上佳的自助类书,书中为大家介绍了一种有趣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任何年龄段的读者克服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值得一读。
——詹姆斯·约瑟夫·赫克曼,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
从幻想当中你能获得什么?本书内容令人振奋、 颇有分量,它将教会你怎样将梦想变为现实。你一定会惊讶于它对传统思维方式的颠覆。
——卡罗尔·德韦克,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 《终生成长》作者
本书充满智慧,读来令人愉悦。乐观的思维方式,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则是有危害的;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教授所开展的科研事业,就是要把这两者区分开来。她的研究成果意义深邃、 内容丰富, 每个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丹尼尔·吉尔伯特,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撞上快乐》作者
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教授是全世界研究人类内心动力的心理学家中的佼佼者,在这里,她对“积极思维的益处”这一传统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 基于科研的挑战。本书极富实用价值,可谓生逢其时,也欢迎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劳伦斯·斯坦伯格,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天普大学心理学教授,《与青春期和解》作者
曾经有教育工作者问我,*有效的提高自制能力的措施是什么。 我跟很多科学家交流过这个问题,而他们给出的回答在这本精彩绝伦、 慧眼独具、 热情洋溢的书里都能找到。读一读这本闪烁着智慧的书,再按照加布里埃尔·厄廷根教授的讲解去实践一下,它会改变你实现梦想的思维方式。
——安吉拉·达科沃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 2003 年“麦克阿瑟天才奖”获得者
受欺骗的大脑:行动力变得多余
既然幻想具有降低积极性、 妨碍行动的倾向,那么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意识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会让人变得懈怠?“现实主义者”往往对乐观幻想持批判态度,将幻想视作享乐主义,甚至是一种罪恶的追求,但他们往往懒得费心去了解幻想的实质。我有一个假设:对未来的憧憬在潜意识层面影响了人的认知——亦即我们是怎样感知周围世界的。在幻想时,我们不仅仅是在想象出来的未来情景中自娱自乐;在幻想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也受到了欺骗,对想象中的情景信以为真。对大脑而言,幻想取代了行动,跟真的一样。这一点大家在前面的实验中也看到了,正是因为我们能在想象中“做”一件事,才使得乐观幻想可以帮助我们对未来进行探索。
我并不是首个对所谓“信假为真”进行探索的人。早在 18 世纪,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 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幻想出来的知觉跟真的知觉一样,都会唤起人体的反应。20世纪的心理学家认为,幻想也是行为的一种。随后,休谟的观点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在头脑中模拟体育活动也会导致呼吸和心跳的变化,跟真正参加了体育运动一样。
还有一件事是显而易见的:幻想真的能够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最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不断重复幻想享用某种美食的情景,反而会减少真实情况下对此种食物的食用量(如果你正受“巧克力瘾” 的困扰,这个方法不妨一试)。我们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很多人都以为乐观幻想会促成愿望的实现,其实不然,它反而会成为阻力。尤其要指出的是,在幻想的同时,我们的大脑会受到迷惑, 以为成功已是掌中之物,如此一来,我们就会失去动力和劲头,无法将梦想真正付诸行动。
我 跟 希 瑟· 巴 里· 卡 普 斯、 安 德 烈 亚 斯· 卡 普 斯(Andreas Kappes) 一起做了一项研究,想看看乐观幻想是否会迷惑我们的大脑,让它认为我们已经实现了梦想。该研究比本书此前的研究更复 杂一些,因为我们是想测量人的潜意识认知过程。我们不能仅仅让志愿者告诉我们,对愿望的幻想是否会让他们信以为真,因为那样他们就会干扰潜意识的进程,并对其进行有意识的调整。我们得设法对潜意识的进程进行直接的观测。
我们召集了一组在校大学生,让他们读了一段情景描述:某人回到家里,正撞上他的女朋友跟他的好朋友睡在一起。我们让志愿者想象自己就是这个人,而上述情景就真实地发生在他们身上。随后,我们又让他们接受了一项测试。在测试中,他们需要注视电脑屏幕上快速闪过的一些单词或字母组合。他们面前有两个按钮,一个表示“是”(如果他们看到的真是一个单词,就按这个按钮),一个表示“否”(如果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就按 这个按钮)。这些单词里,有些与暴力相关,如“残暴”“拳头”等, 其他则与暴力无关。接着,我们又让同一组志愿者读了上面那段故事的后续内容。那个人对自己的朋友进行了报复,比如对朋友进行公开羞辱,砸烂了朋友的自行车……志愿者需要再次把自己想象成这个人,再接受一次辨词测试。另外,我们还询问了志愿者,在幻想中实施的报复是否特别顺利。
该测试主要是为了探究,如果志愿者在幻想中顺利完成了报复, 那么在辨识与暴力或攻击性有关的词汇时,他们的反应是否会更慢一些。该测试的依据是,很多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人在达成目标之后,其大脑对与此目标有关的词汇的认知能力就会变弱,因此在辨识此类词汇时的反应就会慢一些。显然,志愿者辨识与攻击性有关的词汇的速度,能反映出他们是否已经通过幻想完成了对恋人与好友偷情的报复。果然不出我们的预料:志愿者在幻想中所进行的报复行为越顺利,那么在辨识与暴力和攻击性有关的词汇时,他们的反应速度就会越慢。
现在大家能明白了吧!不管我们实现愿望的念头有多么强烈, 为什么幻想总会令我们松懈下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表现。幻想过后,大脑就会对我们说:不用锻炼,也不用合理饮食,也能减肥;不必四处奔波,到处参加面试,也能找到工作;当企业领导想对企业进行改革时,他们不用费心竭力去加强交流、 筹措资金、 培训管理人员……我们的思绪早已先行一步,到达成功的彼岸了。于是我们完全松懈下来,享受着美梦成真的感觉,对现实中需要做的事情全然不顾。不知不觉地,我们就会完全忽略某一个因素,而该因素恰恰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那就是:行动起来。
被圈养的惰性:行动会打破幻境
在生活中,幻想还有更严重的危害:它会扭曲我们从周围世界里采集信息的方式,令我们失去平衡,并且很可能使我们戴上不切实际的有色眼镜。幻想使我们处于一种愉悦、 轻松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我们认为自己的梦想已经实现。因此,顺理成章地,我们就很愿意尽可能地停留在这种状态之中,并且,更倾向于接受那些能够延长这种幻想的信息。比如说,如果我们幻想自己去非洲长途旅行,那么,我们就会在读报纸时刻意关注那些讲述非洲之行的优点的文章,而不愿看描述非洲旅行多么昂贵、 危险、 差劲的文章。
久而久之,我们就渐渐沉浸在一个自建的虚拟世界里,而这个世界完全是由有根据却又有失偏颇的外界信息所组成的。真实世界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被我们抛在一边,而由此所做出的决定终将反噬。
为了验证这些观点,我跟希瑟·巴里·卡普斯又回到了研究的起点:高跟鞋。我们召集了 77 名女大学生,让她们在电脑上回答一系列问题,如她们去年是否穿过高跟鞋,明年打算多久穿一次高跟鞋等。为了避免学生们猜到此次调查的目的,我们将以上问题混杂在其他问题中间,如她们打算多长时间穿一次紧身牛仔裤。然后,我们让其中一组志愿者多写一些幻想的场景:这些想象中的高跟鞋是多么漂亮,穿上之后吸引了多少目光。另一组志愿者则被要求写一些有关高跟鞋的疑问和负面的想象。3 分钟过后,我们让她们浏览了一个特意做出来的网站,名叫“时尚事实”。我们对她们说,希望听听她们对于该网站内容的意见。这个网站的内容兼顾了正反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穿高跟鞋的好处,如“每周至少穿 3 天高跟鞋的女士,其小腿和臀部肌肉都会变得紧绷”;另一个是穿高跟鞋的坏处,如“穿高跟鞋将会影响脚的健康和美观,如鸡眼、 老茧、 槌状脚趾、 拇囊炎、 血泡等”。这个网站共有10个网页,只涉及5种物品(包括高跟鞋在内),每种物品的内容占两页,一页说它的优点, 一页说它的缺点。志愿者一次只能看一个网页,且每个网页只能看一次,这么做就避免了她们对不同内容的反复比较。然后,我们统计了她们在每个网页上的停留时间。不出所料,那些对高跟鞋有过乐观幻想的志愿者,在看描述优点的页面时,其停留的时间要比看描述缺点的页面长一些。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志愿者身上都表现出了这个效应。 只是在那些实际生活中根本没有穿高跟鞋打算的志愿者身上,我们观察到了这种效应。换句话说,如果你的愿望是乘着自己的游艇去加勒比海游玩,而你恰好既有游艇,近期又有乘游艇度假的计划,那么你脑中的信息处理过程将不会受到影响;反过来说,如果你跟绝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游艇,也没有真正乘游艇去度假的打算,那么你的信息处理过程就会出现偏移。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未来都持有乐观幻想,而这其实把我们置于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人们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并使大脑误信,自己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另一方面,人们的幻想又把他们的认知能力束缚在这些愿望里面,并将那些可能会戳破幻想的信息挡在了外面。然后,人们本可以利用这些被阻挡的信息跳出幻想,并对愿望进行重新审视,从而找到真正实现愿望的方法。这种两难境地往往会导致人们的失败,更有甚者,会让人产生根深蒂固的无能为力感。
我们希望能够穿上紧身牛仔裤,于是决定减肥。然而,我们同时又持续幻想着自己减肥成功之后的美妙身材,于是一次次无法抵御大包炸薯条的诱惑,也无法坚持在工作之余去参加舞蹈课。我们环顾四周之后发现,别人好像都实现了各自的雄心壮志。于是,我们就很纳闷,为什么自己没办法做到。
有一个很老的关于彩票大奖的笑话。某个人天天幻想着自己中了几百万美元的大奖。“那样的话,我就什么烦心事儿都没有了,” 他如此想到,“那时我就能住在大别墅里,再也不用担心车贷,还能买很多新衣服。”几个星期过后,他的幻想升级了:“买了新衣服之后,我的样子就焕然一新了,我就能约到更多女孩。我们可以坐飞机去巴黎玩,在三星级餐馆享受美味佳肴……”可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他一直没有中奖。他还在等,还在幻想。一年过去了,好运依然不肯降临。终于,他就要绝望了,这时他向老天爷祈祷道:“老天爷啊,求求你让我中彩票吧。你为什么不肯降福给我呢?你为什么跟我作对?我跟你什么仇什么怨?”令这个人吃惊的是,这时天上的云朵如大门一般敞开,仙乐阵阵,金光闪烁,随之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是老天爷开口说话了。老天爷又气又急地说: “你倒是去买张彩票啊!”
成天坐着想入非非,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行动起来、 做出牺牲——去买一张人生的彩票。我们的愿望很可能是可以实现的,但其前提显然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和身心的投入。值得庆幸的是, 大家也都看到了,只要积极地追逐、 明智地选择什么样的愿望值得我们为之付出努力,很多愿望是可能实现的。我的很多实验已经证实,要实现愿望,不是要摒弃乐观幻想,而是要将其改进、完善, 好好利用,用它来对抗我们久已忽视或蔑视的东西:阻止我们实现愿望的障碍。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