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238909
◎李松蔚重磅推荐,40周年经典再临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心理发展指导中心讲师、知乎大V李松蔚老师重磅推荐,樊登读书会收听收看量破1300万,40年长销不衰,原生家庭经典著作蕞新纪念版。
◎汇聚绝大部分家庭问题,完整案例铺排让读者“亲历”变化
封锁内心、不擅表达情感、一心扑在事业上的丈夫,经历丧偶式育儿、怀疑人生价值的家庭主妇妻子,夹在父母中间左右为难、时不时上演离家出走戏码的替罪羊女儿,因父亲缺位而迷惑自大的儿子,一心想让家人别再吵架的小女儿……这一连串看似无解又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竟在两位治疗师的调停运作下逐渐脱解,而经由对来龙去脉的细致记叙,读者当然能够亲眼见证其间的种种曲折和转机,不错过值得玩味的细节。
◎小说式行文,情节跌宕起伏、紧凑吸睛、反转连连
从离家出走闹自杀的女儿,到貌合神离的夫妻,再到父母双方的原生家庭……你以为问题基本解决了,却发现那不过是暴风雨前的喘息;你以为这个家难逃分崩离析的命运,黎明前的曙光却不期而至。
◎重新定义心理治疗,颠覆对家庭的认识
传统个体心理治疗从“有问题”的人入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也是很多原生家庭问题无法很好解决的原因,而本书从家庭系统出发,不放过每一个家庭成员,站在整体的高度解决问题。
◎通俗之外的严肃——家庭治疗入门书
卡尔·惠特克是家庭治疗领域大名鼎鼎的先驱,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探索家庭治疗。本书既能引发普通读者对家庭的思考,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对家庭治疗技巧的探讨,相信也会让对家庭治疗感兴趣的专业读者收获不小。
以往,我们把心理问题归咎于个人、创伤和原生家庭,试图站在个人的角度突破创伤性经历和童年问题。
可这本书告诉我们,家庭就像一个小宇宙,自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当心理问题、家庭问题出现时,人不必也不应孤军奋战,要和每一位家人一起解决问题。
作者用生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布莱斯一家是如何在治疗师的引导下找对方向,化解家庭危机的。借由书中家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带我们揭开了家庭治疗的面纱,也向我们解释了家庭中存在已久的制衡力量、三角关系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诸多问题。
本书自1978年成书以来,在全美掀起了广泛讨论的热潮,是家庭心理治疗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作品。
推荐序一 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 李松蔚
推荐序二 家庭治疗之前世今生 清 流
推荐序三 经得起考验的家庭 柯永河
译 序 解开心锁,奔赴明天 李瑞玲
自 序 奥古斯都·纳皮尔
人物介绍
第1章 结构之战——家庭对治疗师的试探
第2章 治疗开始——谁是罪魁祸首
第3章 源 起——在家人之间流动的电流
第4章 系统的概念——全家人都有份
第5章 主动开始——家庭是否有奋斗和尝试的意愿
第6章 基本的冲突——分离和亲密,能分也能合
第7章 外祖母的阴影——母亲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第8章 面对婚姻——情感转移是夫妻关系的隐形杀手
第9章 局部的解决——保护父母的婚姻,母女再起冲突
第10章 暂停治疗——停止替罪羊的游戏
第11章 潜藏的危机——外遇是夫妇共谋的婚姻出路
第12章 重返治疗——又一个孩子成了父母的替罪羊
第13章 愤怒——丹的自我膨胀,老医生陷入搏斗
第14章 治疗的时机——家庭肯冒险,治疗师纵身投入
第15章 冲突的过程——害怕付出与害怕独立的婚姻
第16章 卡罗琳——爬出谷底发现自我的妻子
第17章 痛苦的抉择——离婚,剪不断理还乱
第18章 大卫——拼命讨好的儿子,隐形的替罪羊
第19章 大卫的家庭——亚瑟和伊丽莎白的夕阳婚姻
第20章 结束治疗——妻子接纳沮丧,丈夫享受感性,孩子各奔前程
第21章 讨 论——谁来治疗,谁做治疗
结 语
参考书目
推荐序一 在一个崭新的世界里
家庭治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那个群星璀璨的岁月,“卡尔·惠特克”无疑是最为光彩夺目的名字之一。作为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精神医学教授,他和世界各地最具好奇心、最有探索精神、最大胆的心理学同行一起,以非凡的勇气与智慧,为临床心理学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家庭治疗。
那时候,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学术热情正如井喷般涌现。个体心理治疗方兴未艾,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探索个体内心世界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而家庭治疗则另辟蹊径,从根本上开拓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解决问题不需要对个人的深入分析,只需要改变他和身边人的互动,随之启动了闻所未闻的尝试—全家人同时坐到一个房间里,共同接受心理治疗。
家庭改变了,病人的症状往往会不药而愈。
今天或许已经习以为常,但以当时的眼光看,这绝对是一套“疯狂”的理念。卡尔·惠特克,留给后人最著名的标签也是“疯狂”的心理治疗师。从亚特兰大到威斯康星,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惠特克持续地实践、总结、推广家庭治疗,在惠及无数家庭的同时也桃李遍天下,用毕生心血奠定了一个学派的基石。
围绕他的传奇有很多,比如那些神出鬼没的干预,不按常理出牌的招法,时而温和时而狂野的脾气。他说,家庭治疗“就像爱丽丝的奇幻之旅一样,是在梦的国度欣赏他人并表现出来”。惠特克是一个梦幻般的大师。而你拿在手里的这本出版于40年前的《热锅上的家庭》,是他最负盛名的精神遗产。
这本书的写作者奥古斯都·纳皮尔,是惠特克的学生之一。惠特克认为,要教一个人做治疗,无法通过讲授,只能让学生和他一同坐在治疗室里,亲身接触家庭。惠特克的培训是通过身教而非言传来进行的,学生都是他的助理治疗师。或许是出于对老师的认同,纳皮尔在这本介绍家庭治疗的书里,也仅仅只是描述他和惠特克的临床实践,以一个案例贯穿始终,大量的对白、动作、细节描摹,节奏张弛有致,创造出身临其境般的体验。理论只是少量地夹杂其间。
惠特克写过一篇有趣的文章,题目叫《理论对临床工作的妨碍》。认为过多的理论阐释反而是心理治疗的绊脚石。他的干预也是由故事、隐喻、幽默,加上天外飞仙般的奇思妙想构成的。这些都可以通过纳皮尔的记叙而窥见一斑(不过他自己也承认,他不能传达老师的全部“疯狂”)。然而,适当了解一点理论,对于欣赏惠特克的工作也不无裨益。我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家庭治疗是和一家人一起做的。家庭治疗师从不认为哪一个人有“问题”。事实上,围绕问题是什么,是谁的问题,这些讨论导向的正是家庭治疗的核心。正如我们在家庭中经常看到的:爸爸觉得孩子的成绩是问题,孩子觉得妈妈过于挑剔是问题,而妈妈则抱怨爸爸回家太少,对孩子的成长参与不够,祖父母也许指责两口子的婚姻关系不好,影响了孩子…… 谁说得对呢?都没错。家庭治疗师必须放下对错的概念,他们需要认同每一个人的观点,同时在如此复杂的关系和观念冲突中展开工作,小心翼翼,避免偏向或疏远任何一方。
有人问,那岂不是也要认同“病人”啰?
确实如此。家庭治疗还会刻意地模糊对“ 病” 的界定。“病”是某种立场下被定义的产物。当我们把某种情绪或行为命名为病态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强化了某一种立场或是偏见。家庭治疗师不但不治病,有时还会说:“你病得很好啊,多保持一阵!”这是在更高的维度上反其道而行之,把生病看成一种独特的心理品质、一个沟通的渠道,或具有重大意义的家庭选择。如果父母吵架的同时,孩子头疼,父母暂时搁置矛盾一起照看孩子,孩子的“病”同时就可被视为父母婚姻关系的调节器。家庭治疗师就可能(当然,以某种有技巧的方式)鼓励孩子:“先不要忙着治好你的头疼,万一爸爸妈妈以后再吵架呢?”
敏锐的读者大概已经察觉到了: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其路数与任何传统的心理学流派都迥然有别。对于每个人的痛苦、困难、障碍,传统心理治疗往往是从当事人的眼睛观察:“你这是怎么了?”这叫内部视角。而家庭治疗师关注的则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你这样,别人会怎么做?”这叫外部视角。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正在哭泣,问:“你在哭什么?”这是一个传统的心理治疗师。他关心哭泣者本人:“你”为什么哭?因为不开心,不开心的时候“你”怎么办?……接下来是对问题更深入的分析和解决。而假如这个人问的是:“你哭的时候,你妈妈会做什么?爸爸会做什么?你更希望他们谁看到你哭?”这个人多半就是家庭治疗师。他关心的不是哭泣者内心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把哭泣看成一个信号,观察它在外界引起的连锁反应。
你看,这种视角下的世界是不是既新奇又古怪?
媒体推荐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家庭互动、婚姻对家庭影响以及家庭治疗对人际关系有何助益的新视角。
——美国权威心理学杂志《今日心理学》
如果你备受婚姻、孩子和自身问题的困扰,如果你在接受心理治疗或觉得孤立无援、烦恼无处诉说,那这本书将为你提供一个全新的、很有价值的参考。
——《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示了整个心理成长的过程,开拓了一条改变日常生活方式的新道路。
——《洛杉矶时报》
引人入胜,极具可读性。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名人推荐
惠特克是一个梦幻般的大师。而你拿在手里的这本《热锅上的家庭》,是他*负盛名的精神遗产。
——知乎大V、知名心理学家李松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