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44793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中公版·202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全新升级)》是编者根据历年真题考查情况编写,力求帮助读者把握复习要点,具备以下特色:
特色一:讲解核心考点,内容丰富功能强。
编者分析了教资历年真题的考试内容与考点分布规律,确定了图书的核心内容。本书对考点讲解详尽透彻,力求不留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死角。
特色二:模块齐全,突出备考重难点。
本书着力聚焦考点,精选高频考点与易考考点,以简明扼要的表述方式,为考生的复习备考“减负”。考点聚焦、备考锦囊、经典真题等模块按照学习规律设置,以便考生更快地掌握图书内容。
特色三:双色印刷,阅读体验感轻松。
本书内文双色设计,层次分明,重要知识点用“下划线”标注,使读者能够关注到重要内容,有效记忆。
《中公版·2021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综合素质中学(全新升级)》全书依据考题及考点,设有六章内容。
*章职业理念,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角度对考生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必备的先进教育理念进行解读;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和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呈现了现阶段*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帮助考生建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依法执教;
第四章文化素养,从历史、科学、传统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扩展考生的文化知识储备;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从信息处理、逻辑思维、阅读三个方面提升考生的能力。
第六章为教师基本能力——写作,重点讲解写作高分技巧。
每章伊始设有思维导图,旨在让考生明确知识结构;每节考点聚焦模块帮助考生了解有关本节知识的历年考查情况,明确复习重点;相关考点下设置经典真题模块,为考生呈现真题考查形式与考查难度;精选习题模块,可让考生通过练习检查复习效果。
【上册】
综合素质应试攻略(1)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16)
考点聚焦(16)
考点梳理(16)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16)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7)
三、素质教育的外延(18)
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征(19)
五、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19)
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9)
七、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20)
八、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22)
九、实施素质教育容易出现的误区(23)
第二节学生观(24)
考点聚焦(24)
考点梳理(25)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25)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25)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26)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8)
五、教育公正与学生的共同发展(31)
第三节教师观(33)
考点聚焦(33)
考点梳理(34)
一、教师职业(34)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35)
三、教师劳动的特征(38)
四、教师的专业发展(40)
第四节职业理念材料分析题的作答(47)
一、题型简介(47)
二、解题思路(47)
三、典型例题(48)
本章精选习题(49)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54)
考点聚焦(54)
考点梳理(54)
一、教师的权利(54)
二、教师的义务(58)
第二节学生的权利及其保护(61)
考点聚焦(61)
考点梳理(61)
一、学生的权利(61)
二、常见的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64)
第三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5)
考点聚焦(65)
考点梳理(66)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节选(66)
二、宪法的结构与内容(71)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72)
考点聚焦(72)
考点梳理(72)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全文(73)
二、教育法中的常考考点(83)
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84)
考点聚焦(84)
考点梳理(8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全文(84)
二、义务教育法中的常考考点(92)
第六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94)
考点聚焦(94)
考点梳理(9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全文(94)
二、教师法中的常考考点(100)
第七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01)
考点聚焦(101)
考点梳理(101)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101)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常考考点(119)
第八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20)
考点聚焦(120)
考点梳理(120)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全文(120)
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常考考点(129)
第九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130)
考点聚焦(130)
考点梳理(131)
一、《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全文(131)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侵权责任的相关内容(137)
本章精选习题(139)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44)
考点聚焦(144)
考点梳理(144)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144)
二、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145)
三、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47)
四、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49)
五、《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全文(150)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152)
考点聚焦(152)
考点梳理(152)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152)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155)
三、《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160)
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材料分析题的作答(161)
一、题型简介(161)
二、解题思路(161)
三、典型例题(162)
本章精选习题(163)
第四章文化素养
第一节历史常识(168)
考点聚焦(168)
考点梳理(168)
一、中国古代历史常识(168)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常识(175)
三、世界古代历史常识(178)
四、世界近现代历史常识(181)
本节精选习题(186)
第二节科学常识(187)
考点聚焦(187)
考点梳理(187)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187)
二、中国近现代科技成就(190)
三、世界科技成就(193)
四、基本科学常识(198)
本节精选习题(221)
第三节传统文化常识(222)
考点聚焦(222)
考点梳理(222)
一、传统思想(222)
二、古代称谓(223)
三、古代传统教育(226)
四、古代选士制度(227)
五、神话传说(228)
六、成语典故(228)
七、天文历法(230)
八、传统节日(231)
九、部分民族民俗(232)
十、中国古代重要文物(235)
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记忆文献遗产(237)
本节精选习题(239)
第四节文学常识(240)
考点聚焦(240)
考点梳理(241)
一、中国文学名家名篇(241)
二、外国文学名家名篇(255)
三、儿童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260)
本节精选习题(263)
第五节艺术常识(265)
考点聚焦(265)
考点梳理(265)
一、建筑(265)
二、雕塑(266)
三、绘画(268)
四、书法(271)
五、音乐(273)
六、戏曲(278)
七、电影(278)
本节精选习题(279)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第一节信息处理能力(282)
考点聚焦(282)
考点梳理(282)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282)
二、文字处理软件Word(284)
三、电子表格软件Excel(293)
四、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301)
本节精选习题(306)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307)
考点聚焦(307)
考点梳理(307)
一、概念及概念间的关系(307)
二、命题与命题的推理(309)
三、图形推理(313)
四、数字推理(315)
本节精选习题(317)
第三节阅读理解能力(319)
考点聚焦(319)
考点梳理(319)
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319)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321)
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23)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25)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27)
六、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329)
本节精选习题(331)
【下册】
第六章教师基本能力——写作能力
第一节写作知识精讲(336)
考点聚焦(336)
考点梳理(336)
一、立意(336)
二、拟题(341)
三、结构(343)
四、语言(356)
第二节写作素材积累(358)
话题1抗疫(358)
话题2阅读(362)
话题3奋斗(365)
话题4规则(368)
话题5个性(371)
话题6诚信(375)
话题7勇敢(379)
话题8创新(384)
话题9坚守(388)
话题10环保(391)
话题11尊重(393)
话题12公平(396)
话题13乐观(399)
话题14奉献(401)
话题15兴趣(405)
话题16孝敬(408)
话题17细节(411)
话题18淡泊(413)
话题19谦虚(415)
话题20鼓励(418)
话题21幸福(420)
话题22自信(423)
话题23反思(425)
话题24责任(428)
话题25质疑精神(432)
话题26终身学习(434)
话题27压力与动力(436)
话题28低谷与高峰(438)
话题29竞争与合作(440)
话题30教育与人才(442)
第三节经典范文赏析(446)
一、中国战“疫”精神书写(446)
二、“阅”读与“悦”读(448)
三、时代呼唤精神的力量(451)
四、规则与人情的辩证关系(454)
五、个性与从众心理(457)
六、“无人超市”呼唤社会诚信(459)
七、勇敢的人生更精彩(463)
八、国产动画的创新发展(465)
九、对传统文化的坚守(469)
十、垃圾分类与环境保护(471)
本章精选习题(474)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82)
第一章
职 业 理 念
第一节教育观
考点聚焦
1.题型题量
本节知识常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题量为1~2题;也可能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单独考查,或与学生观、教师观结合在一起考查。
2.高频考点及考查频次
知识点 高频考点 考查频次 要求掌握程度
素质教育观的内涵及基本要求 面向全体 5 掌握
促进全面发展 13 运用
促进个性发展 4 掌握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评价多元化 1 理解
素质教育的实施 理解误区 4 掌握
考点梳理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教育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看法,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素质教育由此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观系统思想正式形成 。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实施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应试教育具有选拔性、淘汰性,只能照顾到一部分人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图1-1-1)。接受教育是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学生的这种权利,创造条件实现学生的这种权利。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开阔、实践能力强的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其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这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因此,素质教育要充分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长处和短处,使用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经典真题
1.【2020下】开学了,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某中学语文老师为同学们确定了学期素质教育目标:“每个月读一本名著,识两位名人,听三首名曲,品四幅名画,背五首古诗。”该教师的做法()。
A.干扰了学生学习的节奏 B.优化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C.窄化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D.指明了素质教育的途径
【答案】C。
2.【2019上】陈涛成绩不太好,但上课时总爱举手回答问题。有时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便把手高高举了起来,让他回答时他又不会,不时被其他同学讥笑。老师课下向陈涛问明原因后给予鼓励。老师的做法()。
A.正确,不得罪每一个学生 B.正确,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C.不正确,挫伤了其他学生的主动性 D.不正确,伤害了其他同学的正义感
【答案】B。
3.【2018下】关于图1-1-2反映的情形,正确的说法是()。
A.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B.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C.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D.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B。
备考锦囊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考试的常考点,需要重点识记,可以通过“提素个性创两全”的口诀来辅助记忆。“提素”即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个性”即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创”即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两全”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同时也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校教育而言,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经典真题
【2019下】下列关于素质教育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素质教育更要重视德育 B.素质教育主要适用于基础教育
C.素质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 D.素质教育不要求学生平均发展
【答案】B。
四、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基本任务和基本特征
1.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其中,“全面”有两个含义:一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应得到提高;二是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应有所提高。
2.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
素质教育有三大基本任务,分别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
3.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元化;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五、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分别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全员性的体现,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
“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整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
“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属性中主体性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图1-1-3),这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把这个方针贯彻好、落实好,不能有任何放松。
3.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能力培养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知识是重要的,但是知识不应限制人们的思维,而应该成为人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素质教育来说尤为重要。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要想有所创新,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意识,弘扬主动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更要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
经典真题
1.【2018上】刚开学,班主任周老师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这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心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
【答案】C。
2.【2017上】为了改变学生从课本中找“标准答案”的习惯,刘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索答案。同事马老师对刘老师说:“你这样做会使学生思维太发散,也浪费时间,将来考试肯定会吃亏的。我从不这样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马老师的说法合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B.刘老师的做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C.马老师的说法欠妥,不利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
D.刘老师的做法欠妥,不利于保证正常教学进度
【答案】B。
备考锦囊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相互对应的关系。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偏重于德、智、体、美、劳任一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合理的。例如,教师不重视班会课、自习课、活动课的开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