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53727
1、“被社交所累”是现代人的痛点,“减负”一词准确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150定律”: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150人,深度社交的人数仅20人左右。可是,现在大家的社交人数动辄几百、几千,每天忙于点赞、应酬等,被社交所累,是现代人生活的常态。
出于巩固人脉的心理,我们会有意地与认识的人接触;为了拓展社交圈子,我们会不断地认识新朋友。然而由于不会判断人际关系的价值,我们常常被这种无意义的忙碌拖累,这就是无效社交。无效社交无法将人际关系转化为有效人脉,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可能已经深陷社交泥潭。
2、三大要点,五大原则,数十个典型案例!给社交减负,你才能获得高质量的人脉。
李维文先生在本书中揭示了被无效社交拉扯的现代人的困境:为什么我们会如此疲惫,什么是无效社交,怎样断绝、舍弃、远离无效社交。并且在典型案例中提炼出人际关系断舍离的五大原则,如何提升我们的社交质量,让你得到真正高效的人脉,为自己能力的提升打下铺垫。
3、百万级畅销书作家李维文*力作,别让无效社交害了你!
《社交减负》是李维文先生*作品,他著有《六度人脉》、《找对你人生中*重要的7个人》等畅销书,每一本书都斩获“东东网终身五星级*图书”荣誉。当你被无效社交所累时,这本书可以解答你的困惑。
★数量永远赶不上质量,这就是社交的本质,一个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的朋友,远比一百个“点赞之交”来得更为重要。前者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人生正能量,后者却只能用来打发时间。
★疯狂地追求社会认同,也许能让你在社交中收获到更多的满足感,但是通过放弃自己的个性来迎合这个社会,一定会让你失去更多。
★社交减负的过程可以比喻为一棵树,我们只有剪掉树的枝叶,才能把营养尽可能多地分配给树干和下面的根须,为树根提供继续向下生长的动力,这就是聚焦和“深耕”。
被社交所累,是现代人生活的常态。出于获取人脉的心理,我们会有意地与认识的人接触;为了拓展社交圈子,我们会不断地认识新朋友。然而由于不会判断人际关系的价值,我们常常被这种无意义的忙碌拖累,这就是无效社交。
无效社交无法将人际关系转化为有效人脉,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可能已经深陷社交泥潭。
本书作者李维文倡导人们进行社交“减负”。他在书里揭示了被无效社交桎梏的现代人的困境,教你识别无效社交,清理无效人脉;并且在典型案例中提炼出社交减负的五大原则,帮你获得真正高效的人脉,提升你的社交质量,为你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创造优良的社交环境。
减负就是减人!
清理无效的人际关系,你才能获得高质量的人脉。
一个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的朋友,远比一百个“点赞之交”来得更为重要。
部分 根源探索:停止无效社交
章 过度社交正在“杀死”我们的生活
时间都去哪儿了 -4
朋友很多,但你仍然孤独 -12
人脉丰富,却仍然寸步难行 -19
你的朋友有多少是“垃圾人” -25
什么是过度社交 -30
知识点回顾 -40
第二章 我们为什么会过度社交
功利心态:多个朋友多条路 -44
害怕孤独:我不想成为不合群的人 -52
依赖心理:我需要有人替我做决定 -58
缺乏存在感:我需要更多的人肯定我 -63
愧疚心理: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邀请 -73
知识点回顾 -75
第二部分 群体接触:社交减负
第三章 人际关系的本质
社交的目的是什么 -82
正确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 -91
人际关系的三个圈层 -97
知识点回顾 -104
第四章 保留优质的人际关系,提升朋友的质量
交心的朋友不必多,有几个就可以了 -108
人际交往应该相互享受,而不是互相拖累 -116
有四种人我们一定要结交 -124
知识点回顾 -132
第五章 清理无用的人际关系
社交减负五大原则 -138
通讯录中70%的联系人可以立刻删除 -143
区分“工作关系”和“生活中的朋友” -149
你的手机多久没有关机了 -155
减少主动的社交曝光,适度保持神秘感 -163
知识点回顾 -170
第六章 如何认识厉害的人
朋友很少,也不要“病急乱投医” -174
为什么你认识他,他却不认识你 -181
寻求价值匹配,展示你被人需要的东西 -186
厉害的人时间有限,如何向他介绍你的想法 -194
“茶水间社交”三原则 -200
知识点回顾 -203
第三部分 自我提升:能力是1,人脉是后面的0
第七章 学会享受独处
做一个“享受独处”的人 -210
在独处中潜心修炼,为梦想努力 -215
开列“社交清单”,建立“自律时钟” -221
行使我们的“不知情权” -228
知识点回顾 -235
第八章 能力是1,人脉是0:提升你的内在力量
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而不是忙着社交的人 -238
要有让人感到舒适的能力 -242
找准定位,不自我设限 -249
提升沟通力:能够高效地沟通,才能高效地社交 -253
提升发展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刷新朋友圈 -256
提升自律力:让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 -259
提升格局,做个拥有高人格的人 -263
知识点回顾 -268
后 记 -271
附 录:社交减负的33条指导原则 -277
生活就是一个不停地遇见新人,又不停地与旧人分离的过程。我们希望遇到更好的人,也渴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经常面临诸多困扰。加班很晚的你,坐了一个小时的地铁才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此时的你只想赶紧洗漱、睡觉,因为明天早晨还要上班,可突然有人打来电话邀你参加聚会,说有一个新朋友想介绍给你。你本想拒绝,但转念一想,还是去认识一下吧,说不定哪天用得上,毕竟多个朋友多条路,于是你放弃休息的念头,选择赴宴。聚会很成功,你的确多了个朋友,可也因此少睡了3个小时。
早晨你来到办公室,工作堆积如山,手机微信突然响了,一个久未谋面的朋友找你:“有时间吗?聊几句呗!”你当然没时间。可迫于“不要让人觉得我不合群”的想法,你还是扔下了手头的工作,和他一聊就是半小时。他聊开心了,你的工作却耽误了。
工作中总有同事在添乱,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拖你后腿;生活中也经常会有朋友给你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你并不怕得罪他们,只是不想毁了自己经营许久的好形象,因此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作为高度社会化的生物,我们从出生开始,便时时刻刻与他人发生着联系,社交对我们来说,和衣食住行一样重要,我们渴望拥有优秀的人际关系,让生活变得更好。可事与愿违,随着交际圈的扩大,我们的“人生状态”反而迅速下滑。结交新人、维护旧人,以及参加各种毫无意义的应酬,使得我们用来做事的时间越来越少,而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无效社交上。
在30岁之前,我像许多年轻人一样,将社交作为人生成长的重要驱动力,抓住一切机会结交朋友,经营人际关系。我把大量时间投入其中,放弃自我提升,相信人脉,希望进入更好的圈子,并乐此不疲。比如,活跃在各种各样的社交平台,参加形形色色的聚会,耗费资金打点和维护关系。
但当社交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时,我感受到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空虚和迷失。当我以为人脉可以搞定一切时,现实却告诉我,社会的本质其实是“能者为王”:一个人没有能力,所谓的人脉也发挥不出多大作用。
直到有一天,下班回家后我脱离了两个小时的社交网络,认真地看了一本书,那本书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书中讲的是一个12岁的男孩离开学校独自乘坐火车远行的故事,那是他次出远门,也是次离开生活许久的集体。在火车上,他获得了从未有过的体验,并感受到了自由。这两个小时成了我人生的新开端,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会有计划地“失联”,主动创造“独处时空”,寻找自我。这期间不接触、不联系任何人,与社交活动“绝缘”。我开始给自己的社交减负,改变过去的社交模式。
步,重新规划自己的假期。过去,每到法定节假日,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聚在一起,呼朋唤友地到各处旅游,参加大型聚会等娱乐活动。这样的节日安排,与其说过的是假期,不如说是在参加令人筋疲力尽的社交聚会。但现在,假期成为我和家人团聚的日子。我关掉
手机,然后尽情地安排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提升自己。我把在假期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变成了做“我自己喜欢的事”。
第二步,拒绝大部分的邀约。当有人在“我的时间”邀我外出参加活动或其他社交时,我会立刻回复:“不好意思,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拒绝是一种高明的社交技巧,拒绝比接受更重要。为了从不必要的应酬中夺回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必须马上拒绝,如果你露出丝毫“考虑一下”的态度,后总会避免不了接受邀请,接受后再拒绝的话也必将影响你和对方的关系。
第三步,戒除每天确认和回复邮件、微信、QQ等社交工具的强迫症。过去我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生怕错过任何一条信息。手机收到的每条新信息我都要阅读,哪怕是无关紧要的垃圾信息。这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还让我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现在,我养成了一个
新的习惯:每天在两个固定的时间点处理外界信息,对工作邮件、微信和其他信息都采取了在固定时间统一阅读、回复的策略,这种有序的时间安排让我获益良多。
第四步,整理通讯录并调整社交策略。过去我对新朋友来者不拒,对交际抱着“多多益善”的态度。我的通讯录变得愈加“臃肿”,这除了让应酬的时间变长、手机话费增多,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而现在,我删掉了1/3的号码,并对余下的联系人做了归类,划分他们的重要等级。
多年从事公关事务和研究人际关系的经历告诉我: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有高效社交的能力。我们不可能平等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比如每天计划见谁,每隔多长时间维护一次人脉,我们无法让这成为一种固定而有效的模式。因为有的人需要你“悉心照料”,有的人
则不值得你花费时间、投入资源。例如,在不清楚你对他是否有用,甚至在你落魄无比的情况下,仍然愿意牺牲时间、金钱和精力帮助你的人,就是你的“恩人”,是你需要重点经营的社交对象。对于那些有利则来、无利则散的人,我们要收回自己的资源,并将这些时间用
来提升自己。
能力是1,人脉只是后面的0。根据这个公式,我们能力越强,人脉的价值就越大。反之,我们的能力如果是0,人脉也就没什么作用。对人际关系进行“断舍离”是人生的常态,人们应该在社交中互相评估和选择,并不断地成长。我们需要的不是做加法一样去过度社交,而是进行有效社交,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
在本书中,我将分别从“停止过度社交”“社交减负”“能力是1,人脉是后面的0”这三大部分阐述高效社交的实现过程及注意事项。部分用来分析过度社交和无效社交对我们产生的危害和根源;第二部分详细地讨论社交的本质,以及如何保留优质人脉和对人际关系进行“断舍离”的原则;第三部分重点讲述本书的宗旨和目的,告诉读者:先提升能力,再打造人脉,要懂得享受孤独,只有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能拥有高质量的人脉,实现能力与人脉的双赢。
希望年轻人不要把时间用在到处追逐所谓名人,一无所获的事情上。任何浅薄的关系和不对等关系都是无效关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自身修炼上,创业项目打磨上,阅读能力提升上,*终把自己变成一块有吸引力的磁铁,就不用担心资源和人脉,不集中到你身边。
——俞敏洪
人们将重新思考与手机之间的关系,从而摆脱社交媒体对时间的绑架,把生活从垃圾信息的统治中剥离出来。
——吴晓波
别高估自己,误以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妥善地处理与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浏览一下手机通讯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人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联系了?
——李笑来
一、正确理解人际关系的本质
很多人自以为懂得了社交,其实只是摸到了一点皮毛;很多人觉得自己是经营圈子的高手,其实就像是被困在笼子里的一只鸟,其眼界摆脱不了自己所在圈子的束缚。只有正确地理解朋友圈和社交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社交的效能。
人们一直在“不对等社交”
向导鱼是一种很有生存智慧的小鱼,虽然身长不足30厘米,但是它不仅不畏惧鲨鱼,反而和鲨鱼形成了共生关系。它吃鲨鱼吃剩的食物,并为其清除口腔中的寄生虫,是鲨鱼离不开的好帮手。反过来,向导鱼也在鲨鱼这里获得了在海洋中生存非常重要的安全保障。假如我们去统计海洋生物的社交形态,一定会把向导鱼和鲨鱼的关系列入其中。
当你的层次逐渐提高后就会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其实就是“价值交换”。有价值交换,我们的社交才是对等的。
一个人的社交圈,也是他的价值圈。比如,富人的社交圈一般不会有千千万万的工薪族,因为这些人并不在他们的价值圈里。为什么强者很少跟弱者打交道、交朋友呢?因为弱者不能给强者提供足够的价值。
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生活中大多数人在进行着“不对等社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忙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急需高手的帮助,这时却有个朋友跑过来跟你聊天,聊的都是无聊的内容,他帮不了你,你也不需要他,这时你们进行的就是不对等社交。
再强大的人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是你的机会。如果你一时间进入不了高层次人士的圈子,那就从成为他们身边的“向导鱼”做起,提供你的“针对性价值”,解决那些他们解决不了的或没必要亲自去解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地成长,终实现与优秀人物的对等社交。
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存在的。想想看,你和其他人一样眼睛一直向上看,希望交到更优秀的朋友,由于他强你弱,所以你向对方提供的价值一般都是不对等的,为了给对方提供需要的价值,我们要像向导鱼一样找到对方的需求,然后满足这种需求。对于向下交际的人来说,则要采取本书倡导的方式——通过“断舍离”清理自己的朋友圈,避免出现仅是自己付出而对方毫无回馈的情况。
造物主是公平的,谁都有机会挖掘出的潜能。但是如果你的时间被无用和不对等的“向下交际”占用得太多,便会白白损失许多宝贵的有效社交的时间,并长期处于损耗严重却收益很小的情境。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的社交效能就会低得让你无法忍受。
社交的本质
为了提高社交效能,首先我们要明白社交的本质是什么。
社交的本质是人和人通过互动形成的连接网络。人是这张网络的中心点,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多的连接点,使之扩展成一张更大的关系网。其中,评判社交有效和无效的标准,就是这张关系网对我们个人需求的“实现度”的影响。实现度越高,社交效能越高,反之就越?低。
因此,要区分我们的社交效能是高还是低,有三个必要的评判标准:
(1)你的社交需求是什么?
(2)你是否与他人产生了有效连接?
(3)这种连接是否有潜力裂变成一张更大的关系网?
首先,你要理解的是社交需求。一般而言,人在社交中的需求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情感需求,二是信息需求,三是资源需求。你想满足情感方面的需求,但是对方只能和你分享一些工作方面的信息,而这类信息你已经得到很多了,不需要他再来提供,那么这个关系就是低效的。
其次,你要理解的是与他人产生有效连接的标准。人们在社交中的连接是富有活力的,并非只停留在简单的认识、交换名片、记下电话号码等行为上,它必须相互作用,持续互动、维系和发展。在互动中双方有付出也有回报,彼此有个性的认同、优势的互补和行为方式的契合。在互动中,兴趣和需求作为一种社交资产同步得到交换和满足,双方都需要投入时间、精力、金钱等各种社交成本,然后才有可能得到回报。
后,你要理解什么是潜力不断扩大的关系网。在双方均获益的基础上,人和人形成了实质的连接,并开始与第三个人、第四个人……创建新的连接,结成多人联动的关系网,也就是朋友圈。这时你便建立了一个更为长久、坚实的社交关系,它的效能不再体现为一个人对一个人,而是体现为多个人对一个人、多个人对多个人。在这张潜力不断扩大的关系网中,你会逐渐看到一些“弱点”,即效能不高的连接。把它“断舍离”出去,进行更新和升级,才能保证自己关系网的潜力是不断扩大的。
假设你的某个关系网中有30个人,其中有10个人都是你在一个社交活动中打过照面,加过微信,但只是偶尔聊几句的人,那么你所进行的这种形式的社交便是一种“伪社交”,既不符合社交的本质,也不能满足你大部分的需求。真正有效的关系是在双方各自提供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资源创造出价值的过程中建立的,要双方都获益。只有这样,你们在这段关系中的连接才算得上牢固,才能为高效能的社交打下基础。
社交是为了实现“动态的成长”
一种高效能的社交,一定能促成动态的成长。让我们回到社交本质的第三点,也就是潜力扩张型的关系网——我们要保证自己的社交连接有潜力扩展成一张更大的关系网。
假如你朋友圈中的人彼此都很熟悉,比如同学、亲人、同事、行业同人,那么你们的信息重复度就会很高,你知道的东西可能他们也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他们可能也不知道,无法互相帮助,这种关系网获取信息的效率就会很低,潜力便无法扩张。如果你的关系网中是背景不同、工作不同、行业不同的朋友,情况将会怎样呢?这样的朋友圈中的信息重复度肯定是不高的,通过彼此的信息交换,分享重要的资源,大家都能得到动态的成长。所以,后一种关系网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收获高效能的社交。
二、有四种人我们一定要结交
在你穷困时愿意借钱给你的人
穷困是我们人生中不想遇到的状况,这种时候还愿意借钱给我们的人,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在我们必须结识的几类人中,这类人应排在位,我们对他们不仅要知恩图报,还要把他们当作生命中重要的朋友。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从事石油和天然气生意的霍特尔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家,远远地看到一个身影正在自己家门口徘徊。起初他以为是犯罪分子,就悄悄地从其背后摸过去,准备大喝一声将其制伏,等走到近前却松了口气,原来这个人是他的朋友迈克,华尔街一家投资公司的副总?裁。
“怎么了?”
“哦,没什么。”
从两句简单的对话中,霍特尔嗅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味。在那个已有些寒冷的深秋,美国的股市每天都有不好的消息传出,道琼斯指数不断下跌,不少投资者和私募基金者赔得一塌糊涂,甚至有一些做高杠杆的从业者选择了自杀。于是,他立刻想到迈克在这场金融风暴中也一定遇到了过不去的坎儿。
霍特尔打开门,把迈克请进客厅,给他泡了一杯咖啡。10分钟后,霍特尔便明白了,曾经拥有上千万美元资产的迈克不仅在几天前破产,现在还欠了银行和投资者一屁股的债。他的公司刚刚关门,有上百人失去了工作,而他已山穷水尽,毫无办法。
“迈克,你打算怎么办?”
“我不知道。”
“好吧,我们先出去吃一点儿东西?”
霍特尔用了半个晚上的时间和迈克聊天,他清楚地知道这位朋友此时需要什么。同时他也理解一个人为何会失败,因为他自己也经历过重大的挫折。有些挫折不是人的问题,而是环境导致的。霍特尔对此很有经验,在他的开解下,迈克的心情好了很多。霍特尔让迈克意识到其实自己并非无路可走,现在事业出了问题,只不过是赶上了一个坏的形势。而且,霍特尔愿意借给他一大笔钱,帮他偿还债务。
借钱后的一个月内,霍特尔每天定时给迈克打电话,有时一天通话三四次,询问他的想法。霍特尔做了万全的准备,因为在那个自杀成风的“季节”,任何的意外都要提防。在他的帮助下,迈克艰难地踏上了重新起步的路途。
3年后,迈克成了一家大型投资公司的总裁,他接受《华尔街日报》的邀请,撰写一篇金融危机期间的故事,向读者讲述自己是如何东山再起的。在文章的开头,他用真诚而感激的语言写道:“献给我亲爱的朋友霍特尔,没有你,就没有我今天的一切。”
有人说:“时诞生了一批虚伪的拥趸,黄昏时则见证了一群真正的信徒。”这句话用来概括迈克的经历非常形象。那些真正值得结交的朋友,不是在你时殷勤地跑来献花的追随者,而是在你落魄困窘时仍然愿意相信你、帮助你的生死之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位像霍特尔这样的朋友,他慷慨仗义、热情大方、扶危济困,和他成为朋友,就等于拥有了一根落难时的救命稻草和一位乐于助人的心灵导师,他能在你困难的时刻给予你有力的帮助和贴心的抚慰。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难免会失利、受挫或面临某些的困境,凭借个人的力量很难走出来,这时候往往需要别人的帮助。此时有一些人也愿意帮你,但你会发现其实他们是有条件的。这种帮助并不是雪中送炭,更像是趁火打劫。真正的“患难之交”,则会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帮你分析问题,鼓励你重新振作,并且无条件地给你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才是我们需要结交的朋友。所以,你应该重点结交那些当你贫困时仍然愿意帮助你的人,“贫困”除了能带来烦恼、痛苦,还能精确地检验哪些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给你指路并提拔你的人
人人都想要一个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指点迷津的人生导师。当你的人生变得迷茫或事业处于低谷时,如果有人可以和你交心长谈,帮你做针对性的分析,做周全的应对计划,为你指明方向,那将大大缩短你走出困境的时间,降低你生活和事业上“折腾”的成本。在这样一位人生导师的指引下,我们能够很快地找到正确的方向,迅速地从低谷中走出来。
一个能为我们领路和提供上升机遇的人,是很值得我们珍惜的朋友。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重大的挫折或深深陷入迷茫中时,许多人都会选择漠不关心和冷眼旁观,这时能站出来帮助你的朋友,都是真正的朋友。
你可能早已体会过,在生活中感到困惑时,朋友一个信任的眼神,就能成为你强大的动力;在工作中迷失方向时,朋友的鼓励,就能让你在想要放弃的时候重拾信心,继续努力向前。
愿意让利、不计得失的人
现实生活中,斤斤计较、拒不让步的人随处可见。他们的眼中不存在“让利”“共赢”这些商业文明的词汇,只有成为风光的那一个,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就像电视剧中的一句台词:“往前进一步是如此之难,我为何还要退半步?不退!”他们不懂得让步,处事也是非常强势的,把很小的得失也看得非常重。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是不可结交之人。我们评判一个人是否成熟、理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喜欢跟人争长短、论输赢。如果是,那这个人就是很不成熟的,尽量别跟他成为关系过于密切的朋友。
反过来说,一个懂得适当让利、寻求共赢的人,才是值得结交的人。
凯利在哈佛大学任教时,和同事哈里根·托夫的关系很不好,两人处处互相针对,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吵。哈里根后来离开哈佛大学去硅谷发展,成了一家基金会的主事人。这家基金会有一块业务是专款支持各所大学人文学科的研究的,其中就包括凯利负责的项目。
“当我听说这个项目未来的命运握在哈里根的手中时,我整个人仿佛被浇了一盆冰水,我认为他会借这个机会来报复我。”凯利说,“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哈里根主动打电话给我,不仅加大了对哈佛大学项目的支持力度,还减少了两项附加条件,给了我很多研究方面的便?利。”
这件事如同一颗神奇的药丸,改变了凯利和哈里根的关系。凯利突然意识到,哈里根是一个值得尊重的朋友,他顾全大局,不挟私报复;他成人之美、公正廉明,不计较个人恩怨。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这样优秀的人,就看你能否发现并结识他们。
愿意分享、能共担责任的人
1.越优秀的人越愿意分享
优秀的人总是愿意分享,分享既能帮助他人,也能为自己带来快乐,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法则。那些优秀的人无时无刻不在将自己的知识、资源进行共享;而那些不爱分享的人要么是吝啬,要么是囊中羞涩,囊中羞涩可以理解,吝啬则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吝啬的人自我封闭,拒绝和人交流,他们自以为是地保持着一种偏见,想要从人群中独立出去,以冷酷的心面对世界。
因为拒绝分享,吝啬的人路越走越窄,接触到的信息也越来越有限,他们变得效能低下,与时代脱轨。
懂得分享的人是真正理解社交本质的高效能人士,他们明白只有将自己的知识、资源等源源不断地输出,与其他人共享,才能连接其他优秀人物来获得1 1>2的效果,从而更好地实现共赢。
2.能共担责任,才能共同进步
请你用心观察一下你身边那些在各自领域成绩不凡的朋友。你会发现一个现象:这些优秀的人不但乐于分享自己的资源,而且做事还都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反之,那些拒绝分享的人,往往也不乐意承担责任。他们总是担心被别人超越,也不想因为承担责任而让自己处于不利境地。生活、工作中交到这样的朋友,你只会被他们消耗,一点儿益处都没有。
一旦遇到了愿意和你一起共担责任的人,你就应该珍惜,因为他们会是你生活和事业中强有力的帮手。你们携起手来,一定能开创一个崭新的局面,大家都能从中受益,变得越来越好。
三、通讯录中70%的联系人可以立刻删除
我的一位朋友陈先生,从我大学时认识他直到今天,他始终是一个外向的人,人缘特别好。他为自己的社交关系感到自豪,经常向妻子炫耀自己的社交软件上有多少好友,多少群组,自己在朋友、亲人、同事和同学圈中是多么受欢迎。不过,维系这么多的关系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了,这让他疲惫不堪。
2018年秋天,陈先生做了一个试验,他决定删除没有太多交集的人,退出过去使用的大部分社交软件,不再联系大部分的朋友,让自己暂时清静几天,看看这样做会发生什么。他把除父母、亲人、重要同事和客户外的其他联系人全部从好友列表中删除了,也退出了除工作群外的其他所有群?组。
陈先生说:“我一边删除一边担心着:明天我的电话会不会被打爆?会不会有很多人发短信问我到底出了什么事?人们发现我不在他们群组中了,是不是会认为我的身体出了什么大变故?一定会讨论到半夜吧?搞不好会有人上门来找我。我这样想着,既忐忑不安又有些激动,一个晚上都没睡?好。”
做完这件事时恰逢周末,陈先生一直睡到了上午11点,睁开眼睛的那一刻,他便下意识地拿起手机,打开一看什么动静都没有,没有电话,也没有短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你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陈先生十分震惊,不死心地登录了社交软件,却发现一切都和平时没什么两样,也没有人重新申请加他为好友。这和他的预想完全不同。他只好安慰自己:“今天是休息日,是不是大家都还没有起床,还没有发现我已经从他们的世界中消失了?等会儿他们上线了,一定会大吃一惊吧,搞不好同城的好哥儿们就要打车过来找我聊天了,再不济也会打电话‘质问’我,平时我们在群里聊得可是热火朝天呢。”
他决定再等一等,他不相信自己的退群对朋友毫无影响。结果这一等就是两天,陈先生为此吃不香睡不好,时不时地拿着手机发呆,可这期间没有任何人打电话给他,更没有人在微信上找他聊天或者重新申请加他为好?友。
陈先生大受刺激,他的三观被颠覆了,也对社交有了全新的认识。他曾认为自己在朋友的心目中是特别重要的人,人们喜欢围着他转,他就是圈子的中心。但是现在,他发现是自己想得太多了,太天真了。虽然为别人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维系这些圈子,但其实没人把他当作非常重要的朋?友。
意识到这一点以后,陈先生发现删除这些社交关系是很有必要的,他要找回失去的宝贵时光,重新建设自己的社交圈。陈先生没有再去加回删掉的朋友和群组,也不再幼稚地等待那些人来联系自己。他还将通讯录和网络联系人再次整理了一遍,又删掉了一些不常联系的人,只保留了与自己联系紧密的人。
抛弃“增量思维”
人们似乎都习惯了用增量的思维来行动,这是人的本能。例如:吃饱了还要再吃,因为饭很好吃;认识的人越多越好,朋友不嫌多,总有用得到的一天;很多东西不管有用没用,不停地重复买,越堆越多;手机通讯录的号码在增加,聚会次数在增加。
一切都在增加,减少的是留给自己的时间,时间怎么挤都不够用,社交的收效很低,回家后还会感到身心俱疲。不知不觉中,增量思维已经让人掉进了一个大坑中,这个坑不停地变深,让人连爬上来的欲望也没有了。
一味地追求数量,只会让你在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及其他成本之后,仍得到一个失败的结果:你既没有维护好自己的朋友圈,也没有做好自己的事业。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抛弃“增量思维”,改用“增质思维”。不追求数量,而是建设质量。我们要将增量思维扔进垃圾堆,大胆地清理通讯录,这样才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
70%法则:有70%的联系人不需要记住电话号码
这是我经过4年调查得出的法则:通讯录中有70%左右的电话号码是派不上用场的。
我有一次接到一个电话,是通讯录中的“熟人”打来的,3个月前我们互换了名片,交谈得十分愉快。电话接通后,听到的却是一个试探的声?音:
“喂,请问您是李老师吗?”
“啊,是的。”
然后就没了下文。挂断电话后,我立刻删掉了他的电话号码。
我们手机里存储的多数联系人都是这种性质的,不信你可以找出一些数月未联系的人打个电话过去,你一定会听到十分意外和冷漠的声音,他们并不想接听你的电话,也不想和你有任何交集,但是你们互相还保留着电话号?码。
这些联系人是应该立刻删除的。你根本不需要记住他们的电话号码,因为你们的连接是无效的,是缺乏成长性的。我的建议是,每周抽出半个小时来清理自己的通讯录,使人数保持在200左右即可。同时,你要给这200人做详细的分类:家人与核心朋友、固定客户和潜在客户。记下重要联系人的联系方式,把他们放到你的核心圈层。至于其他人,他们并不重?要。
找出那些“该删掉”的人
太多的无效联系人和无用社交吞噬着我们大量的时间,当下我们的社交任务便是把这些亟须清理的无用联系人找出来:
(1)合并那些是同一个人却有多个号码的人;
(2)删掉那些你已经数月没有联系,并且已经记不起他是做什么的、他有什么价值的人;
(3)拉黑那些与你缺乏共同话题,还互相讨厌的人。
我的建议是,为你的通讯录增加一个“备注”选项,每当认识一个不怎么熟悉的人时,就为他做一个简单的备注,记下他的身份、背景以及你们之间的关系,这能为今后通讯录的整理工作提供基本的依据。
四、如何认识厉害的人:寻求价值匹配,展示你被人需要的东西
说到“高效能社交”,我想起美国总公司的助理克里斯蒂娜问过我的一个问题。她说:“李总,当别人对我爱搭不理时,我该如何处理?”我回答:“没法处理。”她苦着脸说:“那我就没有社交了。”
显然,从上述对话中你能感觉到克里斯蒂娜是个不那么有趣的女孩。她的日常生活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是“三点一线”,但她的“三点一线”是公司、商场和家,中间没有“客户”,也没有朋友。作为助理,很多时候她需要去见客户,做好十分重要的协调工作,这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克里斯蒂娜却对此万分抵触。所以工作仅6个月,她就被我调离了岗位,并连降三级,成为一名普通的前台。什么是社交价值?她连工作价值都没能挖掘出来,所以社交价值对她来说是一个十分遥远的话题。
克里斯蒂娜告诉我,她下班后的生活和在公司没什么区别,在商场逛两个小时什么都不买就回家,然后守着几个玩具玩到凌晨,后蒙头大睡。她也有朋友,但全在推特上,他们聊的所有内容都离不开吃喝玩乐,至于上进心,她完全不感兴趣。
这正是很多人面临的一种社交困境:在一个群体里,你说了话却没人听,你不具有主导权,没有影响力。这是因为你从未想过要成为社交中的主导者,你对社交没有野心,那你除了一堆假朋友,其他什么都收获不了。你要主动升级自己的社交模式。
只要你严格遵循下面四项原则,你就一定能拥有高效能的社交。
价值——对方需要什么,我有什么
“价值”是你必须优先思考的问题。人活在世上就要有价值,哪怕仅仅是让自己获得尊重,价值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和功利无关,是人生存的根本。挖掘和分析人的价值,并非要给自己和生活中的其他人贴上有用、没用的标签,而是承认社交是存在功利性的,然后抱着非功利的目的进行社交,只为了通过互相满足来追求共同的进步。
1.社交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属性”
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理解“社交效能”为关键的地方。我们广泛地参与社交活动,建设属于自己的社交网,但如何判定我们在这个圈子里的社交价值呢?
通俗地说,一个人的社交价值在于参与社交活动时别人对你的印象和评判。并不是你拥有更多人的名片,与更多成功者合影,就代表你的社交价值大,而要看你是否在更多人心中留下了好印象,以及大家对你的评判如?何。
比如当你陷入困境时,有哪些人愿意伸出援手,他们可以帮你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你的社交价值的概括。如果你的圈子中能人很多,但他们都不愿帮你,说明你的社交价值为零;如果你的人缘很好,但你的圈子中都是些好逸恶劳、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同样说明你的社交价值不高。两者殊途同归,都表明你的价值属性是有问题的,这时你得改善形象,或升级自己的圈子。进一步说,你还要考察自己在圈子里的信任关系,比如有多少人、都是什么人信任你,以及信任到什么程度,这些也能反映你的社交价值。
我们在工作中会给人们留下不同的印象,其中好印象能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发展机会;而你不经意间留给对方的坏印象,会让你错失一些非常好的机会。这样的案例每天都在发生,甚至正发生在你我身上,影响着我们价值属性的变化。今天你是别人眼中的红人,他们把你当作摇钱树,可能明天你就成了一个晦气鬼,人们对你避之唯恐不及。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判断力,以及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算你在社交中的沟通能力不怎么好,你也能用时间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取得优秀朋友的信任,升级自己的朋友?圈。
2.用正确的方式展示你的价值
当你认为自己有很高的价值,也找到了与别人的匹配方向时,你要思考的是用何种方式展示自己的价值。假如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和很好的判断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少也要有真诚、坦率等吸引人的品质,这是在社交中打开交流之窗的基础,能够给人留下基本的好印象,更有利于展示自己的价值。
枢纽——谁能为你牵线搭桥
社交枢纽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可以为人们牵线搭桥的人。就像城市中的地铁中转站,人来人往,全部经过这个地方,而我喜欢把社交中的这个环节称为“线人”。通过线人的帮助,我们结识了其他优秀人物,进而建设自己的社交网,在减少连接数量的同时,提高连接的效率。
这就是说,当你做好了充分的社交准备时,你的观点,以及支持你观点的论据、逻辑,特别是你做事的方式等,都需要有一个人(连接点)帮你传播出去并让人看到。这个传播过程必须是没有障碍的,要有愿意帮助你进入其他圈子的人,这个人可以化地强化你的社交效能。如果你已经有这样的朋友,那么请好好对待他;如果没有,你就要尽快地找到他!
联系——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认识他
我们参与社交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经历某种体验吗?不是,我们是要在短时间内与想结识的人联系。无论你是推销产品,还是交朋友,都会有这个需求。
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我们能多快地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让别人在短时间内信任我们。为此,我们要尽力表现出一种可被信任感,而不是给别人留下一个“被人排斥”的印象。这点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具体执行中,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操作方式:
(1)基于话术的优秀表达能力,让对方迅速关注你。表达能力是比较容易提高的,我们训练表达能力,要从平时的每一次沟通做起。我的建议是,优化沟通效能,做到“说很少的话,收到很大的效果”。
(2)快速展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人迅速感知到你的价值,并关注你。对大部分人来说,这是很难做到的。人们宁愿锻炼口才,也不想在提高工作技能上投入太多的精力,而这恰恰是从根本上提高社交效能的途径。在特定的领域,即使你不懂任何沟通技巧,只要能力强,也能获得优秀人物的关注,从而走进核心圈。
吸引——如何在短的时间内让别人记住你
先要搞清楚的重点是:我们要获得谁的好印象?让谁记住?
因为人们对“好”的定义、认知不同,所以没有谁可以做到给所有人都留下好印象。即便像比尔·盖茨、巴菲特等这样优秀的人物,也有人对他们不以为然。
尽管我们没办法让所有的人都记住自己,但我们可以针对自己的需求,去获得特定人物的关注,给他们留下好印象。
1.不要试图取悦所有人,要有针对性地社交
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交是达成高效能社交的方法。在社交场上,我们要牢牢地遵循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信念,展露自己的才华——向需要我们的人展示,而不是向所有人。另外,一定要注意社交的门槛,看自己是在门槛之内,还是在门槛之外。我们要结交的人必须有让我们佩服的地方,有学习的价值,但又不至于高不可攀。对于我们佩服的人给予应有的尊重即可,不必没有原则地讨好,不论何时都要注意双方人格上的平等。
2.在社交过程中不要只做“小透明”,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社交过程中,不要害怕得罪人,要大胆展示自己的见解。有些人为了避免给人留下坏印象,总是谨言慎行,甘当“透明人”。即使有机会表达,也瞻前顾后、含糊其词,说话毫无特点,展现不出自己的个性。这样是不对的。虽然你小心翼翼,怕得罪人或担心自己出丑,但同时也失去了引起别人注意的机会。一旦有机会表达,就不要怕“出丑”,要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当然,无论你的个性怎样,都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你所表达的观点,对于别人也应该是有益的,不能让人听过之后毫无收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