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2206993丛书名: YH0123456789
1.日本版《诗经》,日本文学的入门必读!
◆日本现存*早的和歌集,被誉为“日本版《诗经》”;
◆跨越四百余年时空,涉及婚恋思归、悼亡追忆、四时风物等题材,记叙了古代日本在唐文化下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
◆作者上至天皇、皇妃、皇子,下至浪人、乞丐、妓女,是一部展现日本风土人情的风俗志;
2.超高好评!川端康成、夏目漱石、新海诚频频引用!
◆新海诚豆瓣热门电影《你的名字》《言叶之庭》纷纷引用!
◆日本“令和”年号的出处;
◆诺奖作家川端康的灵感来源,夏目漱石的美学渊源;
3.全新选编、绝美译本、雅致典藏!
◆译本选自与周作人齐名的日本古典文学翻译大家钱稻孙先生作品,有“*美译本”的美誉;
◆由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宋再新教授和宋方洁汇编整理,并作专文导读,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
◆化繁为简,由专家将内容按主题分为“四季歌篇”“恋歌篇”“赏景歌篇”“羁旅歌篇”“哀伤歌篇”“杂歌篇”六个部分,每部分前有简单的导读介绍,清晰易读;
◆本版收录吉田博、川濑巴水、土屋光逸、小原古邨、歌川国芳等多位日本国宝级画匠203幅作品,随文彩插,兼具艺术感和美学享受;
4.特种纸四色彩印,五面体函套精装打造!
◆全书内文采用艺术纸象牙白四色彩印,锁线工艺;
◆上下双册,五面体函套烫金设计,阅读、收藏、馈赠佳品!
本书是针对日本和歌《万叶集》的大众插图版选编。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早的一部和歌集,享有“日本《诗经》”的美誉。全本收录了从公元四世纪到八世纪六十年代末400余年间长短诗歌4500余首。翻译家钱稻孙从中选出800余首,并加上详尽的注释和评语。以精准优美的语言重现了这一古典文化宝藏,深入浅出地介绍日本古代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等。此译本兼美信达雅,被公认为日本文学翻译史上的经典。
本书邀请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理事宋再新教授担任文学顾问,搭配吉田博、川赖巴水等日本国宝级画匠的画作,兼具文学体验和美学享受。
前言
四季歌篇
恋歌篇
赏景歌篇
羁旅歌篇
杂歌篇
哀伤歌篇
前言
宋再新
2 0 1 9 年4 月1 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新年号为“令和”,并说明这两个字出自《万叶集》中《梅花诗卅二首序》的“初春令月,气淑风和”。相对于日本过去的年号都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这次,日本的年号终于从“ 国书”( 用日本语言写成的古籍《万叶集》) 中选出, 这让日本人感到非常自豪。不过, 早在江户时代( 1 6 0 3 — 1 8 6 7 ) , 学者契冲( 1 6 4 0 — 1 7 0 1 ) 在注释《万叶集》的著作《万叶代匠记》中就指出:《梅花诗卅二首序》是对王羲之《兰亭序》的模仿, 其中“ 初春令月, 气淑风和” 一句出自中国汉代张衡的《归田赋》,原句为“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1.《万叶集》是怎样一部文学作品?为什么新年号出自《万叶集》就让日本人如此欢欣鼓舞呢?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的歌集,共二十卷,收有歌4 5 0 0 余首,成集于公元8 世纪末,日本奈良时代末期。在编集《万叶集》的时代, 尚没有和歌的说法, 所收的诗歌形式被称为u t a ,用汉字表记为“歌”。现在,日本学界把《万叶集》的歌也称作和歌。当时的u t a, 即“ 歌”, 可能是可以歌唱的, 所以最初的“ 歌” 应该就是民谣。9 0 5 年,醍醐天皇敕令编辑的《古今和歌集》汉文序提到了和歌的产生:
“然而神世七代,时质人淳,情欲无分,和歌未作。逮于素戋呜尊,到出云国,始有三十一字之咏。今反歌之作也。其后虽天神之孙,海童之女,莫不以和歌通情者。”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传说神武天皇年代之前,民风淳朴,尚没有和歌创作。直到日本史书记载了一个传说——神人素戋呜尊降临出云国,他作了三十一个音的和歌。自此,从神到人都作和歌,借以传情。
《万叶集》收录了时间跨度数百年的歌谣及歌,作者上至天皇,下至百姓,形式从长短不一逐渐发展到定型于“ 5 7 5 7 7 ”,五句三十一音,歌咏内容也逐渐集中于写景、抒发男女恋情。尽管至今人们仍不清楚是谁、出于什么目的编纂了《万叶集》,甚至对一些歌的解读还存在不少分歧,但是作为日本第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对日本后世文
学特别是对和歌的影响脉络清晰、显而易见,可以说《万叶集》是奠定了日本古代文学乃至日本文化基调的最重要
的文学作品之一。
2.《万叶集》和中国文学有怎样的关系?
《万叶集》歌的创作、成集年代,正值日本大量接受汉文化、尊崇汉文的时期,日本天皇下诏编辑了《怀风藻》等汉诗集,官方通用汉文,和歌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古今和歌集》汉文序就此感叹道:“自大津皇子(6 6 3—6 8 6)之初作诗赋,词人才子慕风继尘,移彼汉家之字,化我日域之俗。民业一改,和歌渐衰。”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自从大津皇子开始创作汉诗赋,日本文人都争相仿效,而不愿意再创作和歌。
在奈良时代(7 1 0—7 9 4),汉诗文不仅受到日本朝廷及文人的喜爱和重视,也满足了日本在当时使用文字的需求。《万叶集》里的和歌的题、序和注、跋均为汉文写成,《万叶集》里还收录了几篇汉文写成的文章,很多歌使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典故,像《梅花诗卅二首序》那样的汉文序为数不少。这些现象都表明,《万叶集》与中国的古代文学有很深的渊源。
3.《万叶集》的内容有什么特点?
虽然在奈良时代汉诗文受到空前重视,但是当时的日本文人在汉诗文上取得的成就并不高,大多还是停留于习作或仿作的水平,这样的作品并不能表达日本民众的真实感情。相较于在正式场合创作的较为生硬的汉诗文,还是源自民谣的和歌更适于日本民众的情感表达。在官方提倡汉诗文的年代,仍然有很多日本人尝试创作抒发朴素、真挚感情的各类和歌。《万叶集》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编纂出来的。
《万叶集》把长期传承的古代歌谣和当时可收集到的和歌汇于一集,可以看作是编者对当时和歌发展成就的总结。《万叶集》二十卷里, 多数卷的和歌被分类为杂歌、相闻和挽歌,其间还杂有防人歌、东歌等小分类。有学者认为“ 杂歌” 和“ 挽歌” 这两种分类是模仿中国《文选》中的“ 杂诗” 和“ 挽歌诗” 而设, 但是“ 相闻” 这个分类却在《文选》和其他中国文学典籍里找不到出处。相闻歌是男女情人或有亲密关系的人相互赠答的歌,由于中国诗
歌没有这方面的分类,所以《万叶集》的编者创造了“相闻”这一部类。《万叶集》中“ 杂歌” 数量不少, 其中有很多从内容上看也是相闻歌之属,可能是因为没有收录对应唱和关系的歌, 所以被编进了杂歌。“ 挽歌” 是追悼、追忆亡人的歌。有学者认为一些追悼情人的挽歌实际是相闻歌的延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