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962524
《封神演义》版本众多,为什么有经验的读者选择作家榜版?8大硬核入手理由——
- 奇幻巨著,激发想象:激发想象力的奇幻小说,《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的故事源头,原著比影视更好看!诺奖得主莫言赞叹:“(《封神演义》)这样的书对沉浸在幻想中的儿童,具有难以抵御的吸引力。”
- 底本考究,完整典藏:以清初四雪草堂刊本为底本,精编精校精排,收录全100回。
- 全新封面,颜值爆表:新锐画师山鬼联合作家榜设计团队打造全新双封面,精致典雅,值得收藏。
- 原创彩插,图文并茂:人气插画师鹿溟山手绘16幅精美彩插,还原神魔世界,激发孩子阅读兴趣。
- 长文导读,讲透精髓:黑龙江大学李亦辉教授6600字长文导读,帮助孩子理解原著精髓。
- 生字注音,扫清障碍:385处生僻字注音,长段落分段,中小学生流畅阅读无障碍。
- 版式疏朗,适宜阅读:版式疏朗,字大悦目,阅读舒适,更适合青少年阅读。
- 双重惊喜,免费赠送:随书附赠精美明信片1张、书签2张。
读经典名著,认准作家榜。
本书据清初四雪堂刊本精编精校精排,完整收录100回。
这是一部讲述三千多年前人、仙、妖之间旷世战争的神话奇幻巨著。
姜子牙拥有惊世异能,能够预言未来,但他韬光养晦,隐居山间。八十岁时,他才应邀出山,介入商周之争。神机妙算的他,将面对不可思议的间距考验。
商周大战爆发之际,天上地上的仙、妖、怪,分成两派参与斗法厮杀,腾云驾雾的四不相,劈波斩浪的鲸龙,包罗万象的山河社稷图,鸟嘴鹰翼的雷震子,骁勇善战的哪吒……珍奇罕见的神兽、光怪陆离的神器、法力超绝的神仙渐次登场,风云变幻,扑朔迷离……
全书故事脑洞大开,震撼又好看,问世以来,受到一代又一代年轻读者的喜爱。
上册
01 导读:想象力爆棚的东方奇幻巨著
001 回 纣王女娲宫进香
009 第二回 冀州侯苏护反商
022 第三回 姬昌解围进妲己
033 第四回 恩州驿狐狸死妲己
040 第五回 云中子进剑除妖
048 第六回 纣王无道造炮烙
058 第七回 费仲计废姜皇后
070 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
084 第九回 商容九间殿死节
094 第十回 姬伯燕山收雷震
104 第十一回 羑里城囚西伯侯
116 第十二回 陈塘关哪吒出世
127 第十三回 太乙真人收石矶
137 第十四回 哪吒现莲花化身
149 第十五回 昆仑山子牙下山
158 第十六回 子牙火烧琵琶精
168 第十七回 纣王无道造虿盆
176 第十八回 子牙谏主隐磻溪
186 第十九回 伯邑考进贡赎罪
197 第二十回 散宜生私通费尤
208 第二十一回 文王夸官逃五关
215 第二十二回 西伯侯文王吐子
224 第二十三回 文王夜梦飞熊兆
233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246 第二十五回 苏妲己请妖赴宴
254 第二十六回 妲己设计害比干
265 第二十七回 太师回兵陈十策
275 第二十八回 子牙兵伐崇侯虎
284 第二十九回 斩侯虎文王托孤
293 第三十回 周纪激反武成王
304 第三十一回 闻太师驱兵追袭
313 第三十二回 黄天化潼关会父
321 第三十三回 黄飞虎汜水大战
331 第三十四回 飞虎归周见子牙
341 第三十五回 晁田兵探西岐事
349 第三十六回 张桂芳奉诏西征
359 第三十七回 姜子牙一上昆仑
369 第三十八回 四圣西岐会子牙
381 第三十九回 姜子牙冰冻岐山
392 第四十回 四天王遇炳灵公
407 第四十一回 闻太师兵伐西岐
418 第四十二回 黄花山收邓辛张陶
428 第四十三回 闻太师西岐大战
438 第四十四回 子牙魂游昆仑山
452 第四十五回 燃灯议破十绝阵
464 第四十六回 广成子破金光阵
475 第四十七回 公明辅佐闻太师
487 第四十八回 陆压献计射公明
498 第四十九回 武王失陷红砂阵
509 第五十回 三姑计摆黄河阵
下册
521 第五十一回 子牙劫营破闻仲
531 第五十二回 绝龙岭闻仲归天
540 第五十三回 邓九公奉敕西征
552 第五十四回 土行孙立功显耀
562 第五十五回 土行孙归伏西岐
570 第五十六回 子牙设计收九公
584 第五十七回 冀州侯苏护伐西岐
597 第五十八回 子牙西岐逢吕岳
609 第五十九回 殷洪下山收四将
620 第六十回 马元下山助殷洪
631 第六十一回 太极图殷洪绝命
642 第六十二回 张山李锦伐西岐
653 第六十三回 申公豹说反殷郊
666 第六十四回 罗宣火焚西岐城
676 第六十五回 殷郊岐山受犁锄
687 第六十六回 洪锦西岐城大战
696 第六十七回 姜子牙金台拜将
710 第六十八回 首阳山夷齐阻兵
721 第六十九回 孔宣兵阻金鸡岭
732 第七十回 准提道人收孔宣
742 第七十一回 姜子牙三路分兵
752 第七十二回 广成子三谒碧游宫
763 第七十三回 青龙关飞虎折兵
774 第七十四回 哼哈二将显神通
786 第七十五回 土行孙盗骑陷身
801 第七十六回 郑伦捉将取汜水
812 第七十七回 老子一气化三清
822 第七十八回 三教会破诛仙阵
834 第七十九回 穿云关四将被擒
845 第八十回 杨任下山破瘟司
857 第八十一回 子牙潼关遇痘神
869 第八十二回 三教大会万仙阵
880 第八十三回 三大师收狮象犼
895 第八十四回 子牙兵取临潼关
910 第八十五回 邓芮二侯归周主
924 第八十六回 渑池县五岳归天
936 第八十七回 土行孙夫妻阵亡
947 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鱼跃龙舟
958 第八十九回 纣王敲骨剖孕妇
969 第九十回 子牙捉神荼郁垒
978 第九十一回 蟠龙岭烧邬文化
989 第九十二回 杨戬哪吒收七怪
1002 第九十三回 金吒智取游魂关
1013 第九十四回 文焕怒斩殷破败
1024 第九十五回 子牙暴纣王十罪
1034 第九十六回 子牙发柬擒妲己
1043 第九十七回 摘星楼纣王自焚
1054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台散财
1067 第九十九回 姜子牙归国封神
1084 百回 武王封列国诸侯
1.(《封神演义》)这样的书对我这个整天沉浸在幻想中的儿童,具有难以抵御的吸引力。
——莫言(当代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2.《封神演义》是中国国民神话。
——乌尔善(《寻龙诀》导演,瑞士日内瓦国际电影节导演奖得主)
3.《封神演义》可以当作科学幻想小说读。
——张政烺(当代历史学家)
4.其章法之波澜起伏,实胜于《西游记》。
——胡适(现代文学家)
5.此书直与《水浒》《西游》《平妖》《逸史》一般吊诡,但觉新奇可喜,怪变不穷。
——褚人获(《隋唐演义》作者)
导读:想象力爆棚的东方奇幻巨著
《封神演义》又名《封神榜》《封神传》,全书一百回,以殷亡周兴、武王伐纣为背景与框架,演绎殷周之际的历史风云与阐截二教的斗法奇观。该书既是武王伐纣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又是明代神魔小说的典范之作。书中有很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和故事,其神魔斗法故事尤为普通民众所喜闻乐见,而其对道教与民俗信仰的影响更远为其他明清小说所不及。因而无论在古代文学史上,还是在古代文化史上,该书都具有其他古典小说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封神演义》的“奇”趣
清寄生氏《争春园全传序》说:“人不奇不传,事不奇不传,其人其事俱奇,无奇文以演说之亦不传。”这是对古代叙事作品“以奇为美”的审美特征的概括。《封神演义》作为明代神魔小说的典范之作,尤具此种“奇”趣。
首先是故事的奇。《封神演义》讲述的是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其故事是在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上扩充而成。《武王伐纣平话》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叙纣王玉女观行香,妲己入宫受宠,太子殷郊反纣等事;中卷叙纣王与妲己恣行无道、残害百姓,姬昌被囚羑(yǒu)里、脱归岐州,黄飞虎反纣,比干剖心,姜尚事殷等事;下卷叙文王访求姜尚,武王伐纣战争,殷郊斩纣王、妲己等事。
《封神演义》改变了《武王伐纣平话》讲述历史的题材重点,变成一部以神魔斗法、斩将封神为主的神魔小说。书中“恩州驿狐狸死妲己”写狐狸换妲己魂魄,“姬伯燕山收雷震”写雷震子出世,“姜子牙一上昆仑”写申公豹以幻术惑骗子牙,诸如此类富于奇趣的故事不胜枚举。
又如“妲己设计害比干”写比干之死 :比干与黄飞虎协力烧狐穴、挖狐窟,剿灭妲己子孙,又将狐皮制成皮袄献给纣王。妲己深恨比干,誓报此仇,联合雉鸡精胡喜媚骗得纣王欢心,欢乐之中假装旧疾复发,声言只有比干的玲珑心可医此疾,纣王遂召比干入朝,强取比干之心疗妲己之疾。比干因事先服子牙符水,剖腹取心后,既不即死,亦不出血,比干不语,上马径出午门,路遇一个叫卖无心菜的妇人,妇人若言“人无心还活”,比干可不死,但妇人偏言“人若无心,即死”,比干遂血溅尘埃,落马而死。故事新奇若此,故为后世读者以及寻常百姓所津津乐道。
其次是人物的奇。《封神演义》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四百多名,虽然多数是面目不清的龙套人物,但其中也不乏血肉丰满、影响深远,在古典文学画廊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经典人物形象,如纣王、妲己、姜子牙、闻仲、黄飞虎、哪吒、杨戬(jiǎn)、雷震子、土行孙、通天教主、申公豹等,这些人物的故事多以出人意表的奇趣取胜。
哪吒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故事读来酣畅淋漓,令人热血沸腾。把哪吒的事迹梳理一下,堪称有三奇:年方七岁,便打死夜叉李艮(ɡèn),战败龙王三太子,痛殴老龙王敖光,勇斗石矶娘娘,是一奇也;待四海龙王兴师问罪,欲水淹陈塘关,哪吒乃剖腹、剜肠、剔骨肉,还于父母,虽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教,却又不累双亲,救下父母之命,成其大孝,是二奇也;李靖夫人在翠屏山建行宫,造哪吒神像,哪吒显圣佑民,李靖却不念父子之情,打碎哪吒金身,放火焚烧庙宇,哪吒愤恨不已,父子追逐相杀,惊心动魄,是三奇也。哪吒的命运跌宕起伏,对伦理纲常观念的冲击也让人产生不小的震撼,他虽“忤逆乱伦”,却仍是深受读者喜爱的正面人物。这一方面是读者对哪吒顽童形象所具有的童言无忌、童行无忌行为的理解 ;另一方面是读者对李靖的“父不慈”行为所激起的哪吒“忤逆”行径的同情。因而哪吒的形象非但不令人反感,其顽劣小孩的英雄行径还会让人产生几分欣赏与钦敬之情。
书中一些人物在颇具奇趣的同时,还富有诙谐之趣。
如土行孙,身高不过四尺,面如土色,虽是成人,却状若小童,申公豹初见他时,他正在山崖上跳耍,举止也是儿童式的;在与敌将交战时,敌将常因他矮矬而东张西望寻不见他,他却借着身矮灵活,常能捞到一点便宜,把对方累得满身大汗,无功而返 ;其贪财好色的欲望虽强于一般成人,但其行动中却总不脱儿童的思维方式,这也使得他的行为带有儿童般的自然天真的色彩,减少了因其品行不端而可能令读者产生的厌恶之感。
如雷震子,本应雷震而生,在吃了两枚红杏后,更变成了一副胁生双翅、高鼻青面、红发獠牙的雷公模样,自己正吓得痴呆不语,师父招他,他一路走来,自觉不好看,二翅拖着,如同斗败了的鸡一般。
如龙须虎,因形象怪异,姜子牙将其领至周营后,众将皆吓得痴呆了,误以为“姜丞相惹了邪气来了”;在两军阵前,敌将动辄讥其为没有人样的东西,他则在大怒之下还以颜色,手发巨石把敌将打得落荒而逃。
其他一些动物修炼成精、幻化成人形的神魔人物,如通天教主门下的龟灵圣母、金光仙、乌云仙、灵牙仙、虬首仙、羽翼仙等弟子,梅山的猿、羊、猪、狗等七怪,平时的相貌虽是人形,但总不免露出动物的痕迹,令人发笑;两军阵前,他们总是摆出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架势,可一旦被打出原形,便不免出乖露丑,被诸人调笑一场。
《封神演义》中的神魔形象主要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佛教、道教、民俗信仰及上古神话,因后二者的神祇(qí)一般也可归入道教,因而也可宽泛地说是源于佛、道二教。《封神演义》中的西方教派,实系作者杜撰的佛教的前身;阐教、截教皆为道教,是道教内部的不同派别。其中涉及的人物自然多与佛、道二教相关,很多都能从佛、道典籍中找到出处,但其在《封神演义》中的故事具有明显的杜撰性,与本来的人物、故事乃至宗教派别都大相径庭。如读者所熟知的李靖、金吒、木吒、哪吒等人物本属佛教,但在《封神演义》中却成了道教人物,具体故事也迥异于佛经所载。《封神演义》在宗教与民俗信仰领域的影响尤为深远,大量佛、道二教与民俗领域本有的神祇经该书的演绎而更加深入人心,而其创造的一批新神进入到宗教与民俗信仰的领域后,也广为普通民众所尊崇膜拜。时至今日,在一些道教宫观和民俗活动中还可见到这种影响的痕迹。
再次是法术的奇。《封神演义》能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的,是其中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的各种法术。这些法术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体某一部位功能的神化,一类是身外法宝超乎寻常的神威。
前一类如雷震子、辛环,皆胁生二翅,善能飞翔;如郑伦、陈奇,一哼一哈之间,便能令敌将昏迷坠马;如土行孙、张奎,皆善地行之术,能在土中行动自如;如高明、高觉,能目视耳听千里之外,号称千里眼、顺风耳;如杨戬,有八九玄功,能作七十二般变化;如准提、文殊、普贤、慈航、哪吒、吕岳等人,本身之外尚有多首多臂的法身,勇猛异常,威力无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是将身体某一部位的功能夸大、神化,具有了超常的能力和威力。
后一类更是不胜枚举。《封神演义》中的战争主要是以神仙斗法为主,而神仙斗法的主要内容是比试谁的法宝威力更大。如姜子牙的打神鞭,专打封神榜上有名的神祇,八部正神遇上非死即伤;哪吒的混天绫,在九湾河里摆一摆,江河晃动,乾坤动撼,连水晶宫都晃得乱响;陆压的飞刀,有眼有翅,立于葫芦射出的一道白光之上,陆压口念“宝贝转身”,那飞刀眼睛盯住敌将,连转几转,便可取其首级;孔宣背后有青、黄、赤、白、黑五道光华,一道光往下一刷,敌将便如灰投大海,无影无声地被捉去。
有些法宝看似普通,却具有无穷的威力,符合事物相生相克的道理,令人尤觉新异。如赵公明,虽有缚龙索、定海珠等令阐教诸仙一筹莫展的法宝,但却敌不住萧升一枚小小的落宝金钱,法宝遇钱便应声而落;赵公明失了缚龙索、定海珠,复借来云霄的金蛟剪,杀得阐教诸仙纷纷落败,后是陆压施钉头七箭书,才置赵公明于死地;云霄、碧霄、琼霄三位娘娘要为哥哥赵公明报仇,摆下九曲黄河阵,临阵捉人的法宝称混元金斗,实则只是人间便桶,却将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大弟子悉数拿去,老子、元始亲自出马,才救出诸仙,制服三霄。
书中其他恶阵,也都是借助法宝的威力而成:十绝阵是依靠十天君的十样法宝,破了这十样法宝,十天君便只能败阵就戮;吕岳摆瘟阵,靠的是二十一把瘟伞,杨任用五火神焰扇把瘟*伞烧成灰烬,瘟*阵遂化为乌有;通天教主怒摆诛仙阵,用的是诛、戮、陷、绝四口宝剑,剑悬门上,发雷振动,剑光便会取人性命;阐教仙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万仙阵中祭起这四口宝剑,使得封神榜上有名的截教仙人俱遭杀戮。
正派神魔的宝物,通常是光明正大,一团正气,只为降魔佑民而设;而邪派神魔的宝物,则通常是一团邪气,阴毒异常,动辄要殄(tiǎn)灭一城生灵。越是级别低的仙人,法宝越是光怪陆离、五花八门;而级别较高的仙人,法宝则通常只是平常之物,如准提的七宝妙树只是一段树枝,老子威力无穷的扁拐,则只是其日用的拐杖而已。总之,《封神演义》中的法宝,想象丰沛、神奇有趣,蕴含着古人的才智和哲思。
《封神演义》的“正”理
《封神演义》虽以“奇”见长,却不乏“正”理,这个“正”理主要体现于该书的整体文化特征:混合三教,以儒为本。三教的思想在《封神演义》中呈现为混合杂陈的状态,但其思想的根本却是正统儒家思想。
宋元以降,尤其是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深入人心,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平民,皆祭拜三教神祇,熟知三教故事,认为儒、道、佛三家思想旨趣相通。像《封神演义》这样仙佛杂出的小说,更是深受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封神演义》虽“时出佛名,偶说名教,混合三教”,然而只是“受了三教同源的模糊的影响”,书中并无明确的三教“合一”或“归一”的主张,仅谓三教“同源”或“一家”,遂将三教的思想与内容混合杂陈于一书。
综观历代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张,其基本文化立场并不相同,多是以某一家为本,杂糅融合其他二家。那么《封神演义》是站在哪种文化立场上混合三教的呢?该书表面看来是怪力乱神笼罩全篇,但实质上却是以儒家思想,尤其是权力化的理学思想为其深层底蕴,具有“以儒为本”的特征。其所认同与主张的天命、革命、仁政、民本、忠孝等政治伦理观念,都具有鲜明的理学文化特征。常有研究者以革命思想与忠孝观念为例,阐发《封神演义》在思想上与儒家政治伦理观念的乖违,但实际情况恐怕并非完全如此。
某种特定类型的人物是某种特定文化的产物。《封神演义》产生的时代,毕竟是宋明理学居于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时代,所以该书正面褒扬的圣君贤臣形象,如文王、武王以及那些忠于殷商、坚守臣节的忠臣,皆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政治伦理观念的载体。
在中国古代,革命一词主要“指王朝易姓而言”,是以暴力手段除残去暴、改朝换代。但《封神演义》中的文王、武王都是毫无复仇之心与革命之志的仁君。文王无罪见囚七年,其子伯邑考惨遭醢(hǎi)刑,但他依然“守分安居,全无怨主之心”;逃回西岐后,大臣们几次劝他伐纣自立,他都严词训止;病危时再三嘱咐“商虽无道,吾乃臣子,必当恪守其职,毋得僭(jiàn)越,遗讥后世”。武王亦无图殷另立之心。子牙倡议伐纣,武王以为是不忠不孝之举,宁愿“坐守本土,以尽臣节”;后经散宜生进“陈兵商郊,观政于商,俟其自改”的“万全策”,武王才同意子牙伐纣。
在儒家学者那里,革命的要义不仅是改朝换代,而且是除暴立仁,执政者的道德是政权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孟子》曰:“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照此推演,能王天下者必是至仁至圣者,至仁至圣者在道德上必无瑕疵,而对臣子而言,的道德瑕疵莫过于不忠不孝,是以王天下者绝不能存弑君自立之心。《封神演义》中的文王、武王形象正是按照这一思想逻辑塑造出来的,其悖乎常情的愚忠愚孝,正是儒家革命思想的本有之意。
忠孝观念是儒家政治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宋元以降理学盛行的时代,对二者的强调更是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封神演义》中,作者对那些忠于殷商、坚守臣节的“忠臣”极力褒扬,谓其“忠肝义胆堪称诵,无奈昏君酒色荒”,既赞赏他们忠心事主、甘心死节,又惋惜他们忠而见弃、遇主不淑。作者对其道德人格予以充分肯定,并非要维护殷商的正统地位和纣王的权威,而是强调就臣子而言,“为臣当尽为臣之道,不可不事君以忠”。
理学时代极力鼓吹孝道、大肆褒奖孝行的社会氛围,无疑也会影响《封神演义》中孝子形象的塑造。如武王伐纣,虽然是顺天意、合民心的义举,但若单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却违背了文王不可伐纣的遗嘱,是为不孝;同时又是以臣伐君,是为不忠。作者不愿让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君主背上一个不忠不孝的罪名,遂使武王在子牙等一班文武的哄骗下完成了伐纣兴周的大业。再如纣王之子殷郊、殷洪,在助周伐纣与助纣阻周之间,他们面临着顺应天意民心和坚守忠孝伦常的两难选择。终他们都走上了助纣阻周的不归路,颠覆了以往作品中助周伐纣、杀仇立功的殷郊形象,成为为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全忠全孝的人。
可见《封神演义》一书虽然“混合三教”,却“以儒为本”,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理学盛行的明代,不但传统儒学理学化了,连道、佛二教也向理学所倡导的心性理论和伦理纲常靠拢,这正是该书的整体文化特征所赖以生成的思想文化土壤。
《封神演义》的由来与影响
殷周鼎革、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历史事件,历代典籍都有详略不一、褒贬各异的记载与评论。在《尚书》《逸周书》等现存较早的一批古代典籍中,便不乏关于武王伐纣故事的神异之说,逮至后代,武王伐纣故事中荒诞怪异的因素层叠累积,遂成为“封神”故事的源头。如《史记·封禅书》便有“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的记载 ;《旧唐书·礼仪志》引《六韬》旧文,谓武王伐纣时曾有“五方之神来受事”。这些传闻已初具历史神异化的苗头。宋元以降,武王伐纣故事开始以一种“怪力乱神”的民间形态呈现于世人面前。宋元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汲取了大量野史笔记、民间传说的内容,包含了若干神怪的因素,是民间流传的武王伐纣故事的初步集成。元杂剧《武王伐纣》虽已失传,但无疑是一部以武王伐纣故事为题材的戏曲。明余邵鱼《列国志传》卷一的整体框架虽然大体遵循史传,但也羼入一定数量荒诞不经的情节,是由《武王伐纣平话》过渡到《封神演义》的中间环节。至明万历、天启年间,随着神魔小说的兴起及各方面条件的成熟,一部兼历史演义与神魔故事于一身,融正统叙事与民间叙事为一体的《封神演义》便应运而生了。
作为明代神魔小说的扛鼎之作,《封神演义》一经面世便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其早期版本有明金阊(chānɡ)舒载阳刊本、明周之标序本、清四雪草堂订正本三种。现存早的版本是明金阊舒载阳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二十卷一百回,首为李云翔《封神演义序》,诸卷首题作“新刻钟伯敬先生批评封神演义”,惟卷二署“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金阊载阳舒文渊梓行”。明周之标序本,十卷一百回,今未见,仅存清代覆本两种。清四雪草堂订正本,二十卷一百回,系明舒载阳刊本的翻刻本。此后的诸多版本皆是四雪草堂本的翻刻本,如康熙三十四年善成堂藏本,乾隆四十七年茂选楼藏本等。
关于《封神演义》的作者,历史上主要有明人许仲琳与陆西星二说。许仲琳说出现较早。明舒载阳刊本卷二有“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的题署,鲁迅、孙楷第、郑振铎据以判断《封神演义》的作者为明代应天府人许仲琳。陆西星说出现较晚。清佚名《传奇汇考》卷七《顺天时》条解题载:“《封神传》系元时道士陆长庚所作,未知的否。”胡适、张政烺、柳存仁等学者据此推断《封神演义》的作者系明代道士陆西星。但无论是从陆西星说原始出处的张冠李戴、讹误百出及将信将疑的态度来看,还是从陆西星作为一名正统道士的思想、学养与《封神演义》驳杂的思想内容的貌合神离来看,陆西星作《封神演义》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许仲琳说毕竟源于直接写在刊本上的文字,要比百余年后的传闻可靠一些。
《封神演义》问世后,不仅带动了《三宝太监西洋记》《平妖传》等明代神魔小说的诞生,其丰富奇诡的想象、斗宝破阵的模式等也被后代小说所一再借鉴与袭用。在宗教与民俗信仰领域,《封神演义》作为一部因讲述诸神来源而兼具民间神谱性质的通俗小说,其所描写与创造的很多神祇都已成为普通民众顶礼膜拜的对象。
总之,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封神演义》把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演绎成以神魔斗法故事为主体,同时兼具历史演义性质的混合文本。缘于成书过程的漫长曲折,素材来源的丰富驳杂,以及其间雅、俗文化的此消彼长、冲突融合,加之写定者以儒家正统观念整合民间叙事的编创策略,《封神演义》呈现出奇正并存、亦正亦奇的美学风貌。当然,当代读者更欣赏的还是书中“奇”的一面,《封神演义》毕竟是一部以“奇”见长、以“奇”著称的古典名作。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