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62392
1.企业家、创业者、商业领袖、品牌管理者、设计师BIDU的商业指南
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是福布斯富豪榜的常客,是个商业天才,与生俱来带着“赚钱”的天赋,5岁就开始做买卖。他是“家具界的史蒂夫·乔布斯”,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作为宜家的掌舵者,他为宜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打造了无人能及、新颖独特的宜家哲学和闻名全球的宜家帝国。
在这本书中,英格瓦·坎普拉德亲述了“宜家的一切是怎么来的”,讲述了一个17岁的乡村男孩如何白手起家,使一家小小的邮购公司发展壮大成世界上知名的家具家居零售企业的故事。同时,书中还阐述了宜家的经营哲学、品牌建设等企业管理理念,对企业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比如,首创自助组装家具的形式,在收银台附近售卖瑞典特色美食,“10根热狗”战略等创新经营理念。这些创新经营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2. IKEA官方WEIYI授权版本
本书是经过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WEIYI授权出版的作品,也是WEIYI被允许出版后可以在宜家店铺以及宜家网站销售的图书。瑞典语原版销售了近二十万册,已被翻译为二十多种语言,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出版,读者超过百万人。
3. 精校修订升级版
本书是对上一版中文简体版的精校修订,经过与原作者伯迪·托尔卡先生反复确认,纠正了上一版及原版的一些错讹,对内容进行了优化升级,使读者阅读起来更加顺畅。
宜家创始人亲述:宜家的一切是怎么来的?
宜家,1943年创建于瑞典,全球知名的家具家居用品企业。北欧简约美学、系列繁多、精美耐用、实用贴心是宜家的标签。
本书是宜家官方授权的传记。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作为宜家成长的亲历者和宜家掌舵者,开诚布公地讲述了如何应对面临的商业、梦想、失败、婚姻等问题,将一家由17岁男孩创办的小小邮购公司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知名的家具家居零售企业的励志故事。
坎普拉德是个商业天才,与生俱来带着“赚钱”的天赋,他为宜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将自身的创新、谦逊、节俭等品质凝结为宜家精神,凭借自己的天赋和独特的经营哲学跻身福布斯富豪榜,打造了改变人们生活的宜家帝国。
2011年平装本修订版序
作者的话
序 从冰碛平原走向全球
章 家具商的成长背景
斯莫兰森林里的德国人
我的农场时光
祖母与我
第二章 崭露头角的企业家
成为家具商之路
家即公司,公司即家
成功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宜家诞生的社会背景
第三章 步履维艰的资本家
抵制、离婚和成功
件自助组装家具的诞生
波兰—另一个女人
让宜家走向全球的家居杂志
奇迹商场
后的晚餐
第四章 建立宜家帝国
提前计划身后事
神秘的宜家帝国架构
伊卡诺—继承者的天下
帝国奠基人
神圣理念
从阿尔姆霍特走向世界
第五章 激变时代的领导艺术
“拥抱”管理的艺术
青年时期的错误
公关危机反成公关案例
“10根热狗”战略
一个良心资本家的愿望
仓库里的圣诞晚宴
第六章 大飞跃
继承而非毁灭
与继承者们的对话
董事会上的静默时刻
开拓亚洲新的疆域
美洲谨慎试水
乌拉尔的拥抱,希姆基的热吻
第七章 智者肖像
辉煌人生的精彩瞬间
来自英格瓦·坎普拉德的亲笔传真(1998 年1 月28 日)
附 录
来自坎普拉德本人的结语:本书的由来
一个家具商的誓约
英格瓦·坎普拉德及宜家大事记(1926—2011)
宜家组织架构
世界宜家商场(截至2011 年)
从冰碛平原走向全球
阿尔姆霍特,斯莫兰,瑞典,世界。
这里是他的生命之根,这里是他的精神家园。
市集广场上矗立着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的雕像,这位著名的瑞典植物学家曾为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植物命名。林奈的雕像静静地注视着铁路另一边的一座现代化大商场,这家商场的创始人叫英格瓦·坎普拉德,他也像林奈一样在世界上各个角落留下了行迹。
在他们共同的故乡瑞典,鲜花与各种新思想在生长,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此多的变化让人目不暇接。
从阿尔姆霍特镇到邻镇皮亚特镇(Pjätteryd)教堂的道路蜿蜒曲折又颠簸,掩映在周边茂密的黑森林中,一直通向阿根纳瑞德村。19 世纪英格瓦·坎普拉德的祖父母移民至此时,走的也是同一条崎岖的道路。再往前走17 千米就是艾尔姆塔里德农场,坎普拉德就是在这里成长的。农场上三幢房子环抱围成小院,碎石子铺成的小路通往正中间的花圃。大门口的绿棚子原本是存放牛奶桶的奶站,后来这里成为他个童年梦想—成为商业巨子的启程之处。
农场里的谷仓如今空空如也,但农场四周依旧环绕着黑暗而浓密的森林,林间遍布着神秘的小道,延伸至森林深处。黑森林静谧无语,还像他上小学时一样不染尘嚣。这里没有拖拉机和汽车的隆隆轰鸣,只有雄獐的叫声偶尔划破无声的寂静。
我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个偏僻的小村庄“朝圣”,因为宜家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这个小村庄一片荒凉,冰碛统治了一切:大片的欧石楠丛生的荒野,土质贫瘠,到处遍布着沙土和砾石。孤单、沉寂、保守笼罩着一切,风偶尔拂过成片成片微笑着的牧草,穿过桦树林,挽起她黑色的面纱,吹来阵阵隐约的啜泣。农民的村舍都很小,坚如泥石的贫瘠土地不养人,村里人只能苟活,保证基本的生存已非易事。
但正是在这泥石般的沉寂中,从这片荒凉的冰碛平原和同样荒凉的精神世界里,诞生了宜家这颗充满生机的种子,宜家的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万物生长依赖天地精华,宜家如今已经长成枝繁叶茂、参天而立的大树。我来到当初播种它的小村庄,试图探寻为它输送养分的土壤,探究它深藏地底的粗壮根系。
就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个患有诵读困难症的农场男孩一笔一笔为未来的宜家集团勾勒出了初的蓝图。他的成功让人不可置信,人们对他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为何如此才华横溢?他如何取得成功?那些绝妙的创意到底是怎么来的?这些创意怎样挑战了当时的时代,甚至引领了时代风潮?
眼前这片荒凉的冰碛平原就是坎普拉德一切商业哲学的原点。每年宜家的储备干部都会来这里“朝圣”。对他们来说,重走农场那条通往门口奶站的小道,重走坎普拉德踏过的老路就像找到了通往他思想的捷径,就像到圣地麦加朝圣。即便不是顶礼膜拜,也需凝神定气,仔细参悟和冥思。他们抚摸着道旁的树木,仿佛在进行庄严的宣誓,宣誓付出自己的灵魂,全身心投入未来的伟大事业;宣誓继续为宜家贡献力量,努力创造商业神话和传奇;宣誓用自己的热血铸就商业佳话。他们的双手仿佛要从这抚摸中汲取无穷的力量。然而,谁能告诉我,这神奇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
当初坎普拉德“两手空空”创造出奇迹,从“一无所有”建立起庞大的集团。
然而,“两手空空”如何套白狼?“一无所有”如何“打江山”?他拥有温暖的爱和鼓励,拥有天生的充沛精力,拥有强烈的欲望,再加上好奇心和想象力,又怎能说他是“两手空空”呢?上天的厚待,加之他克服了自己的弱点,又怎能说是“一无所有”呢?此外,我们有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呢?比如自尊,永不停歇的精神,还有他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在已知与未知的失败到来时,这些算不算支撑他的力量?
祖先遗传给我们的根与血脉,我们追逐的财富梦,以及我们想要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的决心,这些算不算一种力量?宇宙造化又算不算一种力量?一旦拥有力量,我们又能够成就什么?没有任何智者能够肯定地告诉我们答案。
但我们知道,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本传记的主人公坎普拉德生在一个以勤俭节约为美德的家庭,可他的家境并不贫寒。而且,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备受家人的关爱与呵护,生活非常幸福。坎普拉德成长的年代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各种机遇,身边的人很早就了解了坎普拉德的天性,看到他天马行空的创造力,理解他追求的终极人生乐趣,并为他树立学习的榜样,不过这其中有些人在政治上具有误导性。20 世纪30 年代,瑞典社会民主党提出了著名的“人民之家”执政纲领,目标是要在瑞典建立公民享有充分的生活保障与民主平等的社会,并建立起针对养老、健康等问题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瑞典上下群策群力发展“人民之家”的大背景下,少年坎普拉德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在家人的鼓励和关爱中成长,并学会了运用自己的能力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少年时期的他无忧无虑,几乎没受过什么挫折。
这本书并非只写坎普拉德白手起家的故事。这本书还将描述他拥有坚定的梦想和永不满足的精神,但同时也爱自怨自艾;他充满好奇心,但同时也有成功企业家的刚愎自用。他本人就是个奇妙的矛盾体,既合群又孤僻。本书既描述了他通过经营发展宜家实现了美好理想,又讲述了他在这一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挫折。
有些人也许会责怪我太过简要地概括了这位商业奇才一生的伟大成就,也有批评者认为我是在对一个无可救药的资本家唱颂歌。在他们眼里,坎普拉德一生贪得无厌、追名逐利、用尽手段,不过是为了让自己辛苦打造的宜家集团长盛不衰。
而更多的读者则从坎普拉德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实际上,每个人的心中不都同样孕育着蠢蠢欲动的奇迹的种子吗?
我的农场时光
英格瓦·坎普拉德亲述:
我是家里的长子,出生在阿尔姆霍特的邻镇皮亚特教区的白十字妇产医院。我们家开始住在马吉托普(Majtorp)农场,靠近永比镇,位于阿尔姆霍特镇和皮亚特镇之间。我的外祖父在阿尔姆霍特镇上拥有一家大型商店,马吉托普农场是他送给我母亲贝尔塔的嫁妆。每个女儿结婚时外祖父都会陪嫁一块地产,算是提前分配遗产,他把商店传给了的儿子。
有几年我父亲一直在马吉托普和艾尔姆塔里德两座农场来回奔波,其间20 千米的路程他得骑自行车、骑马,或者赶马车。尽管作为长子的他在1918 年就已经继承了家业,但艾尔姆塔里德农场一直都是祖母的天下。1933 年,我们在祖母的命令下搬回了艾尔姆塔里德农场。当时年仅25 岁的父亲根本不想接手农场,但祖母的话就是圣旨,他不得不乖乖遵命,回家听凭祖母指挥。
我的母亲人见人爱,即便活在她婆婆的阴影里也总用乐观、幽默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无所不能的女超人。我不太清楚她自己有什么想法,但至少她和父亲一样从不违背祖母的命令。家里人都知道,“老夫人”和“少奶奶”说话的分量是不一样的。
婚后,母亲很快就发现父亲不是块做生意的料。在征得父亲的同意后,她开始出租农场的客房,用来补贴家用。母亲把房子租给夏天来的短租客,还为他们提供三餐。起初,父亲对这门生意根本就不上心。但没想到我们的客房爆满,特别受欢迎,以至于全家人不得不挤到父母的卧室里住。母亲还从祖母那儿借了几间房子出租。我们虽然只向每个客人收取几克朗的微薄租金,但这笔额外的收入缓解了农场的经济危机。
母亲是我们家的无名英雄,但她还不到50 岁就不幸罹患癌症。饱受疾病折磨的母亲从未真正享受过做艾尔姆塔里德女主人的好日子。母亲53 岁时去世,那一年我30 岁,正是而立之年。许多年后我建立了以母亲名字命名的癌症慈善基金会。每年圣诞节,阿尔姆霍特的宜家员工们都会向基金会捐赠善款。
每次想到这里我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母亲住院治疗的后日子里,父亲寸步不离她的病床,没日没夜地守候在她身旁。他们一辈子都那么恩爱。
还记得那时农场上有一位叫蒂勒·安德松(Ture Andersson)的马夫,他的儿子卡勒(Kalle)是我儿时要好的朋友。那会儿我开心的事就是家长同意我留在卡勒家过夜,我喜欢和他的兄弟姐妹们一起玩儿。晚上,我们几个小孩全都挤在一张长毛绒大沙发上睡觉,两个人头朝一边,其他三个人头朝另一边。每次去他们家,我都喜欢爬到沙发上睡觉,头挨着小伙伴们的脚。我很享受这种感觉。我是一个典型的群居动物,只要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就特别开心。
童年时代我就有了做生意的意识,这一点与大多数同龄人不一样。我央求姑妈帮我从斯德哥尔摩的批发市场以88 欧尔的低价订购了100 盒火柴。姑妈都不肯向我收取邮费。后来我以3 欧尔一盒,甚至有时5 欧尔一盒的价格,转手把这些火柴都卖了出去,从中赚取了每盒2 ~ 4 欧尔的差价。那时我还不到5 岁,不懂什么边际利润。这次做生意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赚钱的快感,这种感觉我一辈子都记得。
后来我还卖过圣诞卡片和墙面装饰品。我自己抓鱼,然后骑着自行车到处叫卖。我还把自己采摘的越橘委托巴士送到赖尔多(Liatorp)卖给买家。11 岁的时候,我为延雪平省奈舍市(Nässjö)的J. P. 佩尔松公司(J. P. Persson)经销园艺种子。这是我的笔大生意,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的桶金。赚到钱后,我立刻把母亲那辆老旧的爱马仕牌(Hermes)自行车换成了款的蓝色诺德施南牌(Nordstjernan),还奖励了自己一台打字机。
我可能不是干农活儿的好手,但某年夏天我曾和朋友奥托·乌尔曼(Otto Ullman)一同照看过牛棚。奥托是德国犹太难民的后代,打仗的时候逃难到我们农场,成了我要好的朋友之一,一度与我共事。
此外,我还会手工挤牛奶,会用镰刀割草。掌握这些技能使我很自豪。
从那时起我就迷恋上了做买卖。对于还是一个年幼的小男孩的我来说,做生意不仅能满足挣钱的欲望,还能让我惊异地发现商品原来可以低价买进、加价卖出,并从中赚取差价。记得10 岁那年,父亲费奥多尔带我走在林间的草地上。父亲专门学习过森林管理,他指着一片林子对我说:“真想在这片林子里修条路啊!但修路实在太费钱了。”接着,他带我去了另一片林子,又跟我抱怨因为缺钱很多计划无法付诸实践。
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能帮爸爸就好了!如果我能得到一笔钱就好了……要想实现任何计划,都得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这就是我的金钱观。只有一次,为了做成一笔大点儿的生意,我跟父亲借过90 克朗(相当于11 美元)周转。90 克朗在当时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还有一次,赖尔多的斯堪雅银行(Skånska Bank)的经理埃克斯特伦先生(Mr. Ekström)被我少年时蓝眼睛里流露出的勇气感动,借给我500 克朗(相当于63 美元,这在当时是相当大的一笔钱)。有了他开的这张银行汇票,我才有足够的资金从巴黎进货,一下子采购了500 支自来水钢笔。
说真的,这是我这辈子仅有的一次“真正”跟人借钱。做买卖的基因可能是我与生俱来的,因为我母亲家本来就是阿尔姆霍特镇会做生意的经商家族。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外祖父卡尔·伯纳德·尼尔松(Carl Bernard Nilsson)当时经营着阿尔姆霍特的商店,也做五金经销生意。我的舅父瓦尔特(Valter)后来继承了外祖父的商店,可他不太擅长经商,但擅长打猎。舅父热衷于参加“国际扶轮社”(Rotarian)组织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还是商会成员。他是个很随和的人,有段时间我一直跟在他身边打杂。
外祖父经营的是特别传统的老式乡村商店。店里有四五个伙计,到处弥漫着一股鲱鱼、太妃糖和皮革混合的味道,后院很大,可以养马、喂马。对顾客来说,不论天上地下,凡是你想买的店里应有尽有,连火药都有得卖。
小时候我帮不上家里什么忙,外祖父也从没要求我必须在店里帮忙。但我自己乐意时不时给他东东小跑腿,有时候会在他的店里待一整天。
我是外祖父在这个世界上疼爱的人,而他也是我童年要好的玩伴。小时候我一直幻想自己有两个如影随形的好朋友。这两个虚构的小伙伴是印度人,一个叫康菲特(Kamfert),一个叫香奈(Schane),不管我做什么, 他们都会忠实地伴随在我左右。那时我还用大写字母G 代表外祖父。
我们总是“四个人”一起过家家,一起搭城堡,一起讲故事。每当晚饭的时候,外祖父都不顾臃肿的身材,耐着性子陪我和虚构出来的好朋友康菲特、香奈爬到餐桌底下玩,还会依着我的性子从桌底下钻出来陪着我们“开汽车”。外祖父深谙与儿童相处的艺术,也懂得如何玩游戏,他对我的异想天开一直很包容。对我们来说,想象力没有边界。
外祖父在做生意方面太过心慈手软,仁慈善良得好像陪我过家家一样,很难开口向顾客要钱。
外祖父的商店早就不在了,宜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收购了外祖父的商店。20 世纪60 年代的一天,瓦尔特舅父宣布破产,我便买下了他的商店和周围的土地。后来宜家在这块地基上投资兴建了酒店。
幸亏当时的英明决断,加上我从当地政府手里收购的其他地皮,我们才能在宜家当年起步的原点上建设新的商场。新商场就在阿尔姆霍特火车站的正对面,中间隔着一条铁轨。在这块地上的宜家商场凝聚了我双亲的血脉,交织着母亲和父亲两个家族的历史。外祖父那个传统商店现在已变成了现代化的家具商场,而我们售卖的所有家具都是用周边黑森林里的木材制造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