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0123396
经典著作 权威全译
深入浅出,深刻解读日本历史与文化
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书;译文晓畅通达;至今行销四十余万册
《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
“菊”本是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以“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作者把日本文化的特征概括为“耻感文化”,认为它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
本书自1946 年出版以来,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书,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第六章 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 “义理难承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附录一:鲁思•本尼迪克特小传
附录二: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评论
索引
《菊与刀》中译本1991年在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至今已重印14次,印数超过10万册。近几年,由于中日关系备受关注,这本书的印数显著增加,还出现了几种与此译本大同小异的译本,价格高于此译本,印数却不低。这说明:我国广大读者迫切需要了解日本。这本书资料丰富、文字生动、多有启发性见解,成了受欢迎的一本了解日本的书。
这种情况也引起了中日两国媒体的注意。2005年12月间,日本《读卖新闻》驻京记者特意为此前来商务印书馆和天津,采访此译本的责任编辑之一陈应年和译者之一吕万和,随即写了报道,刊于12月30日该报国际版。2006年2月,《南都周刊》记者又为此书专门采访了三位学者(吕万和、孙歌、李长声),3月下旬在该刊读书版发了长篇访谈录,标题是:《-本叫的学术性著作还在畅销》。
十几年前,商务印书馆把这本书列入“日本丛书”之时,曾提出是否修订。由于当时几位译者都很忙,未能修订。现在,商务印书馆的编者再次提出“修订和增补”,我们当然十分乐意。译者中有一位比较清闲,在另外两位在日本工作的译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用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把全书通读修订了一遍并加以增补。其要点是:
1.书名的副标题,原译作“日本文化的类型”,这次修改为“日本文化诸模式”,其理由见本书附录《鲁思•本尼迪克特小传》的脚注(本书287页注②)。“义理”一词原译为“情义”。修订后恢复日文汉字,不另翻译。理由见该词首次出现时脚注(本书107页)。顺便说一句:本书原著是美国人用英文写日本。日译本对涉及日本的专门名词和引文力求按日文复原。我们在译成中文时,对涉及日文的专门名词和引文也尽可能保持日文汉字。本此原则,这次修订有些译名恢复日文汉字,不列举。
2.增加了两份资料,作为此书的“附录”:(1)《鲁思•本尼迪克特小传>,(2)《日本学者对(菊与刀)的评论》。读了《菊与刀>,再看看这两个资料,对研究日本乃至提高整个社科研究水平应该有好处。两个资料都仅据所见有限资料编写,肯定不周全。两者又都涉及专门学科,恳请专家和读者指正。
3.增加了大约110个注释,主要是有关史实、专名、典故的注释,也有几处指出原著明显背离史实。选配了约80幅图片,选配的原则是紧密结合此书内容和注释。目的都是为了有助于阅读和理解。
4.在英文原著索引的基础上,稍加增删合并,编了译本的索引。
5.原“译者序言”基本无改动。只增加了三句话、删去了一小段文字(避免与附载的“小传”重复)。
6.全书译文主要是文字上的修订、增补,也有个别误译的改正。比如从网上看到一位读者对原中译本第132页一个小注提出意见,这次修订做了改进(本书170页注③),在此致以谢意。又如,原中译本第196页“枕草纸”,误作“枕草子”译注,已改正。
难得修订一次,本应对照英文原著和日译本逐字逐句认真修改。但英文原著不易借,手头复印本存放多年,字迹模糊,阅读十分费眼力,再加上时间、水平和精力的限制,这次修订和增补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有些史实典故未能做注,有些更好的插图未及查找,译文不当不确乃至误译仍然要说“难免”,均请读者原谅并批评指正。
校阅清样期间,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胡备先生送来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成书以前向美国战时情报局所提报告的日译本等重要资料,已在使用处注明,并在此致谢!
★《菊与刀》在日本非常有名,原因之一是这本书开启了日本战后“重寻民族灵魂”的时代。不妨说它具有这样的内容:提供一种理解日本文化及其他文化的方法。今天《菊与刀》的魅力正在于,读者会从本尼迪克特对细节的关注和深入的分析得到启发,从而在理解文化时保持柔性思考……此书将超越时代,给予我们理解文化的灵感。
——保利娜•肯特(Pauline Kent,社会学家,龙谷大学教授)
★人类学从文化即民俗的方面来观察研究,分析个人不自觉也不自主的,从小就接受下来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等。她(作者)用这一观点研究日本,其实所研究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情”中重要而常被忽略的一方面。
这本书正是一个美国人类学家以自己的文化同日本的文化作比较研究的结果。……我们看了这样的比较,对书中讲的日本文化和在背后作为对照的美国文化都可增进一点了解。
——金克木(著名文学家、翻译家)
“前一天发誓‘用竹枪也要战斗到底’的士兵,在天皇发表停战诏书后第二天,就可以在路边含笑拍手、从心底欢迎美国兵进入自己的国家。这样或许令人咋舌的表象,其实都植根于日本民族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中。”
“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