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软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95927
翻开这本书的一刻,无论此时的你怀着怎样的心情,无论此刻晴雨还是昼夜,请借予些许静心的时刻,读一读四时更迭中发生的小事,看一看时节交替时天色的变化、花的开落、果实的生长、草木的青黄,在文字与影像中给予彼此一段相伴的时光,开启一段穿梭四季的旅程吧。
本书共4卷,随书别册一本。书籍围绕节气展开,为读者讲述每一个节气所对应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人生故事、美食小吃。节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成果,蕴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本书关注节气文化和节气美食,也是在关注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别册通过绘画的形式为读者详细介绍了节气美食的制作食谱,为感兴趣的读者们提供实践的指导。
第一卷
青阳
立春:春到人间草木知
元宵:华灯竞处人月圆
雨水:云化灵泽润大地
花朝:百花生辰春满园
惊蛰:轻雷隐隐蛰虫出
春分:鸢飞花舞春半闲
清明:风和春暖天正明
谷雨:杏雨别梨云,烹茶邀牡丹
第二卷
槐序
立夏:夏木成荫处,清梦满星河
小满:良辰最是未满时
端午:菖蒲角黍祈安康
芒种:仲夏一梦绿生凉
夏至:闲坐清风里,昼永情深长
小暑:温风至,熏得暑热三分香
大暑:偶入芙蓉浦,梦醒不思归
七夕:及笄已成人,省亲敬椿萱
第三卷
白藏
立秋:不觉素商至,枕簟犹未凉
处暑:凉风如有信,邀月共开怀
白露:秋思凝作露,无声细细白
中秋:天涯共此时
秋分:丹若醉,欲书花叶寄秋桂
重阳:遥寄茱萸梦里香
寒露:露华凝菊彩,寒烟秋意浓
霜降:年年秋色最深处,星霜荏苒与君同
第四卷
北陆
立冬:围炉共笑语,暖烟迎玄冬
小雪:愿得一片雪,填我万千梦
大雪:念念寄冬藏
冬至:异乡佳节又今朝
腊八:温粥暖岁寒
小寒:岁暮知春近
大寒:冷暖四季、烟火年年
自序
我与四季三两事
连着下了几天的春雨才刚放晴,倏忽便湿热起来。岭南的气候年年如此,春寒料峭的时候不多,春暖花开的日子早早到来。
我刚做完“春分”主题的节气视频。那一日,春光和煦,轻风怡人,满山的宫粉紫荆花绚烂盛开,美不胜收。片子刚剪完,恰好收到责编的信息,将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的图文结集成书的选题通过了。我翻开日历一看,惊喜地发现,去年的这一天,我的第一段节气视频正好发布,而主题恰好就是《春分》。
这一场四季的轮回如此便完整了。
而我与节气文化的缘分,其实远不止这一年。若追溯最初的相遇是何时,答案或许藏在儿时母亲时常念唱的二十四节气歌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为生计奔波的年月,除了几个传统佳节外,自然是没有多余的物质与精力为节气张罗些许风俗仪式,但母亲仍会在每一个撕下日历、发现节气已至的片刻,自然而然地唱出这口诀似的节气歌。
从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谣开始,或许就注定了未来的某一日,我会用自己的方式,纪录那短短二十八个字总结而成的四季时光。
三年前,我们搬进了现在居住的这套房子,与凤凰山为邻。屋旁有一棵巨大的无患子树,墙外的小山坡上就是成片不经雕琢的原始森林。
先生在靠山一侧为我布置了一间玻璃顶的阳光书房,取名“无房”。
抬头见天,满目生机,融于自然,无所束缚。
无案牍之劳形,无俗尘之纷扰,无名利之烦心。
闲暇时我们在此烹茶、谈天、看书、赏树。
晴天对坐圈椅上,日光透过玻璃的屋顶洒将下来,窗外的种种草木都能成为我们探讨的话题,偶尔还会因此聊出许多传说与故事。
或许是内容太过生动,时常会有路过的野猫儿驻足倾听,听累了便在围墙边的树叶堆里睡一场漫长的午觉。
雨天伏案夕阳下,静听雨滴落在时光中的回响,记下几笔关于流年的琐碎。小炭炉扬起的阵阵轻烟究竟融化了多少婉转的情思,或许连它自己都数不清了。
无患子春日萌发出嫩嫩的芽叶,到夏季便长成一片绿荫为我们遮阳。
秋天它会结出满树棕色的小果子,掉落时滴滴答答地打在玻璃顶上,像一首总也没有写完的旋律。
冬天一到,枝头的黄叶随北风纷纷扬扬地落下,屋外每天都翻飞着金黄色的叶雨,清脆的声响连绵不断。而那了无牵挂的枝丫便自由自在地伸展在冬季透蓝的天空里,又被厚玻璃框成一幅幅印象派油画。
生怕辜负墙外这一片山林的盎然,我们在院子里栽了竹子与绣球花,种了芒果树,与之遥相呼应,聊表仰慕之情。又养了一池锦鲤,给两条可爱的小狗筑了木屋,添了无数生机。翠竹常青,绣球总开满渐变色的花团,锦鲤养得熟稔,有时候还会游到水面来任你亲昵地轻抚。天晴的日子里,小狗们总在屋外酣睡,偶尔睡得太舒服了,不知做了什么梦,一蹬脚便从睡垫上翻
身滚下,自己吓了一跳,引来一阵哄笑。
芒果树在住进来的第一年便送了我一份大礼,初夏时结了满树的果实。每日晨起我总迫不及待地拎着小竹篮到树底下捡果子,有时候一篮子不够装,还得多运两趟。整整一个夏日,家中飘满了芒果独特的清香,好友们也尝到了我用果子制成的各色软糖、棒棒糖、蛋糕与饮品。也便是从这时起,热衷下厨的我开始将山居所见融入日常的饮食里。
寻常的牛奶布丁,用蝶豆花调出蓝色,用巧克力粉和出棕色,层层叠加凝固后搭配可食用的小叶子,做出了蓝天白云下一片绿意融融的小山坡的图样。
捡来一朵落花,便模仿它的样子捏成中式酥饼、包出花朵饺子,再用墨鱼汁或黑芝麻糊画几根枝丫,满树的花朵便剪影在了餐盘中。
叶子形状的点心、果实造型的象形酥、鲤鱼样式的年糕、白云模样的烤鸡蛋……
大自然给我带来了无边的想象和灵感,也激发了我探索的动力与潜能。
短短一年之中,我做了近四百道菜肴,其中大部分是自己“瞎折腾”出来的原创作品。而在这个过程中,每逢节气与传统节日,我便会查阅书籍、研习旧俗,张罗出属于那一日的一席家宴,以传达我对于四时更迭中大自然一切馈赠的感恩。
去年一开年,陆续收到不少朋友发给我的信息,他们不约而同地希望我趁着一年伊始,将平日朋友圈里的美食、好景与心得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的人。
其中一位朋友的心绪令我触动极深。因为一些变故,她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总是躲在家里不愿与外界接触。因着时常翻阅我朋友圈的内容,慢慢地她也开始对美食美景和传统风俗产生了兴趣,赶上节气,总好奇我会发布什么内容,偶尔也会走出家门觅食,甚至自己下厨。
她跟我说,你的分享让我觉得世界还是挺温暖、挺美好的。
就这样,在种种机缘与鼓励之下,“丹语食节”视频号及公众号诞生了。以美食作为媒介,以视频及推文的方式分享与时令、节气有关的食俗、传统、手作和故事。
起初,只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主要内容,慢慢地又把几个重要的传统佳节纳入选题。
因为从未有过拍摄视频的经验,我在整个过程中边学边练,翻车不少,收获良多。
从搜集资料、做好每一期的主题策划,编写文案、剧本、分镜,到挑选菜品、采买道具、现场制作等,都由我自己承担,几名专业摄影师根据我的剧本和现场要求拍摄剪辑成短片,并输出相关图片配合我书写的文字进行同步分享。
视频及推文上线之后,得到了不少朋友的关注和支持,这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渐渐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制作旧时道具、研习非遗手艺,甚至在呈现古代传统习俗的过程中还兴师动众地搭建场地、延请汉服演员等。
为了将传统文化日常化,我们并没有以天文学上精确到时分秒的交界作为节气定点,而是将节气到来的那一天作为固定分享的日期。并在一些古老文化或饮食传统中加入地域特征和时代特点,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家常参考价值。
深藏在时光中的家乡记忆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一点点被唤醒。宗祠文化代代相传的潮汕地区至今仍保留着的传统习俗、饮食文化、祭祀风俗等,母亲从前教授过我的手工技艺、传统食谱,讲
与我听过的传奇故事等,又为我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灵感。就这样,一次次出品在打磨与甄选中慢慢完整了,一个“喜欢节气文化的潮汕女娘”也在一年的时间内用近三百道与时节相关的菜品、数十篇应节推文,慢慢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节气文化的分享之中。
十分敬仰的一位师长留下肯定的评语——“优雅精致,文锦画妍”“何曾烟火,天上人间”,着实过誉了,不胜惶恐,更给了我努力的目标、澎湃的力量。
今年开始新一轮节气视频的制作时,先生提议将一整年的完整图文结集成册,以我最熟悉也最热爱的纸质书形式分享给大家。于是便有了此时我在深夜灯下长篇累牍的这番讲述,记录着上一轮四季更迭中发生的种种琐碎,并将二十四个节气的代表性菜谱整理归纳,与君共享。
一番回顾,心中充盈着满满的感恩。
感恩所有读者、观众对于我们每一期作品的肯定与支持,才学有限,仍有许多不足不妥之处,恳请谅解海涵、批评指正。
感恩所有为“丹语食节”平台及本书出版付出艰辛努力的工作人员,这是我们共同走过的四季,在光影之中,在字里行间,纸短情长,铭记心田。
感谢我远在天上的母亲给我留下的难忘回忆,是她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播下了种子,才有了今日长出的一棵小小树苗。
感谢我的丈夫陈利浩先生对我的支持、鼓励和包容。作为摄影家协会会员,他是拍摄工作的技术指导;作为“国图”藏书的作者,他是每篇推文的第一读者和“责编”;此外还有试吃员、男主、手替、剧务、司机等角色,不一而足;他独创的“无房”更是最重要的灵感源泉与创作空间。
而最后的这份感谢,要致予大自然。临山而居,幸而得以近水楼台地感知四时变化,大自然在我的一切创作上予取予求,慷慨无私,而在这数百天的近距离接触中,我与大自然之间也仿佛多了一份无以言说、不足与外人道的亲密和默契。
人生如寄,幸而在烟火中同行,共享四时光景,一食一味。翻开这本书的一刻,无论此时的你怀着怎样的心情,无论此刻晴雨还是昼夜,请借予我些许静心的时刻,读一读四时更迭中发生的小事,看一看时节交替时天色的变化、花的开落、果实的生长、草木的青黄,在文字与影像中给予彼此一段相伴的时光,开启一段穿梭四季的旅程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